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省八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四省八校”2022届高三第二学期模拟冲刺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①《说文解字》中说:“避,回也,从辵,辟声。讳,誋也,从言,韦声。”所谓“避讳”,就是回避、忌讳的意思,是人们出于迷信和畏惧的心理,或是因为政治、礼制等原因,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要回避相关名物的特殊现象。②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有的书写形式、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汉字能与避讳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避讳信息;另一方面,避讳文化也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避讳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合体字因为其构件而被要求避讳。还有的因为汉字字形相同或相近而避讳,如“罪”本作“辠”,由于“辠”和“皇”字形相近,秦始皇为了避始皇名讳,就将“辠”字改为“罪”。段玉载注引《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还有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如袁世凯当政时期,觉得“元宵”听上去像是“袁消”,下令人们不许叫“元宵”,改叫“汤圆”,这也是有名的利用读音造成避讳文化的一种现象。另外,也有因汉字字义等而讳。有些汉字的字义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因此,统治者或强行解释其汉字义,或曲解为多义词。③汉字的避讳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缺省笔画,这种方法常见于唐代,宋代以后颇为盛行。缺笔这一避讳方法是主要的避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虽说本字缺笔,但是不影响大概原貌,后人也可轻易从缺笔字中联系到本字。拆字方法就是利用合体汉字的性质,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或者只选取其中一种部件加以使用。另外还可用其他汉字代替。比如,在古代为避名字,就直接用“讳”字代替,这也是以“讳”\n代替名字的开始。还有以字代名的,如古时候称人以字,以表示尊敬,如果在交际过程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再其次是改变汉字读音。这种避讳方式是在说话或者诵读的时候,遇到所要避讳的字就变更其读音,或者直接读作他字。最后就是用红纸或者黄纸将避讳的汉字覆盖。如果犯天子讳,则用黄纸,因为黄色是我国古代所谓的正色之一。④避讳这种现象充斥于各种各样的文史典籍之中,也对后世造成了巨大影响。避讳造成了汉字使用的混乱,使得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错字、别字、空字,影响后人阅读。同时,它也造成了材料失真,给甄别、使用文史材料带来困难。但避讳有时也可化腐朽为神奇。讳字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避讳字和避讳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避讳字校勘古籍,为书中的脱、讹、错、衍提供参考。避讳也会对语言学产生影响。首先是为汉语词汇增加新的义项——名讳。其次是出现新读音,产生新词语。但也造成了怪诞词及词的怪诞用法,失其义理。再次,避讳也产生了大量的残缺字。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认为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时。而今所见传世清代刊本书籍,凡是与清帝名同诸字莫不缺笔,则几乎成为定例。⑤避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文字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每每都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的王朝。避讳于古代汉文化影响至广、至深、至巨,特别是和文字的影响相辅相成。(摘编自石佳豪《汉字避讳文化微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讳是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回避相关名物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迷信、畏惧的心理或政治、礼制等因素有关。B.避讳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文史典籍中出现过,它对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是至广、至深、至巨的。C.汉字避讳需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因构件被要求避讳,有的因字形字音相同或相近而避讳,还会因字义等原因被避讳。D.避讳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使得文献中出现大量的错字、别字、空字,影响阅读;使词汇增加新的义项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避”“讳”二字的字意出发,引出了对“避讳”这一社会现象的定义。B.文章对于避讳现象带来的问题及避讳的积极意义都有提及,体现了辩证的态度。C.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汉字避讳的运用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则的。D.文章论述了避讳是什么,避讳的规则、方法及影响,全文论证严密,逻辑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同音字“旭”字写为“从日从九”,这是用其他字代替的方法。B.\n《红楼梦》中有很多的避讳。林黛玉写字遇到“敏”字时,都要减去一二笔,这是避讳中缺省笔画的方法的具体运用。C.清代《尚书·夏书》中,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的讳,一般遇到“胤”字就用黄纸覆盖,这是运用了汉字覆盖的方法。D.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有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所以常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政权的工具。