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西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三)语文试卷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炒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____,带给观众_____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已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_________,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拍手称快耳目一新厚积薄发美轮美奂B.叹为观止耳目一新厚积薄发熠熠生辉C.拍手称快焕然一新蓄势待发熠熠生辉D.叹为观止焕然一新蓄势待发美轮美奂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B.\n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C.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答案】1.B2.C【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手称快”是拍掌叫好,多指愁恨得到消除。用于“‘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空一应选择“叹为观止”。“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是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用于“观感”,空二应选“耳目一新”。“厚积薄发”指大量地积累,只择其精要少量地表露出来。多用于称赞人学问深厚,学风严谨;也形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而获得大的成功。“蓄势待发”是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用于形容“传统文化”,空三应选“厚积薄发”。“熠熠生挥”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于形容“文明”,空四应选“熠熠生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是由“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和“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杂糅而成。二是搭配不当,“激励”和“热爱”搭配不当,可把“激励”改为“激发”。“激荡”“激扬”与“热爱”都搭配不当。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故选C。3.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尊居上位,官底卑处下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因此皇帝聚会群臣,皇帝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nA.坐东面西B.坐西面东C.坐南面北D.坐北面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要加强积累,特别是课本注释出现的一些文化常识,识记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要注意针对文化常识有时可根据具体的情节适当地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推断。本题考查是有关古代礼仪的常识,关于古代座次的安排,《鸿门宴》一课有具体内容,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指项王和项伯面向东而座,此位置是最尊贵的座位。据此可知应该是坐西朝东,故选B。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解读。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了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n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乃至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固定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导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材料二: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镜像投射,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表达。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n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这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增加,或许可以推断出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D.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任何时代,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都会大大增强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从而使鉴赏活动越来越少地使用单边的审美感悟。6.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B.精美的图画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D.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答案】4.B5.C6.A【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n.“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根据材料一“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原文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有两种表现,选项只写了一种,以偏概全。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在任何时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原文是“任何读物”,选项偷换概念。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文为“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D.“从而使鉴赏活动越来越少地使用单边的审美感悟”错误。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A.选项文学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B.阐述了精美的图画艺术在审美感染力方面比语言艺术具有优越性,没有体现谁是主角谁是配角。C.阐述的是图像化的写作的优势。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D.阐述的是图像化封面的作用。与“图像凌越文字”无关。故选A。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n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欲放之,又惧为崇。