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22届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第三十颗卫星乘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1541秒的飞行,卫星与火箭分秒不差地准时分离,卫星收拢的太阳翼徐徐展开。火箭发射成功,星箭顺利分离,卫星太阳翼展开到位,这些仅是卫星迈入空间的第一步。这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将通过自身发动机把近地点推高至3.6万公里,并将与赤道面的倾角从28.5度压到0度,并最终停留在东经110.5度的赤道上空,保持从地球看上去固定不动。这颗卫星是组成北斗三号卫星星座全部30颗卫星的收官之星,也是其中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收官之星。它的发射成功使北斗三号星座组网任务画上圆满句号。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望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次开通仪式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在此之前,2019年11月完成了北斗三号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的收宫发射,星下点轨迹始终走在以东经118度为中心的一个大8字上,为亚太地区服务奔走南北;12月完成北斗三号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的收官发射;星下点轨迹似遍历南北55度范围的波浪线,为全球服务东奔西忙。由三种不同轨道组成星座是北斗的独特设计,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区域服务与全球服务重点不同的设计体现,也是中国卫星导航自主创新、一路披荆斩棘发展历程的结晶。1994年,启动实施北斗一号工程,服务我国及周边地区,并于2000年12月完成系统建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外,第三个拥有独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随后,北斗二号于2004年启动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5GE0+5IGS0+4MEO、服务亚太地区的区域导航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导航授时服务。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的研制历程,目标是实现全球导航服务。当时主要面临几大困难和挑战。首先,北斗三号要与北斗二号平稳衔接,在使用上需兼顾老用户,因此北斗三号在设计上保留了部分北斗二号的信号。其次,北斗三号的服务将从区域迈向全球,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球布设监测和注入站。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走的就是全球布站这条路。北斗如果也选用这种方案,不仅存在技术和经济问题,还有其他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在系统顶层设计中,采用星间链路进行星间测距授时和数据传输,并采用最为先进的Ka频段相控阵天线技术,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确保测距精度优于1厘米,使卫星和卫星之间、卫星和地面站之间成为互相连通的网络,实现一星通全网通一一这是目前世界上在轨卫星系统最先进的星间链路技术。\n同时,要服务全球,就要和其它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我们必须在性能和服务水平上做到世界一流。因此,我们在信号体制上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对影响信号质量性能的设备进行攻关,攻克了卫里使用的高精度铷钟、氢钟、钝钟等时频技术,信号生成和播发设备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增加星钟自主平稳切换和信号完好性监测等功能,保证信号连续性,极大地提高了导航服务可靠性,在局部上处于领先水平。此外,为确保我国卫星上使用的产品都是自主可控的,通过发动国内元器件、单机产品研制单位攻坚克难,使卫星上产品全部由中国制造。(节选自陈忠贵《北斗导航:安全稳定高精度》,有删改)1.下列对“星间链路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通过星间链路技术可以避免走在全球布设监测和注入站这条老路。B.采用星间链路技术化解了技术和经济问题和其他不确定的风险。C.采用星间链路进行星间测距、授时和数据传输,实现一星通全网通。D.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星间链路技术。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火箭发射成功,星箭顺利分离,卫星太阳翼展开到位,这些是卫星迈入空间的最重要的一步。B.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中圆地球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三种不同轨道组成星座是北斗的独特设计。C.北斗三号通过在设计上保留了部分北斗二号的信号,从而有效降低了它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D.北斗三号通过推进自主研发、攻坚克难,实现多项技术创新突破,各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北斗三号第三十颗卫星将停留在东经110.5度的赤道上空,最终保持固定不动。B.北斗三号有多达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因为它们要为全球服务东奔西忙。C.北斗三号的研制面临更大困难和挑战,因此它的研制历程比北斗一号、二号都长。D.北斗三号卫星上的产品全部由中国制造,从而确保了其产品都是自主可控的。【答案】1.D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nD.“世界上最先进的星间链路技术”错误。扩大范围,原文第4段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在轨卫星系统最先进的星间链路技术。”而选项去掉了“目前在轨卫星系统”的限定,导致与原文不符。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这些是卫星迈入空间的最重要的一步”错误。原文第1段说“这些仅是卫星迈入空间的第一步”选项改成了“最重要的一步”,与原文不符。C.“从而有效降低了它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错误。原文第4段说“当时主要面临几大困难和挑战。首先,北斗三号要与北斗二号平稳衔接,在使用上需兼顾老用户,因此北斗三号在设计上保留了部分北斗二号的信号”,可见北斗三号通过在设计上保留部分北斗二号的信号,从而增大了技术难度,也很可能增大经济成本。D.“各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错误。原文第5段说“在局部上处于领先水平”所以选项“各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原文不符。故选B。3.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A.“最终保持固定不动”错误。原文第1段说“保持从地球看上去固定不动”,A项改为“最终保持固定不动”,与原文不符。故选A。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天津市百华实验中学线上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蓝牙”(Bluetooth)本是十世纪统一了丹麦的国王的名字,现取其“统一”的含义,用来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蓝牙技术。1998年5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等五家著名厂商在联合开展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时提出了“蓝牙技术”这一概念。蓝牙技术是一种提供短距离无线传输的应用技术。这五家厂商力图使蓝牙技术能够成为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这种全球统一的标准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蓝牙技术在现代通信网络的最后10米,将像一种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神经末梢一样,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各种信息化设备都“无线”地连接起来。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移动电话与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甩掉常用的有线通信电缆;同时形成一种个人身边的网络,使得身边的各种信息化的移动便携设备都能无缝地实现资源共享。因为其开放性,蓝牙技术目前只是一个规范,还没有成为行业标准。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之间互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蓝牙技术本身具有很多优势:蓝牙一般工作在不需交纳费用的全球通用的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即2.4GHz\n的ISM频段上;可实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调频和纠错编码技术,蓝牙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在配备了蓝牙的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可靠的通信。另外,蓝牙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可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如WAP、GSM等,引入身份识别后可以灵活实现漫游。而且蓝牙设备功耗低,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对人体危害也小。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蓝牙技术在手机、耳机、PAD、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等设备上都有应用,也正应用于无线设备、图像处理设备、安全产品、消费娱乐、汽车产品、家用电器等诸多领域。就蓝牙手机而言,它可以很方便地和电脑连接,实现文件互传,除了图片、铃声和Java小游戏外,一般的文档也能传到蓝牙手机中,这样就可以把蓝牙手机当成U盘使用了。蓝牙手机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让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成为现实。两个同样持有蓝牙手机的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交换名片、电话和手机铃声,或者无线联机游戏。再加上相匹配的蓝牙头盔、蓝牙眼镜、蓝牙外套等等一系列产品,蓝牙的无线优点可以让你尽情体验魅力时尚的新生活。随着蓝牙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逐渐解决制造成本、统一标准和工作的安全性等三个主要问题后,各种蓝牙产品将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并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1.下列对蓝牙技术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蓝牙技术是用丹麦国王名字命名,意在统一无线局域网通讯标准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B.蓝牙技术是由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联合提出的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C.蓝牙技术是信息设备间及信息设备与网络间的一种短距离无线化通信传输应用技术。D.蓝牙技术是一种能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各种信息化设备连接起来的无线通信标准。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目前,作为一个规范,蓝牙技术还没有成为行业标准,不同品牌及型号的设备之间互通还存在一些问题。B.应用蓝牙技术,信息设备间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互联,实现方便、稳定、可靠、安全的无线通信。C.用户不必缴纳任何频段使用费用就可在全世界通用的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上使用蓝牙设备。D.