【答案】1.D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避讳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使词汇增加新的义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四段可看出“使词汇增加新的义项”并非不良影响。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据类别分析有误,应为事实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是用其他字代替的方法”张冠李戴,这种避讳方法是“拆字法”。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严谟赴桂州(即今桂林)任职,韩愈以诗《送桂州严大夫》相赠:“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n韩愈的诗句是从描述桂林的山水展开的。桂林山峰的奇秀,源自于它独特的石灰岩地质条件。这种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因首次在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的喀斯特地区发现此种地形,故而得名。这种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它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再加上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等过程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一种形态。它的分布很广,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这种地形。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出现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域。这样的地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以及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在距今3亿2千万年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含桂林)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后来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加里东运动”(或称广西运动),桂林等地曾露出海面,以后又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时升时降,海水也随之时进时退。到了距今约1亿6千万年的“三迭纪”末期,急剧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把整个广西掀起,成为大陆,从此脱离了海浸时期。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桂林地区的石灰岩,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为天然的“雕塑师”水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们知道,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极易被含二氧化碳的水所溶蚀。雨水与大气接触,大量增加了水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石灰岩被溶蚀后,可能在表面形成裂缝,而水只要遇到石灰岩的裂缝就渗入,雨水沿着裂隙或层面渗透流动,形成切割作用,又分下切和侧蚀两种。下切就是向下切割岩石,经过几千几万年,遂成剑戟千重、奇峰罗列;侧蚀则把岩石掏空,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风光迷人的深涧河谷,弯曲的江水也是格外的清澈妩媚。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有些地方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形成了广西奇特的自然风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就像美女发髻上的碧玉簪子,使人感到美上加美。而缠绕在碧玉簪子般山峰间的江水,蜿蜒曲折,源远流长,就像一条青色的丝带飘忽于山峰之间。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正是这种自然美的写照。这种美景的制造者便是我们的母亲——地球。自然的美景、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文人墨客的渲染,形成了广西独特的文化。\n(摘编自王恒《青罗带和碧玉簪是怎样形成的》)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源自于石灰地质条件的桂林奇秀的山峰,属于喀斯特地形,这种地形因首次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发现而得名。B.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尤其以广西地区出露面积最大,此外,在西藏、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有分布。C.石灰岩被溶蚀后,会在表面形成裂缝,在水的渗透流动下,形成下切和侧蚀的切割作用,从而让岩石形成各种形态。D.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流水的冲蚀潜蚀、坍陷等机械侵蚀等过程,形成了具有地表和地下形态的岩溶地貌。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的诗作《送桂州严大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既引出了下文阐述的对象,也起到了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被人们俗称为“神女镜”或“仙女镜”的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在广西境内随处可以看到,桂林的象鼻山就属于这种溶洞。C.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情况,作者采用了引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D.广西独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诸如韩愈等文人墨客的渲染、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更离不开因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自然美景。6.