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 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冲刺适应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涪陵高级中学校22届高三下期冲刺适应卷语文试题(二)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南唐李廷佳,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后主赐姓李。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微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正如《野获篇》所描写:“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敏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可见大宋政权对微墨有着强劲的需求。《野获篇》还写到:“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烟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 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n(摘编自《微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材料二: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佳,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出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敕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跬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面草书填朱三字,已模糊无法辨认。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面布满大小、高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墨记》中记载了李廷佳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墨经》则记述了李廷佳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理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佳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摘编自《唐宋时期的徽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徽墨得名于其产地徽州,能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关键在于徽州地区有着优质的松烟和桐油烟。B.《野获篇》中所描写的“今微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等景象,足以说明大宋政权对微墨有着强劲的需求。C.\n明代徽墨生产因社会需求量增大,逐渐改变了五代和两宋时期的状况,不再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D.后人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这从史料《新安志》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现代以来,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千古墨脉从未断绝,这得益于一代代徽墨传承者努力。B.人们要想了解徽墨的相关历史,可以查阅《歙县志》《墨记》《墨经》《墨谱》等古代典籍。C.“李墨”能做到“墨寿千年”,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李氏父子对早期造墨理论的坚守与传承。D.宣歙之地的张氏、耿氏、盛氏等人皆以制墨名世,这跟受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徽墨制作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黄山、松萝山的古松B.李墨、龙尾歙砚C.藤黄、犀角等中药D.杵捣、揉捏和压制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微墨”下一个简要定义。5.“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C3.B4.徽墨是一种起源于南唐,昌盛于清朝,因产于徽州而得名,有着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制作工序繁复,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等特点,可以用于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墨锭。5.①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标志着徽墨的兴起;②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学艺术活动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③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及形成的社会导向,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以拓展直至昌盛;④几任帝王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关键在于徽州地区有着优质的松烟和桐油烟”错。结合原文“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可知,“松烟和桐油烟”属于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因素;B项,“足以说明大宋政权对微墨有着强劲的需求”错。结合原文“为微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正如《野获篇》所描写……”,可见《野获篇》中描写的该景象体现的是徽墨的蓬勃发展;D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与“遂以墨名家”无关联。原文是“李超与其子廷佳,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故选C。【2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C项,“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李氏父子对早期造墨理论的坚守与传承”错。原文是“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不属于徽墨制作研究范畴的一项。A项,是原材料使用情况;B项,李墨、龙尾歙砚都是徽墨的典型代表,属于徽墨研究范畴;C项,是配料添加情况;D项,是制作流程与方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及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要求是: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首先筛选出与徽墨有关的关键信息。材料一中可筛选的信息有:第一段“因产于徽州而得名”;第二段“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南唐李廷佳,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可概括出“起源于南唐”;第四段“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可概括出“昌盛于清朝”;第四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可概括出“制作原料多样”“可以用于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n材料二中可筛选的信息有:第一段“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出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可概括出“制作方法多样”;结合“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可概括出“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结合“《墨经》则记述了李廷佳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可概括出“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制作工序繁复”。结合以上信息,按照下定义的形式整理排列顺序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题目是:“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分析“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以及帝王的重视、工匠的努力等不同角度分析概括。首先看社会环境。