蓝牙技术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可以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引入身份识别后可以灵活实现漫游。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蓝牙设备功耗低,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在解决了所面临的标准化这一最重要的问题后,其发展和推广将是无障碍的。B.基于蓝牙技术,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能够随时随地接入打印机、数码相机、记录仪、摄影机等办公设备,从而组成便捷的移动办公室。C.目前,蓝牙技术在手机、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影机等设备上的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促进了生活、工作质量的提高。\nD.随着蓝牙技术自身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同时,它也会给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答案】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原文找到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然后结合原文理解重要概念,并浏览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一般采用直选法或者排除法。A项说明的是命名的由来和提出蓝牙技术的目的。B项说明的是“蓝牙技术”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D项“短距离”信息缺失。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实现……安全的无线通信”错误。据最后一段“工作的安全性”还是蓝牙技术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判断。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A项,“其发展和推广将是无障碍的”错误。此项推断结果过于绝对化。故选A。三、【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n人工智能正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机器人送外卖,写诗,虚拟大学生,还是各种自动化设施,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而且这种趋势还正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何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却并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定义。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也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各种人群主体中,也不缺少哲学家的身影。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瑾。封面新闻:相对而言,很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偏工科的科学研究,而您研究哲学,为什么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呢?您是如何看待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是怎么想到要将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哲学思考对象?徐英瑾:哲学思考有一个问题,很多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欣赏莱布尼茨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演算去弄清是非。有一些终极体悟算不出来,但是这个比例不会很高。分析哲学比较重视论证性,但忽略全局性。欧陆哲学重视全局性,却忽略论证性,我想要做的就是把这两者取长补短,加以综合。这不是很简单就能做到的,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封面新闻: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预测很多。不少人担心“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您如何看?徐英瑾:任何事物,我们不能光要它的好处,不要它的风险。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让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活人。但这样肯定会带来风险,但如果发展人工智能就还必须冒这个风险。如果不冒这个险,它会变得非常笨,也不是人类想要的人工智能。这就像打仗,有人赢,那么就有人败。人类对风险是有相当高的控制能力的,尽管这种控制不是绝对的。其实不只是对机器人,人类对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为了把飞机突然“发疯”这件事情的概率降到最低,人会用“任何时候驾驶室必须至少有两个人同时在场”的规则。但这也不能将风险降到绝对为零,因为还是有两个人在驾驶室里一起发疯的可能。我个人觉得,人类是怎么防范自己失控,就应该怎么去防范人工智能失控。如果人工智能拼命往邪恶的方向发展,这不是人工智能干坏事,而是人在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当然人工智能会让坏事变得更加严重。至于担心人工智能在肉体、物理上对人的毁灭,我觉得大可不必太担心。因为很强的人工智能与黑暗之间的结合,要加很多安全阀。只要不给人工智能独当一面的机会,就能很好拦阻这种状况的发生。但我不确定我的想法是不是过于理想主义。毕竟现在世界处于比较分裂的状态,各个国家的人类会不会坐下来协商,也都是不确定的、未知的。封面新闻:你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什么规则来约束一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防止从事人工智能的从业者是十足的科技狂,创造出一个疯狂的机器人,没有底线,做出对人类杀伤性极强的事情吗?\n徐英瑾:其实越是定规范,人类越是会有逆反心理。我觉得,相比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较为不用担心。对于进攻的恶势力,我不认为防御方会失手。因为防御方也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会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我觉得,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失控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去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防止人性的恶,才是关键。我个人觉得最好的状态是这样的: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要依赖它。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又要与它的缺点作斗争。比如大数据时代对人的信息全面采集造成对人隐私权的侵犯,我个人有一个思考是可以发展小数据技术。当这个技术帮我们进行信息处理时,不会把个人信息上传到云,而是当下处理。就像保密单位那样对信息进行小范围使用和相对封闭化的处理。封面新闻: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有怎样独特的优势?徐英瑾:不少人注意到,一些物理学、社会学概念经常会被混搭用到其他领域内,比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熵的增加和递减。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抽屉上,不要混场,不要串戏。有的人会说,不是讲究融合嘛。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先分清楚概念才有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封面新闻: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练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徐英瑾: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我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研究人工智能不能不知“意向性”,而“意向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概念。(摘编自2021年11月26日·中国经济网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心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关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的问题,徐英瑾认为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能对诸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等概念进行区分与融合。B.被问到有人担心未来“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时,徐英瑾认为干坏事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利用人工智能干坏事。C.面对是否有必要制定规则来约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提问,徐英瑾表示防御方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也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D.关于为何想到要用哲学来谈论人工智能的问题,徐英瑾解释自己想要把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结合起来研究,取长补短,加以综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次访谈是在人工智能深入发展,正在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背景下进行的,访谈试图探寻人工智能的本质,聚焦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B.作为哲学教授的徐英瑾,将偏工科的人工智能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思考对象,在取长补短,综合分析中以哲学视角思考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C.面对“强人工智能”的威胁,徐英瑾教授举飞机驾驶室的例子,说明人类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风险控制并不绝对,但他同时也认为人类对风险有很高的控制能力。D.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是人工智能哲学讨论的核心主题,只有哲学才能探寻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3.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徐英瑾建议怎样防控“强人工智能”\n与黑暗的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案】1.A2.D3.①正确处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既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也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它的缺点作斗争;②防止人性之恶: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③发展数据技术:防御方要获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并获得官方支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诸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等概念的区分与融合”错误。由原文“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抽屉上,不要混场,不要串戏。有的人会说,不是讲究融合嘛。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可知,可知是分开、分清,且“等概念”表达模糊。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只有哲学才能探寻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错误。