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一个怎样的形成过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C5.A6.①海洋亿万年的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②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海陆变迁,使广西成为大陆;③石灰岩脱离海浸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④水与二氧化碳在石灰岩层上溶蚀、切割,最终形成了广西喀斯特地貌。【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会在表面形成裂缝”表述有误,原文是“可能在表面形成裂缝”,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n【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在广西境内随处可以看到”表述有误,原文是“有些地方可看到”,选项扩大范围;C.写作手法分析有误,原文“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是分类说明,没有采用对比手法;D.“更离不开”错误,原文没有比较之意。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在距今3亿2千万年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含桂林)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概括出:海洋亿万年的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结合“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加里东运动”(或称广西运动),桂林等地曾露出海面,以后又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时升时降,海水也随之时进时退……把整个广西掀起,成为大陆”概括出: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海陆变迁,使广西成为大陆。结合“桂林地区的石灰岩,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概括出:石灰岩脱离海浸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结合“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石灰岩被溶蚀后……形成切割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风光迷人的深涧河谷”概括出:水与二氧化碳在石灰岩层上溶蚀、切割,最终形成了广西喀斯特地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栖息的树朱以撒\n院子后面是一座小山,林木葱郁,竞相轩邈。总是到了余晖斜照时,林子里闹腾起来。我有时兴起,用望远镜看去,这些品类不同的树木各呈其形,各尽其神,归巢的鸟雀相继到来。又是一年仲春,一座山的生机被不同层次的色泽、不同高低的摇曳烘托而起。有的树上都是鸟雀,使枝条动弹不已,有的树上鸟显得稀少,有的树则在缄默中兀立,等待飞来者栖息。孔子说,飞鸟是可以选择栖息之树的,可是树却无法选择飞鸟。我把南方城市的共性归为树木繁多。有宅院的人家,会腾出一些空间来种几棵树。在南方,种树算得上事半功倍的行为,种下,雨水就来了,土地潮湿,养分充足,不需太多时日就绿荫伸张了。每次从外地回来,才三五天,感觉多变的总是草木,不是绿的层次变了,就是绿的密度大了,生长的力量总是突突地向上。如果在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工作,除了感受文气氤氲之外,林木的古老,也洋溢出拙朴厚重的韵致,煌煌上庠理应如此。一个人在此读几年书,或者进修、培训一段时间,不论时日短长,都会把它和校外的空间区别出来,觉出差异。很多年后,我们重回老校园,有一些树已经不见了,新的建设导致了它们的消失,某种气氛也就随之不再。新校区要比老校区广大,但不深邃有味,时间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对很多树来说——从别处来,进入这个陌生空间的土地,尚不知适宜与否,只能等待。它们在不动声色中适应,然后生长或死亡,生命荣枯可以在枝条上显示端倪。然而,要长到老校园那般气象,很多人是等不到的。每次外出,当地人常会带我看几处典型的景致。如果有古树,便肯定有这个节目。古树是村落的旗帜——一棵树长到这么大,如同祖先那般苍老,不吭声也能受到景仰。而今,人们到远方去,反倒是一些外乡人,因一棵古树,慕名从远方来,指望能读懂它的沧桑。往往在近观之后,我会走得远一些,从远处看它的全貌——南方的妩媚往往缘于有如同古树这般的骨感突兀,使妩媚不至于坠入俗格。一棵古树,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被谄媚为“好看”的,但人们还是欣赏它此时已遭受摧残的容颜——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若此,就不必担心为万物所挠败了。古树大抵内含奇倔兀傲的硬气,它往往与冠盖的柔和青绿表里不一,就像一位江南文士眉清目秀衣袂飘飘,实则有绵里藏针之美。以树来衬托人的力量和智慧,《水浒》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英雄走进聚义厅之前,在江湖上都是有一些义举或壮举的,以此传于市井。鲁智深是很突出的一个,除了打镇关西,闹五台山、野猪林,还拿一棵垂杨柳使性:“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鲁智深此举当然是做给那帮泼皮看的,为这,把好端端的一棵树给毁了。后来护送林冲到沧州,告别时为了镇住董超、薛霸,依旧使性于一棵树:“抡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树何辜?只能说,这样的举止是有深意的,破坏一种生命,从而警示另一种生命。面对强大的力量,一棵树是不足道的。毁一棵垂杨柳,鲁智深莽汉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接下来是攻打祝家庄,白杨树成为智慧的载体:“但有白杨树的转弯,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如有别的树木转弯,也不是活路。”如果不能破解智慧的玄妙,就只好困在那里。一棵树有烟火气寻常相,却让我想不到被寄寓形而上的冥想和切合实际的奇思——如果不是那老人道破玄机,谁也不知晓一棵白杨的分量。\n我在后院算起来也种了不少树。有些树是有用的,龙眼、柚子、柠檬都已得到真切的品尝。有的树是无用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说的是海南黄花梨。真要用它做一个像样的器物,没有一个百年免谈。像丝绸那般光滑的日子让人觉得太快了,滑过去无声无息,但要等待一百年,又无从去等。我种这棵海黄纯乎是用来看的。古文士看铣干虬枝的古柏,常看常思,遂将奇诡苍凉、峥嵘突兀注入腕下笔底。而这棵海黄太年轻了,枝叶上下都是清雅俊逸之韵。毕竟是名贵树种,枝条挺拔光洁,清畅不梗。叶片沿枝条左右对称张开,像极了大型的含羞草。风来了,若行于水上,涟漪漾起。有的树就是要让人无从去等,死了用它的心。