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濮阳市一高2020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示出最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n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此观念的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B.在作者看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这也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C.悲剧意识的觉醒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每一个阶段,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重要。D.中国现代悲剧精神因作者诉求和作品艺术表现不同,展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就无法展现崇高的人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从悲剧进入中国说起,自然引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并对其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B.朱光潜先生引用尼采的话,意在强调每一部悲剧作品都呈现出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C.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国悲剧观念的流变过程,还对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进行了辩证分析。D.第五段呼应上文,表明悲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内在路向。3.下列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特点的一项是()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争。B.《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定追求。C.《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临到中年又失去了亲人。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重整乾坤,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n“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错误,材料一首段末说的是“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由此可知,悲剧意识的觉醒只是引发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路向的发生。B.“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错误,由材料3、4两段可知,“两个方面”应该是“悲剧意识”“悲剧精神”。C.“更重要”错误,由材料第4段可知,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朱光潜先生引用尼采的话,意在强调每一部悲剧作品都呈现出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表述错误,由原文“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可知,朱光潜先生引用尼采的话,意在“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而非“强调每一部悲剧作品都呈现出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一句可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毁灭。A.窦娥虽然身世凄惨但临刑前指斥天地,发下誓言来证清白,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B.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却坚定追求爱情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C.周朴园屈从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D.哈姆莱特身处黑暗却秉持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见一些似乎和书法创作有关的视频,比如“射书”,即用针管在宣纸上射出道道墨迹;“吼书”,就是边吼边写,书者类似耍酒疯,“手脚并用书”等。有人把这类表演称为书法的“行为艺术”,且从个别史料挖掘角度,以古有张旭“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李白大醉赋诗题壁为理由,来佐证这类行为艺术古已有之。同时,强调“视觉体验”“外向表达”“个性张扬”的所谓书法的当代意涵,和传统书法审美的平和内敛、诗文境界作区分。\n但绝大多数目睹这类视频的观众和专家认为当今书坛“横行着一种完全背离书法艺术规律、极尽狂怪丑大的书法”,惯惯于文墨芬芳的书法艺术,何以在今天沦落到类似杂技表演的境地。其实,无论采取什么出格的手段和夸张的行为,最终还是需要在宣纸上展现的书艺来印证这种行为的价值。视频中那种明显缺乏书法基本功和艺术美感的胡乱宣泄、莫名亢奋,其结果就是纸破墨败、一地狼籍。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是历代无数艺术家的智慧创造和精神结晶。所谓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都是各具神韵的经典艺术风格,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取法资源。技艺虽然不等于书艺,但书艺一定离不开技艺。好的书法作品从来不是在脱离书写、笔墨要素的前提下,单靠强烈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就能完成的。反观当今的“丑书”表演,看不出有什么艺术的含量和承传了。唐太宗《指意》一文表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虽然重要,但具体用笔方法更是不可或缺:“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粘而露骨。”清包世臣也在《艺丹双辑》中指出:”凡作书者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具备。”可见笔法和节奏的把握对于书法的表现是多么重要。当下鬼画符似的“丑书”若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哪里顾及汉字的尊严和书写的规范?况且,书法还不仅仅只是文字的表现,还是书家综合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的笔墨呈现。它是视觉的艺术,更是阅读和心悟的艺术,和汉字正大的气象、深邃的诗意、内蕴的哲思相伴随。启功先生说过:”字写好了,是读书人的本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就有那么一些胸无点墨,故弄玄虚之人,却喜欢到处泼墨。有专家曾发现一幅天书般的丑书作品中,不规范的字竟有70多个,简直白白糟蹋了那张宣纸。可这样的书法生态,几乎无一不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进行。不明白这些人哪来的底气,成天想着要“挑战传统”。