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高三考前冲刺卷(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高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n(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材料二: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记者:浪漫?为什么?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n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李剑叶:_______________。(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B.“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n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B.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了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C.李剑叶所说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D.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3.材料二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李剑叶回答内容的一项是()A.“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B.“飞扬”火炬传递了中国人面向未来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C.“飞扬”火炬拥有“轻、固、美”的特点,展现出了科学、艺术、文化、体育的融合。D.“飞扬”火炬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的情怀愿景。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这则书评的写作思路。5.中新网记者是如何做到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D3.C4.①先交代作者、书名和出版信息(出版社和出版时间)。②后介绍作品内容。③再介绍创作理念,分享阅读感受。④最后指明作品价值。5.①有比较充分的采访准备。前两个问题围绕李剑叶火炬手和设计师的身份展开。了解“飞扬”火炬的情况,能结合对火炬的了解提问。②重视对方的观点,善于引导。李剑叶回答想到的是“浪漫”时,能及时追问。李剑叶回答为什么是“浪漫”后,立刻以“浪漫”为核心,引申出两个问题。③围绕大众最关切的问题,重点突出。紧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外观的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展开。④能适时补充提问方向,逻辑清晰。在问到“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后,及时跟进,让被采访者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不枝不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错误,文中是“作品……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主要是”表述错误,此外“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是意义,不是目的。B.\n“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错误,文中是“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是“整部作品”,不是孙晶岩的所有作品,选项扩大范围。C.“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错误,文中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客观显现”错误,文中是“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这是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属于主观看法,不是客观显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内容作出推断的能力。C.“‘飞扬’火炬代表什么”指向是“飞扬”火炬的寓意,本选项回答得是“飞扬”火炬“轻、固、美”的特点体现的意义,不属于“飞扬”火炬的寓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先交代作者、书名和出版信息(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第二段“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介绍作品内容。第三段“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介绍创作理念,分享阅读感受。第四、五段“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指明作品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成为2022\n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前两个问题围绕李剑叶火炬手和设计师的身份展开,可见,中新网记者对“飞扬”火炬的相关情况非常了解,有比较充分的采访准备。李剑叶说“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记者追问“浪漫?为什么?”“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由“浪漫”引申出两个问题,可见,重视对方的观点,善于引导。“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扣住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展开提问,重点突出。“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提问一个问题之后,适时补充提问方向,逻辑清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n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坐。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n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n【答案】6.D7.B8.(1)人物身份对比: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2)人物所处时代对比: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不同时代的对比,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3)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理解的对比: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比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9.(1)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2)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3)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4)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5)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错误,从“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到后来“不再身披铠甲”,换上“白粗布长袍”,说明他对“我”的话有所触动和认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紧张激烈而又压抑”错误。虽然有“鼓角声”,但原文“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中并没有“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气氛。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人物身份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我是一个村妇”“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n从人物所处时代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可知,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把不同时代进行对比,突显不同时代下对英雄理解的不同,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从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的理解看,结合“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英雄(或战争)不同理解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珍爱和平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的能力。