首页

山东省曲阜市五县市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摘编自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创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n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作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传记作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其中大约120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摘编自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材料三: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以具有杰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文学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以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为传主,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摘编自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n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记文学能够成为我国独立的文学样式是因为其重视对民族性格的塑造。B.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直接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创作的新进程。C.古代官方制定集体编撰指导思想是为避免“史传”作家主体意识参与。D.当代传记突破“生者不立传”传统为生者立传淡化了传记的庄严神圣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要撰写《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史》,改革开放时期大量的传记文学应是重要的参考资料。B.传记作家只要打破主体意识的禁锢,主动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就能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C.提升传记作家素养,实现传记作家学者化,是提高传记作品的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的重要途径。D.不管传记文学内涵与外延如何扩展,也不能将所有展现具体事件事物来龙去脉的作品视为传记。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叶辛的《上海传》钟情俗世烟火,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描摹具体而微的吃穿住行,丈量城市可触可感的精神温度。B.关于马克思的传记经历了“系统性马克思传记著述”“各国学者多元建构格局”“客观化还原的马克思”等发展阶段。C.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从山河破碎之际一个貌似柔弱的女子身上,发掘出她有胆有识、屡屡坚持家国大节的风范。D.现在的生者传记,几乎很少写到人物的缺点、不足、遗憾,有的传记甚至为了拔高人物,还存在一些人为编造美化的成分。4.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5.学校文学社拟举办“传记时代英模,写好中国故事”主题写作活动启动仪式,邀请你为参加活动的社员作写作指导,请结合材料列出指导要点。【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传记文学在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及其特征;②材料三侧重论述传记文学在当代新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5.①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②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个性特点;③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④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nA.“是因为其重视对民族性格的塑造”错误,由“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可知,“重视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只是梁启超的做法。B.“直接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创作的新进程”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并未说“直接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创作的新进程”。D.“淡化了传记的庄严神圣感”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可见,“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与“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只要打破主体意识的禁锢,主动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就能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错误,原文是“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且原文未说“打破主体意识的禁锢”。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二强调传记作家主体意识对传记创作的重要性,主要是促进当代传记的繁荣。A.“钟情俗世烟火,从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是作家主体意识的体现,且“丈量城市可触可感的精神温度”促进了其良性发展。B.“系统性马克思传记著述”“各国学者多元建构格局”“客观化还原的马克思”的发展阶段是作家主体意识的体现,且能促进传记的良性发展。C.“发掘出她有胆有识、屡屡坚持家国大节的风范”是作家主体意识的体现,且能促进传记的良性发展。D.虽体现了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但其做法却不能促进传记的良性发展。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分析侧重点的能力。\n材料一第一段论述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二段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记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第三段论述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第四点论述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因此,材料一侧重论述传记文学在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及其特征。