不可否认,在丑书实践者中,也确实有一些书法名家,我们丝毫不怀疑他们的书法功力,也乐见他们的探索成果,但希望这种探索是有益于书法、有益于环境,特别是有益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如果片面强调“多元”“当代意识”“突破传统”,甚而无意中、无形中起到了负面作用,则应对探索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乃至纠偏。(摘编自喻军《“狂怪丑大”,是对当代书法的矮化》)材料二众所周知,所谓“丑书”是相对传统观念的“美书”而言的。这种美书源自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内,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和释家思想为辅,以二王书法传承体系为轴心。而“丑书”试图冲破这一体系,构造一套基于民间书法资源挖掘整合之上的、有别于传统书法审美的,借鉴西方文化的书学体系。体现在创作上常常表现为对稳定结构的破解,对所谓个性进行夸张强调等等。这毫无疑问既是今天这个中西文化融合、价值选择多元时代顺理成章的产物,也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的一种尝试。因此,至少在精神层面,人们应肯定探索者不甘守旧、决意求新的勇气和追求。\n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史、突破史,也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小篆到“隶变”,从王羲之到“鲁公变法”,从“苏黄米蔡”到被项穆斥为“南北乱真”的王问、马一龙等等,不一而足。只是,古人的求变、突破,都是在中国文化内部寻找思想资源,因此无论怎样“变”,其文化内核以及最终作品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都仍然是“中国的”。而这一次“丑书”的探索者们走得有点远。他们试图以西方理论、西方观念以及西方美术创作方法等为中国书法另辟蹊径,致使他们笔下的很多作品再难清晰地辩识出“中国”形象。尽管如此,现在仍不是轻率否定的时候。他们的探索还正在路上,他们究竟能走多远,最终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汰洗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被书法史接纳和认可,只能留给历史来回答。而所有人都应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丑书”书家以尊重和耐心,给“丑书”以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项穆曾在《书法雅言》里对米芾多有微词,然时至今日,米芾已成经典。在对待今天“丑书”的问题上,理性的书法批评显然不应再犯项穆的错了。(摘编自顾亚龙、吕行佳《书法批评需要理性和包容——从“丑书”谈起》)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同微信朋友圈里看的“射书”“吼书”等丑书“狂怪丑大”,不是书法创作行为。B.有些人支持“丑书”,称赞其是行为艺术,与张旭“号呼狂走,索笔挥洒”的行为如出一辙。C.作者指出,书法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固然重要,但笔法和节奏的把握对于书法的表现更为重要。D.作者希望有书法功力的书法名家对“丑书”作有益的探索,思考纠正“丑书”探索可能的误差。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丑书书写者书艺超群,书体有艺术美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强调视觉体验,依赖强烈情绪和肢体语言完成。B.只要取法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等经典艺术风格,就可以提高丑书的艺术价值和接续文化血脉。C.常言道,字如其人,书法作品是视觉的艺术,阅读和心悟的艺术,能呈现出书家综合修养,尤其是文学修养。D.写字不规范的书法家胸无点墨、故弄玄虚,没有资格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挑战传统”。6.上面两则材料围绕“丑书”有些观点是针锋相对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答案】4.B5.C6.材料一从书法基本功和艺术美感、书艺一定离不开技艺、汉字的尊严和书写的规范、书家综合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等角度指出了“丑书”的弊病,对丑书持否定态度;材料二从书法史和书法创新角度对“丑书”持一种包容态度,建议给“丑书”以探索空间和时间。【解析】【4题详解】\n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如出一辙”错,根据原文“且从个别史料挖掘角度,以古有张旭‘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李白大醉赋诗题壁为理由,来佐证这类行为艺术古已有之”可以看出,有些人拿张旭的行为来佐证“丑书”的行为,并不是“如出一辙”。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丑书书写者书艺超群,书体有艺术美感,根本原因在于……”错,原文表述是“好书法作品从来不是在脱离书写、笔墨要素的前提下,单靠强烈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就能完成的”,原文并未肯定丑书书写着的书艺,也未指出其根本原因;B.“只要取法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等经典艺术风格,就可以……”说法绝对,原文表述是“所谓晋人飘逸、唐人规矩、宋人尚意,都是各具神韵的经典艺术风格,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取法资源”;D.“写字不规范的书法家……”错,原文表述是“可就有那么一些胸无点墨,故弄玄虚之人,却喜欢到处泼墨。有专家曾发现一幅天书般的丑书作品中,不规范的字竟有70多个,简直白白糟蹋了那张宣纸。可这样的书法生态,几乎无一不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进行。不明白这些人哪来的底气,成天想着要‘挑战传统’”。可见原文说的是“有那么……一些人”,而不是“写字不规范的书法家”。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视频中那种明显缺乏书法基本功和艺术美感的胡乱宣泄、莫名亢奋,其结果就是纸破墨败、一地狼籍”“反观当今的‘丑书’表演,看不出有什么艺术的含量和承传了”“当下鬼画符似的‘丑书’若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哪里顾及汉字的尊严和书写的规范?”“可这样的书法生态,几乎无一不打着创新、探索和个性的旗号进行。不明白这些人哪来的底气,成天想着要‘挑战传统’”可知,材料一对丑书持批判态度,指出“丑书”缺乏书法基本功和艺术美感、艺术含量,缺乏书法艺术的传承,不顾及汉字尊严和书法规范,缺乏应有的文学修养。根据材料二“至少在精神层面,人们应肯定探索者不甘守旧、决意求新的勇气和追求”“整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变史、突破史,也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有人都应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丑书’书家以尊重和耐心,给‘丑书’以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可以看出,材料二可定了“丑书”作者们的突破精神,从书法史角度指出求变、突破是贯穿整个书法史的,建议给“丑书”书家以尊重和耐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n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n“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n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梨花屯的故事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第三段“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路面虽不平坦,但身处其中也“叫人沉醉不已”,为故事情节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展现了群众对上级决策积极纠偏的态度,使小说主题丰富。