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昭通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毕业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1月17日9:00~11:30】昭通市2022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文化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本就是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而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优秀的标准问题,界定起来则更为复杂。本文所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注重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指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只是传承一门传统手艺,一种生活方式,或一部文学经典,而且是传承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历经的多次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国内出现多次萎靡、断裂甚至激变的情况。但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断裂或激变的同时,具有韧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冲击中展现出的包容性,使自身不断得到净化、升华”。艾尔斯认为社会由工具体系及仪式体系构成,工具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而工具形成的重要形态便是技术,技术是工具、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自发组合体”。传播模式与其背后的关系是相互构成的。移动传播时代必然导致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整、新的传播关系重新建构、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传播格局。但共享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平台间在以有限的眼球与时间为基准,以传播权的争夺并成为更大平台为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吸纳力的竞争与合作。传统网络时代与传统主流媒体时代,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而言,技术以及承载技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新传播模式产生的摇篮。传播模式背后折射的是技术及文化的相互嵌入关系。而技术自发组合体及其形成的权力关系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存在着社会文化随时间的累积所带来一定程度的失衡。从传统主流到传统网络时代,随着受众能量的释放,博客与微博使其成为小的分发平台,一定程度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得以独立发声,从而,社会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新的跳跃,对新的能量释放产生联想与促动,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便是对传统主流传播模式形成冲击的原动力,即公共意识的培养使原本暂时平衡的关系失衡。权力的失衡背后虽网络交织,但主要涉及传播权、共享意识、技术支持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之一变革均会导致固有的传播格局失衡及传播模式与关系随之转变。释放的传播权对应着共享意识的彰显,但技术作为后盾往往不是产生于狭义的传播系统,如VR、航拍等技术均产生于其他领域的市场需求,却成为文化传播重要革新力量。同样共享意识成为一种公共意识,也是在文化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物质的丰足推动社会对意识形态发展的思考,而意识形态中的矛盾与碰撞最终由共享的精神力量统合。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发展便验证了这一点,没有单打独斗的媒体,画地为牢的模式不能产生传播格局。(节选自王月《移动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特性,即使历经多次冲击仍不失其包容性。B.工具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消除对未知的恐惧。C.只要在移动传播时代,就会形成以共享为主要传播理念的传播实践与格局。D.传播平台间的合作是有限的,因眼球与时间有限,竞争才是其主旋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内容,起到了指出本文论述背景的作用。B.文章引用艾尔斯的观点,由对其理念的解释,为下文蓄势,步步推进论述。C.文章对传播模式的论述,既有整体解说,又有分项论述,二者相互结合。D.文章用“往往”“一定程度上”等词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主要看其是否有积极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B.传播领域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培养新的社会习惯,社会文化也将随之改变。C.随着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新调整,新的传播关系就得以重新建构。D.各新兴媒体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要相互合作,不断变革,与时俱进。【答案】1.D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竞争才是其主旋律”错误,原文说的是“但共享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平台间在以有限的眼球与时间为基准,以传播权的争夺并成为更大平台为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吸纳力的竞争与合作”,可见,竞争与合作是同时存在的,并没有证据表明竞争才是主旋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C.“文章对传播模式的论述,既有整体解说”错误,本文没有对“传播模式”进行“整体解说”。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不是只要有“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新调整”,就能够得到“新的传播关系得以重新建构”的结论。原文只说“主要涉及传播权、共享意识、技术支持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之一变革均会导致固有的传播格局失衡及传播模式与关系随之转变”,可见选项只说“传播权的释放、传播格局的重新调整”逻辑关系不成立。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而对细菌的研究则开始得更早,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找到了实用的方法,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的纯培养。自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培养和研究细菌。科赫也明确列出生物学家需要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证明某种细菌会引发某种特定的疾病。可以轻易地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不仅对于研究细菌十分重要,对于发现和试验抗生素也至关重要。病毒学在当时是一门较新,当然也较不完善的学科。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就知道病毒的存在了。当时,一位年轻的俄国科学家证明过滤以后的患病烟叶提取液能够感染其他健康的烟草植株。