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考前冲刺卷(一)(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高2022届高考考前冲刺卷(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虽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1.D【A.逻辑混乱;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说考证派属于历史学范畴,不能推出其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错,由文本可知,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由作者完全掌控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C.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肯定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2.B【“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由原文可知,除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上下文,即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3.B【“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二人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4.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4分)5.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每条2分,能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与瓦共舞林延军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然后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我们以为简瓦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挺拔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B.“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例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7.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对比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中“瓦”的丰富意蕴。(6分)8.①瓦片是中国乡村典型意象: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②瓦片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的象征: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③瓦片是时代变迁的见证:“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每点2分)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你从选材特点、结构安排、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任选二个角度,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9.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充满深情:散文语言平实,娓娓道来,叙述家常小事,瓦屋变迁,没有浮华词藻却饱含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深情,反映朴实厚重、内敛深情的乡村性格。(答案应从“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乡村的特征入手作答。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两点即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德宗在路途上,百姓中有奉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便向陆贽询问。陆贽上奏,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以后的流弊肯定严重。对于奉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体是没有损害的。”陆贽又上奏疏,大略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赋不足以供应对将士的赏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小吏和供给使役的人们中间,金鱼袋和紫色的朝服普遍加封给地位微贱的人们。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一般说来,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道德来说却是次要的。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专门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助,就会耗费资财,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作补助,就成了空话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而人心不肯归附。如今的员外官和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有些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不用消耗薪俸,不占去名额,然而对于突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冒着锐利的刀锋,去排除忧患与危难的人们,是用这种官来奖赏他们的;对于竭尽全力,付出劳苦,显示成效的人们,又是用这种官来酬报他们的。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倘若奉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他们必然就会相互谈论说:‘我们抛下生命才得到官,这些人因进瓜果也得到官,这乃是国家把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我们的性命看得像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然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文本二: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臣等听说那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B.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C.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D.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0.D【“献瓜果者”是“亦授试官”的主语,主谓衔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以吾之躯命”作为“同于瓜果”的状语,不能独立成句,所以排除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唐朝爵位分九等。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C.翰林,古代官名。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一种是翰林供奉。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11.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说法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奉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朝政弊病。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12.B【选项认为“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的原因是“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这是错误的,颠倒了原因和结果。因为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所以德宗才会信任器重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13.(1)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1)“敦劝”,敦促劝勉;“滥”,过多;“藉”,依凭。(2)“过”,胜过;“术”,方法;“疏”,粗疏。】14.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14.第一问: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第二问:主要观点: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意思对即可。)【①通过材料一内容可知,这是劝谏皇帝不要随意授予官职,涉及用人的问题,所以属于材料二中“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②关于陆贽的观点,从材料一“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可知,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与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15.C【解析】‘忆’字引发往事联想”错误,“忆”指想象,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所以不是“往事联想”。16.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三、四两句具体分析。(6分)16.①这两句诗运用虚写的手法,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情景,(2分)②想象朋友船到潇湘,难以入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让他难以安眠,表现对方的孤寂与愁苦,(2分)③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七一奖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的“”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在诗歌中具有悲凉的象征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国家速滑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每一块玻璃都有不同的弯曲弧度,这样就形成了22条、高低盘旋、环绕飘舞的“丝带”。这种外形设计,呼应了速滑运动选手在冰面划过时所留下的丝带状痕迹,也寓意选手如丝带般,展现最美的英姿和风采。由此国家速滑馆又被称为“冰丝带”。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冰丝带”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98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米和124米。而索网状的屋顶则是运用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编织而成,再铺设1080块16平米的的屋面板,从外观上看类似一个马鞍形建筑。据国家速滑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这种结构设计,能够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速滑馆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称为“天幕”。“编织天幕”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有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绷”在了场馆的上方,只不过这个球拍不是由树脂纤维而是粗大的钢索编织而成,不是平面而是马鞍形,类似一个“薯片形”。因此,其建设难度。国家速滑馆更是一个的智慧化场馆,具有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比如:可以通过智慧管理,使得馆内气温分层。冰面一个温度,确保冰面标准稳定;运动员比赛空间一个温度,保证运动员体温体感,有利于创造最佳运动成绩;观众席一个温度,可以达约16 ℃,为观众营造一个舒适的观赛环境。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晶莹剔透 长袖善舞 不言而喻  不折不扣B.玲珑剔透 长袖善舞  可想而知  彻头彻尾C.晶莹剔透  翩翩起舞  可想而知  不折不扣D.玲珑剔透  翩翩起舞  不言而喻  彻头彻尾1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晶莹剔透:形容物品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①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精巧(多指镂雕的手工艺品)。②形容人俊俏漂亮,聪明伶俐,或精明灵活。此处形容丝带,应填“晶莹剔透”。翩翩起舞:轻捷飘逸地舞起来。长袖善舞:原比喻做事有所凭借,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多比喻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此处没有贬义,应填“翩翩起舞”。可想而知:可以通过推想而知道。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此处不是道理,应填“可想而知”。不折不扣:本指一点也不打折扣。后表示完全、十足。彻头彻尾: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完完全全。此处指场馆智慧化特点十足,应填“不折不扣”。故选C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完整表述。(3分)19.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的设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20.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5分)20.①外观(外立面)“冰丝带”造型;②屋面(天幕)马鞍形设计;③管理系统智慧(智能)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雪车雪橇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被誉为冬奥会“雪上F1”。它的专业性强、危险性高,因此①。而延庆赛区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最终只有南坡的选址符合场地要求。()结合自然地形和遮阳设计,项目团队研发出一套独特的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来化解这一难题。把钢木组合结构的遮阳棚安装在赛道上方,这样就可集保温、防水、天然防腐功能于一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设计全长约1975米,有16个角度不同、倾斜度各异的弯道。依据②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遮阳棚在不同的位置长度不一,这既实现了通透简洁的建筑外观效果,又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因为遮阳棚整体屋面的覆盖面积大,加之地形及遮阳帘,无论是早上太阳升起还是晚上太阳落下,③,不会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训练。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阳光直射会影响冰面质量,南坡场地位置向阳,这一问题要如何解决呢?B.这一问题应怎么解决呢?场地位置向阳,阳光直射影响到了冰面质量。C.场地位置向阳,阳光直射会影响冰面质量,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D.要如何解决场地位置向阳并且阳光直射会影响冰面质量的这一问题呢?21.C【解析】括号前面说“南坡的选址符合场地要求”,后面紧承“场地位置”…更连贯,且“位置向阳”是“阳光直射”的前提,据此排除A项;括号后面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紧随其前提出“问题”,句子前后会更衔接、连贯,据此排除B项;D项是一个长句子,不够简练,且句间逻辑关系不当,前后联系也不紧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①对场地要求非常苛刻②赛道变化③阳光都不会照到赛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意为事物开始时简小,将要完成时必定宏大。1956年2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新开馆,众多参观者在“作始也简,将毕也巨”的题词前久久驻足。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19:15 页数:11
价格:¥5 大小:55.7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