D.小说结尾部分“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表现了他们对赶车老人说话絮絮不休的反感。8.小说的第一段安排别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效果。9.小说中多次写到“路”,请结合小说内容、时代背景、思想主题等方面分析“路”的深刻意蕴。【答案】7.D8.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首尾都写到沉默,结构上前后照应;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强调了呼吁改革的时代主题。9.从小说内容上看,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文故事发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时代背景上看,“拐弯”“爬坡”反复出现,象征着改革开放之初对改革之路的艰难探索;从思想主题上看,“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深化了改革的时代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现了他们对赶车老人说话絮絮不休的反感”错误,根据前文老人家回答他们的关于“沟”的事情,“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可知他们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陷入沉思,并不是对老人说话的反感。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n文章第一段,是小说的序幕,它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一段写到“两个乘客也沉默时”,最后也写到“都没再说一句话”,首尾都写到沉默,结构上前后照应;第一段“马车快要进梨花屯”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以及根据后文对他们的对话的描述、老人对填沟往事的叙述可知曾经在梨花屯发生的改革事件,强调了呼吁改革的时代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文中多次写到“路”:第一处是“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第二处是“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第三处是“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第四处是“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第五处是“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从小说内容上看,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去梨花屯的路上谈论曾经在梨花屯发生的事情,路的变化,也展示着他们谈话态度的变化,为后文他们在路上的对话做铺垫,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他们从刚开始的“犹豫地打招呼”和“也有些突然”到“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有了缓冲后的“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再如“路转了一个大弯”后“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从时代背景上看,“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其中“拐弯”“爬坡”反复出现,象征着改革开放之初对改革之路的艰难探索;从思想主题上看,“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地势就越平坦”其中“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平坦”等,既是写改革的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平坦,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深化了改革的时代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n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B.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C.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聚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D.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主官称尚书,掌管礼仪、祭祀、科举、狱讼等。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C.御史是古代官职名,具有监察职能,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务。D.岁课指每年对选任官吏进行的考核,也指一年的赋税,此处为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聪慧强识,才名深受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总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尽心政事,关注民生疾苦。王安石创行新法,苏轼对新法不利百姓之处直言上速;在任杭州知州时,他据理力争,抵制害民之法。C.苏轼仕途多舛,遇贬豁达洒脱。御史上奏苏轼所作文辞命令讥讽先朝,以致他官职一贬再贬;苏轼居惠州三年,淡然无所计较,与当地百姓交好。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n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答案】10.C11.A12.B13.(1)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2)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杭水陆之会”,这是一个判断句,“杭”作主语,“水陆之会”作谓语,故应在“杭”和“水陆之会”之间停顿;且“稍畜钱粮待之”,“待之”是“稍畜钱粮”的目的,二者不能断开,故排除AB。“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省略主语“苏轼”,“发”作谓语,“黄金”作宾语,“五十两”作“黄金”的定语,此句是结构完整的句子,所以应在“黄金五十两”后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礼部……掌管……狱讼等”错。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等,狱讼是刑部掌管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在任杭州知州时,他据理力争,抵制害民之法”错。原文是“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可见,苏轼据理力争,抵制害民之法是在他任职密州时期,而不是杭州时期。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正逢、恰逢;“噤”,闭口不作声;“宽”,放宽;“尽技”,完全发挥。