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材料二: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黄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俞樾《曲园笔记》)材料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曹植《说疫气》)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B.踣于道者无算踣:走路C.夫罹此者罹:遭遇D.悉被褐茹藿之子茹:吃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暑,浴于书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以免汝去害人不赂者以赂者丧C.此乃阴阳失位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D.而愚民悬符厌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B.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城C.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D.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都是疫情带来祸患的一组是()\n①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②人闻其臭,鲜不疾者③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④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骼,经营苦盖⑤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⑥阴阳失位,寒暑错时A.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宗伯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翼伸回湖州拜访他。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2)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3)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13.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答案】7.B8.D9.B10.A11.C12.(1)赵文山用这个药方来治疗瘟疫患者,没有救活不了的。(2)那些能够活下来人,千分之一二罢了。(3)至于像那些住华堂高屋的权贵富豪,穿的好,吃的好的人家,像这样(得病)的人很少。13.①勇敢:面对瘟鬼不畏惧。②机智:捉住瘟鬼并逼他给出药方。③无私:把药方交给官府,救活无数百姓。【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B.“踣:走路”错误。句意:倒在路旁的人数不胜数。“踣”,跌倒。故选B。\n【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天气很热,徐翼伸就在书斋里沐浴。第二个“于”,介词,比;句意: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B.第一个“以”,连词,来,表目的;句意:以免你再去害人。第二个“以”,介词,因为;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C.第一个“乃”,动词,是,表判断;句意:这是天气阴阳失去调节。第二个“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陛下竟然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D.第一个“之”,代词,它;句意:有些愚昧的人竟然通过迷信方法贴符咒来镇伏瘟疫。第二个“之”,代词,它;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同治初年,云南大乱,贼人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都成了废墟。本题中,“同治之初”表示年代时间,和后面内容应该断开,排除AC项。“贼所到之处”,“贼”是“所到之处”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说的是徐翼伸不放瘟鬼;④说的是大乱之后,流民简单清扫路边尸骸,疫情之前;⑥是瘟疫发生的原因。排除①④⑥。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在原文中是没有依据的:材料二说这次瘟疫“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可见人传人是造成如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以”,用;“济”,救,救治。\n(2)得分点:“其”,代词,那些;“千百中一二”,千分之一二;“而已”,罢了。(3)得分点:“鼎食之家”,权贵富豪;“是”,代词,这样;“鲜”,少。【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结合“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分析,徐翼伸勇敢。结合“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分析,徐翼伸机智。结合“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分析,徐翼伸无私。参考译文:材料一:乾隆丙子年间,湖州的徐翼伸的妻子的叔叔刘民牧,担任了长洲的主簿,住在以前的宗伯孙公岳获颁的宅子里。徐翼伸回到湖州便去拜访他。那天,天气很热,月色朦胧,徐翼伸就在书斋里沐浴,忽然间,他觉得窗外似乎有一股白气喷进来,就像是白天行走在大雾之中,而且很是腥臭。白气很大,把桌子上的鸡毛帚都吹到半空盘旋起来。徐某赶紧猛的一拍床板,大喝一声,只见床头搭着的浴布和茶杯都飞到窗外去了。窗外有一棵黄杨树,杯子撞碎在树上,声音很清脆。徐某吓死了,赶紧招呼家奴出去看看怎么回事,结果只看到一团黑影飘来飘去,在屋檐上的瓦片上绕来绕去,还发出恐怖的声音来,折腾了好久才算平息。徐翼伸坐在床上,一会儿之后,鸡毛帚又轻轻的飘了起来。徐翼伸起来,抓住鸡毛帚,才发现已经不是平时那个鸡毛帚了,鸡毛帚又湿又软,就像是妇女乱发。而且恶臭难闻不可靠近,一股冷气顺着他抓住鸡毛帚的那只手一路袭来。先是手臂,然后是肩膀。徐翼伸强忍住寒冷,抓着鸡毛帚不敢松手。墙角忽然传来一阵怪声,就像是人躲在大水缸里说话那样瓮声瓮气的。刚开始像是鹦鹉学舌,后来就像是小孩的哭闹声,说:“我姓吴,名叫吴中,是从洪泽湖来的,因为被雷吓到了,所以藏匿在这里,求您开恩放我回去。”徐翼伸就问:“现在吴家闹瘟疫,你是否就是瘟鬼啊?”回答说:“是的。”徐某说:“既然是瘟鬼,我当然更不能放你走啦,以免你再去害人。”鬼回答说:“要避免瘟疫也有办法的啊,我愿意献出药方来,求您开恩。”徐翼伸就让几个药师把鬼说的药方记录了下来。记录完毕,实在忍受不了那种腥臭味,况且胳膊也已经被冻僵了。想要放它吧,又怕它继续害人。家奴在一旁的,手上拿着坛坛罐罐的。请求把鸡毛帚封在坛子里吧。徐翼伸就同意了,把鸡毛帚封在一个坛子里,然后投到了太湖之中。得到处方后,就把这个处方给了苏州太守赵文山,他用这个药方来治疗瘟疫患者,没有救活不了的。材料二:\n同治初年,云南大乱,贼人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都成了废墟。乱定之后,流民渐渐聚集。收拾荒野残骨,简单掩埋了事。当时又有大瘟疫将要发作。他家的老鼠无缘无故先死,人并不能看见,时间久了就腐烂,闻到这个臭味,没有不病的。疫病都是突然而起,或者第二天死,或者当天死,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得了这个病还能活的人,千分之一二而已。瘟疫一般从乡间发起,延及城市,一家有病,则左右邻舍数十家都搬家躲避,倒在路旁的人数不胜数。可终究不能躲开瘟疫。甚至有全家死光、举户皆空、一个村子绝无人迹的。