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可知,文章选取的场景宁静而优美,温馨而祥和,展现出环境的诗意美。结合“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我”虽身份普通,但人物形象有一种对英雄的独特理解,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周瑜前后的变化揭示了形象的改变,对和平的渴望,人物身上闪烁着诗意美。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主题体现诗意美。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可知,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厚,“艾草”和“鼓角声”的渲染,使文章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语言体现诗意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n(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兵部尚书张鹤鸣奏:“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世荫,民屏进都司佥书。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捷春使陆逊之按营垒。良玉语曰:“郡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令急扼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B.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C.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D.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品服,封建时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以颜色、形制、质地等的不同来表示等级。B.首功,字面意义是第一等功劳,文中张鹤鸣用此来肯定石砫、酉阳二土司功。C.土司,又称土官、土酉,职位世袭,可有一定规模私人武装维护统治。\nD.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良玉文武双全,练兵卓有成效。她有胆气有智谋,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兼通词赋;她练兵有方,所率领的白杆兵极有声威,远近都怕。B.秦良玉援辽立功,兄弟受到褒赏。她与兄弟应朝廷的征召率军援辽,立下了赫赫战功;兵部尚书赞颂她的英勇,并为她兄弟请功,得到了认可。C.秦良玉分析战术,陆逊之认可她。她分析军队地理位置认为已失地利,况且督师又在蜀地挖掘战壕,所以她主张主动进攻。陆赴之非常认可她的分析。D.秦良玉不事逆贼,贼寇不敢侵扰。蜀地被攻占后,她慷慨陈词,感念国恩,坚决不在晚年投靠贼寇;贼寇四处笼络土司,却不敢招惹石砫。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2)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14.秦良玉去世后,明朝谥为“忠贞侯”,清末女英雄秋瑾曾赋诗赞颂良玉曰:“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请简析秦良玉封侯的原因。【答案】10.D11.B12.C13.(1)但是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发号施令,军队(将士)都很严肃认真。(2)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往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率领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14.①处处彰显忠义,始终忠于国家,是为“忠贞”;②文武双全,为国建立功业,故能封“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多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发布檄文调良玉前往讨贼。当时各地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是解围离去。“急”是指“奢崇明围成都”的情况,与前文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B;“贼”与“遂解围去”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第一等功劳”错,“首功”是以斩获敌首计功的意思。\n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已丧失地利,且否定督师和川抚的策略”错,原文“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是说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否定了督师的策略,并没有否定川抚。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驭下”,统治部下;“戎伍”,军队(将士);“肃然”,严肃认真。(2)“殪”,杀死;“趋”,前往;“克”,成功;“部”,率领;“略”,几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成都被围,只有秦良玉率兵解围。“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在战事不利时依然忠于国家,尽职尽责。这两处可见秦良玉对国家的忠义,始终忠于国家。“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由此可见其有勇有谋,文武双全。“良玉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由此可见其战功卓著。参考译文:\n秦良玉,忠州人,早年嫁石砫宣抚使。良玉富有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兼通诗文,仪态娴雅。但是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传令,将士都严肃执行。所率领的部队号称“白杆兵”,为远近的人所忌惮。泰昌年间,朝廷征调她的兵力援助辽东。良玉派遣兄长邦屏、弟弟民屏先率领几千人前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而出。良玉亲率三千精兵前来,对沿途经过的地方没有一丝侵扰。朝廷下诏加她二品官服,并且给了她封诰印信。兵部尚书张鹤鸣上奏说:“浑河血战,以斩获敌首数千计功,实在是石碓、酉阳二土司的功劳。邦屏死后,良玉身自率领精兵三千抵达榆关。在上解除了国家的灾难,在下报了私仇,气势非常雄壮。朝廷应该任用邦屏的儿子,进升民屏的官职。”于是追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予世袭官爵;民屏进升为都司佥书。不多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发布檄文调良玉前往讨贼。当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是解围离去。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把贼军都赶进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率令二万弱军驻守重庆,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两支军队。邵捷春让陆逊之巡察各军营,秦良玉说:“邵公把我军调至近旁,距离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却派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贼军占据山顶,俯视我军营。如果贼军铁骑自上而下进击,张令必败。张令失败就会波及到我,我再败了,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况且杨督师是在嫁祸四川,不论笨人还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这时候抢占山高险要之处,让贼军不敢靠近我们,却被动地设置防务,这是自取失败的策略啊。”陆逊之非常赞同。那年十月,张献忠连连打败官军,良玉偕同张令急忙扼制他们。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去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所率领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秦良玉于是单枪匹马去见邵捷春,请求说:“局势危急了,把我的士兵全征调起来,可以得到二万人。我自己出一半的军饷,另一半请官府提供,这样的话还能够对付贼军。”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秦良玉的计策没有采纳。十七年春天,张献忠就长驱直入进犯夔州。良玉骑马前往援助,由于寡不敌众,败退回来。等到全四川都失陷以后,良玉对她的部下慷慨激昂地说:“我凭借一个孱弱的妇人蒙受国恩二十年,现在不幸到了这个地步,怎么敢拿所剩不多的年月来投靠贼寇呢?”