材料三第一段论述传记发展到当代的表现——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第二、三段论述传记文学发展的原因,以及传记作者的正确做法。由此概括出材料三侧重论述传记文学在当代新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可概括出“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结合材料二“大批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可概括出“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挖掘人物个性特点”;结合材料三“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可概括出“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结合材料三“维护传记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可概括出“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洲何处夏磊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①\n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病重时途经西州门,他死后,羊昙不再出入西州门。有一天醉酒后不觉来到西州门,禁不住伏鞍痛哭。虽然诗里的西州城早已无从找寻,但这个名字却是再也忘不了了,并且它也像《西洲曲》里的西洲一样,虽然相隔不远,却只能在心里梦想着彼岸。我其实也清楚,《西洲曲》里的西洲和温庭筠诗里的西州不是指的一个地方,但是我却情愿把它们拉近,我甚至相信渡口那边就是那个诗意的世界。那年的三月,我们举家迁往江西,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模糊在了江雾之中,眼泪在这时已经淌进了脖领。我知道,我要去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那里有乌桕,也有花千树吗?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渐渐地,我也过了总是在脑子里幻想西洲的年龄,生命中路过了几个渡口,也到达了几个彼岸,可我还是没能忘记从前的那点儿梦想。我不想放弃每一个彼岸,有谁来渡我过去呢?我此刻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渡口,我想去其他的渡口看看。那一次,我从武汉到长沙,走的路线大体上和屈原《涉江》里写的差不多。自从屈原“行吟泽畔”来到湘江岸边,后世文人在水边的喟叹抒怀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没有谁可以直视“屈原问渡”的背影,也没有谁可以对他视而不见。那天屈原来到湘江边时,已是再次被流放了,“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飘然而至的渔父是一位高人隐士,也是一个“摆渡人”。只是屈原终于没有听渔父的话,没有到对岸去看看。他往故国方向走了一段,传来了亡国消息,遂万念俱灰,选择了投江,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屈原投江以后的一百多年,贾谊也遭贬来到了长沙的这个渡口,他在水边写了篇赋,投到江水之中。在这篇赋里,贾谊用许多比喻来称颂屈原。然而又取了一条折中的路子,他一时感叹“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时又说“何必怀此都也”,总之是说,对岸还是要去的,办法总归是有的。任何对屈原的评论都是多余的。他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他只是诗人,诗人眼前的路没有阡陌没有迂回,除了往前还是往前,渔父的道家处世方略是说服不了他的。屈原追随先贤彭咸②而去,他没有渡到什么地方,却走到了天下人的心里。我没有遇见生命中的“渔父”。我在早些年曾多次投宿在富春江边上的桐庐,在“鱼梁渡头”停留过。读过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就想着寻访这个故地。一是因为它每每勾起我对老家渡口的怀念,还有就是我那时的工作压力很大,带着一百多人的团队惨淡经营,正是需要释放压力、探索出路的时候。郁达夫是在上海“接到了警告,仓皇离去”,回到老家富阳而来到了这个渡口的。在一位洗米少妇的指点下寻到这夜渡,高喊两三声,船就来了。到了对岸,黑黢黢的桐君观却呈现了极好的景致,尤其是这里的秀和静,使得他想就在这里结庐读书,颐养天年。像严子陵③一样,管他什么高官厚禄、浮名虚誉。但他终于还是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来又参加了文化界爱国救亡活动。于是我们少了一个隐者,却多了一个战士。就是这样的能吟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江南名士,在去新加坡做抗战宣传时,写下了“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样的壮语。\n江对面的严子陵不知道那天晚上这里发生了什么,他还在安享范仲淹送给他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我们知道了郁达夫的选择,也无须太多的评价。郁飞先生说过,他父亲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文人。但是我想,我们也可以把“山高水长”送给郁达夫。他就是一个作家,他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忠于自己的选择。他本可以效仿严子陵,在江边寻一处钓台“结庐读书,颐养天年”,而他最终成为了一名烈士。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站在富春江边看江水东去,我忽然想,渡口其实就在人的心里。追随自己的内心就无所谓此岸彼岸。于是,还是禁不住想起我的西洲了。我喜欢《西洲曲》,在我看来,不论是“登楼扶瑶琴”,还是“采莲南塘秋”,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注]①羊昙:东晋名士,谢安的外甥,擅长唱乐,谢安十分欣赏他。②彭咸:商朝末年贤大夫,因为向纣王进谏不被采纳而投江。③严子陵:东汉高士,拒征召而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温庭筠笔下的美丽西州,意在表明作者年少时对家乡外面世界的诗意想象。B.江水“几个起伏”就把迁居的小船带到江心,简单的笔触中饱含离家的漂泊之苦。C.作者认为无需太多评价屈原、郁达夫的选择源于其深入了解文人正道直行的品格。D.文中写严子陵“安享”范仲淹的赞美,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以对此诗的感受开篇,以表达对此诗的喜爱结束,中间多次引用此诗诗句,首尾照应,结构谨严。B.文章以“我”为叙述视角,围绕“我”的所思所感选材组材,羊昙、屈原、郁达夫三人虽然相隔千年,但都统一在“我”的视角之下。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充满情感的叙述之中,多次采用议论抒情之语展现作者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厚度。D.“激起了千年波澜,中国的所有河流也跟着激荡起来”一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显示屈原的巨大影响,语言生动隽永,富有感染力。8.文中多次写到“渡口”,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渡口”的含意。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西洲何处”为题的作用。【答案】6.D7.A8.①现实中由此岸到彼岸摆渡人的地方;②人生旅途中思想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刻。