从原文“封面新闻: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练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徐英瑾: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我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来看,徐英瑾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哲学才能“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要依赖它。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又要与它的缺点作斗争”可概括出:正确处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既利用人工智能的优点,也明了人工智能的局限。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它的缺点作斗争。依据“我觉得,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失控的人工智能,而是要去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防止人性的恶,才是关键”可概括为:防止人性之恶:警惕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发疯。依据“对于进攻的恶势力,我不认为防御方会失手。因为防御方也可以获得技术,而且官方会支持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可概括为:发展数据技术:防御方要获得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并获得官方支持。四、【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严谟赴桂州(即今桂林)任职,韩愈以诗《送桂州严大夫》相赠:“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韩愈的诗句是从描述桂林的山水展开的。\n桂林山峰的奇秀,源自于它独特的石灰岩地质条件。这种地形称为喀斯特地形,因首次在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的喀斯特地区发现此种地形,故而得名。这种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它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再加上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等过程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一种形态。它的分布很广,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这种地形。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出现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域。这样的地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以及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在距今3亿2千万年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含桂林)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后来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加里东运动”(或称广西运动),桂林等地曾露出海面,以后又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时升时降,海水也随之时进时退。到了距今约1亿6千万年的“三迭纪”末期,急剧的造山运动——“印支运动”把整个广西掀起,成为大陆,从此脱离了海浸时期。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桂林地区的石灰岩,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为天然的“雕塑师”水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们知道,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极易被含二氧化碳的水所溶蚀。雨水与大气接触,大量增加了水中的二氧化碳。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石灰岩被溶蚀后,可能在表面形成裂缝,而水只要遇到石灰岩的裂缝就渗入,雨水沿着裂隙或层面渗透流动,形成切割作用,又分下切和侧蚀两种。下切就是向下切割岩石,经过几千几万年,遂成剑戟千重、奇峰罗列;侧蚀则把岩石掏空,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风光迷人的深涧河谷,弯曲的江水也是格外的清澈妩媚。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有些地方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形成了广西奇特的自然风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就像美女发髻上的碧玉簪子,使人感到美上加美。而缠绕在碧玉簪子般山峰间的江水,蜿蜒曲折,源远流长,就像一条青色的丝带飘忽于山峰之间。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句正是这种自然美的写照。这种美景的制造者便是我们的母亲——地球。自然的美景、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文人墨客的渲染,形成了广西独特的文化。(摘编自王恒《青罗带和碧玉簪是怎样形成的》)\n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源自于石灰地质条件的桂林奇秀的山峰,属于喀斯特地形,这种地形因首次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发现而得名。B.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尤其以广西地区出露面积最大,此外,在西藏、广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有分布。C.石灰岩被溶蚀后,会在表面形成裂缝,在水的渗透流动下,形成下切和侧蚀的切割作用,从而让岩石形成各种形态。D.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流水的冲蚀潜蚀、坍陷等机械侵蚀等过程,形成了具有地表和地下形态的岩溶地貌。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愈的诗作《送桂州严大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水,既引出了下文阐述的对象,也起到了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被人们俗称为“神女镜”或“仙女镜”的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在广西境内随处可以看到,桂林的象鼻山就属于这种溶洞。C.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情况,作者采用了引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D.广西独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诸如韩愈等文人墨客的渲染、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更离不开因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自然美景。3.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一个怎样的形成过程?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答案】1.C2.A3.①海洋亿万年的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②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海陆变迁,使广西成为大陆;③石灰岩脱离海浸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④水与二氧化碳在石灰岩层上溶蚀、切割,最终形成了广西喀斯特地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会在表面形成裂缝”表述有误,原文是“可能在表面形成裂缝”,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在广西境内随处可以看到”表述有误,原文是“有些地方可看到”,选项扩大范围;\nC.写作手法分析有误,原文“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是分类说明,没有采用对比手法;D.“更离不开”错误,原文没有比较之意。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在距今3亿2千万年前,广西大部分地区(含桂林)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概括出:海洋亿万年的沉积,形成了厚达数百上千米的石灰岩层。结合“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即“加里东运动”(或称广西运动),桂林等地曾露出海面,以后又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而时升时降,海水也随之时进时退……把整个广西掀起,成为大陆”概括出: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海陆变迁,使广西成为大陆。结合“桂林地区的石灰岩,由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概括出:石灰岩脱离海浸后,受到日晒、雨淋、风吹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纵横交错的裂隙。结合“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石灰岩被溶蚀后……形成切割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风光迷人的深涧河谷”概括出:水与二氧化碳在石灰岩层上溶蚀、切割,最终形成了广西喀斯特地貌。五、【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辈,于是被起名“隆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北平、江西、湖南、重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n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当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在中国流行,袁隆平就尝试无性嫁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无性杂交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1960年全国大饥荒,填肚子只能用双蒸法(米饭蒸两次,看起来更多)。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5具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湖南农民对他说“施肥不如勤换种”,他就开始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研究育种,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野败”之后,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在1970年的湖南省农业科技大会上将袁隆平请上主席台,他说:“一些人囿于认识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对袁隆平这样一个安江农校的普通教员及其杂交水稻研究,还抱有种种成见,袁隆平面临着仅仅靠他们自身努力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大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是什么支撑着你?”记者问。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道路。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袁隆平之所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他曾在路边、田梗上看到5具饿死的尸体,心情沉痛。B.袁隆平1996年成功突破“两系法”后,主动承担“超级杂交稻”的研究项目。