材料三: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户户都有人染病的哀嚎痛哭之声。有的全家死去,有的整个家族不复保全(整个家族死亡)。有的人就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造成的。染上这次瘟疫的人,全是穿粗布衣、吃粗劣饭食、住藤屋草房的穷苦人而已,至于像那些住华堂高屋的权贵富豪,穿的好,吃的好的人家,得病的人很少。这不过是天气阴阳失去调节,冷热错位,所以才产生瘟疫,有些愚昧的人竟然通过迷信方法贴符咒来镇伏瘟疫,这也太可笑了。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四、(25分)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宋]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注]①张舜民,北宋人,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②长安:此指汴京,为北宋都城。(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B.“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是因为词人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用,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之意。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既写出悠然的景色,又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作者借此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意蕴深厚。(2)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n费衮评价“此词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后人评价“全词跌宕起伏,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请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答案】(1)C(2)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浩浩汤汤,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瑟的洞庭晚景图。(3)①因被贬而怀才不遇的苦闷,②对前途的忧虑,③对家乡的留恋(或对君王的期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天淡云闲’四字……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错误,“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虽然写出悠然的景色,但并未写出词人淡泊闲适的心境。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的能力。“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的意思是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这两句词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木叶”渲染萧瑟之景,“下君山”“空水”描绘万木凋零、水天一色的壮阔。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壮阔、萧瑟的洞庭晚景图。【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纵观全词,这首词写出了诗人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阳关曲》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融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被贬的悲慨。“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词人在被贬途中所见景色,凄凉萧瑟,惹人羁旅愁思;而“何人此路得生还”,更可见诗人内心中充满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自觉难以回去的痛苦怨愤,也含有对前途的忧虑。“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根据注释可知,此处代指北宋都城,诗歌中向来有以都城代指朝廷、皇帝的手法,故而此处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和君王重新重用自己仍怀有期待的感情。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铿尔,舍瑟而作。(《论语》)(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n(3)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鼓瑟希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洎牧以谗诛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鼓、庾、粟、洎、谗、鉴、亦。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张抗抗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n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②段连用“忽然”“钻出来”“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B.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C.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n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E.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17.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18.第④段划线句子,语言极富表现力,请进行赏析。19.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领悟。【答案】16.CE17.(1)文中第①段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先前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与后文的华丽盛开形成了对比,文脉有了起伏变化:(2)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18.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盛开的昙花比喻为“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和“开始舞蹈”,将昙花盛开的过程和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热情赞美。19.示例: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瞬息即逝,但是如果让生命活出质量、活出意义,有限的生命便获得了永恒。正如文中的昙花,虽然它绽放的过程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随即便凋谢闭合,身后是长久的孤独与寂寞,但是当其怒放时,却倾其所有,让生命焕发出炫目的光彩,定格为永恒的美丽。