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永善、绥江县2021~2022秋季学期期末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古代优秀的散文,往往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③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米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④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没有王税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如传记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与他栩栩如生地写出的人物,可能并不吻合,对照《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一生事迹的描写,与篇末“太史公曰”的评价,可以看出两者间存在的差距。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本是用以说明养生的道理,而后世读者却从中引申出另外一些道理。这里用得上陶渊明的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⑤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散文和诗歌都具有形象性,其形象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即便是议论性散文,也常常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B.古代散文叙议成分较多,说理也比较枯燥,却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而诗歌则常用比兴手法,更偏重想象和意象。C.古代散文名篇,都是形象与文辞兼美的佳作。通过把握形象,探究意旨,我们就能与作者心灵契合,产生情感共鸣。D.形象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唯一依据,离开形象分析便不能对文章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也难以获得美感、提高认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总说古代优秀散文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引出下文的论述对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B.文章第二、三段,运用对比法、引证法和例证法,分析诗、文形象性的各自特点,有利于我们认识二者的不同。C.文章第四段举例论证,列举《小石潭记》等文本具体阐述了欣赏散文的不同角度以及探究散文主旨的差异性。D.文章末尾一段,补充论述了从形象入手欣赏散文的作用和意义。总括全文,呼应开头,体现结构上的严谨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诗与文在形象塑造上有不同,但从形象的角度入手欣赏作品,均可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得到有益的启示。B.庄子《逍遥游》、贾谊《过秦论》等议论性散文,为避免枯燥说理,在语言、举例、情感等方面融入形象化因素。C.作文如做饭,“不变米形”;写诗如酿酒,“形质俱变”。清代学者吴乔的比喻阐释了诗文作品的文体区别。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都说明读者的鉴赏不一定符合作者本意。【答案】1.A2.C3.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说理也比较枯燥”错,原文说的是“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C.“通过把握形象,探究意旨,我们就能与作者心灵契合,产生情感共鸣”错,原文说的是“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D.“唯一依据,离开形象分析便不能……”错,原文说的是“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探究散文主旨的差异性”错,原文指出,“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可见,探究的是散文的主旨,而不是散文主旨的差异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C.“清代学者吴乔的比喻生动地阐释了诗文作品的文体区别”错,应是“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吴乔所谈着重在诗文形象性特点的不同,并非谈“文体上的区别”。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的一个个村庄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固定物。假想一个人能够反观五百年前的景象,追溯现代历史延展的开端,他一定会发现过去与现在相比几无差异。眼前矗立着的住宅建筑物确实没有五百年的历史,但它们与五百年前原址上的建筑物并无二致。一些家庭原来居住在草顶土墙之中,如今则在瓦顶砖墙的房屋里繁衍,而另一些家庭却已经消亡。不时会有新的家庭出现,但这只是不规则和不寻常的现象,那些在大片的土建房屋中生活的人们,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土著居民的后裔,他们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不多不少,也无不同。他们以同样的方式耕种着同一片土地(尽管一些庄稼已换成了新品种);他们以一种不变的次序去赶同样的集市;买卖并消费着同样的物品;按照同一种模式男娶女嫁。一位哲人有过这么一句明智的告诫:“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我们就应当注意他们认可何种事物。”一个中国村民的向往与其或远或近的祖先的向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中国乡村中不存在理智的生活。即使偶尔有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有什么往来,与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往来,正如有句老话所言:“学究论书,屠夫说猪。”(摘自美·明恩溥《中国的乡村生活》,1899年陈午晴、唐军译)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和法律都属于行为规范,不同之处在于各自维持规范的力量与法不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B.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代一代人试验出来的有效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人们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满足需要。C.任何一种社会都有传统,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更大,因而它在乡土社会里有更大的效力。D.礼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而仪式来自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之感,人们服礼时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去做。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重复做着祖先曾做过的事。B.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观点时,都用到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C.昆明乡下人知道怎样治初生孩子生“假牙”难受啼哭的病症,这个事例说明了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既有经验的有效。D.偶尔几个文化人生活在村庄里,往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而不与其他邻居或亲戚往来,也反映了中国乡村在精神上是一个固定物。6.“人服礼是主动的”,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进行归纳。【答案】4.C5.B6.(1)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只要学习照做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人们会坚守传统,主动服礼;(2)依照传统(规定的方法)去做就会有福,不这样做会出毛病,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3)人们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对礼的敬畏之感。【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比在现代社会更大,因而它在乡土社会里有更大的效力”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属于因果颠倒。