接着分兵把守四处边界。贼兵在四川到处招纳土司,却没有人敢到石硅来。后来张献忠死了,良玉终享天年才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n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D.通篇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构思精巧,落笔超逸。整首诗取象不凡,境界开阔。16.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5.C16.①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句是说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②贾诗尾联想象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③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美好祝福。【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颈联写途中所见”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半山的驿路时而被残云隔断,海水浸泡城根,大树更显老气横秋。这句话是写“信”寄过来的途中发生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为虚写,并非真实所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结合注释内容“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分析,贾岛是想告诉友人,你无辜遭贬的冤屈,总有一天自将大白于下。这是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说法的安慰和呼应,意在劝慰友人不要消沉,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别开生面,令人振奋不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白居易送别友人时,初闻江面上传来的琵琶声便被深深吸引而致“____________”,欣赏琵琶女的演奏后更是以“____________”来赞美琵琶女的演奏是“词曲只应天上有”。(2)《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见底。(3)“酒”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酒引发了范仲淹的思乡之愁;《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____________”,酒让苏轼胸怀更加开阔。\n【答案】①.主人忘归客不发②.如听仙乐耳暂明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皆若空游无所依⑤.浊酒一杯家万里⑥.酒酣胸胆尚开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暂,依,浊,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比2011年有所下降,很多青少年坦言,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让青少年好好读书,需要更多的支持,如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家庭环境的营造。首先,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被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广大作品要多出快出。可是走进书店,我们发现教辅读物______________,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倍受欢迎,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______________,所以这也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读书。其次,政府可通过多举办读书比赛,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等,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______________,氤氲在浓浓的书香中。可是如果时代浮躁、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______________,即使强调青少年读书,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让孩子将读书当作一种赏心悦目、美妙的情趣。可是如果家长唯分数马首是瞻,逼着孩子不停地跋涉在书山题海,奔波于辅导班,孩子如“苦行僧”,哪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或俗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汗牛充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潜移默化蔚然成风B.浩如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潜移默化大行其道C.浩如烟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耳濡目染蔚然成风D.汗牛充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濡目染大行其道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B.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多出快出。C.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D.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多出快出。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另外,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nB.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另外,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C.另外,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这是对家长的要求D.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另外,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这是对家长的要求【答案】18.D19.C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浩如烟海:书如同烟雾密布,如同大海浩瀚。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的侧重点为藏书的数量很多。“浩如烟海”的侧重点为典籍、图书等的种类极为丰富。此处强调的是书店里教辅读物很多,选“汗牛充栋”更恰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再有能力的人,做事时如缺少必要的条件,也很难成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前面讲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少,后面说孩子不喜欢读书,此处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漏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此处主语是青少年,应选“耳濡目染”。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现指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蔚然成风”含褒义。“大行其道”一般为贬义或者中性词。此处应该用贬义词,故选“大行其道”。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可将“为原则”改为“的原则”。中途易辙,前面叙述对象是“作家和出版部门”,后面换成了“作品”。只有C修改正确。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另外”是承接上文的“首先”“其次”的,所以要放在最前面,排除B、D。“家长要”与上文的“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政府可……”句式一致,衔接最恰当,排除C项。故选A。\n(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曾思考过生命。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___①____。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___②___,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甲)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蓬蓬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売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乙)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又长成一棵小树吧?