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于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袁隆平谦逊低调,对自己定位清晰,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当院长,即使他是做科研的,也不希望被叫做“科学家”,只是自谦为“种田人”。\nD.袁隆平秉持科学家的本心,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他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天,无法尽到孝敬父母、关爱儿子、照顾妻子的义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首段交待袁隆平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地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凸显他辉煌的事业成就与人格魅力作了铺垫。B.文章为了凸显培育杂交水稻的艰难,描述了袁隆平从培养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杂交水稻,到种出亩产700公斤粮食的过程。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对我国的粮食增产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他大大推动了我国结束粮食受联合国援助这一时刻的到来。D.文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袁隆平突破技术研究、客观条件、世俗认知等困境,促使杂交水稻登上中国农业舞台中心的故事。3.袁隆平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的科学成就?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3分)【答案】1.C2.B3.①不向命运低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②坚守本心,摒弃浮躁,勇于放弃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迷恋,终生致力于自己的目标。③将自己的工作与民生疾苦紧密关联在一起,“为人民服务”。④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愈挫愈勇。“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不断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永远渴望新的答案与成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因为他受到1960年全国大饥荒的巨大震撼”错,袁隆平在1956年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B.“4年后取得轰动世界的成就,于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错。原文为“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D.“没因家事耽误工作一天”错,从文中写他请假照顾妻子可知。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培养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杂交水稻”错。原文说他“最后在茫茫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n结合“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概括出:不向命运低头,能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结合“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概括出:坚守本心,摒弃浮躁,勇于放弃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迷恋,终生致力于自己的目标。结合“袁隆平曾在路边、桥底、田埂上看见5具饿死的尸体,走出校门就是狼藉一片”“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概括出:将自己的工作与民生疾苦紧密关联在一起,“为人民服务”。结合“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概括出: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愈挫愈勇。六、【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农业既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指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又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农业的减排增汇将为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全球人类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12%。甲烷是厌氧环境条件下的产物。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然后通过打嗝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除此之外,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秸秆不完全焚烧也会产生甲烷。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在贮存和管理过程中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n除了上述的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性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例如,生产1千克的尿素,会排放约16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而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评价某个产品或者活动整个生命周期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碳足迹”计量和评价应运而生。农产品碳足迹首先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排放和农田或养殖场发生的直接排放。如果将再加工过程考虑在内,还应包括如精米和面粉的加工、畜禽的屠宰和储存等再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如将边界设置到消费端,以肉类为主的饮食习惯的碳足迹要远高于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且外出就餐的碳足迹远高于在家吃饭的碳足迹。2015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作为东道主的法国农业部部长正式提出了名为“千分之四计划一服务于粮食安全和气候的土壤”的国际动议,简称“千分之四计划”。其依据是,全球2米深土壤储存的有机碳达到24000亿吨,而全球矿质燃料燃烧排放为8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正相当于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千分之四,也就意味着,只要全球2米深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每年增加千分之四,就可以抵消当年全球矿质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尽管“千分之四计划”的实现存在巨大挑战,但彰显了土壤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富含有机碳的肥沃农田土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核心。与其他自然土壤不同,农田土壤质量主要受人为管理的影响,而农田土壤碳库可通过人为管理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调节。在当前土壤安全备受压力的背景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又能减缓气候变化。中国2米深土壤有机碳库总量约为900亿吨,2014年能源排放为9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土壤碳库需增碳2.9%才能抵消,远高于“千分之四”。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中国土壤每公顷现有的有机碳储量较低,而碳排放又处在高位。尽管无法完全依靠土壤固碳带来碳中和,但土壤固碳无疑会为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农业以占全球9%的耕地生产供应占全球20%的人口的食物和纤维需求。中国的农业既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还将为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摘编自程珉《农业与碳中和》,《科学》2021年第6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农业是双刃剑,既排放温室气体,又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在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它将通过减排增汇作出重要贡献。B.甲烷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稻田产生甲烷的量与淹水的时长和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有关。C.农田土壤氧化亚氮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中产生,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D.以2014年能源排放量为例,我国土壤碳库需增碳百分比远高于“千分之四”,因为中国土壤每公顷现有的有机碳储量较低。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农业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10%–12%,具体排放源繁杂,影响因素众多。B.“千分之四计划”虽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但在实践中存在巨大的挑战,对于我国而言,这个计划更无实现的可能性。\nC.中国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将承担重要任务,这与中国的土壤、耕地和人口等实际情况有关。D.文章从农业的角度谈碳中和问题,对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产生的源头、原理和减排措施作详尽说明,有现实意义。3.农产品碳足迹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答案】1.D2.C3.①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排放和农田或养殖场发生的直接排放;②农业再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③人类饮食所产生的排放。【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为中国土壤每公顷现有的有机碳储量较低”错误。以偏概全,原因不完整。原文是“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是中国土壤每公顷现有的有机碳储量较低,而碳排放又处在高位”,“碳排放又处在高位”被遗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10%–12%”扩大范围,“温室气体”遗漏限制语“人类源”;B.“对于我国而言,这个计划更无实现的可能性”推论绝对化,“更无实现的可能性”错误,原文强调的是任务艰巨,而非不可实现。D.“对农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产生的源头、原理和减排措施作详尽说明,有现实意义”错误。文章虽提到,但未详尽说明减排措施。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农产品碳足迹首先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排放和农田或养殖场发生的直接排放”可概括出:农用生产资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排放和农田或养殖场发生的直接排放;由“如果将再加工过程考虑在内,还应包括如精米和面粉的加工、畜禽的屠宰和储存等再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可概括出:农业再加工过程中能源消耗带来的排放;由“如将边界设置到消费端,以肉类为主的饮食习惯的碳足迹要远高于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且外出就餐的碳足迹远高于在家吃饭的碳足迹”可概括出:人类饮食所产生的排放。