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绥江县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秘密★启用前永善、绥江县2021~2022春季学期3月月考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考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考涂温。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不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 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材料二: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句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不“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不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 悲欢离合。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须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 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遺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分)9.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衡,合纵连横。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让六国各自与之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称为“连横”。B.鄙人,指鄙陋无知的人;也可作谦辞,对别人称自己,如文中的“鄙人不敏”。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多为出身卑贱的人。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利益,若能不以派从子母弟做人质为耻,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让给子之,导致燕国混乱。D.苏代回燕终败齐同,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昭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14.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辛弃疾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遥想处士①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②消息。【注】①处士:指西湖处士林逋。他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②桃叶: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的名字。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开篇用“晚风”“新荷”点明了词人游西湖的时间是初夏的一个傍晚。 B.“惯趁笙歌席”看似闲笔,其实非常重要,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C.词的下阕想象林逋梅妻鹤子的生活,表达出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D.尾句照应了“看公”二句,劝友人恣意游湖,尽情饮酒,不必挂怀桃叶。16.本词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都使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西湖美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追求美好的德行纵死不悔。(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_____________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焊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持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_____________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_____________。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_____________地升高壮大的呢?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又恢复了原状。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在人们歇息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每日每夜,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朽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历历在目千篇一律泾渭分明浑然天成B.历历在目千姿百态泾渭分明浑然一体C.念念不忘千姿百态轮廓分明浑然一体D.念念不忘千篇一律轮廓分明浑然天成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且与上文衔接不好,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沙子被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B.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 砺C.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沙子被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D.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又将它们重新整合、磨砺、凝聚20.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3分)()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D.巾幅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地球由几大板块构成。一般说来,①;而在外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而下,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②,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③。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22.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洁明了。(5分)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④命运不能选择,但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永善、绥江县2021~2022春季学期3月月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3分)D【解析】A项,张冠李戴,萧绎所说的“文”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项,“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C项,“开始关注”说法错误,“强调”有误,原文为“关涉”。2.(3分)B【解析】“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3.(3分)C【解析】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4.(4分)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每点2分)5.(5分)《短歌行》:①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2分)②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2分)③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但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归去来兮辞》:①多用借物喻人、对偶等手法,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2分)②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2分)③这篇辞赋自然率真,改变了汉大赋不见个人情性的状况。(1分)《兰亭集序》:①注重文学审美性的体现,情景交融,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借代、夸张等 手法。(2分)②作者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2分)③本文具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逻辑性强,叙事写景和抒情议论融合,是序言文体的楷模。(1分)6.(3分)B【解析】“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7.(3分)C【解析】“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8.(4分)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和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来盖瓦房,现在用来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台风过后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台风过后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写瓦“像父亲母亲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时代的变迁。9.(5分)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任答三点得5分)【解析】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挡雨,既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洋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也非常平实朴素。10.(3分)A【解析】“先人尝有德苏氏”中,“有德”的对象是“苏氏”,不能在“苏氏”前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乃召苏代”,“苏代”是“召”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11.(3分)C【解析】“多为出身卑贱的人”错误。“质子”指人质,古时派往别国(或别处)作抵押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12.(3分)C【解析】无中生有。原文中说的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当时苏代并不在燕国,没有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也没有暗中说服燕 王将王位让给子之。