所谓无用就是这样。玩物可以适情,一个人偶然和一棵无用的树相遇,把它从山区刨出来,用汽车载回家,种下。这缘于感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调和审美的故乡,很实在的很虚灵的,很有用的很无用的。我想,对于一个单纯想做文士的人来说,无用就是大用了。一个城市的变化,我们通常是以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忽略了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的树木,这些树木新旧相杂,高低错落,积极地填充着视觉中的荒漠。我们对一棵树通常不会有太多的依恋和期待,以为这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一棵树在笃定沉静中分明具有不动之动的力量,只是不易察觉。在悄然而过的时光里,由贴近地面转而升至空中,使人由俯视而仰望。飞鸟的到来,就是一种修饰了,尤其是鸟儿们回旋落下的轻盈之姿,使整个不动的山林雅韵浮动,逸兴遄飞,不禁使我暗暗称道,这是一种绝配。(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描写小院后山之景开头,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归巢的情景,由此联想到了孔子与此相关的言论,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B.文章引用了《水浒》中的相关情节,将“以树来衬托人的力量和智慧”的道理阐述得形象可感,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文章描述了观赏自己栽种在后院的海南黄花梨的感悟,并借此来建议“单纯想做文士的人”应该去追求“无用”之“大用”。D.“就像一位江南文士眉清目秀衣袂飘飘”等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古树的外“柔”内“刚”的特点展示在读者眼前。8.题目“栖息的树”中“栖息”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9.这篇文章在写作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简析其作用。【答案】7.C8.①傍晚时分,鸟飞到树上停留休息;②树在大地上吸足养分、向上生长;③树给人们以感悟和启示,让人们的精神可得以滋养、栖息;④人、树、鸟,一起在地球上和谐共生,诗意栖息。9.特点:采用第一人称写作。\n作用:①以第一人称来写作,写作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比如文章中所写的几件事——在院子看后山、村落看古树、后院聊海黄等,都通过“我”的所见,“我”的所思,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形象感;②便于直接抒情、阐述看法,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悟。如文中便于抒发对古树给大学带来的拙朴厚重韵致的思考、对古树所蕴含的“奇崛兀傲”品格的赞赏、对“无用”之为“大用”的感悟。【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并借此来建议‘单纯想做文士的人’应该去追求‘无用’之‘大用’”文意理解有误,原文“我想,对于一个单纯想做文士的人来说,无用就是大用了”,可以看出,作者只是表达观点,并没有“建议”去“追求”之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词语的字典意。“栖息”多指鸟类停留,休息。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在文中的意思。结合“总是到了余晖斜照时,林子里闹腾起来……归巢的鸟雀相继到来……有的树上都是鸟雀,使枝条动弹不已,有的树上鸟显得稀少,有的树则在缄默中兀立,等待飞来者栖息”可知,这“栖息”是指鸟儿在傍晚之时在树上停留休息。结合“腾出一些空间来种几棵树……种下,雨水就来了,土地潮湿,养分充足,不需太多时日就绿荫伸张了……生长的力量总是突突地向上”可知,这“栖息”说的是树木在大地上吸足养分而向上生长。结合“林木的古老,也洋溢出拙朴厚重的韵致,煌煌上庠理应如此”“因一棵古树,慕名从远方来,指望能读懂它的沧桑”“但人们还是欣赏它此时已遭受摧残的容颜——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若此,就不必担心为万物所挠败了。古树大抵内含奇倔兀傲的硬气”“破坏一种生命,从而警示另一种生命”“一棵树有烟火气寻常相,却让我想不到被寄寓形而上的冥想和切合实际的奇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调和审美的故乡,很实在的很虚灵的,很有用的很无用的”可知,这“栖息”是说人类从树木身上得到启示,滋养自己的精神。结合“一棵树在笃定沉静中分明具有不动之动的力量,只是不易察觉。在悄然而过的时光里,由贴近地面转而升至空中,使人由俯视而仰望。飞鸟的到来,就是一种修饰了,尤其是鸟儿们回旋落下的轻盈之姿,使整个不动的山林雅韵浮动,逸兴遄飞,不禁使我暗暗称道,这是一种绝配”可知,这“栖息”是说人类、树木以及鸟类之间的和谐共生。\n【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技巧的能力。首先了解人称类型,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由文中“我……”可知,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然后结合第一人称的特点分析效果。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如第一段写“我”用望远镜看后山,如第五段写“我”每次外出在村落看古树,如第七段写“我”在后院聊海黄等,用第一人称来写,让读者感觉真实、生动,跟随“我”的所见、所思走进文本。第一人称可以直接倾诉情感,表述看法。如第四段,作者用“林木的古老,也洋溢出拙朴厚重的韵致,煌煌上庠理应如此”直接表达古树给大学带来的韵致;如第五段,作者用“古树大抵内含奇倔兀傲的硬气,它往往与冠盖的柔和青绿表里不一,就像一位江南文士眉清目秀衣袂飘飘,实则有绵里藏针之美”表述村落看古树的感受;如第七段,作者用“有的树就是要让人无从去等,死了用它的心。所谓无用就是这样。玩物可以适情,一个人偶然和一棵无用的树相遇,把它从山区刨出来,用汽车载回家,种下。这缘于感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调和审美的故乡,很实在的很虚灵的,很有用的很无用的”表述对“无用”之“大用”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若使少帝有知,必不肯为。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夏四月,炀帝凶问至长安,唐王哭之恸,曰:“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亦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n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B.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C.