(2):“见”,被;“请外”,请求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n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够完全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绍圣初年(1094),御史弹劾苏轼执掌内外制命的时候,所起草的制词诰命,认为讥讽指斥先朝。于是苏轼以本官知英州,不久降一官,苏轼还没有到达英州,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居住。苏轼在惠州居住了三年,心境淡泊而没有什么怨恨不快,人不论聪明的和愚笨的,都得到他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在昌化居住。昌化,原先是儋耳郡的地方,不是人所能居住的地方,药物、调补品都没有。开始时苏轼租赁官屋居住,官吏还说不可以,苏轼于是买地建房,儋耳百姓搬砖运土帮助他。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雪睛杨万里\n天公有诏放朝晴,排遣云师懒未行。头上忽张青玉伞,海东涌出紫金钲。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二十四船人笑语,寒声一变作春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在天公的命令下,早晨起来天气放晴、万里无云的景象。B.颔联运用比喻修辞,“青玉伞”喻无垠的天空,“紫金钲”喻圆圆的太阳。C.尾联以人的活动写雪晴,雪后人们乘舟出门,欢声笑语,喜气洋洋。D.诗歌捕捉细节,刻画细致,语言清新,体现了活泼自然的风格特点。15.诗的颈联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有何作用?【答案】14.A15.内容:本联写景,以雪山冰谷变暖、白雪覆盖的房屋台榭在太阳下分外明亮,写出了天晴的特点。作用:①照应了题目,上承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看景的感觉,引出了尾联写人欢乐的内容。②景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因天晴而生的喜悦之情。【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万里无云的景象”错误。“云师懒未行”是说天上还有云彩。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雪山冰谷居然暖,银屋瑶台分外明”为景色描写,描写了“雪山”“冰谷”“房屋”“台榭”等景色,天气变暖,这些景色在太阳的照射下,分外明亮,写出了天晴的特点。题目为“雪睛”,此句描写的是天晴的景色,所以照应题目;上句写了“青玉伞”和“紫金钲”,喻无垠的天空,圆圆的太阳,太阳出来,晴空万里,所以此句上承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看景的感觉;尾联写雪后人们乘舟出门,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此句又引出了尾联写人欢乐的内容。早晨起来天气放晴,圆圆的太阳出来,晴空万里,雪山冰谷和房屋台榭在太阳的照射下分外明亮,通过这些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天晴而生的喜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n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曹军攻破荆州后军容的盛大。(3)《阿房宫赋》善用对比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钉头与仓库中的谷粒进行对比,十分形象。【答案】①.师者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舳舻千里④.旌旗蔽空⑤.钉头磷磷⑥.多于在庾之粟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受”“舳舻”“旌”“磷”“庾”“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灯市口大街两旁高楼店铺、酒店食肆__________,(a)店铺里所售物品从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到日常生活用品、老少皆喜的食品等等……__________,应有尽有。灯市上所卖百货与庙市比有所不同,(b)体现在“两多”上,一是纨素珠玉多,二是华丽妆饰多。因此逛灯市自然成为达官贵人和富家小姐的最爱。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描写了灯市口大街上售卖的各种物品,(c)其曰:“市之日,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貂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灯市口大街上售卖的这些奇珍异宝和新奇物品,吸引了大批游人,因此这里平日就客人不断,到了上元节这几日,灯市口大街一带更是热闹得__________。(d)灯市长二里许,白天为市,晚上放灯。从灯市口大街到东四一带,道路两侧搭起许多灯棚,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供人观赏。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茶楼酒肆便张灯结彩供游人饮宴作乐。()不仅如此,灯市上还要放烟火为节日助兴。五颜六色的烟火与流光溢彩的明灯__________,火树银花将灯市口大街装扮成色彩与灯影交织的世界。有的酒家瞧准这一商机,会在酒楼上用毛毯做布幕,在临街的一侧围成一个个雅间小屋,作为酒宴观灯之所。很多达官贵人会提前租赁这样的小屋,等到了灯节来此观灯赏夜。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星罗棋布目不暇接非比寻常相辅相成B.鳞次栉比琳琅满目非比寻常相映成辉C.鳞次栉比目不暇接门庭若市相映成辉D.星罗棋布琳琅满目门庭若市相辅相成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nA.明代的灯市不但有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还有美妙的彩灯。B.除了美妙的彩灯,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也出现在明代的灯市。C.除了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明代的灯市还有美妙的彩灯。D.明代的灯市不但有美妙的彩灯,还有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19.文中有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其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a)B.(b)C.(c)D.(d)【答案】17.B18.D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文中是形容房屋密集,应用“鳞次栉比”。第二空,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文中表示商品品种之多,应用“琳琅满目”。第三空,非比寻常:不是平常的人与事物能与之相匹的。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人很多,十分热闹。文中已经说到平常人就较多,上元节这天比平常更热闹。应用“非比寻常”。第四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相映成辉:互相映衬,焕发出光芒。此处强调烟火和灯光的互相映衬,应用“相映成辉”。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通过前文“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描写了灯市口大街上售卖的各种物品”可知,此处是描写明代的灯市,所以应以“明代的灯市”为主语,据此排除B、C两项。