13.(10分)翻译:(1)(5分)(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不聪敏,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窃:私下。义:道义,德行。而:以,表目的,来。干:求,这里指求见。4个字词分别1分,语句通顺1分)(2)(5分)百姓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罢敝:疲劳困乏。虽:即使。恶:怎么。塞:要塞。4个字词分别1分,语句通顺1分)14.(3分)①齐国不占天时;②齐国百姓疲劳困乏;③齐国君骄臣贪。(每点1分)【解析】“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这句话强调齐国不占天时。“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这句话强调齐国百姓疲劳困乏。“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这句话指出齐国君臣的特点。15.(3分)C【解析】“表达出词人想去隐居而不得的无奈”错误,应是表达词人对林逋这样的风流处士的仰慕之情。16.(6分)①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角度描写雨打荷叶之声,从视觉角度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诗从听觉角度描写黄莺的鸣叫,从视觉角度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荫之景。②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对黄莺争栖、新燕啄泥的动态描写。③色彩映衬。本词用红霞与碧水相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解析】本词与白诗都使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映衬等描写方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17.(6分)(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每空1分,错、漏、添该空不得分)18.(3分)C【解析】念念不忘:时刻思念着,不会忘记。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文中想表达的是自己心中一直挂念鸣沙山,所以选“念念不忘”。千姿百态: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非常丰富。千篇一律:形容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完全按老一套,没有任何变化。文中作者想表达自己想象的种类丰富,所以用“千姿百态”更合适。轮廓分明:一般形容人的脸五官清晰,有立体感。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作者在这儿把鸣沙山当作人来写,强调它的“坚实”“刚硬”“有棱有角”,用“轮廓分明”更合适。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文中作者强调沙子聚合与上升的整体性,用“浑然一体”更合适。故选C。 19.(3分)B【解析】结构混乱,根据前文,主语应该是“风之手”,A和C“沙子被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主语换成了“沙子”,与后文“将它们……”的主语不一致,且衔接不好,故排除AC。按逻辑顺序,语序不当,风将沙子先凝聚再整合,最后进行磨砺,排除D。故选B。20.(3分)D【解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把鸣沙山比作是风手中的雕塑作品,把风聚拢沙粒并保持鸣沙山原状的过程当作人“不知疲倦地雕塑”来写。A项,以绝色美人喻西湖,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运用比喻修辞。B项,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前句用借代。后句气势好像猛虎一样。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C项,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把排列的仙人们比作密麻,运用比喻修辞。D项,“巾帼”代指女子,“须眉”代指男子。运用借代手法。原文画线句和A、B、C均含比喻。故选D。21.(6分)①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②大陆板块因密度小、位置高受挤上拱③常形成巨大的山脉(每点2分)22.(5分)①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平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②如果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那么方仲永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了。③如果作文有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一点3分,两点5分,任答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23.(6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分。【审题】五则材料,都充满哲理。或劝人奋进,或启发人们面向阳光,都发人深省。第①则材料可以喻指人们的心态和根基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②则材料的道理和第③则材料的辩证关系。第④则材料旨在说明客观的命运与主观努力的关系。第⑤则材料的道理与第④则材料的道理接近,强调以主观努力去弥补生活中的不如意。在引用名言时要与上下文水乳交融,不能生硬。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以有以下组合方式:①②:必须要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否则无法结出生命之果;④⑤:强调主观努力的能动作用,以弥补客观现实给我们造成的生活缺陷;①③:阳光总在风雨后。【点评】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例文】如树而生,笑迎阳光 谁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在哲学领域不断探求,最终留下“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的箴言。向阳花开,其根必受大地的苦难。人亦同这向阳花,若想摘得玫瑰在手,必先经历荆棘的考验。苦难,如同从风烟中流出的清流,将我们蒙尘的心冲刷得柔软干净;苦难,如同从古巷中溢出的馨香,将我们粗鄙的灵魂氤氲得澄澈透明。苦难,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也是垫脚石。熬不过,即使成功近在咫尺也会被拒之门外;熬过了,即使成功远在天涯也会敞开门扉。所以,请直面苦难吧,唯有战胜它,才能换回生命中的向阳花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黎明前的黑暗,咬碎牙齿也要奋力奔跑,去面对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十年的辛酸血泪,十年的苦难波折,曹雪芹用十年青春年华换来历史经典;房东逼迫,微烛荧荧,马尔克斯尝尽辛酸终成《百年孤独》;备受折辱,尝尽炎凉,司马迁凭借《史记》流芳百世。他们有火一般的热情,有水一般的坚持,有磐石一般的意志。面对苦难,永不低头,任岁月打磨,任言辞鞭笞,依然昂起头颅,练就钢铁身躯,于世伫立不倒,生命向阳花开。星云禅师曾言,不可以一朝明月,昧却万里长空;不可以万里长空,不明一朝明月。一朝明月如同成功后的喜悦,万里长空如同成功前的波折。我们不应只心心念念着成功的喜悦,而止步于眼前的苦难。若想向阳花开,必用柔弱的根抵开尖利的石地,向黑暗的地底生长,寻找水源,汲取养分。莫像冰心所言,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莫同方仲永一样,不肯面对枯燥的学习,只顾享乐空费天资,错失金榜题名,泯然众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遇到石块,顶开它;土地贫瘠,忍受着;地底黑暗,生长着。终有一日,发达的根系会触及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向阳花必会向着阳光盛开,迎风摇曳,顾盼生姿。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运用手段使其联合或分化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已经因反间计而死,他帮助燕国图谋齐国的很多事都泄露了。齐国听到这些,就怨恨燕国,燕国很害怕。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想要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不聪敏,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不同,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等到了贵国朝廷,看到大王的群臣、下属官吏,(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燕王说:“您说的贤明的国君是怎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我指出您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给予燕国援助的国家。如今大王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助自己的国家,这是不利于燕国的行动。大王自己想一想,(会发现)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让您听到这种失误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它有利的机会,虽然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一定贪图利益,亡国的臣子必定贪财。大王如果能够不以用侄子、胞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玉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齐国就可以灭掉了。”燕王说:“我终于可以靠您受天之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燕国的相国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那位做人质的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大概要称霸了吧?”(苏代)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把王位让给子之,燕国大乱。齐国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而苏代就再不敢进入燕国,最后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说:“先王曾对苏氏有恩,因为子之的祸乱,苏氏离开了燕国。燕国想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商议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齐湣王出逃。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有的国家加入了联盟,有的国家没加入,但各国从此都推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4-11 10:58:04 页数:14
价格:¥3 大小:41.4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