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D.瑀对曰/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剑履上殿,“履”指鞋子,古代一些得到帝王特许的大臣,可以佩剑穿鞋上朝,被视为极大的优遇。B.氐羌是古代对主要生活在西北或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古人将西部、北部的少数民族分为西夷、北狄。C.九锡,“锡”此处通“赐”,九锡常指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礼遇极高。D.五运,古人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称为五行,根据五行推算出王朝的气运,称为五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王攻下长安后,用信晓谕各郡县,不少地方的长吏、首领等争相前来觐见请求归降,相关部门每天要回复上百封的信件。B.对于隋恭帝赐予九锡殊礼一事,唐王认为自己不能像曹魏和司马氏一样只为求取名声,于是将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C.萧瑀任内史令,尽心尽力地处理国家事务,因为纠正违法行为,检举他人过失,诋毁他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D.唐高祖责备内史拖延敕令的宣布执行,萧瑀解释说,事关国家的安危,所以每一道敕令都要详细勘定无误后才敢宣布执行。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其无知,孤自尊而饰让,平生素心所不为也。(2)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n【答案】10.C11.B12.A13.(1)如果他不知道,我自己尊崇自己又假意推让,这是我平生本心所不愿意做的。(2)我面向北事奉君主,君主失道却不能挽救,怎敢忘掉哀痛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易行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室内史省时间很久了,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有司”的意思是“有关官员”,做后面句子的主语,与后联系紧密,其前断句,排除AD。“日久”的意思是“时间很久”用来指“臣在省”的时间,联系紧密,其后断句,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人将西部、北部的少数民族分为西夷、北狄”解释有误。西部、北部的少数民族应该是西戎、北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很多地方的长吏、首领等争相前来觐见请求归降”错误。根据原文“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可知,应是争相派遣子弟前来觐见请降。属于张冠李戴。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若”,如果;“自尊”,尊崇自己;“饰让”,假意推让;“素心”,本心。(2)“北面”,面向北;“事”,事奉。参考译文:\n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隋恭帝杨侑下诏,特许唐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不用通报自己的名字。唐王李渊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吏以及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乙卯,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李渊九锡的特殊礼遇。唐王李渊对僚属说:“这是谄谀逢迎的人做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行吗?如果一定要追寻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考究曹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夏禹、商汤、周武三王,这是我经常指责嘲笑的,私下也对此感到耻辱。”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怎么可以废除呢!”唐王说:“唐尧、虞舜、商汤王、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年一定要效仿唐尧、虞舜禅让的。假若少帝知道这些,他也一定不肯做。如果他不知道,我自己尊崇自己又假意推让,这是我平生本心所不愿意做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唐高祖武德元年夏季四月,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唐王李渊哭悼他,十分悲痛,说:“我面向北事奉君主,君主失道却不能挽救,怎敢忘掉哀痛啊!”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戊午,隋恭帝杨侑将帝位禅让给唐王,退居到代王府邸。甲子,唐王李渊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废黜郡制,设置州制,将太守改为刺史。推究五行更替应为土德,颜色崇尚黄色。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唐高祖李渊任命隋室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任他国家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唐高祖曾经有敕令但内史没有及时宣布执行,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易行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室内史省时间很久了,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帝王大业刚刚开始经营,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次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勘定,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唐高祖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注】①此词原序交代: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八月,孙巨源离任海州(大约位于今江苏)赴京时,曾与苏轼“坐别于景疏楼上”。十一月,苏轼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写了这首词寄给孙巨源。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nA.