很快,荷兰植物学家马丁努斯·拜耶林克论证,无论造成烟草花叶病的是什么,它都能够自我增殖,但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他逐渐相信,引起疾病的实体是一种液体,并用原义为“黏液”的拉丁词“virus”给它命名。也在1898年,一对德国科学家发现能够传播破坏性极强的动物疾病口蹄疫的方法。这首次证明了动物会被病毒感染。他们还研发了在当时或许属于首创的灭活疫苗,并将之注射到牛羊的体内,绝大多数接受注射的牛和羊都对口蹄疫产生了免疫。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到1928年,人们已经发现大约65种病毒。但是,发现病毒并不等于了解病毒,更不用说抗击病毒。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人感染病毒的科学家就因为很难获得这些病毒而工作受阻。原因在于,病毒和细菌不同,只要有琼脂之类的营养物质,细菌就可以在培养皿里愉快、独立地存活,而病毒则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究其本质,病毒由一种环形或线状的遗传物质——DNA,或它的化学表亲RNA——以及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增殖的方式是侵入细胞,强用宿主细胞的系统迅速复制出数十、数百或数千个病毒,这个过程有时仅需几分钟。这些新病毒——每个病毒称为一个病毒“粒子”——通过裂解宿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继续侵入其他细胞(有些病毒也可以直接在细胞间移动)。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无法自立。它们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是侵入细胞,以实现复制。所以,尽管它们可以在无生命的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数天、数周,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但是置于试管中时,它们仅仅是惰性化学品。“只有在活细胞内,(病毒的)潜力才会释放出来。”瑞典病毒学家斯文·加德在1954年颁发诺贝尔奖时说。但是,该怎么研究人感染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或者其他活体动物。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就曾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有少数几次,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养了病毒,但是,他们的成功只是零星的,并没有持续性。病毒很快就会在培养皿里死亡。而到了20世纪中叶,白喉、肺结核和百日咳之类曾经常见的致命细菌性疾病,都已经被相应的疫苗和抗生素击退。这些神奇的新药抗击了细菌,但是对病毒无效。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尤其在上世纪60年代前,麻疹、肝炎和脊髓灰质炎之类的病毒性疾病更难以对付,危险且致命。脊髓灰质炎病毒会攻击神经系统,造成瘫痪,萨宾和奥利茨基曾推测它“对神经组织的特别亲和力”,因而不适合制备疫苗。直到13年后恩德斯的团队才证明其他类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远没有那么挑别。这让分离许多新病毒成为可能,进而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摘编自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罗爽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早在19世纪,细菌学领域已取得研究成果,可见人工培养是研究成败的必备要素之一。B.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科学家就已研发了或许是首创的灭活疫苗,并进行接种试验。C.发现病毒并不等于能够抗击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存活于活细胞中,且其增殖方式特殊。D.病毒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过程可谓艰辛,不论古今,都离不开英勇的献身精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弗利克爱上微生物时,病毒研究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这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无法自立”,此句用了比拟手法,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C.作者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被发现到被攻克的过程,说明了该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作者在行文时强调了时间,从十九世纪到上世纪60年代前,使读者认识到攻克病毒的艰辛。6.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充满艰辛的,请结合文章,概括有哪些艰难之处。【答案】4.B5.C6.①发现之难。尽管它们可以在无生命的物体表面较长时间存活,但又不会爆发,且病毒可能有多个种类,人们想要发现它有难度。②培养之难(或者“获得艰难”)。病毒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科学家想在培养皿里成功培养病毒很艰难。③攻克之难。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可见人工培养是研究成败的必备要素之一”表述错误,比如军医沃尔特·里德证明黄热病是由蚊子引起的就没有使用人工培养病毒的方式。C.“主要是因为”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人感染病毒的科学家就因为很难获得这些病毒而工作受阻。原因在于,病毒和细菌不同,只要有琼脂之类的营养物质,细菌就可以在培养皿里愉快、独立地存活,而病毒则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原因在于”不等于“主要因为”。D.“不论古今,都离不开英勇的献身精神”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但是,该怎么研究人感染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C.“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被发现到被攻克”表述错误,文中只是说有关研究“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但根据文章,得不出其已被攻克的说法。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病毒尽管擅长劫持细胞,但是无法自立。它们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是侵入细胞,以实现复制。所以,尽管它们可以在无生命的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数天、数周,有时甚至长达数月,但是置于试管中时,它们仅仅是惰性化学品。‘只有在活细胞内,(病毒的)潜力才会释放出来。’”可概括为:病毒惰性强,很难被发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依据“研究人感染病毒的科学家就因为很难获得这些病毒而工作受阻。原因在于,病毒和细菌不同,只要有琼脂之类的营养物质,细菌就可以在培养皿里愉快、独立地存活,而病毒则需要活细胞才能存活”“有少数几次,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养了病毒,但是,他们的成功只是零星的,并没有持续性。病毒很快就会在培养皿里死亡”等可以概括为:病毒存活方式特殊,很难获得。依据“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尤其在上世纪60年代前,麻疹、肝炎和脊髓灰质炎之类的病毒性疾病更难以对付,危险且致命”可概括为:病毒占用宿主细胞机制的方式很特殊,所以更难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抗击病毒。