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一位哲人有过这么一句明智的告诫”有引用论证,并没有用到对比论证。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1、2、4自然段“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可以概括出:维持礼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累积的经验,人们只要学习照做就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解决生活的问题,所以人们会坚守传统,主动服礼。结合材料一6、7自然段“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可以概括出:依照传统(规定的方法)去做就会有福,不这样做会出毛病,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结合材料一最后一个自然段“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以概括出:人们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对礼的敬畏之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们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梨儿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图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1935年12月(有改动)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B.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C.《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D.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早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8.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9.文中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答案】7.C8.①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③比如: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北方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南的冬景晴和清朗。9.①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能让人胸襟开阔,超越世俗,摆脱功利,旷达洒脱,使人进入一种美好的心灵境界。②正因如此,山水自然就是那些利欲熏心者的一股清凉散。③在郁达夫眼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冬景,能让人与自然合一,忘却得失,不问死生。走进自然,欣赏美景,对人生境界是一种提升。【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及写作手法鉴赏能力。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部分写了北国冬天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温暖温馨,但这种生活是“躲在屋里”的,没有室外的乐趣。而江南的冬则不然,“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可见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从手法上看,文章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却写了北国的冬景,自然是为下文更好地写江南的冬景服务的,而且北国“屋里”蛰居与江南的室外之乐形成了对比,起到了突出江南冬景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这样的对比手法在文中还有很多,比如“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我也曾到过闽粤……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这是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这是北方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文中的那句话,“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是作者描写江南微雨图时内心的悠闲之感,面对江南冬天如画的美景所体味到的如画般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在作者看来,如画的江南冬景,能让人忘记生死,不计得失,让人胸襟开阔,超越世俗,摆脱功利,旷达洒脱;也表达了大自然的美景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因如此,山水自然就是那些利欲熏心者的一股清凉散。“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强调自然山水可以治利欲熏心的人,大自然的山水美景能影响人的心情,让人心胸开阔,不局限于名利之中,能淡泊名利。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建安元年秋七月,天子还洛阳,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輾辕而东。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致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注】,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注】“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世人未之奇也奇:引以为奇,看重B.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济:帮助,救济C.除洛阳北部尉除:升迁,提拔D.车驾出輾辕而东而:表顺承,相当于“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武帝时设立。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B.太牢,古代帝王用牛、羊、豕三牲祭祀社稷。诸侯祭祀用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C.故事,指先例、陈法,一般指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的旧日的典章制度。D.崩,古称帝王、皇后之死。古时常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亮,大夫曰卒,士曰不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又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就公布法令要各郡国研究儒家经典。B.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惟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他。C.曹公求贤若渴,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D.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10.C11.C12.B13.(1)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了,就全部出动追赶。(2)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出任洛阳北部都尉。除:任命,授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的旧日的典章制度”错。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但无“过时不合于当下实际及社会发展”之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惟有桥玄”错误,从“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知,曹公年轻时,识得他有雄才大略的是“桥玄、何颙”两人,而非只有乔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题得分点有:“会明”,适逢天亮;“遁”,逃走;“悉军”,军队全部出动。(2)题得分点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师”,从师学习;“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参考译文: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从小就机智敏锐,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世人并不看重他;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建安元年秋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太祖便赶到洛阳,保卫京都。