这是一首怀人词,东坡想起与孙巨源相遇又分手的往事,不由心有所动,遂作此词,以寄托对好友的深切怀念。B.“今朝”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的原因之一:有客从濉上来,捎带来了巨源的“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想念。C.下片主要叙写友人书信内容:孙巨源诉说淮水中有自己的相思泪,在宫中值宿时长夜冷寂,见出其念“我”之深。D.词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词清意达,格高情真。15.“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分析上片中词人是如何借“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答案】14.C15.①上片以月为抒情线索,虚实结合,写得极有层次。开端三句运用虚写和比喻,回想从前与友人在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切怀念。②“美酒”三句将“月”拟人化,写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③后六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别来三度月圆,而自己孤独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抒写怀人之思。【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下片主要叙写友人书信内容”词意理解有误。下片“凭仗清淮”以后内容,是苏轼对孙巨源的一系列设想,不是友人写书信告知的内容。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有写实,有想象,写的富有层次。“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运用比喻修辞和虚写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将“月”拟人化,“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写月的有情,实际上就是写人的有情,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融情于景,借月光来写思念之情。交代离别已经三个月了,月圆之夜,特别思念友人,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n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时令,表明了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3)《琵琶行》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上。【答案】①.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③.纷纷暮雪下辕门④.风掣红旗冻不翻⑤.同是天涯沦落人⑥.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辕”“掣”“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在修旧如旧的江南古镇旅行,买几件国风文创当伴手礼;在温馨的小家里,用“新中式”家具装点美好生活……这些充满时尚感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国潮设计。国潮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时尚连接,借鉴传统形制,融入当下科技和设计语言,创造出的国潮产品。它们不仅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更是实用物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今天的互联网页面、电影海报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色彩系统源于对自然四时、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瓷器、丝巾等文创产品和服饰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也与古代绘画的山水意境的,晕染出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之感。国潮里的色彩,蕴藏着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国潮设计,让物品“说”出了璀璨的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时尚设计,绵延着古老的文化根脉,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彰显着深厚悠长的文化意蕴。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金碧辉煌    笔走龙蛇    交相辉映    别出心裁B.琳琅满目    妙笔生花    遥相呼应    独树一帜C.金碧辉煌    妙笔生花    交相辉映    独树一帜\nD.琳琅满目    笔走龙蛇    遥相呼应    别出心裁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B.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C.此外,国潮设计还对具象的汉字和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D.此外,汉字和色彩还被国潮设计者进行开掘和利用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它们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更是实用物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B.它们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C.它们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D.它们不仅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更是实用物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答案】17.D18.A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琳琅满目:比喻眼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和工艺品。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此处形容的对象为国潮产品,应选“琳琅满目”。笔走龙蛇:形容书法运笔活泼而雄健,侧重于“书法”。