(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范爱农鲁迅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了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选自《朝花夕拾》,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通过追叙作者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B.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虽追求革命,却又无能为力。作者对这位正直倔强朋友的态度是怒其不争。C.“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话语中突出了范爱农愤慨之余又不知所措的书生形象。D.“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是鲁迅来叫我的”,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表现范爱农对朋友的信赖。8.结合全文,请具体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交织着记忆芬芳和战斗火花”,请分析这一特点在《范爱农》中的具体体现。【答案】7.B8.①交代打捞的地点——菱荡,呼应前文“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②“直立着”这一细节描写,使用短句,突出作者对范爱农正直倔强性格的赞美之情,极具画面感。③以觉醒的革命者被排挤而最终死去的悲剧结局,表达了作者的沉痛心情,使文章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9.①记忆芬芳:以怀念友人为情感线索,追叙与范爱农相识相知的琐事,表达作者悼念友人的真挚感情。②战斗火花:描述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③相互交织:将怀念友人的真挚情感与同情革命者的悼念之情交织在一起,既柔美又刚强,使作品更加深刻厚重。【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怒其不争”错,是“同情和悼念”。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交代打捞的地点——菱荡,与前文“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相呼应,确认了我的猜疑,即“他是自杀”。“直立着”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是对范爱农死时状态的描绘,用短句的句式强化了他死时的状态,“直立着”让我们联想到范爱农正直倔强的品性,蕴含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作者以“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交代范爱农的结局,三个短句,短促而简洁,饱含了作者对他悲惨死去的愤慨,语极沉痛,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对读者有震撼效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内容、探究文本情感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记忆芬芳”:结合“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可知,作者与范爱农东京初识,在同乡会争执,生出憎恶之感;故乡重逢,饮酒谈心,逐渐相熟相知,友情渐深;身居异乡,惊闻范爱农溺水身亡。文章记叙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到永诀的往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悼念。“战斗火花”:结合“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可知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嫉恶如仇,追求革命;“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可知,范爱农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作者在对友人得到追忆中表达出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记忆芬芳”是对友人的深挚怀念,有柔美的情愫,“战斗火花”是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哀悼,又有深厚而凝重的情愫,这两种情愫交织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元用,字子贞,父宗辅,德清县主簿。元用资禀俊爽,幼嗜书,一经目,辄成诵。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于四方士少所许可,及见元用,出所为文示之,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御史台辟为掾史。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宜加徽号,以彰懿德。”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泰定二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及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当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法者,元用以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胡可罢也”。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元用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禴祠尝烝,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三年夏,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元用谓:“应天以实不以文,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皆切中时弊。又论科举取士之法,当革冒滥,严考核,俾得真才之用。议上,朝廷咸是之。卒,帝嗟悼久之,谓侍臣曰:“曹子贞尽忠宣力,今亡矣,可赐赙钞五千缗。”赠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B.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C.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D.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B.徽号,中国古代尊崇帝后的称号为“尊号”或“徽号”,相当于谥号。C.䄖祠尝蒸,祭祀的名称。祠为春祭、䄖为夏祭、尝为秋祭、蒸为冬祭。D.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赙赠”是我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之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元用天资聪颖,嗜好读书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彻夜读书,父亲怕他生病就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中默读。B.曹元用在京师游学时,经阎复推荐做了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他认为国史院的官员才不称职,请在测试后选择优秀者录用。C.曹元用担任礼部尚书时,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元用认为四时的祭祀缺一不可,不能为减少耗费而废除应行之礼。D.曹元用认为,要避免天灾,不能讲空话,要务实际,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都能击中当时社会中的弊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2)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答案】10.D11.B12.C13.