七、【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认识植物的武林秘籍口香糖、枫糖浆的甜味来自哪些植物?\n大王花到底会不会吃人?家门口的银杏树竟是地球冰川期的幸存者?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是时候准备一本“武林秘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以人类观察、利用、保护植物的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家长和孩子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秘境和奇趣植物。我们赶紧翻开书来看看吧!书中的每一个展开页就是一个主题页,围绕某一类植物或某一种自然现象展开说明,主题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刘华杰说:“这本书集结了中国植物科普界的力量,编纂历时两年,其中每一个知识点的选取、每一张图片的选择和修饰,都需要精心完成。”认识植物与数学学习有关吗?在解释植物形态术语时,书中就将“叶序”“花序”转变为了有趣的算术题和几何题。当你看到向日葵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朵花,而是由上千朵小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其中蕴藏着植物生存的智慧。对很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乖乖地吃下蔬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能将蔬菜背后的历史呈现给孩子,让他们看到人类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将作物驯化成功,说不定孩子便能与桌上的饭菜“和解”,更加珍惜面前的食物了。《中国植物》一章巧妙地融入青蒿素抗疟、水稻育种等科技热点,并穿插诗词、历史等人文趣味知识点。看过这一章之后,孩子们能了解到中国古人赋予花草的种种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植物、认识祖国,真正做到博闻强识。从盘中蔬果到路边的花草,再到书桌上的盆栽,书中的内容以中国本土植物与常见外来物种为主,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观察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与植物“零距离”接触,或是直接把“绿色”带回家,参照这本书的“自然DIY”版块,勇于尝试和实验,打造属于自己的小花园,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身边的“植物邻居”。正如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史军所说:“对孩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多少种植物、囊括了多少个知识点。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孩子也能从中得到乐趣,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和生存智慧,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平凡而伟大,进而完成深入的自我认知。”用橙子皮“戳破”气球,像特工一样写“密信”给朋友,将废弃的胡萝卜头变成独特的小盆栽……书中有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实验,家长也能乐在其中,孩子更能享受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今年春季,甘肃地区三北防护林被破坏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强烈关注。保护植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是每个人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与植物和谐共生。本书就向孩子们揭示了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介绍了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知识。其中,“入侵植物”这一概念就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如凤眼蓝、马缨丹等虽然美丽,却是危害中国本土生态的入侵植物,这样的外来物种引入后,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成为危害环境的“入侵者”,危害本土植物的生长。\n在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银杏、桫椤、鹅掌楸等珍稀植物知识,了解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因。书中最后一个主题页——林中“君子”,就介绍了春兰、兜兰、石斛等珍稀兰花。这些兰花因为人类无节制地采挖、贩卖和走私,已渐渐走向濒危。特别是独花兰,这是中国特有的兰科植物,野生分布极少,中国标本采集员陈常年曾于1931年采集到独花兰的珍贵标本。采集标本可不是随意采花采草那样简单,陈常年最终因为野外工作不幸逝世。然而这样宝贵的独花兰,却因为盗采泛滥而濒危,不由得让人心痛。万籁生命的交响曲已经奏响,追寻草木的藏宝图正在展开。翻开《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王国,探索生命的过去与未来!(选自《百科知识》2021年25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些植物的外在形态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植物学之外的知识方法则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植物的这种生存智慧。B.为了让孩子们全面深入了解植物,真正做到博闻强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融入了一些科技热点和人文趣味知识点。C.《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打破其它科普读物单一的纸质阅读形式,创造性地引导孩子通过实验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D.珍稀植物标本采集需要标本采集员长期在野外进行艰辛的工作才能完成,这使得像独花兰这样的珍贵植物标本更加可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的开头连用三个问句导入,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文章在展开时逐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使这篇推介文章更加具有针对性。B.孩子可能与饭菜“和解”的说法很有趣,以孩子的态度变化,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能够改变孩子对蔬菜的认知的观点。C.“入侵植物”的概念是指那些被引入的外来物种,它们虽然美丽但危害中国本土生态,它们的进入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D.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同时在文章末尾还总结了本书具有探寻植物宝贵的经济价值的作用。3.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王康在《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新书发布会上说,这本书“能帮助孩子对自然形成正确的理解”。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说明。(3分)【答案】1.C2.B3.\n①《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介绍了中国本土植物与常见外来物种,贴近日常生活,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孩子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身边的“植物邻居”。②此书介绍了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知识,揭示了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让孩子认识到保护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③此书还介绍了珍稀植物相关知识,以及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因,有助于让孩子认识到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打破其它科普读物单一的纸质阅读形式……”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其他科普读物单一的纸质阅读形式”,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力。A.“……同时文章在展开时逐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使这篇推介文章更加具有针对性”错误。由文本第四段“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是时候准备一本‘武林秘籍’了”可知,文章并没有解答这些问题,而是引导人们去书中寻找答案。C.“……它们虽然美丽但危害中国本土生态,它们的进入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错误。由文章倒数第四段“其中,‘入侵植物’这一概念就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如凤眼蓝、马缨丹等虽然美丽,却是危害中国本土生态的入侵植物……”可知,“美丽”的指“凤眼蓝、马缨丹”,并非全部入侵物种,选项以偏概全。D.“……同时在文章末尾还总结了本书具有探寻植物宝贵的经济价值的作用”错误。由文章倒数第三段、第二段可知,“在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银杏、桫椤、鹅掌楸等珍稀植物知识,了解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因……然而这样宝贵的独花兰,却因为盗采泛滥而濒危,不由得让人心痛”可知,其目的在于让孩子认识到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呼读者爱护珍惜植物,并非宣扬“探寻植物宝贵的经济价值”。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探究能力。①由第九段“从盘中蔬果到路边的花草,再到书桌上的盆栽,书中的内容以中国本土植物与常见外来物种为主,贴近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观察进行阅读,还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可知,《中国儿童植物百科全书》介绍了中国本土植物与常见外来物种,贴近日常生活,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孩子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身边的“植物邻居”。②由第十一段“今年春季,甘肃地区三北防护林被破坏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强烈关注……本书就向孩子们揭示了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介绍了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知识”可知,此书介绍了许多颠覆常人认知的知识,揭示了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有助于让孩子认识到保护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n③由第十二段“在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银杏、桫椤、鹅掌楸等珍稀植物知识,了解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因……这些兰花因为人类无节制地采挖、贩卖和走私,已渐渐走向濒危”可知,此书还介绍了珍稀植物相关知识,以及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背后的原因,有助于让孩子认识到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八、【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随着全球最先进、耗资高达100亿美元的美国“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成功发射,关于空间望远镜的热度持续高涨。