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三)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昭通市市直中学2020级高二年级联考(三)命题:昭通市第一中学桂香楼高二语文组审题:刘莉钱超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n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一般的人类文化通过民族文化存在。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部族。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B.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C.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n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4.下列文字提及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诗歌《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也引起了较大争议。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也有观众认为动画版已经失去了原诗的精髓,不值一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知识沈从文哲学硕士张六吉,一个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家中那份财产能够由他一手支配时,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看了几个月上海北京报纸,把这个青年人的心完全弄乱了。他觉得在小城里待下去毫无意义,因此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照当时的流行口语说来,这个人是“觉悟”了的,人已觉悟,预备到广大的世界来奋斗的。  他出外目的既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就很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一点。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校里得了他那个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题目就证明了他对于人生问题这方面知识的深邃。他的学问的成就,多亏得是那大学校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  他同许多人一样,出了学校回国来无法插进社会。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给社会,一时节却找不着相当工作。  他心想:没有机会留在大都市里,不妨事,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去看看吧。那野蛮家乡,正因为在他印象中的确十分野蛮,平时他深怕提起,也从不梦想到有一天会再回转那个家乡。但如今却准备下乡了。  他觉得孤独。一个人自觉知识过于丰富超越一切时,自然极容易陷于这种孤独里。他想起尼采聊以自慰。离家乡越近时,他的“超人”感觉也越浓厚。  离家乡三天路上,到了一个山坳里,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那里锄草,天气既热,十分疲累,大路旁树荫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便休息下来,同那老农攀谈:“天气热,你这个人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  “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  “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荫下睡觉,是什么意思?”  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不是睡觉。他死了。先前一会儿被烙铁头毒蛇咬死了。”  他吓了一大跳,过细看看身边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正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  老农夫神气依然很平静,很从容,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荫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一面捞了一手,把苍蝇逮住了,摘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  “是你的儿子!你说的是当真?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但那点神气却被老农夫看到了,像自言自语,又像同城里那一个说话的神气。  “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地旱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  他眼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他的活去了。\n  他临走时,在田中的那一个见他已上了路,就说:“大爷,大爷,你过前面寨子,注意一下,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就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老婆请就便告她一声,说冬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  他心想,“你这不慈爱的老糊涂老古怪!儿子被蛇咬死了,竟像‘看水鸭子打架,事不干己’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的中饭!”  到周家大寨时,在一个空坪坝里,果然看到两个妇人正在一副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  两个妇人同时开口皆说自己便是刘家人,且询问有什么事情找刘家人。  “我并无别的事情,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容,因为他记起那个家主在意外不幸中的神气。接着,他大声说道:“你们家中儿子被蛇咬死了!”  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两个妇人听完了这消息时,颜色不变,神气自如,表示已知道了这件事情,轻轻的答应了一个“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  那分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这是怎么的?你们不懂我说的话?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  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明白?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没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  “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  “我伤什么心?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死了不是完了?人死了,我就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  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去了,他就问那个比较年轻的妇人,死者是她什么人。  “他是我的兄弟,我是他的姐姐。”  “你是他的姐姐?两个老的,人老心狠可不用提了。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  “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  “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  “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在习惯上,就被称为兄弟了。