其次,从语意递进的关系上判断,灯市当然要有灯,其次才会有其他的节目,所以应是“不但有美妙的彩灯,还有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据此排除A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a”处的“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并用,应去掉其一。\n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氯化石蜡常被作为增塑剂添加在塑料材料中,①,柔韧度一强,就可以塑形和提高触感柔软度。氯化石蜡按照碳链长度可分成短链、中链和长链,其中短链氯化石蜡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通常碳链越短毒性越强。②。书包伴随着学生的整个读书时代,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书包,午休时甚至会枕着书包入睡。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书包存在短链氯化石蜡的暴露风险,有毒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损害学生的健康。我国目前针对书包的生产、检测标准中,③,所以市场监管部门在每年的儿童用品及学生文具用品产品质量抽检过程中,都不会检测短链氯化石蜡这个指标。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将短链氯化石蜡纳入监管范畴,确立书包等消费品中短链氯化石蜡的检测方案,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为消费品中短链氯化石蜡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撑。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用一段话概括上述材料的意思。要求:句中包含因果关系,不超过70个字。【答案】20.(1)可以增加塑料材料的柔韧度(2)氯化石蜡常被用于书包的制造(3)没有短链氯化石蜡这一项。21.短链氯化石蜡具有一定的毒性,常用于制造书包,所以容易对学生的健康造成损害,因此相关部门应将短链氯化石蜡纳入监管。【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氯化石蜡常被作为增塑剂添加在塑料材料中”,横线处应是解说氯化石蜡加入塑料材料中的效果,结合后面“柔韧度一强”可知,效果应是“增加塑料材料的柔韧度”,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可以增加塑料材料的柔韧度”。第二空,由后面“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书包存在短链氯化石蜡的暴露风险,有毒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进而损害学生的健康”可知,介绍了书包存在短链氯化石蜡的暴露风险,说明书包的制作中用了氯化石蜡,此处为领起句,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氯化石蜡常被用于书包的制造”。\n第三空,前面说“我国目前针对书包的生产、检测标准中”,这一句没有说完,所以横线处应紧承第一句而来,结合后面“所以市场监管部门在每年的儿童用品及学生文具用品产品质量抽检过程中,都不会检测短链氯化石蜡这个指标”可知,横线处应是说“没有短链绿化石蜡这一项”。【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首先要分析材料的中心话题,然后确定围绕话题陈说了哪些内容,最后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行表述。材料共三段文字,三段材料都与短链氯化石蜡有关。第一段是介绍绿化石蜡的特点——短链氯化石蜡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通常碳链越短毒性越强,第二段介绍绿化石蜡的用途及危害,用于书包的制造,损害学生的健康;第三段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将短链氯化石蜡纳入监管。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为短链氯化石蜡有毒性且常用于书包制造,所以容易对学生健康造成危害;第一、二段又和第三段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有关部门应将短链绿化石蜡纳入监管。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21,奋力发展的中国。“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横空出世,“共同富裕”浙江示范,“双碳”承诺描绘出绿水青山,“双减政策”重磅出击……一个个年度热点,浓缩着中国发展的万千气象。材料二:2021,奋力生活的中国人。52岁的绍兴出租车司机,多日里每天跑车20小时;出差徐州的男人,日复一日调试设备,晚上吃麦当劳十分钟度过44岁生日;35岁的爸爸,晚上在东莞居住,早上送完孩子后又大巴连地铁赶去深圳打工……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平凡的生活轨迹,重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回望,是一往深情的凝视,在凝视中寄寓希望;回望,是一种理性的审视,在审视中展望未来,并毅然前行。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n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回望”,是对2021年的回望,材料一和材料二给出了“回望”的内容。材料一回望的是奋力发展的中国,从航天到高铁,从脱贫攻坚到“双碳”承诺,再到“双减政策”,这些浓缩了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凭借,回望2021,这让我们自豪,也给我们以希望和信心;材料二回望的是奋力生活的中国人,有每天跑车20小时的出租车司机,有吃麦当劳十分钟给自己过生日的出差男人,有在东莞居住,送完孩子还要到深圳打工的年轻爸爸,这些事例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平凡的生活轨迹,而在这些轨迹中体现的是爱,是责任,是坚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这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中更毅然而前行。当然,“回望”的不仅仅是成绩,可能还会有不足,还会发现问题,所以回望也是对过去的审视,在审视中完善自我,牢记初心,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考生写作中可以阐述“回望”什么,也可以写为什么“回望”,还可以写“回望”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作文的主题要积极向上,传达正能量,注意从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如列举2021年的相关事件,引出自己的观点,如“回望过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然后可以结合典型事例分析,如领导人在庆祝建党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接着联系当下,表明态度;最后可以展望未来。立意:1.回望过去,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2.回望过去,是一种自我的完善。3.回望过去,谨记初心,才能把握人生的方向。4.回望过去,我们踌躇满志;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濮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3:00:09
页数:19
价格:¥5
大小:60.7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