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可概括出“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标志着徽墨的兴起”;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微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可概括出“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学艺术活动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结合材料一第四段“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可概括出“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及形成的社会导向,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以拓展直至昌盛”。再看帝王及工匠的作用。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材料一第三段“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材料二第一段“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出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等,可概括出“几任帝王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注】\n袁行霈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n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文本二: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选自林庚《盛唐气象》)【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n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8.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9.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答案】6.B7.D8.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9.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推断问题的能力。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C.\n“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题干“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本题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范围“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主题,是从这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既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不同之处来评论文章。“诗歌魅力”是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的是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人物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故可以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评论。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答谢民师书苏轼轼启: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注]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n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虫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选自《苏东坡集》)[注]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B.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C.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D.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欲有所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亦作“搢绅”“荐绅”,是古代官宦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B.经,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也可指一事一艺的专著。C.风雅,《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文中指代《诗经》。D.升堂,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用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罪犯”之身被贬多年,遇赦返回,见到亲戚故旧都很生疏,可谢民师却在最近分别之后多次来信问候。B.作者由读谢民师的文章写起,提出好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先后引用了孔子和欧阳修的话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nC.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古代文人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分别进行了评说,并对其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D.书信由谈谢民师的文章引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要言不烦,在无形中实践了自己文章“如行云流水”的主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2)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14.作者在文中对扬雄持何态度?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10.B11.D12.C13.(1)您数次屈尊光临,交谈之间一见如故,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2)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这是很不对的。14.①作者是拿扬雄作反面例子加以批评的;②因为扬雄的作品,如《太玄》《法言》没有很好地掌握“辞达(表达清楚)”的要领。【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然”是连词,表转折,用在下句的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D;“留院中”指的是作的“数句”,与前面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入门、入室、升堂,用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解说有误。学问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的顺序应为“入门、升堂、入室”。\n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对……司马相如……并对其都做出了极高的评价”错误。作者做出极高评价的对象不包括司马相如。依据原文“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可知作者并不看好司马相如。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临”,光临,来访;“倾盖”,初次相逢交谈;“言”,说,用言辞来形容。第(2)小题的关键词:“止”,仅,只;“文”,文采;“是”,这;“然”,对,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意思是,言辞要做到能够送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由此可知,作者是拿扬雄作反面例子加以批评的,因为扬雄的作品,如《太玄》《法言》没有很好地掌握“辞达(表达清楚)”的要领。参考译文:苏轼启: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谪,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回到海北。