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  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向那男子说:“秋生,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就是这个先生说的。”  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  “真的!”  “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作,就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  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古怪得不近人情,只这后生还稍稍有点人性。且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伤心了,一点同情在心上滋长了。  “你难受,是不是?”  “他死了我真难受。”  “怎么样?你有点……”   后生家望望陌生人,似乎看出了一点什么,取得了陌生人的信托,就悄悄的说:“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作事,我才能够到……我那胡涂哥哥死了,不小心,把我们计划完全打破了……”他且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  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那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真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毫不含胡,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同先前在田里所见一样,只需再稍稍注意,就明白一切全是真事了!  …………  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他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多闻的先生说:“老骗子,你应当死了,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我那地方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是个法律承认的骗子,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需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我肯定说你是那么一个大骗子。”  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  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且把所有土地分给了做田人。有一天,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n  也许什么地方忽然多了那么两个人,同样在挨饿,受寒,叫作土匪也成,叫作疯子也成,被一群人追着赶着各处都跑到了,还是活着。  也许一到那里,便倒下死了。反正像老刘说的,死的就尽他死了,活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只要能够活下去,这个人大约总会好好的活下去的。一九三四年十月作(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面对年轻人的死亡,父亲、母亲和姐姐相似的回答,体现了生活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死亡本身已成为了日常,人们对于死亡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无法唤起过多的悲伤。B.本文主人公张六吉是五四时期大多数知识青年的缩影。他出国留学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回国后渴望回报社会,却无法立足,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人生哲学与自己国家的现状是格格不入的。C.沈从文的小说语言崇尚一种含蓄、恬淡的艺术美。本文语言特点亦是如此,借助质朴、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来展现了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D.本文主线故事写的是一位在外留学的哲学硕士张六吉学成归来回到自己“野蛮”家乡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叙事时以第三人称为主,遵循时间行进的纵向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对白和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内心。6.小说主人公张六吉随着个人经历的变化完成了对待“知识”的思想态度转变,请结合全文分析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7.本篇小说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留白”的创作技法,在画面的凝练和跳跃中,留下了许多省略、空白之处。请在文本中寻找两处“留白”,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二、古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吾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n以求斗斛之禄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说了人间至真之情:《陈情表》写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祭十二郎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倾诉骨肉至亲深情,寄托哀思。B.韩愈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模式,形式上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C.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终于重振家业、仕途有成的自足。D.此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文风,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实叙述中,表达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②垣墙周庭③雨泽下注④或棹孤舟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⑥驼业种树⑦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⑧园日涉以成趣⑨名我固当⑩非有能硕茂之也A.①②⑧/③④/⑥⑦/⑤⑨/⑩B.①④/②⑤⑥/③⑧/⑦⑨⑩C.①②④/⑤⑦⑧/⑥⑨/③⑩D.①③⑧/②④⑤⑨/⑥/⑦⑩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分)(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分)(3)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4分)12.“悲”是《项脊轩志》和《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表达的共同情感,韩愈在本文中表达了哪几种悲?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题。金陵还家作归有光自从出门口,预言相见期。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注]①此诗是作者落第归家时所作。②漓漓:水滴下地的样子。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功名,诗人外出远行,但心中不舍,出门前就与家人预先约定了回家日期。B.强劲的西风,使归船受到阻碍,诗人嫌它迟缓,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可见一斑。C.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一双儿女不尽的牵挂之情,就像蛛网丝一样,缠绕万端。D.