9.\n①设置悬念,以问句为题,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统领全文内容,文章借对“西洲何处”的探寻,表达“我”对人生的所思所感所悟;③化用诗句,引发对相关内容的联想,丰富文章文化内涵;④文章结尾借对“西洲何处”的回答,明确本文“梦想”“思念”“爱”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在调侃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排斥”错误,作者是通过严子陵与郁达夫的不同选择,赞扬郁达夫的忧国忧民,赞扬他对祖国的爱。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能力。A.“以《西洲曲》为线索结构全文”错误,本文以“西洲”为线索,叙写自己对西洲的所思所感。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由“江水几个起伏就把我们的小船带到了江心,回望已是故乡的江北,渡口码头变得越来越小”可知,渡口是现实中的码头,是由此岸到彼岸摆渡人的地方。由“人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渡口到另一个渡口,从一个彼岸到另一个彼岸”“他在水边踯躅,实际是到了思想和生命的一个渡口”“富春江边的那个渡口没有留住他,一江春水在送走他的同时,永远记住了他”可知,渡口还有其比喻义和象征义,象征着人生旅途中思想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刻,就像屈原选择了投江,就像郁达夫选择了为国家战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效果上,“西洲何处”以疑问句命题,引发读者对“西洲到底在何处”的相关联想,引发其好奇与阅读兴趣。内容上,文本开篇写《西洲曲》中的西洲,接着写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醉后春”诗歌中的西洲,然后写作者举家迁往江西,“寻找我生命中的另一个西洲”;再写“我”对“渡口”的所思所感,对屈原、郁达夫选择的感想。因此标题统领了全文内容。修辞上,文本标题化用“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结构和主旨上,照应结尾“西洲是一个可以托付梦想,托付思念,可以托付爱的地方。我梦想着人生的每一个渡口都是用爱来摆渡的,而到达的也是爱的彼岸”,回答了标题的疑问,凸显了“梦想”“思念”“爱”的主题。\n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翔见太祖,太祖问曰:“《春秋》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而多所亡失,始大悔恨。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曰:“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是时,梁精兵悉在段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B.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C.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D.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本指书写文字的竹木简,后指官府用以征召、声讨、晓谕的文书。B.《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五经之一,由孔子著述。C.亲戚,古代指族内族外的父系和母系亲属,而现代“亲戚”含义缩小。D.宗庙,原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后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n敬翔年少好学,有自己的特长,乾符年间参加科举却没有考中,只得客居大梁,寄希望于依附同乡来寻找机会。B.敬翔懂得军事,认为《春秋》兵法已不适用;太祖因为不听从敬翔的建议,失去了辛苦夺取的荆、襄大片土地。C.因为太祖性格刚烈暴躁,难以接近的,敬翔从来不直白地劝谏,稍微挑明暗示,太祖就醒悟,改正了很多错误。D.敬翔事无巨细为国操劳,尽心尽力,但是因梁朝后期权臣离间,末帝在危难之时才想到起用敬翔,却为时已晚。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班固《苏武传》)1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敬翔为何“自经而卒”。【答案】10.C11.B12.B13.(1)我虽然疲乏衰朽了,但蒙受了国家很深的恩泽,如果国家缺乏有才能的人,我希望能效力。(2)苏武的伤势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定虞常的罪,想趁着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14.①受太祖重用;②国家破亡不能挽救;③性格坚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过了很久,王发一直没有推荐他做官,翔更加窘困,只好给别人书写文书和公文,在军队中传递。后梁太祖自幼不读书,没有文化。敬翔所写文书都是民间通俗语言,太祖很喜欢。“荐引”是一个词,不能断开,且“翔”作下句的主语,因此在“翔”前断开,排除BD;“书”作“不知”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由孔子著述”错误,应为由孔子修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内容的能力。B.“太祖失去了辛苦夺取的荆、襄大片土地”错误,由“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而多所亡失,始大悔恨”可知,是失去了很多士兵。\n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惫”,疲乏衰朽;“若”,如果;“乏材”,缺乏有才能的人;“效”,效力。(2)“益”,渐渐;“愈”,痊愈;“晓”,通知;“论”,判罪;“因”,趁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由“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可知,敬翔受太祖重用。由“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可知,他要在国家灭亡之前先行死去,不忍心看到国家灭亡,可见他死亡是因为不能挽救国家破亡。“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可知,敬翔性格坚贞,不想像李振一样叛国。参考译文: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县人。少年好学,长于撰写文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落选,于是客居大梁。敬翔的同乡王发当汴州观察支使,敬翔前往投靠。过了很久,王发一直没有推荐他做官,敬翔更加窘困,只好给别人书写文书和公文,在军队中传递。后梁太祖自幼不读书,没有文化。敬翔所写文书都是民间通俗语言,太祖很喜欢。敬翔见太祖,太祖问他说:“《春秋》里用兵的办法对我有没有用处?”敬翔答说:“打仗,应该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出奇制胜,《春秋》古法,不适用于今天。”太祖很高兴,就让他担任馆驿巡官。\n太祖已击败赵匡凝,攻取荆、襄,再攻淮南。敬翔竭力谏阻,认为刚刚得胜的军队,应该行动慎重以保持军威。太祖不听,兵士逃亡损失很多,太祖这才很后悔。敬翔常常为太祖出谋划策,大多能切中要点,太祖非常高兴,认为得到敬翔太晚了,只要有事就去咨询他。敬翔为人深沉,有方略,跟着梁太祖用兵打仗有三十多年,小事大事都必定牵涉到他。