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隔代之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交谈之间一见如故,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n您给我看的书启、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伟大的作品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像摘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所写的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更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送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他终身讲究雕琢字句,而写作《太玄》《法言》时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像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见到了孔子,那么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而扬雄却因贾谊作过辞赋而贬低他,以至把他与司马相如等同。像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欧阳修先生说:“文章像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的。”我哆里哆唆讲了一大堆,对您哪能有益处,真是惭愧惶恐不已。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相距越来越远。希望您千万随时珍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西山望硖石湖①白居易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②官闲好独来。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③。【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中“南湖似鉴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南湖平静清澈的特点。B.三、四两句通过视角远近、高低的变换,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C.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与顾况在长安谈论诗歌的情形,表达对恩师的深刻怀念之情。D.全诗用语平易晓畅,音韵优美和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n16.诗歌颈联中的“闲”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B16.①表现诗人为官清闲、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②暗含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③蕴含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错误,西山烟幕浮空,落日低垂,不能用“明净阔大”来形容。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含义的能力。理解诗句和关键词的含义,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意象情感等进行分析。由诗歌注释“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和“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居民地僻常无事”可知,此时诗人担任杭州刺史,在官任上无所事事,只好过着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两句写诗人因为闲来无事,只好游山玩水;由“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可知,诗人忆及当初在长安意气风发,谈诗论句,如今却只能怀着无限惆怅之情,独登高台,体现了诗人有突出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诗人因为官场党争而不得已请求外放,在外做官期间,尽管内心无奈,却又能通过山水来怡养性情,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懂得进退取舍的心灵超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他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句夸张地表现了阿房宫地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_____”和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__”。(3)“钟鼓”一词在古诗文中较常见,既指钟和鼓这些古代礼乐器,也指权贵人家的音乐,代指富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民生各有所乐兮②.余独好修以为常③.多于机上之工女④.多于市人之言语⑤.钟鼓馔玉不足贵⑥.但愿长醉不愿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n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修”“馔”“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云南省腾冲市“银杏村”,满村的银杏树叶由绿变黄,迎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游人一天比一天多。真是两年不见:村庄“摇身一变”成景区,村容整洁了,设施现代了,还增加了“峡谷秋千”等新玩场。“极边之城”又有新“蝶变”。因是边关重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昆明去腾冲还要过三道关卡,封闭可想而知。那时候去趟腾冲,还要先飞到保山,再坐车三个小时翻越高黎贡山,山路艰险让人提心吊胆。2009年,腾冲机场通航。从此腾冲旅游进入快车道,“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荣誉。这与腾冲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分不开。()。“2017年腾冲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4.9%,是的支柱产业”,市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姜家邦的话充满自豪。的确,腾冲旅游名声在外,这既有天赋异禀的好资源,更是腾冲人奋斗来的。“以全域旅游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着旅游做、城市围着旅游造、产业围着旅游调、项目围着旅游建”,是边城腾冲的当下选择。通过“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养生养老、文化乃至美丽宜居乡村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养生养老、文化乃至美丽宜居乡村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的目标。B.通过“旅游+”,和养生养老、文化、美丽宜居乡村乃至新型城镇化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亿元的目标。C.通过“旅游+”,和养生养老、文化、美丽宜居乡村乃至新型城镇化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亿元。D.通过“旅游+”,和新型城镇化、文化、美丽宜居乡村乃至养生养老融合,腾冲到2020年,要实现接待游客2000万人、旅游收入200亿元。19.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另眼相看纷至沓来相得益彰名不虚传B.刮目相看绵延不绝珠联璧合名副其实C.另眼相看绵延不绝相得益彰名不虚传D.刮目相看纷至沓来珠联璧合名副其实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nA.旅游在文化中找到魂,而非一味追求商业利益。B.旅游在文化中找到魂,更追求着商业的利益。C.旅游只在文化中找到魂,而非追求商业利益。D.旅游既在文化中找到魂,又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答案】18.B19.D20.A【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序不当,应先“养生养老、文化”,再“美丽宜居乡村”,最后“新型城镇化融合”,由浅入深;成分残缺,“实现”一词缺宾语,应在最后加“的目标”;用词不当,应把“人”改成“人次”,指的是人的往返次数。A.语序不当,应先“养生养老、文化”,再“美丽宜居乡村”,最后“新型城镇化融合”,由浅入深;用词不当,应把“人”改成“人次”,指的是人的往返次数。C.成分残缺,“实现”一词缺宾语,应在最后加“的目标”。D.语序不当,应先“养生养老、文化”,再“美丽宜居乡村”,最后“新型城镇化融合”,由浅入深;成分残缺,“实现”一词缺宾语,应在最后加“的目标”;用词不当,应把“人”改成“人次”,指的是人的往返次数。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刮目相看:表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此句强调两年前和现在的比较,应选“刮目相看”。第二组,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此句陈述对象为“各种荣誉”不断的到来,应选“纷至沓来”。第三组,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汇集在一起。相得益彰: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此句表达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的关系,应选“珠联璧合”。