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侧重于“写作才能”。语境形容的是汉字书法,故选“笔走龙蛇”。遥相呼应:多指远远地互相配合、照应。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据前文“受到青睐的青绿色,也与古代绘画的山水意境……”可知,语段蕴含有现代与古代在时空上的距离,应选“遥相呼应”。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侧重于“巧妙的心思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指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偏重于“另外开创局面”。此处意在表达设计的新颖,应选“别出心裁”。故选D。【18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国潮里的色彩,蕴藏着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一句可知,除了具象的汉字,本段侧重论述的是国潮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开掘和利用,“色彩”论述对象概括有误,故排除B、D。根据语境,括号前面的内容讲的是国潮设计中的汉字之美,括号后面的内容论述的是国潮设计对传统色彩的开掘和利用,A项承上启下,C项则是在引出下文对汉字和传统色彩的论述,不合语境,故排除C。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两种:一是结构混乱,句子主语前后不一致。句子前三句的主语是“它们”,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又变成了“人们”,可在“人们”前加“让”字,使句子主语保持一致。二是语序不当,分句间递进关系不当。根据语境,“它们不仅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更是实用物品”递进关系不当,应先强调其实用价值,再突出其文化内涵,改为“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可是,①?中国是东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依然是现代生活重要坐标,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关于谷雨,②,如“谷雨打苞,立夏龇牙”,“谷雨下秧,大致无妨”等。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谷雨节气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好时节。③。为什么呢?据传说,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出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上苍因仓颉造字而感动,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这就是“谷雨”的由来。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千年智慧照进现实,当下奋斗成就未来。春光正好,珍惜当下,坚定前行,拥抱未来。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n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20.①为什么春季雨水偏少呢②还有很多充满智慧的农业谚语③谷雨节气当天也是联合国中文日21.对偶句。形式上,前后两句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给人以结构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上文阐述的关于“谷雨”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情感上,读起来节奏铿锵,让读者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后,更坚定弘扬传统文化、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面交代“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用“可是”表转折,那么应该是对“春雨绵绵”的转折。后面说“中国是东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也就是说中国春天雨水少。第二处,根据后面举例内容“谷雨打苞,立夏龇牙”“谷雨下秧,大致无妨”等分析,这些农业谚语充满了智慧,对农民的生产有着指导作用。此处,可以写与“谚语”“智慧”等相关内容。第三处,根据“为什么呢”来分析,此处应该是一个结论。根据后面的原因分析,如“这就是‘谷雨’的由来”“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此处的观点为“谷雨当天也是联合国中文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语句内容,运用对偶手法。“千年”“当下”表时间,“照进现实”“成就未来”都是动宾结构等,上下句字数相等,内容词性相对,句式整齐,富有结构美。根据前面“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上苍因仓颉造字而感动,为其降下一场谷子雨”等分析,以这个精炼的语句来表达关于“谷雨”的内容,“谷雨”凝聚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智慧,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劳作,对生产生活发挥指导作用。那么千年凝聚的智慧,影响我们现在和未来,指导我们的奋斗。“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现代生活重要坐标,发挥指导作用,这一天定为联合国中文日等,这句话让读者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不断奋斗,坚定前行,成就未来。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弘扬。“成就未来”,表达了开创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n中东难民冲击脆弱的欧洲联盟,全球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俄乌战争还未止息……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内部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核心科学技术引进受限等难题。纵使时代变迁,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亘古不变,值得我们坚守,比如传统劳动人民身上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美好品质,中国航天人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攻坚克难,中国抗疫人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等。