敬翔同时也尽心尽力、勤恳操劳,白天夜里都不睡,他自己说只有在马上才能休息一下。而梁太祖性格刚烈暴躁,难以接近,有不可行的事,敬翔也不曾挑明来说白,只是稍微开个头,太祖就会体会领悟,大多因此而改变。梁末帝即位后,赵岩等专权弄事,大肆挑拨离间老臣之间的关系。敬翔说:“陛下住在深宫之中,和陛下谋划事情的人,不是陛下的亲信,就是内亲外戚之类的偏爱之人,这样还有希望办成大事吗?我虽然困乏衰朽了,但蒙受了国家很深的恩泽,如果国家缺乏有才能的人,我希望能效力。”赵岩等认为敬翔说的是怨恨之话,就没听他的。此后,王彦章在中都打了败仗,此时,梁的精兵都在段凝的军队里,段凝心怀不轨,左右顾盼而不来朝见皇上。梁末帝急促地喊着敬翔说:“我平时不注重你的话,现在危急了,请你不要怨恨,请你指教我该到哪里去呢?”敬翔说:“我跟随先帝三十多年,凭着我的忠心,哪敢有所隐瞒?陛下当初任用段凝时,我曾争论过此事。现在段凝不来朝见陛下,而且敌人的势力已迫近了,我想要替陛下谋划,那么小人就会来挑拨离间我们的君臣关系,我的建议一定不会被陛下采用。请让我先死吧,我不忍心看到朝廷的灭亡!”说完君臣面对着痛哭。敬翔和李振都被梁太祖所信任,后唐庄宗进入汴京时,下诏赦免梁的众位臣子,李振很高兴,邀请敬翔想一起入宫参见新皇帝。敬翔夜里住在高头车坊,快天亮时,身边的人报告说:“崇政院使李公进朝了!”敬翔叹息道:“李振错为大丈夫了!又有什么脸面进梁朝的建国门呢?”他于是上吊而亡。(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清早便点燃沉香消溽暑,隐隐透出自昨宵夜雨以来内心的烦乱。B.“呼”“窥”二字以拟人手法赋予鸟雀人的情态,写出其欢快状态。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渔民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旧。D.尾句描写泛舟家乡荷塘的梦境,使全词虚实相生,给人无限的遐想。16.本词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了荷花,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本词突出荷花临风挺立的柔美,营造了和谐明媚的境界,熟悉的景物和画面引起了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望海潮》突出荷花的多广,表现了居住环境之美,表达城市繁荣富庶、政通人和美好。【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C.“词人自问还记不记得家乡当年的朋友”错误,“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江南渔郎是否在想念自己,把思乡的感情更推进一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意象作用的能力。\n“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荷花的神态,池塘中清圆的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红艳的初阳照射下渐渐地晒干了。一阵清风吹来,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团团地随风飘动。用“微风”“荷花”的意象营造了和谐明媚的境界,借景抒情,由眼前之景想到家乡之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描写杭州秋夏美景,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十里”凸显荷花的多广,表达杭州城市繁荣富庶、政通人和美好。(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以“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屈原对君王产生怨愤的原因。(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运用问句以花开繁盛却无人欣赏来衬托扬州荒芜冷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答案】①.信而见疑②.忠而被谤③.振长策而御宇内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念桥边红药⑥.年年知为谁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谤、振、御、笞。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______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使“人在画中游”有了______的沉浸式体验。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中大街小巷的______;也可以随着屏幕上光影颗粒的缓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欣赏青绿山水在昼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在古画体验方面,围绕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开辟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大门。这也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书画鉴赏领域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把门道和热闹看作一条河的两岸,很多人是站在热闹这边,到达不了专业的彼岸,但此岸的风景依然独好。\n传统浩浩荡荡,创造______。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徜徉迥然不同人声鼎沸生生不息B.徘徊别出机杼沸沸扬扬生生不息C.徘徊迥然不同人声鼎沸源远流长D.徜徉别出机杼沸沸扬扬源远流长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围绕这些“动起来”,即使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也无疑开辟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大门。B.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开辟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C.围绕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大门。D.人们围绕这些“动起来”,即使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也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大门。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简要分析,并说明表达效果。【答案】18.A19.B20.①句中将鉴赏古画的差别比作站在河流两岸,将观众对古画的欣赏的状态比作风景,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鉴赏差距与河流相隔相似,观众欣赏的可喜局面与风景的美好相似。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观众专业欣赏能力有限,但不会减少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自信和认同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徜徉,安闲自在的徘徊。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语境形容在画中的山水中“卧游”,形容其安闲的状态,选择“徜徉”。