第四组,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名不虚传:流传的名声和实际相符合。此句强调“腾冲旅游产业”是“支柱产业”的现状,应选“名副其实”。故选D。\n【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依据上文内容强调“腾冲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所以此空应侧重文化方面;再依据下文内容强调“腾冲旅游产业”是“支柱产业”和“这既有天赋异禀的好资源,更是腾冲人奋斗来的”可知,不能一味追求利益。B项“更追求”一词不准确;“非追求”和句意不符,排除C项;“一味追求”太过强调“利益”,也不符合文意,排除D项。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提起垃圾处理,大家最熟悉的概念莫过于“分类”。事实上,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管控、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处理链条很长。相较于末端的分类,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做减法,不仅能直接缓解后续分类的压力,还能间接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是一种科学有效、事半功倍的治理举措。如果说减量是垃圾分类的源头治理,那么简约适度的生活观就是减量的“精神源头”。物尽其用、用之有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说人人都有权追求生活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节制的资源消耗。何况,无度挥霍、透支消费并没有增加多少幸福感,反倒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转变生活方式,拥抱简单生活,将低碳理念转化到日常出行、生活消费的点滴当中,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解放,也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贡献。21.压缩上面这段文字。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通顺,不超过20字。22.请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写一段劝诫挥霍无度者的话,不超过50字。【答案】21.垃圾要分类,源头得减量/垃圾分类得源头减量,解放生活需低碳理念。22.能量守恒,资源一旦用完就不能再拥有。如果目光短浅,肆意挥霍,短短几十年间,我们便将失去幸福的生活。【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相较于末端的分类,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从源头上做减法……是一种科学有效、事半功倍的治理举措”,可概括为,垃圾分类要从源头减量。\n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简约适度的生活观就是减量的‘精神源头’”“转变生活方式,拥抱简单生活,将低碳理念转化到日常出行、生活消费的点滴当中,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解放,也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贡献”,可概括为“解放生活”“简单生活”需“低碳理念”“简约生活观”等。实际上第二段关于减量的“精神源头”,其目的仍旧是为了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的减量,故而可以直接攫取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把二者统合,注意符合字数要求,语言流畅通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求运用“假设论证”,故我们需要假设挥霍无度的后果或不挥霍无度的好处,从而进行有效劝导。“挥霍”的对象可以是金钱、健康、亲情、信任等,也可以是材料中的“物资”。总之,要采用假设的方式,让挥霍无度者意识到自己的浪费极其惊人,以及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坏处。观点鲜明,论证逻辑严密,符合字数要求。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多多未必益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多多益善”,凡事若多点资料,多点储备那一定会对自己有所助益。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多益善”反而成为湮没自己思路和方向的沙海。漫画中的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多”说明的便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也亟需改变。如今——多多,未必益善,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理智的选择,多中择优,方是正解。\n多,约等于迷茫。所谓茫,是指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试想,在茫茫书海,茫茫题海中遨游,何尝不是一种漫无边际。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黄色的树林分出两条路,让我不能同时去驻足。选择一旦多了,带来的未必是机会,更可能是迷茫。两条路足矣让人难以抉择,更何况是更多的资源与指向。多,也仅是缓解焦虑的饮鸩止渴。人们对于资源的渴望,往往是因为缺少它而在内心产生了不安。所以,许多学生在成绩下降时便开始病急乱投医,在看到更好的资料时“喜新厌旧”,在人云亦云中将一切拿得到的资源“拥入怀中”。或许在这一番行动后舒心了许多,然而,这种不安得到了短暂的缓解后,换来的将是更多的焦虑。比如说,在被书山题海掩埋后依旧成绩不佳,我们便会认为,一定还有自己没有找到的“武林秘籍”,那么新一轮的寻找资料,囤积资料便“拉开序幕”了。殊不知,他们缺少的根本不是资源,而是得到之后的认真对待与融会贯通。多中择优,提前梳理,方是正解。求学之路上,总会有些“学霸”的成绩让人羡慕不已。而在许多媒体对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采访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学霸”:从不采取题海战术,而是积极整理错题;从不疲劳战斗,而是合理安排时间;从不跟风盲从,而是分析自身优劣。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但是盲目的勤奋就像失去方向的马车,不提前规划好路线,或许就会在“书山”上绕许多弯路。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就像不同的道路适合不同的车,提前选择,才能让自己的进阶之路平坦通畅。别让书架上的宝藏,成为牢笼。别让漫画中的呐喊,常挂嘴边。你我需要的不仅是东搜西罗与盈千累万,更需要删繁就简与慧眼识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多多益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作文审题立意,一定要抓住漫画中的主体和文字提示。漫画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学生在一堆“学习资料”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地面上散落的书本可以看出,他一定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乎他发出感慨:资料找时方恨多。漫画反映情况属于常见的情况。在学习中,像这样“资料找时方恨少”的情况不算少见,尤其是高三冲刺阶段,面对海量的资料,如果真的想要找到上个月做的某套试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这则漫画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学习资料为例,它的载体,可能是纸质形式,也可能是电子。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曾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是的,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获取知识的门槛变得更低了,但是信息杂芜,也时常让我们陷入困境。面对海量的讯息和资源,我们如何自如地“穿梭”其中,把资源为我所用,避免信息焦虑,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n这个材料适合写成议论文。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思路。在提炼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基础上,分析时代原因与主观原因,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事例,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注意立意时不要着眼于资料质量等问题,因为漫画反映的并非此类问题。立意:1.“信息爆炸”时代的“冷”思考。2.避免信息焦虑,不要让知识成为累赘。3.多多未必益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2:00:02 页数:20
价格:¥5 大小:114.8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