(1)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2)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应天之”是“实”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守令”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相当于谥号”错,徽号与谥号不一样,徽号是褒美之称,谥号或褒或贬。两者差异较大,不能“相当于”。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人想要废除太庙四时的祭祀”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从这里可知不是全部废除,而是保留冬祭。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吏事”,政事、官务;“明决”,明达有决断(或“英明果决”);“师”,意动,以……为师,向……学习。(2)得分点:“以”,介词,因为;“所以”,用来……的;“弭”,消除、停止。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曹元用,字子贞,父亲曹宗辅,官至德清县主簿。元用天资聪颖,性格开朗,幼时酷爱读书,过目成诵。每夜读书,常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就用衣服遮住窗子,在房内默读。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学正,考绩期满后在京师游学。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地来的士子很少有称赞的,等见到元用,拿出自己写的文章给元用看。元用立即指出其中的毛病,阎复认为元用是个奇才,于是推荐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曹元用)就指出翰林国史院属官没有才能,请求考核比试,选取当中优秀的人录用。御史台征召他为掾史。曹元用最开始不通晓官务,但是处事明达有决断(英明果决),御史台官吏反而向他学习。转任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的元明善、济南的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后授任应奉翰林文字,又转任礼部主事。当时历朝皇后死后,还是称名字,没有谥号。元用认为:“皇后是天下之母,怎么可以直接称呼她们的名字?应该加上徽号,来发扬她们的美德。”改任尚书省右司都事,转为员外郎。等到废除尚书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里住了很久,齐、鲁间向他求学的人很多。泰定二年(1325),被任命为太子赞善,后来转任礼部尚书,兼任经筵官,等到大朝会的时候,又任纠仪官,曹元用下达退朝的命令,让大臣们按照顺序退朝,无夺门而出的事情发生。当时有宰执官想要废除科举制,曹元用认为:“国家以文教礼乐治民,正要用此制度,怎么能废!”又有大臣提出想要减少太庙四季的祭祀,只留下冬祭,曹元用认为:“禴祠尝蒸是太庙四季的祭祀,缺一不可,这是礼经中最重要的,怎么可以为减少耗费而废应行之礼!”泰定三年夏,因为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用来消灾的办法,曹元用提出:应对天灾要务求实际不讲空话,修养德行,使政治清明,这是应对天灾的实际办法。应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节约国库的资源,选拔(贤能者为)地方官,抚恤贫民,严格执行祭祀,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制作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表示奖惩。”这些意见都准确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他还说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意见上奏后,朝廷都肯定他的观点。不幸去世,文宗哀悼不已,对侍臣说:“曹子贞尽忠尽力,现在去世了,可赐安葬费五千缗。”追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献”。有诗文四十卷,题为《超然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四时读书乐·春翁森①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多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寺,古代求雨的祭礼。祭天求雨之处,有树有坛,雩祭时有歌舞,故称舞雩。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B.首联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读书琅琅的欢乐场面。15.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4.C15.①借景抒情。首联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②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首联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运用多种感官,使描绘出来的春景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的效果。③用典。曾皙在《论语》中回答孔子他的人生理想是:暮春时节,到祭天求雨的地方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自由快乐。孔子听完极其赞同。诗人在首联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④拟人。颔联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陪诗人读书的热闹场面,其乐融融。⑤比喻。尾联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它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读书可以让人变得高雅,富有情趣。⑥设问。“读书的乐趣体现在哪里?”“它就好比长满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尾联自问自答,强调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误,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都是一篇篇如诗如画的好文章。读书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让他写出好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的意思是: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明“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视觉写“山光”“流水”,听觉写“歌咏”,嗅觉写“花香”,诗人调动多种感官,绘声、绘色、绘香,使得春光形神兼备,具体可感。结合注释可知,“舞雩归咏春风香”是借用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典故,曾皙的观点深得孔子的赞同,诗人在首联化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他向往的就是孔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好鸟枝头亦朋友”的意思是: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颔联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儿人的情态,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营造了热闹又其乐融融的读书场面。