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别出机杼,比喻别出心裁、别具一格。语境形容科技赋予“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与以前的截然不同,选择“迥然不同”。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沸沸扬扬,像水开后气泡翻滚一样的喧闹。形容议论纷纷。语境形容小巷中人声嘈杂的景象,选择“人声鼎沸”。生生不息,孳生繁衍而不停止。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语境形容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是一直不停的,选择“生生不息”。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n一是缺少主语,“围绕”是介词,引领的是状语,应当删去,否则句子没有主语;二是搭配不当,“开辟大门”搭配不当,应改为“打开大门”。A、D项,“即使……也”关联词使用不当,前后句不是假设关系,而是转折关系;D项“人们……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搭配不当”。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由“如果把门道和热闹看作一条河的两岸”运用比喻修辞,结合“书画鉴赏领域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知,这是将鉴赏古画的两种态度“门道”和“热闹”的差别,比作“河流的两岸”;“但此岸的风景依然独好”运用比喻修辞,“此岸”比喻的是普通人欣赏古画;“风景”比喻的是“观众对古画的欣赏的状态”;“此岸的风景依然独好”比喻观众欣赏的可喜局面。此岸与彼岸的风景不同,比喻的是“专业”与“普通”欣赏的不同,不同的观众对古画的鉴赏能力存在差别,就如同河流相隔。此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有些观众欣赏古画的能力有限,但是虽然到达不了彼岸,“此岸的风景依然独好”,说明这依然不会减少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自信和认同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报道,①。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颗粒。已有研究表明,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以通过细胞膜、胎盘进入所有的器官,引发炎症,()。②,这一点目前还不清楚。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可能通过被污染的空气、水或食物进入血液。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减少塑料盒、塑料袋等制品的使用,妥善处理塑料垃圾,不随意丢弃。科研工作者也在致力于一些环保新型材料的开发,③。期待未来社会塑料将慢慢远离我们的生活。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风险会增大B.增大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风险C.无论心血管疾病还是呼吸系统疾病就会发生D.增大的风险是在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方面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21.B22.①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颗粒②但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③以替代某些塑料制品\n【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句“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以通过细胞膜、胎盘进入所有的器官”可知,句子的主语是“微米级的塑料颗粒”,按照陈述对象和句式一致的原则,ACD三项分别将主语换成“风险”“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险”,排除ACD;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后文“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颗粒”可知,荷兰研究小组的发现是“人类血液中有微塑料颗粒”,因此填写“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颗粒”一类的句子。第二处,“这”指代前文空缺处内容,由“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可能通过被污染的空气、水或食物进入血液”可知,该句说明的是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因此填写“但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一类的句子。第三处,由“科研工作者也在致力于一些环保新型材料的开发”“期待未来社会塑料将慢慢远离我们的生活”可知,研究环保新型材料是为了代替塑料制品,更环保,更有利于人们健康,因此填写“以替代某些塑料制品”。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但在过去这都是新鲜的;我们现在感到新鲜的,将来也会习以为常。我们自己习以为常的,对别人来说则有可能是新鲜的。有人认为,人一旦陷入习以为常,就会丧失感知新生活的动力;而有的人认为,要体悟当下生活的美好,须珍惜眼前习以为常的生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n材料主要对“习以为常”进行了阐释。材料的前两句话主要说“习以为常”是相对的。第三句话则阐述了两类人对“习以为常”的认识,一种是说不要陷入“习以为常”,另一种是说要珍惜眼前的“习以为常”。总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习以为常”进行了阐述,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时间永在流逝,事物一直变化,“新”会变“旧”,“旧”也曾是“新”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问题。此外就是,不要自己认为“习以为常”的就没有了新鲜感,因为这些“习以为常”在别人那里也可能是新鲜的。因此,不要苛求别人认同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要被“习以为常”左右,要永远对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保持新鲜感;即使是“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也要从中发现美,珍惜我们眼前的“习以为常”,因为哪有那么多的“新鲜”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习以为常”来写,表达自己对“习以为常”的看法和认识。比如,可以写你眼中的习以为常在别人都是奢侈,可以从生活小事中引入观点;然后由此进行举例阐发,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也可以用层进式;最后再点题照应开篇。立意:1.我们的习以为常可能是别人的梦寐以求。2.在“习以为常”中发现“新鲜”。3.不要被“习以为常”束缚。4.敢于突破“习以为常”。5.珍惜“习以为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49:05 页数:17
价格:¥5 大小:56.9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