此时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太祖迁都许县。九月,献帝车出輾辕关,向东进发。自从献帝(被董卓威逼)西迁长安,朝廷日渐混乱,直到此时,宗庙社稷的礼制才得以重新建立起来。建安三年春正月,曹公回到许都,初次设置军师祭酒之职。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夏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行进。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的地方,曹公军队前后受敌。曹公便连夜在无法通行的险要之处开凿了一条地下通道,把辎重全部偷运过去,同时布下伏兵。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了,就全部出动追赶。(这时)曹公便发动埋伏的骑兵、步兵,两面夹攻,大败贼军。建安七年春正月,曹公驻军县,派使者用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去祭祀(已故太尉)桥玄。建安八年秋七月,曹公颁布政令:“自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没见过仁义礼让的风尚,我为此非常担忧。现公布法令:从今以后,各郡国要提倡和研究儒家经典,有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建安十五年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啊!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而任用他们。”建安十七年春正月,汉献帝命令曹公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将曹操的爵位晋升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史官)评论道:“太祖筹划方略,推演谋算,东征西讨,鞭挞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用其长,克制情感,从长谋算,不计旧怨。最终得以总揽朝纲,缔造帝王大业,是因为他的智力胆略超群绝伦。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超绝一世的豪杰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莼鲈②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③,留教视草④,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⑤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注】①这首词是乾道九年秋天,作者在滁州任上,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范倅:即范昂。倅,副职。②《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莱、莼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③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④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⑤殢(tì)酒:沉溺于酒。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三句,写词人面对别酒,感慨流年,直抒胸臆,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B.本词善于通过联想表达情感,如由“别酒”想到“中秋”“好月”“西风”“归船”。C.词中“秋晚”二句,词人通过想象,描述范昂人朝前返乡,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D.词的下片,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在承明庐草拟诏书、奉命筹划边事的情景,感慨万千。15.辛弃疾的诗词多为感时抚事之作。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解说。【答案】14.D15.(1)叹时光虚度;(2)表达惜别之情;(3)渴望为国效力;(4)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词人回想自己当年”错,应当是设想朋友范昂前往朝廷在承明庐草拟诏书、奉命筹划边事的情景。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的意思是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开篇三句词人叹时光虚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作者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月圆月亏,特别敏感,双眼看友人离去,惜别之情油然而生。“玉殿正思贤”言朝廷求贤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渴望。“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5)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词人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答案】①.酾酒临江②.横槊赋诗③.两情若是久长时④.又岂在朝朝暮暮⑤.五陵年少争缠头⑥.一曲红绡不知数⑦.位卑则足羞⑧.官盛则近谀⑨.雕栏玉砌应犹在⑩.只是朱颜改【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酾、槊、缠、绡、谀、雕、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7.下列词语中,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分蘖(niè)枕藉(jí)城隅苍皇北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梵文(fán)六艺经传(zhuàn)寒喧虽有槁暴C.椽子(chuán)星宿(xiù)服膺歌台舞榭D.锲而不舍(qiè)袅娜(nuó)报歉莫名其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枕藉”的“藉”应读作“jiè”,“苍皇北顾”的“苍”应写作“仓”;B.“梵文”的“梵”应读作“fàn”,“寒喧”的“喧”应写作“暄”;D.“报歉”的“报”应写作“抱”。故选C。《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答案】18.C19.C【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语境中有“豪情”“壮志”的提示,表达的思想是积极的,故选“峥嵘岁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语境指人民的生活处境艰难困苦,故选“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境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故选“字里行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境修饰的对象是《沁园春·长沙》,且形容把“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故选“淋漓尽致”。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①语序不当。“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②不合逻辑。“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改为“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③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故选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0.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如约而至。下图是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图形。请写出该吉祥物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120字左右。【答案】构图要素:该吉祥物是形似航天员的熊猫。它戴着头盔,挥动左手,胸部装饰着冬奥会会标。寓意:熊猫是中国国宝,敦厚、可爱的外形象征运动员强健有力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戴头盔的航天员外形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左手挥动代表对参赛人员的热情欢迎,胸部装饰物象征奥运精神。【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构图简洁大方,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冰晶外壳相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左手高举,意在招呼着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各国运动健儿,面带微笑,形态喜人。