“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意思是: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尾联一问一答,采用设问的修辞,强调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同时诗人将读书的乐趣比作“绿草长到窗前,欣欣向荣”,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的欢乐情景。比喻手法的使用不仅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更能让人感觉到读书的高雅和情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现屈原对美好理想不悔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自己虽然衣着破烂但不羡慕别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着力描写气候恶劣: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使得“____________”;黄昏时看到辕门外大雪纷飞,紧接着还看到“___________”。【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以中有足乐者④.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⑤.狐裘不暖锦衾薄⑥.风掣红旗冻不翻【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兮、犹、奉、裘、衾、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电视剧《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____________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____________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段落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____________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光荣与梦想》中,瞿秋白从容赴死的段落也有类似的情感张力。面对敌人的枪口,他____________,发出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打动观众的心。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立场随之改变,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在观剧过程中人物的认知对观众不断修正,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津津乐道片段意气相投泰然自若B.娓娓道来片段意气风发神情自若C.津津乐道桥段意气相投神情自若D.娓娓道来桥段意气风发泰然自若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反转可以是一个人物身份与立场在情节发展中的惊喜B.这种惊喜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C.这种反转可以是在情节发展中一个人物身份与立场的惊喜D.这种惊喜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立场与身份的反转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B.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诠释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对反差情节的联系、捕捉、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诠释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D.通过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人物的认知在观剧过程中使观众不断修正,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答案】17.D18.B19.A【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结合后面的“正叙结构”,第一空应用“娓娓道来”。“片段”,意思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桥段”,当它与影视联系在一起时,一般是指比较经典或者流行的影视表现手法,它可以是一种叙事方式,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场景。结合语境是关于电视剧,以及后文“《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因此第二空应用“桥段”。“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意气相投”,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结合前文“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和后文“形成强烈对比”可知,这里要填的是与牺牲时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的表现少年精神面貌的定语,故第三空应用“意气风发”。“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一点也不慌乱。“神情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镇静,不慌张。“神情自若”和“泰然自若”都有“自若”,即“如常”,镇定,不慌张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神情自若”的使用范围更广;而“泰然自若”一定有“紧急情况下”这一条件。结合“面对敌人的枪口”“发出了‘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的临终独白”,第四空应用“泰然自若”。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上句内容,“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因此括号内的句子要以“这种惊喜”开头,更加紧密自然,故可排除AC。再结合后文“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立场随之改变,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应表述为“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排除D。故选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通过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缺少必要的虚词,应在“反差情节”前加介词“对”。二是“对反差情节的联系、解读、捕捉”语序不当,应是“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三是“在观剧过程中人物的认知对观众不断修正”主客颠倒,施动者是“观众”,应改为“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①,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一个人能否真正拥有心智生活,青年时期是关键。②,而且也是心智定向的时期。如果你在青年时期养成了好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在以后的岁月里基本上改不掉了。③,以后也就基本上养不成了。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简述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符合逻辑,不超过50个字。【答案】20.①世上真正的好书/一本真正的好书②青年时期不但是心智活跃的时期/青年时期不但是心智形成的时期③如果那时候没有养成/如果那时候没有形成21.示例:智力活跃的青年只要(只有)读使他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就(才)可能被引导进入人类心智生活之中。