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无意雕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愫,感人肺腑。14.“芭蕉露漓漓”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做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n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1分)(1)在《陈情表》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对前朝旧臣的猜忌,李密在文中用“,”两句表明自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3)《兰亭集序》中,“,”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4)古人有云:“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与之表达相似的句子:“,”,告诫我们挽回过去,不太可能;着眼将来,未来可期。(5)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6)《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体格风骚”,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她对家族的腐朽和衰败看得比谁都,但她绝不肯牺牲自己来维护家族的命运;她不但不相信鬼神报应,连传统的伦理信条也不当一回事。作为一个智者和强者,她在支撑贾府勉强运转的同时,尽量地为个人攫取利益,放纵而又地享受人生。薛宝钗具有封建“妇道”伦理所要求的,所以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婉内敛。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能够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于宝玉的真实感情,但她和宝玉的婚姻最终成为空洞的结合,作为一个典型的“淑女”,她并没有获得幸福。而林黛玉的现实性格表现为聪慧伶俐,由于寄人篱下而极度敏感,有时显得尖刻;诗化的她,聪慧和才能也突出地表现在文艺方面。在诗意的生涯中,和宝玉彼此以纯净的“情”来浇灌对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特色的还有许多,可以排列成一条很长的的人物画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透彻        无动于衷       温柔敦厚        五光十色B.通透        不露声色        温良贤淑         五颜六色\nC.通透       无动于衷     温柔敦厚        五颜六色D.透彻        不露声色        温良贤淑        五光十色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她不把传统的伦理信条当一回事,也不相信鬼神报应。B.她不但不相信传统的伦理信条,连鬼神报应都不当一回事。C.她不把鬼神报应当一回事,也不相信传统的伦理信条。D.她不但不把鬼神报应当一回事,更不相信传统的伦理信条。(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北京冬奥会上的众多项目中,有一个比赛过程特别有趣的项目,①。观看冰壶比赛的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运动员手持“扫把”快速地在冰壶前移动的场景。选手把冰壶推出去后,团队几个人人手一把刷子,拼命“擦地”。场地明明很滑了,②?只控制推出去的力气不就好了吗?其实不然,看似简单的“擦地”动作,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运动员用冰刷快速地清扫,让冰壶在短暂的滑行过程中③,达到“布场”和“入局”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擦地起到了“导航”的作用。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冰壶赛道的冰面并非是光滑的,反而有一道关键工序淋冰让其变得“粗糙”。制冰后,细小的水滴被喷洒到冰面上,形同铺就了一条鹅卵石路。在这样的路面上,冰壶的行走路线不定,运动员适当地刷冰能够融化凹凸不平的冰面,使冰转化成薄薄的一层水,减小壶体与冰面的摩擦。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9.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述第二段的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6月8日英语科目考试铃声结束,我们正式迈入了高三。高三的生活会让很多同学难以适应,有同学因知识点遗漏太多而焦虑,有同学因紧张的复习节奏而惶恐,也有同学因与梦想的距离遥远而心灰意冷......为了帮助同学们调整心态,把握时间,以最佳的状态迎战高考,复兴中学高二年级各班准备召开“调整心态,积极备战”主题班会,假如你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李华,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主题班会上演讲。请完成你的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昭通市市直中学2020级高二年级联考(三)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错,原文只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也会走向极端,从原文看,文化相对主义有其积极的理论价值,同时又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2.B【解析】“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错。原文“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指的是,光把传统文化作为珍藏品和历史研究对象还不足够。3.A【解析】材料一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B项强调包容,C项强调团结,D项强调借鉴,只有A项强调不同个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与观点吻合。4.【答案】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为: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每个要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5.C【解析】选项中“借助质朴、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来展现了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对原文语言特色和环境特点的分析有误。6.①对于知识的探寻:最初回国时坚信西方书本中的知识观。小说开篇,张六吉将那位世界知名的研究人生问题的老博士视若神明,在他的帮助下完成了“人生哲学”的论文。书本知识指导下的张六吉回国后处处碰壁,但十多年时间在国外树立的知识观不会轻易改变,张六吉坚信凭借自己掌握的书本知识自己可以有所作为,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途。②新旧知识的冲突:对书本知识观的质疑。在回到“野蛮”家乡路上经历的一切让张六吉觉得不可思议。当死亡成为常态时,农民对待死亡的淡然与张六吉在书本中所学的生命观截然不同,让他对书本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怀疑。③知识的重塑:现实生存知识观的树立。张六吉写信咒骂导师,并烧毁了全部的书籍,选择“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最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把所有土地分给了做田人,和刘家的青年一起离开了家乡。他以与新知识决裂的方式,向旧知识靠拢。(每个要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7.留白:①张六吉和刘家后生交流的内容:“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那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真吃了一大惊。”刘家后生对张六吉说了什么?