回顾往昔,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已经是52年前的往事,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终于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目前,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平台搭建步骤,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向科学界乃至广大社会回馈更大价值。计划于2024年发射升空的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简称CSST),是我国空间站工程中的旗舰级项目,它将开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新的时代,可以让中国天文学界与国际更好接轨,共同为全人类探索太空而服务。在“巡天”空间望远镜计划之前,我国一直没有开展过包括地基在内的大规模巡天观测,这是中国天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将为中国科学家提供观天利器,为中国开展重大原创性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说起来,“巡天”空间望远镜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巡天”并非一款独立运行的望远镜,而是部署在空间站实验舱Ⅱ内部。当时的计划是,当“巡天”舱段在轨道部署成功后,望远镜通过专用机械臂被带出舱外,并通过该机械臂进行指向跟踪。但这种方案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首先,望远镜与实验舱刚性连接,空间站组合体的姿态变化、结构形变和各种振源形成的扰动,会严重影响望远镜的观测稳定性与凝视度;其次,空间站周围可能存在的各种颗粒物,空间站对地定向姿态变化,空间站结构对观测方向的限制,以及舱体、太阳能电池板等各处表面产生的杂光等因素,都不利于空间天文观测。对此,中科院和航天五院的专家团队提议,将其改为独立运行的空间望远镜,这项提议在2014年初启动论证,次年工程总体批准了“巡天”望远镜和空间站共轨独立飞行的方案,“巡天”望远镜将成为第一个“天宫”空间站在轨服务的共轨飞行航天器。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光学口径2米,大小大概是一辆大巴车。它的分辨率实现了与美国“哈勃”相当的水平,观测光线的波段范围可达0.25-1微米,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可实现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高精度巡天观测。“巡天”空间望远镜采用的是“普查型”观测,拥有234000平方毫米的总感光面积,所以其视场比“哈勃”要高出300多倍,相当于“哈勃”近1年的观测成果。\n按目前规划,“巡天”空间望远镜运行周期为10年。在10年观测任务期内,“巡天”空间望远镜计划与空间站对接停靠4次。对接时,航天员可以从空间站进入望远镜内部,对到寿或者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而光学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一些光学组件的维修精度甚至达到毫米级别,在轨维修如此高精度空间望远镜尚属首次,这对于身穿航天服操作灵敏度受限的航天员是一种考验,对于参研设计师、地面训练的工程师们也是一种挑战。将更多望远镜发射到太空,是未来天文学、宇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除开篇提到的美国“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外,与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同期开展的国际其他天文望远镜项目还有由欧空局主导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导的“罗曼”空间望远镜,这两具望远镜都将部署到与“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相同的日地拉格朗日2点,共同探索更暗、更深、更远的宇宙。我国在宇宙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待出征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已经建成的500米口径“FAST”射电望远镜外,未来还将建造10米级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而像“詹姆斯·韦伯”一样的大口径空间光学望远镜,我国科学家也已经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研究。空间望远镜作为天文学研究的先进手段,其发展将带动我国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为人类认知宇宙、认知自我带来全新的维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领袖毛泽东书写的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也终将在新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才干下,从意境变为现实。(摘编自张凯《中国空间望远镜,巡天遥看一千河》,《航空知识》2022.0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如今已经基本完成平台搭建步骤,建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接下来将逐渐迈向航天技术的应用阶段。B.将“巡天”设计成非独立运行望远镜的方案存在很多问题,如望远镜的观测稳定性与凝视度会受到望远镜与实验舱刚性连接、空间站组合体姿态变化等影响。C.空间站周围存在的各种颗粒物,空间站对地定向姿态变化,空间站结构对观测方向的限制,以及舱体等各处表面产生的杂光等因素,都不利于空间天文观测。D.“巡天”空间望远镜运行周期为10年。期间,“巡天”空间望远镜会与空间站对接停靠。对接时,航天员可以对到寿或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巡天’空间望远镜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大小大概是一辆大巴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些语句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感性。B.由于光学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位置精度要求,一些光学组件的维修精度甚至达到了毫米级别,所以这对于身穿航天服操作灵敏度受限的航天员来说是一种挑战。C.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空间望远镜是世界上争夺最激烈的领域,作者列举了欧空局主导的“欧几里得”、美国航空局主导的“罗曼”等空间望远镜进行说明。D.作者在文章结尾介绍了我国在宇宙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意在体现新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才干,更彰显了中国在天文学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n3.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起点高”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3分)【答案】1.B2.C3.文中“起点高”一是指“巡天”空间望远镜的高分辨率,实现了与美国“哈勃”相当的水平;二是指“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宽波段,可实现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高精度巡天观测;三是指“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大视场,总感光面积高达234000平方毫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建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如今终于将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文中是未然,选项变成了已然。C.“空间站周围存在的各种颗粒物”错误,文中说的是“空间站周围可能存在的各种颗粒物”。D.“‘巡天’空间望远镜运行周期为10年”错误,文中说的是“按目前规划,‘巡天’空间望远镜运行周期为10年”,选项缺少条件“按目前规划”。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空间望远镜是世界上争夺最激烈的领域,作者列举了……”错误,文中说的是“将更多望远镜发射到太空,是未来天文学、宇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除开篇提到的……与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同期开展的国际其他天文望远镜项目还有由欧空局主导的‘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空航天局主导的‘罗曼’空间望远镜”,由此可知,列举这些内容是未来说明“将更多望远镜发射到太空,是未来天文学、宇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第四段开头说“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这是说“巡天”空间望远镜的特点,“起点高”所指的内容在下文。结合“它的分辨率实现了与美国‘哈勃’相当的水平”可知,这是说“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分辨率高。结合“观测光线的波段范围可达0.25-1微米,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可实现从近红外到紫外波段的高精度巡天观测”可知,这是说“巡天”空间望远镜观测光线的波段宽。结合“拥有234000平方毫米的总感光面积,所以其视场比‘哈勃’要高出300多倍”可知,这是说“巡天”空间望远镜的视场大。九、【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n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鸟类的磁罗盘只是阴天里的一套备用系统,但事实绝非如此。磁罗盘和太阳罗盘都是它们辨认方向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鸟类体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磁感应受体,这些受体会一起发挥作用,使鸟类得以感受到磁场发生的微小变化,以至于一只鸽子在没有月亮的夜晚飞越地中海上空时,还是可以找到路,返回它在北非的鸽舍。除了罗盘之外,鸟类在认路时,也需要有一种类似地图的东西,以便在展开旅程时判定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这一个位置和目的地之间的关系,使它能够飞往正确的方向。那么,鸟类心中有没有这种类似地图的东西呢?这样的想法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爱德·托尔曼首次提出哺乳动物可能有一张关于它们所在空间的“认知地图”。托尔曼观察了老鼠在特制迷宫内的行为后发现,它们能够找到新的、比较直接的路前往有食物的地方。托尔曼指出:“老鼠在学习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建立某种类似环境地图的东西。”这张地图会显示路线、途径、死巷子和环境中的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供日后使用。托尔曼认为人类也会建立这类认知地图,并且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概念:这种地图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空间中辨识方向,也能帮助我们在“人类的世界这个上帝所赐予我们的大迷宫中”,认清我们的社会关系与情感关系。一个人如果有一张封闭狭隘的认知地图,他可能就会轻视他人,“痛恨外来者”(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现象),并表现出“歧视少数族群、破坏世界等行为”。解决之道何在?托尔曼认为,方法就是在心中建构一幅更宽广的认知地图,使其包含更辽阔的地域,以及更广大的社会范畴,拥抱那些被我们视为“他者”的人,以此激发同理心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发现鸽子可能在心中建构一份有关周遭环境的地图,是因为他们用鸽子做了类似当年托尔曼所做的迷宫实验,结果发现,鸽子就像那些老鼠一样,很善于记住空间方面的信息。它们能够记住之前曾经到过的地标,也记得这些地标相距多远、在什么方向等,并运用这些信息抵达它们不曾去过的地点。这种能力叫作小规模导航。有些鸟类确实非常擅长此道,其中的翘楚便是那些具有“分散性贮藏”习性的鸟类,例如北美星鸦和西丛鸦。这些鸦科鸟类是空间记忆游戏的大师级玩家。\n北美星鸦体色浅灰,长得像乌鸦一样,有美丽的黑色翅膀。这种鸟原产于落基山脉以及北美西部的其他高地。为了度过那里的严冬,一只北美星鸦在一个夏天之内就会搜集3万多颗松子。它们的舌头下面有一个特殊的大囊袋,一次可以携带多达100颗种子。它们会把这些种子埋藏在多达5000个不同的地点(而且这些地点可能散置于数十乃至数百平方英里的区域),之后再挖出来食用。