【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确定填的内容成分上属于主语部分,需要形成名词短语,再联系上文“读好书”“好读书”的信息分析,应该填:①世上真正的好书/一本真正的好书。第二空:结合上文分析“一个人能否真正拥有心智生活,青年时期是关键”,②处信息要照应“关键”一词,在结合下文语境“而且也是心智定向的时期”分析,填句里应该有表达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但(仅)”,由“心智定向”前推应该是“养成”或“形成”“具备”阶段,于是得出答案:②青年时期不但是心智活跃的时期/青年时期不但是心智形成的时期。第三空:根据段落位置确定为总结上文的句子,再结合“以后也就基本上养不成了”分析,属于反面说明,于是得出答案:③如果那时候没有养成/如果那时候没有形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三段“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先从否定的角度说明活跃的心智并非天然拥有;“而”字一转引出如何获得: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其中“通过”一词告诉我们具体方法是“读那些使青年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结果便是“进入心智生活”。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有“只有……才”“只要……就”,于是得出答案:“智力活跃的青年只要读使他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就可能被引导进入人类心智生活之中”或“智力活跃的青年只有读使他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才可能被引导进入人类心智生活之中”。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荀子·王霸》言:“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材料二:心中常有“国之大者”,就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李大钊为国尽责,走向绞刑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抗美援朝志愿军毅然决然跨过鸭绿江,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行动诠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赤子之心;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依然奋战抗疫一线,以奔跑的姿势,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作为高三即将毕业的新时代青年,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以上材料给正在追求未来的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与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国字当头,责任当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每当看到这句话,我顿感肩头有千斤重担。诸位先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爱国报国的担当。而对于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而言,爱国是本分,更是职责。爱国,报国,强国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袁隆平穷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发,终以造福百代,攻克粮缺困难;黄大年放弃国外高薪,不惧舟车劳顿之苦,为祖国科研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作出卓越贡献。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如何才能担起历史使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问题。爱国,要怀善心,行善举。中华民族文明远播,底色便是大善。身为时代青年,切勿以爱国之名行抹黑之事。一段视频触动社会神经:一女子在辽宁沈阳乐天玛特超市肆意拆取商品,饮料喝完一半再次放回,零食袋随意扔在超市……相关部门已对其实行相应惩处,执法人员告诉她“爱国也要理性”。是的,爱国不是恶意抵制,而是怀着一颗平等善良的心,用爱对待他人,用善意感化他心,平等合作,和谐相处,展现文明大国风范。报国,是青山一道风雨共担。而今国家危难当头,我们看到的不是他们胆怯地退缩,我们听到的不是他们痛苦的呻吟。相反,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张张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贯入我们耳朵的是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他们说,我们有难时,国家挡在我们前头,如今国家有难,换我们为她遮风挡雨。他们,就是我泱泱华夏孕育出来的子孙。艰难见真心,磨炼出意志,不惧死亡,迎难而上就是他们纯纯的报国情。强国,要破釜沉舟,负重前行。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科技的进步。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强大离不开科技发展,而科技终归还是靠人力。钱学森,邓稼先,隐姓埋名数十年,只为听那一声象征国家军事强化的巨响;袁隆平,一生刻苦钻研植物种植问题,只要人民不为吃饭问题发愁,再苦再累也值得!一位位先辈奉献自己的青春换取祖国的强大,一件件象征国家正在向前迈进的事件也在频频涌起,在这个发展的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秉承不畏险阻的中国精神,将国家发展之重任担负在肩,负重前行,砥砺奋进。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沐浴祖国阳光而成长的一代,理应将国家放在当头,将重任担负在肩,充分展现中国朝气蓬勃的新形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则,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治国是极为重大的事,一定要认真选择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担当这样的重任。而第二则材料则对于选择什么样的“立国之道”和“治国之人”做出了回答。此处的“立国之道”,是张定宇的尊重与努力挽救人民的生命,是李大钊的共产主义信念,是黄大年的科技强国和抗美援朝志愿军们的保证祖国完整。而此处的“治国之人”,不管是李大钊、志愿军还是黄大年、张定宇,他们都是心中常有“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人。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从事不同行业,但都从不同方面心系祖国,并为了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试题要求我们思考上述材料中的“国之大者”给正在追求未来的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可从选择为国贡献的志向和如何报效国家的行动上来思考。首先,我们可针对材料中的一系列榜样,思考我们正处于人生转折点的我们,是否应该学习他们,将“小我”与“大国”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有何担当。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论述我们在具体的人生方向选择上和日常行为上,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和努力。立意:1.侠之大者,为国为民。2.做一个为国担当的新青年。3.铭记时代榜样,继承报国使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2-17 16:09:17 页数:20
价格:¥5 大小:60.3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