此处留白,具体发生什么不得而知,但他们交流的内容是直接推动张六吉知识观转变的关键,十分重要,对于关键情节的有意省略给张六吉清晰的回乡历程蒙上了一层迷雾。(2分)②小说结尾关于张六吉和刘家后生的去向:“有一天,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那儿去,别人都不知道。”此处留白,向乡土缴械投降之后的张六吉的情况,不交代他究竟学了什么,为什么出走,走去了哪里,却对他的未来抱有信心,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给读者。(2分)\n表达效果:丰富了小说意蕴,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促使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2分)(每个要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8.B9.C【解析】“同时流露出对自己终于重振家业、仕途有成的自足”错,作者表达的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的悔恨和自责。10.D【解析】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使动11.(1)祈望陛下能怜悯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愿望,希望祖母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安享余年。(矜愍,听,庶,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2)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辍,飧饔,蕃,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3)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啊。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所以,乃,其实,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12.①悲侄儿之死;②悲家族人丁不兴;③悲自己仕途失意。(每个要点1分,共3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3.B【解析】“使归船受到阻碍”错,原诗是说西风已使归帆加快,但诗人还是嫌它迟缓。   14. ①意象画面:寒月当空,芭蕉叶上结满了露水,泠泠滑落。②情感手法一:“漓漓”这一叠词可以让人联想到泪落的样子,渲染忧伤之重;“露漓漓”暗示夜已深,又以响衬静,以夜深难眠体现诗人寂寞孤独。③情感手法二:此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尽显凄凉。(每个要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5.(1)本图宦达不矜名节(2)(而)庭阶寂寂今已亭亭如盖矣(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5)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6.D【解析】“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详尽而深入。“通透”,通达、透彻。语境强调王熙凤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尤其是坏的本质;而“通透”多用于获得真理或真相之后的欣悦,或用来形容人性格直爽明净。“不露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显露出来,形容态度镇静。“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语境并非说王熙凤内心是否受感动,而是强调她有心机有打算。“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良贤淑”,形容女子温柔贤惠。“温柔敦厚”适用对象更广泛,“温良贤淑”专用来形容女子;且“温柔敦厚”是形容性格,“温良贤淑”更符合原文中“妇道”特点。“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文中是用来修饰“人物画廊”,强调人物的多样性,所以选“五光十色”。17.B【解析】原句语病为语序不当。对于王熙凤这个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女子来说,对她形成束缚的首先应该是约束她及周围人的传统的伦理信条,更深层的才应该是鬼神报应,\n原句递进有误。18.①那就是冰壶②为什么还要“擦地”呢③改变其运行轨迹/路线(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9.因为赛道的冰面并不光滑,这让冰壶的行走路线不定,所以运动员要刷冰融化不平的冰面,使之化成水,减小壶体与冰面的摩擦。(满足因果逻辑2分,内容完整2分,共4分)20.答案:略附:人民日报文章高考马上就要到来。在这一路,你有着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与焦虑,内心也会充满着对考试的紧张与不安。但不论发生什么,要知道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今日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机会来之不易,努力过就很了不起备考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怀疑学习这么多知识的意义。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你抱怨的现在是很多人都想回到的曾经。他们或许遗憾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我本可以很努力,却没有认真去做”的过程。你现在学习的每一个知识,之后可能都会成为你的铠甲,因为读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思维、格局、眼界。现在,你正拥有着一次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希望你不虚度时光,对自己负责。同时,要记住这段奋力拼搏的经历,因为当你走入社会后会发现,人生充满大大小小的机会。希望你还能像这次一样,拼尽全力去争取,无愧于己,不忘初心。每一个终点,都是下一个起点你可能还在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心灰意冷,但之后你会发现,虽然人生节点的每个选择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落寞结局背后,也会隐藏着盛大的开场。面对起起伏伏,你要保持心态的稳定,正视每一次人生节点的改变。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结果都只是帮我们调整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而已。这一生极其漫长,但只要保持努力的姿态不变,无论有多少条分岔路口,也都会殊途同归。即便遇到挫折,希望你也千万别投降,拍拍身上的土喊一句:来啊,大不了再拼一次!除了成败,坚持和奋斗同样有意义在这一路上,你可能背负了很多期待。但和最终成绩相比,爱你的人终归是希望你健康快乐。你要记得,他们永远会给你一个温暖的港湾。当你飞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休息,和关心你的人聊一聊,相信他们会一直坚定地站在你这边,做你最坚实的后盾。只要你不虚度时光,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再多坎坷波折,他们都会支持你。人生不仅仅只有成功和失败两个词,坚持和奋斗同样有意义。愿你拥有平常心去对待人生路上的每一次风雨,全力以赴抓住每一次机会。每一个追梦人,加油。参考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死于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n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往西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客居京城谋生,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你享用祭品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23 07:43:49 页数:12
价格:¥5 大小:65.89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