人也这样,只有“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生命的价值便会获得永恒。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短短二十三年。但他却用短暂生命阐释了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说,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质量。让生命活出质量,瞬息即永恒。【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错误,结合文本最后两节内容分析可知,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是有关瞬间和永恒的话题,即“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这也是自古以来达成共识的观点态度。E.“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错误,“宿命论”即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悲观说法。选项分析不符合原文,从文中来看,应该是领略“昙花一现”的过程中不同心理的变化,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富有正能量启迪的思考,珍爱生命,让瞬间成为永恒。故选CE。【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n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分析,从内容上说,第①段先写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一点动静也没有,表现的是昙花蛰伏的情况,昙花无声无息的六年蛰伏;从结构而言,先写了自己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任其自生自灭的做法,表达出对昙花的轻视,昙花的蛰伏与下文昙花的盛开成了对比,“我”对昙花的轻视与下文对它的赞美形成情感的转折,从而突出了昙花盛开的情景和对昙花的赞美之情。这从写法上来看,是欲扬先抑,其作用是使行文富有变化,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对昙花的描绘和礼赞,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鉴赏能力。“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这是对“盛开的昙花”的描写。“像”说明是比喻,此句把“盛开的昙花”比作“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把昙花的花瓣比作“素洁的衣裙”,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昙花盛开的外观,表达了作者对昙花无比喜爱之情。“赤着脚”“翩然而至”“欣喜”等又赋予昙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给人亲切可爱之感。作者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把昙花的盛开过程以及美丽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昙花的赞美,以及看到昙花盛开的欣喜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的标题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结合文本内容,从表层的角度考虑,应该指的是文中的昙花,“瞬息”指虽然它绽放的过程和时间很短暂,只有短短的三个多小时,随即便凋谢闭合。而“永恒”指它在怒放时,却付出生命的全部,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精彩,将生命定格在了永恒。如它对生命的坚守,昙花开花过程中对生命的认真的态度,它给人们留下的美的享受等,这些都是永恒的。从深层角度考虑,答题时要分析二者的比喻象征意义,“瞬息”象征着物质方面的内容,“永恒”象征着精神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生命虽然是有限的、短暂的,瞬息即逝,但是如果让生命活出质量、活出意义,有限的生命便获得了永恒。\n最后要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列举生活中那些虽然生命短暂,但给人类留下无数精神财富的伟人、名人,比如雷锋、感动中国人物等,然后再联系个人的经历来阐述对这一观点的思考与看法即可。如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后人的继承和发扬,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质量。让生命活出质量,瞬息即永恒。六、(12分)20.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紧张的市场供应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答案】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④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把握病句的几种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然后压缩句子,看主干是否残缺或搭配,再看修饰的成分顺序当不当,修饰词与中心词之间是否搭配。至于得体准确,考生需要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台、使用的对象来分析是否得体。第①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价格”后加“监管”;第②句,搭配不当,“保护”和“秩序”搭配不当,“保护”改为“维护”;第③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捏造”前加“对”(或:对于);第④句,定语语序不当,将“紧张的”放在“市场供应”后;第⑤句,宾语中心语位置不当,把“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2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薛姨妈母子寄居荣国府后,宝钗好奇赏鉴宝玉的通灵宝玉,口中念:“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她的丫头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请问宝钗金锁上是哪两句话?你觉得作者安排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80字以内。【答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作用:可以从世俗的金玉良姻之说入手,为下文黛玉猜疑多心和最终宝玉宝钗联姻作铺垫。也可以从薛家处心积虑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入手,因为通灵玉是天成,金锁却多人为痕迹,令人生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情节、作用的整体把握能力。\n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有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的金锁上也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情节出自《红楼梦》第八回中“金玉相逢”。情节:贾宝玉来至梨香院看望薛宝钗,宝钗因想起宝玉“衔玉而诞”的奇闻,就让贾宝玉将玉拿下来观看,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副场景:宝钗看毕,又从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云不离不弃云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作用:一方面,这“金玉良缘”暗示宝玉与宝钗最终会联姻,也为后面黛玉的猜疑小性儿做了铺垫;另一方面,宝玉的玉是天生的,宝钗的金锁却是后天打造的,表明薛家处心积虑与贾家联姻,也为宝玉宝钗最终的结局做了暗示。