所以,生命中___③___。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21.比较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加点的词用法及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甲句是比喻(借喻),用“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乙句是借代,用“枯黄”的颜色代指落叶,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22.示例:①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②从最高处发源③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的能力。甲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也可以写借喻,因为没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用“一川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地展现出生命洪涛的洁白与气势磅礴,勇往直前。乙句“枯黄”不可能被吹走,吹走的只能是落叶。枯黄是落叶的特征,这是借代的修辞,以特征来借代本体,从而突出了落叶“枯黄”的颜色、外形等特点,使句子内容具有画面感。\n【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可知此处应写“生命像什么”。另外,根据前文“我不敢说……”的句式,可知此处应填“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第二空,根据下文“向下奔注”,可知前面应填“从最高处发源”。从第三段“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也可知第二空应填水的发源。第三空,处在全文最后一段,既是第五段的总起句,也是全文“思考生命问题”这一内容的总结句。根据下文“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强调生命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再结合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结尾句“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可推知这里还应写出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关系,所以,应填“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以文史满分进清华,却因“九·一八”拍案而起转学物理,科学救国,成为一代力学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专家姜文汉,为了国家需要三次改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刻机。……建国初期,一大批科学家,为国所需,中途改行,隐姓埋名,投身国家科研空白。材料二:2011年2月22日至3月5日,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政府分批组织船舶、飞机,安全有序撤离中国在利比亚人员(包括港澳台同胞)35860人。2021年1月9日上午,中国政府宣布为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中国政府“执政为民”,赢得了全球高度关注,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当今中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尤为紧密。“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国家层面。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谈谈你对“家国情怀”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家国情深,深似海\n“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歌,我的心中便有无限感慨。国家,是一个人一生的港湾,而爱国,更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感情。家是最小的国,那里有着一双双饱含盼望的眼眸,有着数不尽劳动者流下的辛劳汗水。国也是千万家,那里承载着万万人民的梦想与希望,鼓舞着无数有志青年的奋斗与拼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感情。患难见真情,磨练出意志,越是负重前行,砥砺奋进,越是需要激励起强烈的爱国心。弘扬爱国主义,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升起一面旗,种下爱国种子”的教育者杜岚、尤端阳,以饱满的爱国情,在澳门濠江中学默默传播知识,引导一代代年轻学子深入认识中国,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爱国,是生命中最热烈、最昂扬的旋律。聆听,在激越的国歌声中,我们仰望国旗冉冉升至旗杆顶端,胸中激起便是一份最深沉的爱国情愫。爱国的方式有很多多,每一种方式都是我们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它,如同黄皮肤黑眼睛,如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徽记;如同五星红旗和《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如果说国家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则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从大树获取养料,我们又给大树提供养料。只要大树根深叶茂,脚下的热土就会坚实牢靠,永不动摇。爱国,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精神的支撑。国家,在每一个人心目的位置无可替代。热爱祖国,不是一个口号;复兴中华,需要树立梦想。一代代爱国者绽放出的生命光芒,正如灯塔一样,为后来的航行者照亮远方。历史,曾经让中华民族充满自豪;现实,更是让华夏儿女激情澎湃。心中时刻装着国家,这是时代青年的责任,也是我们毕生的使命。青年朋友们,我们赶上了最美的时代,一定要担起时代责任,努力奋斗,让自己美好梦想与祖国的发展同行。于每个人,尤其是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而言,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那么,如何才能担起历史使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呢?王源在《爱国的少年心,总是相通的》中的表达,道出了所有青年的心声:爱国,始终是青春的底色。爱国,始终是青春的底色。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沐浴祖国阳光而成长的一代,理应将国家放在当头,将重任担负在肩,让我们的国家展示出朝气蓬勃的景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主要介绍钱伟长因国家需要转学物理,姜文汉为国三次改行的事例,老一辈科学家为国所需,中途改行,投身国家建设。第二则材料主要介绍了中国政府从利比亚撤侨以及为国人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等,重在表现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综合两则材料可知,前一则材料主要侧重于个人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后一则材料侧重于国家强大对于个人的重要性。\n从写作任务来看,写作的话题是“家国情怀”;而写作对象是从新时代青年的角度入手,阐发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思考,重点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发展需要个人的奋斗,个人的奋斗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反之,国家的发展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能够增强个人的归属感,幸福感,尊严感。而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在写作时,重点分析个人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这里要重点强调国家荣誉感,以天下为已任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要分析,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更有依靠,更有底气,更有幸福感。注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立意:1.情怀家国,方可行远。2.把家国情怀,化做逐梦之源。3.让家国情怀植根心底。4.丹心从来系家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22:22 页数:21
价格:¥5 大小:140.8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