它们会记得每一个贮藏地点,而且可以立刻找到,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寻觅。它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几乎完全依赖它们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可以维持长达9个月的时间。即便这段时期由于季节更迭,冰雪、落叶的覆盖,或岩石、土壤位移等因素,地貌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们仍然能够记得自己贮藏食物的地点。生性狡诈的西丛鸦不仅能记住自己把食物藏在哪里,有谁看到,还能记住自己藏了什么,什么时候藏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它们所埋藏的东西除了坚果和种子之外,还包括水果和虫子,而这些食物腐烂的速度各不相同。鸟类似乎像人类一样,可以运用过往发生的事件(它们埋藏了什么,什么时候埋藏的)来规划现在或未来要做的事(把食物挖出来或留到以后再挖)。(摘编自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鸽子在暗夜里飞越大海上空还是可以找到路,这表明磁罗盘有可能是鸽子在辨认方向时不可或缺的工具。B.老鼠在学习的过程中,脑子里会建立某种类似环境地图的东西,这能解释为什么老鼠在复杂的民居中不迷路。C.北美星鸦记得每一个贮藏种子的地点,而且可以立刻找到所藏的种子,这依赖北美星鸦超强的空间记忆能力。D.鸟类和人类一样,可以运用过往发生的事件来规划现在或未来要做的事,这表明鸟类的记忆力是很突出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北美星鸦的超强判断力,作者使用北美星鸦“会把这些种子埋藏在多达5000个不同的地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B.“有些鸟类确实非常擅长此道”“这些鸦科鸟类是空间记忆游戏的大师级玩家”“生性狡诈的西丛鸦”,这些语句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C.鸽子对曾经到过的众多地标和这些地标之间的距离与方向的记忆力是持久永恒的,正因如此,它们才可以建立起非凡的小规模导航的能力。D.作者在行文时偶尔穿插科学家的观点,从一般科学家到爱德·托尔曼,这让读者认识到,研究者们的大胆预测,才是科学进步的唯一原因。3.人类和鸟类的“认知地图”的异同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简要说明。(3分)【答案】1.D2.B3.示例:相同点:人类认知地图和鸟类认知地图都能够帮助他们在空间中辨识方向。不同点:人类认知地图还能让人认清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并因地图的大小(狭隘或宽广)而产生对认知地图内外的人不同的情感。鸟类认知地图主要在于小规模导航能力,即运用信息抵达不曾去过的地方、牢记地貌已变的贮藏地点和运用过去发生的事件规划要做的事件等。\n【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鸟类和人类一样,可以运用过往发生的事件来规划现在或未来要做的事”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鸟类似乎像人类一样,可以运用过往发生的事件(它们埋藏了什么,什么时候埋藏的)来规划现在或未来要做的事”可见,并非“和人类一样”,而是“似乎像人类一样”;而“这表明鸟类的记忆力是很突出的”也错误,这表明的是鸟类的小规模导航能力可以运用信息进行分析推断和规划。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A.“使用北美星鸦‘会把这些种子埋藏在多达5000个不同的地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以偏概全,除了埋藏种子的地点数量大,还有“它们会记得每一个贮藏地点,而且可以立刻找到,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寻觅”“即便这段时期由于季节更迭,冰雪、落叶的覆盖,或岩石、土壤位移等因素,地貌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们仍然能够记得自己贮藏食物的地点”等现象。C.“鸽子……记忆力是持久永恒的”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它们能够记住之前曾经到过的地标,也记得这些地标相距多远、在什么方向等”,但并没有说是“持久永恒”;“它们能够记住之前曾经到过的地标……正因如此,它们才可以建立起非凡的小规模导航的能力”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运用这些信息抵达它们不曾去过的地点。这种能力叫作小规模导航”可见,“运用这些信息抵达它们不曾去过的地点”才是建立小规模导航能力的原因。D.“研究者们的大胆预测,才是科学进步的唯一原因”错误,根据原文“托尔曼观察了老鼠在特制迷宫内的行为后发现……”“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发现鸽子可能在心中建构一份有关周遭环境的地图,是因为他们用鸽子做了类似当年托尔曼所做的迷宫实验”等内容可见,研究者们的预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故“大胆预测”绝非“科学进步的唯一原因”。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相同点:人类的认知地图“能帮助我们在空间中辨识方向”,鸟类的认知地图“很善于记住空间方面的信息。它们能够记住之前曾经到过的地标,也记得这些地标相距多远”“记得每一个贮藏地点,而且可以立刻找到,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寻觅”可见,都能够帮助在空间中辨识方向。不同点:\n人类的认知地图“能帮助我们在‘人类的世界这个上帝所赐予我们的大迷宫中’,认清我们的社会关系与情感关系”“封闭狭隘的认知地图,他可能就会轻视他人……表现出‘歧视少数族群、破坏世界等行为’”“解决之道……就是在心中建构一幅更宽广的认知地图,使其包含更辽阔的地域,以及更广大的社会范畴,拥抱那些被我们视为‘他者’的人,以此激发同理心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可见,人类的认知地图还能让人认清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并因地图的大小(狭隘或宽广)而产生对认知地图内外的人不同的情感。鸟类的认知地图则可以“运用这些信息抵达它们不曾去过的地点。这种能力叫作小规模导航”“即便这段时期由于季节更迭,冰雪、落叶的覆盖,或岩石、土壤位移等因素,地貌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们仍然能够记得自己贮藏食物的地点”“似乎像人类一样,可以运用过往发生的事件(它们埋藏了什么,什么时候埋藏的)来规划现在或未来要做的事(把食物挖出来或留到以后再挖)”可见,鸟类主要是可以运用记住的信息抵达不曾去过的地方,可以牢记自己的贮藏地点,甚至运用过往发生的事件来规划要做的事等小规模导航能力。十、【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20世纪以来,“细菌”“病毒”概念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不仅带来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观念的新变革,有效促进了国人现代卫生防疫知识和观念的生成,还引发了伦理道德、哲学等众多领域的新课题和新思考,其中暴露出的时人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认知局限,值得深入探讨。近代国人对细菌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的认识较为片面,不时有人在报刊上著文称细菌是“一种可惊可惧之物”。体现出一种错误的消杀观念,即把细菌统统当做病原菌,一听说有细菌,就以为有杀菌之必要。实则清洁卫生并不完全等同于灭菌,想把全部细菌都灭绝,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些科学家便屡屡向国人澄清,细菌并非人类对立之敌,很多细菌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世界物质的新陈代谢大半都是细菌作用的结果。1931年,《大众医刊》的编辑主任董道蕴在阐释“细菌”概念时便郑重提示,“我们要和细菌共存共荣”,不可以最进步的、支配万物的人类自居,应意识到人类不过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个生物,和细菌相同,不过来尽一个生物的责任”。1946年,高士其在其科普名著《菌儿自传》一书中亦强调人类不可藐视细菌的作用,“世界是集体经营的世界!不是上帝或任何独裁者所能一手包办的!地球的繁荣是靠着我们全体生物界的努力!我们无贵无贱的都要共同合作”。就病毒而言,民国时人对于它的了解十分有限,很多病毒性传染病都还缺乏特效疗法和药物,只能憧憬未来相关研究发展起来。其实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诚如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深刻指出的,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而“技术和知识,尽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大部分疫病经历,但就本质上看,仍然没有也从来不会,把人类从它自始至终所处的生态龛中解脱出来”,此种认识,无疑值得我们深思。\n清末民国时期,“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与知识传播,在推动卫生防疫观念现代变革的同时,还一度参与助推了中西医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引发了对中西医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讨论。曾出版《微生物》一书的西医代表余云岫在1929年提出著名的废止中医案,这绝非偶然。余氏强调中医一日不除,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完全对立起来,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恰恰是因为西医无法有效治疗一切传染性疾疫,给身处弱势地位的民国中医留下了发展空间。皮国立2019年的新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就揭示出近代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经历了从排拒、吸收到汇通的独特发展之路,也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传统中医的生命活力所在。中医蕴含“天人通合”的哲学思想,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突出能力,都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在此次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摘编自黄兴涛陈鹏《“细菌”“病毒”概念的传播与中国现代卫生防疫观念的兴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把细菌统统当做病原菌,一听说有细菌,就以为有杀菌之必要。这种观点暴露出时人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认知局限。B.“我们要和细菌共存共荣”,“世界是集体经营的世界!地球的繁荣是靠着我们全体生物界的努力!”这两句话都可以表明细菌并非人类对立之敌。C.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人类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不可能从它所处的生态系统中解脱出来。D.皮国立的新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在推动卫生防疫观念现代变革的同时,还参与助推了中西医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中医蕴含“天人通合”的哲学思想,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突出能力,所以在当前疫情背景下,中医对治疗传染性疾疫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B.虽然“细菌”“病毒”概念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带来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观念的新变革,但是其中暴露出的时人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认知局限,值得深入探讨。C.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对病毒和细菌的认知程度进行了介绍,说明它们并不相同。D.因为有的传染病无法用西医治疗,所以民国年间中医没有被废止。这引发了我们对中西医之间关系的思考。3.我们对待细菌病毒的观念不断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案】1.D2.D3.①报刊宣传。有人在报刊上著文称细菌是“一种可惊可惧之物”。②科学家在杂志和著作中的澄清。董道蕴在《大众医刊》中提示,“我们要和细菌共存共荣”。高士其在《菌儿自传》中亦强调人类不可藐视细菌的作用。