七、(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仰望苍穹绮梦多,人情自古寄星河。自人类文明伊始,就伴随着对浩瀚宇宙的遥想。嫦娥奔月的神话,仕女飞天的壁画,屈原《天问》的哲思……无不寄托着中华儿女探索宇宙的愿景。九天揽月书传奇,星河璀璨任遨游。自1956年迈出航天事业第一步开始,中国航天人在长达65年的探索历程中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习近平主席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一代代航天英雄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坚挺身躯,一座座航天丰碑镌刻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作为新一代青年,你如何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以及自身肩负的使命?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探索未知,挑战自我\n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玉兔”二号月球车巡视探测月球,从古人的异想天开到今天的梦想成真,我们走过了太久远的历程。但仅仅是时间的积累,并不足以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苍穹,我们深知,没有航天人“超越自我、永不懈怠”的航天精神,没有整个民族不断探索和超越的精神,我们只能靠笃信传说演绎夸父逐日的浪漫。正是因为航天人不断探索,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方便,我们的向往才能更加辽远,我们的梦想才能更加瑰丽。航天探索使我们拥有了卫星通信技术,让我们全球互联,转瞬间我们又向万物互联进发;正是不断地探索让55颗北斗组成天网,实现全球定位;正是不断地探索让我们拥有了利用空间技术研发的新药物,未来我们可以把更广大的福祉赠送给世界的人民。面对困难,我们不断挑战,面对未知,我们不断探索。在漆黑的夜空中,“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让我们打开了探索太空的大门;面对未知的月球背面,我们不断探索终于让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面对遥远的火星,我们不畏路途险阻,终于看到橘红的大气层,蓝色的夕阳。在航天视野发展过程中,嫦娥二号曾因技术问题差点无法顺利升空占领轨道。在关键时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带领北斗集团全部员工没日没夜地工作,谢军曾累到一天多次晕倒在现场,就是这样不停地工作,突破了人体的极限,终于在截止时间前二个小时完成任务。我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杨利伟小时候性格内向,胆小懦弱,他不断地突破自己性格的缺陷,终于由一个怕爬十五米竹梯的小男孩变成了我国进驻太空第一人。我们的生活和奔赴太空并行在不同的轨道,我们同样需要学习航天精神,同样需要自力更生,挑战自我。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把外在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有挑战我们的极限,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精彩,才能够体悟到我们的先民对宇宙怀有的最朴素最真挚的热爱。“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航天精神,能够像航天人那样独立自主,不停探索,不停超越。火星将不再遥远,宇宙将不再遥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从上古时代写起,点明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渊源:中华儿女探索宇宙的愿景。\n第二段则回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在指出一系列航天成就的同时,总结出其中体现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既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超越自我、永不懈怠。自力更生,既是中国航天史的心酸过往,也是我们得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根基。自主创新,既体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实力,也蕴含了一代代航天人牺牲自我、不懈研究的精神。超越自我,就是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克服自身弱点,提升自身能力,不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而是不断跨越一个个新的起点。永不懈怠,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持续努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中国航天才能不断为民族赢得尊严和自豪。这种精神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激励青年不断前行。“航天精神”会激励我们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存在两个层次的对比关系,考生在审题时要挖掘出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凸显文章的逻辑性。(1)同向对比,明确从“古”至“今”的连贯性。材料第一段通过古代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体现出探索太空的愿望在我国由来已久,这就与材料第二段中“积淀”“深厚博大”相呼应,体现出中华民族执着坚定的精神特质。(2)反向对比,领悟由“想”到“做”的差异性。材料第一段中的“寄托”“愿景”与材料第二段中“从未停下”“接续奋斗”形成反差,引导考生要揭示出实干、拼搏精神的价值。写作时,可以从“精神挖掘”角度立意。从航天精神的内涵起笔,挖掘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然后将这种精神与各行各业的奉献者、创造者相关联,进而以点带面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也可以从“辩证思维”角度立意。从“寄梦星河”与“遨游太空”的古今对比中,分析出“梦想”与“实干”的辩证关系,即梦想是实干的动力,实干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最终将立意落在通过“拼搏实干”实现“中国梦”这一中心上。还可以从“精神传承”角度立意。从“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得出“精神传承”是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这一结论,进而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例中印证这种精神传承的价值,最终将论述引向对“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使命的论述。立意:1.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2.凌空飞天征寰宇,我辈正是掌舵人。3.弘扬航天精神,圆梦穹顶之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44:36 页数:20
价格:¥5 大小:65.8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