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胸前印有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等图案。整个造型活泼生动,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敦实、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21.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保护生物多样性,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①_____?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②_____,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尽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我们要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③_____,通过这种优势转化,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不负青山不负人,这既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也是处理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真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①.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②.也是经济财富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语段主要围绕“经济”“生态环境”展开的,此处是个问句,前面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方面内容,后面讲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保护生态的同时还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此处应该是对经济发展的提问,如“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第二处,有关联词“既是”,后面可以用“也是”;前面讲“自然财富”,后面说“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此处应该是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如“也是经济财富”。第三处,前面讲“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后面说“优势转化”,产生巨大效益,此处需要具体解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是如何转化优势的,也就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呈上升态势。(2)近年来,我国多地组织了“阅读马拉松”活动,让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人们重温深度阅读的魅力。(3)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身份和语境完成写作①高一的你,给即将参加期末考的自己的一封书信。②大学的你,给初三的弟弟(或妹妹)的一封书信。③作为教师/父亲/母亲的你,给高一的学生/孩子的一封书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读书的意义女儿:思考许久,爸爸决定给你写这封信。暑假里,我经常催你多读点名著,你有点烦,说:“我又不是不做,干嘛要逼我,你知道读书多痛苦吗”。爸爸当然知道,因为我也曾经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少时无知,不懂学习重要,长大以后会发现:生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苦,会让人麻木,习以为常;学习的苦,会让人保持尖锐的疼痛感。爸爸希望看到,成人以后的你,可以优雅自如地生活,不需要为了柴米油盐操碎了心。女儿,我特别害怕,长大以后你的价值只剩下一双手和一身蛮力,害怕你活成这个样子:平凡不怕,我怕你无知;辛苦不怕,我怕你无能;独特不怕,我怕你无趣;失败不怕,我怕你无望……而不让这些害怕成真的唯一途径,就是好好读书。因此,哪怕不逼你吃饭,我也得逼你读书,再痛苦也没商量,不会再纵容你沉迷于动漫,沉迷于游戏。无论任何人,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里的书。读进脑袋里的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标,你想走向哪里,书知道答案。你曾说,这么多书,不知道该怎么读。是的,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孩子,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环顾我们周围的读物,十之八九便是杂志,很少有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一本名著。其实知识本身就需一个长期的理解与领悟后方可掌握,而钻研名著正是这样的过程,虽然艰涩难懂,但细细咀嚼后却别有一番滋味。那些厚重的经典名著不应该是图书馆书架上的陈列品,我们只是恭敬虔诚地仰望,它们应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五柳先生的阅读方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不求甚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步调。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面对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无论怎样,我们要有用心去面对的信心。许多饱学之士,英雄豪杰都受书的影响,他们有的潇洒大方,有的气宇轩昂,精神饱满,在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的是阅读带给他们的自信。国学大师季羡林饱读诗书,成了一代享誉文坛,兼容百家的大师,他用心体验了世界,用心品味了古今,使他成为光耀文坛的一颗巨星。知识和书籍,是人类最昂贵的宝藏,那是集合了世上无数先贤倾尽才华攒下来的,而你就站在这宝藏里,只需要付出辛苦,就能将其据为己有。你如果聪明,就一定会知道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所以,就算千辛万苦,你也应该把这些宝贝尽量尽量多地藏在自己脑袋里,骄傲地带走。未来这些宝贝会无数倍地提升你的价值。所以,女儿,爸爸希望你能尝试着理解读书的意义,希望你会多多加油,我坚信,只要你坚持阅读,未来一定会很美。爱你的爸爸2022年X月X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三则材料都紧扣“阅读”这一话题,从不同解读对其进行了解读。材料一关注的是“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结果表明“阅读”越来越受重视,数字化阅读也受到青睐。材料二提出了“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概念,提倡深度阅读。材料三引用名言再次强调“阅读”的意义。总之,考生应扣住“阅读”这一话题来写,可以深度思考一个方面,或者多角度阐述对于“阅读”的看法。写作任务有三个。任务一限定身份为“高一的你”,任务要求是“给即将参加期末考的自己的一封书信”。结合“期末考”的语境,可以从“备考”角度入手,分析语文不能得高分的原因在于平时只顾刷题,不重视阅读;然后论述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的意义,再拓展开去,论述阅读的更深层意义。给自己写信,可以直言不讳地批评自己对于阅读的错误认知,拨乱反正,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任务二限定身份为“大学的你”,任务是“给初三的弟弟(或妹妹)的一封书信”。初三面临中考,弟弟或妹妹一定压力巨大,可以过来人的身份先给他们减压,然后告诫他们无论学习多忙,一定记得要通过阅读减压,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醒他们不要光从手机上看那些“资讯”,那不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看有益的书籍,而且提倡整本书阅读。可以让他们结合中考名著阅读来列读书计划,并严格执行,一定会受益无穷。任务三限定身份为“作为教师/父亲/母亲的你”,任务是“给高一的学生/孩子的一封书信”。作为师长,应当有很多经验告诉他们,比如不要老是“碎片化”阅读,应当进行深度阅读;要多读纸质书,不要老是看电子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思考等等。三个任务都要求写“书信”,除了注意格式之外,根据身份不同,内容和语气应有区别。立意:1.读书使人明理。2.阅读让人提升精神境界。3.用深阅读代替浅阅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01 22:14:22 页数:20
价格:¥5 大小:135.8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