正如蒋勋先生所言:“人类文明有时候好难讲,一个大灾难的来临,也许是对我们的救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应如何应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应如何处理变和不变的关系?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触动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养不变之根,开千变之花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华民族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每一次变革的背后,都寄托着炎黄子孙拳拳不变的爱国心。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全球环境,变化是生存发展的王牌。但纵然花团锦簇千万变,可初心不变,根本不会变。太空核心舱扩容,变的是“中国高度”,不变的是“中国飞天梦”。从“嫦娥”到“玉兔”,从“神舟”到“天宫”,中国航天器命名皆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不忘初心的航天人,将一个一个浪漫的名字变化为探索宇宙的新“窗口”。2021年5月太空核心舱正式与“天宫”接轨,在这关键时期,总设计组一改以往航天员生活区的狭小以及物资储备的欠缺,在外太空建立了自己的“别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天宫”会变得更加完美。中国梦的根早已深埋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不会改变的,变化的只是中国人创造的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从“洋货热”到“国潮兴”,逐梦方向在变,不变的是自我革新的初心。在建党初期我国物资匮乏,有一批人做出改变,将眼光望向了发达的西方,建纱厂、进洋货……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摸索前进。三流的产品是模仿,二流的产品是改造,一流的产品是创新。中国做到了。揆诸当下,故宫珍藏版口红、老窖香水、老干妈卫衣……国货在质量和创新上皆有了飞跃与变化,“国潮”蔚然成风。一群逐梦弄潮的中国人,永远怀揣着自我革新的初心不断在行进中。时代变与不变的关联,一个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亦能体现,譬如女性地位的变化。建党百年,我们见证了无数女性创造太多的不可能,太多的变化。有90后航空指挥员鲍硕,有条不紊地指挥十多个部门运转,犹记得她那坚定而自信的“我是北京……”;有00后汽修女孩儿古慧晶,她那娇弱的身板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她们都是新时代变化的“旗帜”。女性不再受“常理”的约束,她们在时代的变化中坚守着寻找自我、实现自我这一不变的信念。\n作为新时代青年,恰逢“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当坚守初心,让自己、让社会、让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美好。请坚信,涵养“不变”之根,定会开出“千变”之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云蒸霞蔚。待到祖国花好月圆时,山川草木都作贺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从“变”的角度进行阐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大的变革,人类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来讲,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材料第二段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勤劳善良、温厚朴实的品质不能变;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责任担当不变等等。总之,材料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释,其实相当于给出了“变与不变”的写作话题。从写作任务来看,也是强调面对“变与不变”格局,如何应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应如何处理变和不变的关系,这些都是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思考的。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是需要变化的,但是什么东西又不能变。从材料内容来看,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内部也有变化,那么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和态度在变,中国的国家实力在变;国家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变。总之,很多东西都要变。但是有些东西不能变,那就是美好的精神品质,核心价值观,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构思时,“变”与“不变”的思辨关系需要呈现。要想写好本文,需要准确把握何谓变,何谓不变。比如可以从我们国家的变化来谈,尤其是建国后或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出现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再看世界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地区的安全问题、粮食危机等等。这些变化都是不能忽视的。而不变,可以从品质、精神等角度谈,比如像苏武那样的爱国之心、江梦南那样身体残障却具有坚毅执著的精神、比如抗疫战士们的无私奉献等。这些都是不变的。正是因为有些东西不变,所以才能应对外界之变。立意: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2.非“变”无以为进,非“不变”无以为守。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4.固守战略,顺势而为。5.变体现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6.让变化和坚守携手。7.开千变之花,养不变之根。8.时代万变,初心不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29:12 页数:20
价格:¥5 大小:63.5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