\n③面对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人类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威廉·麦克尼尔认为,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还参与助推了中西医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错误,结合“皮国立2019年的新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就揭示出近代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经历了从排拒、吸收到汇通的独特发展之路,也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传统中医的生命活力所在”可知,2019年皮国立的新著《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揭示出近代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经历了从排拒、吸收到汇通的独特发展之路,用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医的生命活力所在,跟中西医之间的紧张对立没有关系。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因果关系不成立,文中只说“中医蕴含‘天人通合’的哲学思想,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突出能力,都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在此次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没有提到“中医对治疗传染性疾疫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选项逻辑错误,强加因果;B.“虽然……但是……”错误,原文为“不仅带来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观念的新变革,有效促进了国人现代卫生防疫知识和观念的生成,还引发了伦理道德、哲学等众多领域的新课题和新思考,其中暴露出的时人对科学、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认知局限,值得深入探讨”,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C.“说明它们并不相同”错误,介绍“细菌”是为了说明“细菌并非人类对立之敌,很多细菌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不仅无害、反而有益”,介绍“病毒”是因为它是细菌的一种,表明“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近代国人对细菌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的认识较为片面,不时有人在报刊上著文称细菌是‘一种可惊可惧之物’”可分析概括出,报刊宣传。有人在报刊上著文称细菌是“一种可惊可惧之物”。结合“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些科学家便屡屡向国人澄清……《大众医刊》的编辑主任董道蕴在阐释“细菌”概念时便郑重提示,“我们要和细菌共存共荣”……高士其在其科普名著《菌儿自传》一书中亦强调人类不可藐视细菌的作用”可分析概括出,科学家在杂志和著作中的澄清。董道蕴在《大众医刊》中提示,“我们要和细菌共存共荣”。高士其在《菌儿自传》中亦强调人类不可藐视细菌的作用。\n结合“迄今为止,人类面对不断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也只能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深刻指出的,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可分析概括出,面对变异和进化的各种病毒,人类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成长。威廉·麦克尼尔认为,人类宿主和病原体之间经过长期互相调适后,“会产生一种能让双方共容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十一、【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从2021年开始,腾讯、Facebook(脸书)、微软等国内外互联网知名企业开始全力布局一个新的领域,即元宇宙。在它们看来,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元宇宙可能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也可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形态。元宇宙的探索将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走向新的阶段。探索发展元宇宙,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升级,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技术融合赋能实体经济。算力和数据是元宇宙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元宇宙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5G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这几大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共同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从而将数字经济应用到全社会的各类运行场景中。同时,元宇宙也融合了对VR、AR、脑机接口、物联网等技术的前瞻布局。发展元宇宙,关键在于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算力的多元化和精细化应用。算力是元宇宙的基础要素,也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了非常关键的生产力指标。人均算力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字政府、金融科技、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互联网创新领域都需要算力支撑。算力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摩尔定律中,芯片性能每18个月翻倍,而现在算力翻倍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缩短到3~4个月。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促进算力中心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明确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这些“应用”是什么,也就是如何把这些多元化的算力对应到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中。比如,智算中心的发展主要涉及图像处理、决策和自然语言处理三大类,不同的应用场景适配不同的算力中心是发展算力的关键一步。现阶段,我国必须要提升算力供应的韧性,打造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开展多元化算力创新,基于硬件、软件的应用开展自主可控创新。此外,国家已经宣布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让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数据中心依靠电力驱动,蓬勃发展的数据中心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所以,在发展算力时,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碳排放因素,加快布局绿色智能的数据与计算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绿色计算”的发展。\n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价值赋能。除了算力,建设元宇宙和数字经济的另外一项重要的基础要素就是数据。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数据成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要求。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推进速度的加快,各行各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数据要素化、市场化奠定了稳固根基。现在,数据要素有了,关键是如何存储并使用这些数据。元宇宙是一个由数据组成的世界,分布式数据存储成为维持元宇宙持久运转的基本方式。同时,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数据生产者、管理者、整合者、使用者等角色之间的权利边界存在一定的模糊交叉,这导致数据要素的产权属性难以确认,也引发了大量数据滥用的情况,因而严重阻碍了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使用。所以,数据确权是数据要素实现流通交易和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前提。(摘编自于佳宁《元宇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宇宙是国内外互联网知名企业全力布局的一个新领域,元宇宙也许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B.5G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融合赋能实体经济,也将促进元宇宙的发展。C.算力是元宇宙的基础要素,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依据摩尔定律,算力翻倍的时间基本上是3~4个月。D.推动“绿色计算”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快布局绿色智能的数据与计算设施,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首先界定元宇宙的概念,进而证明元宇宙是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B.文章通过对元宇宙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明,明确了数据确权对于数字经济的意义。C.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推进速度的加快,将引发大量数据滥用的情况,也将严重阻碍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使用。D.党中央、国务院在数据要素市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社会数据资源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3.根据原文简要概括元宇宙的探索将如何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3分)【答案】1.C2.D3.\n①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走向新阶段;②创新融合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运用;③算力供应韧性的提升,多元化算力的创新,有利于打造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④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存储并使用这些数据将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依据摩尔定律,算力翻倍的时间基本上是3~4个月”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为“在摩尔定律中,芯片性能每18个月翻倍,而现在算力翻倍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缩短到3~4个月”,可见是“现在算力翻倍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缩短到3~4个月”。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A.“本文首先界定元宇宙的概念”说法错误,文中第一段提到元宇宙,但并没有对元宇宙的概念进行界定,只是在分析其作用。“能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说法也不确切,原文第一段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B.“明确了数据确权对于数字经济的意义”说法错误,文章通过对元宇宙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明,明确了算力和数据对于数字经济的意义。C.“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推进速度的加快,将引发大量数据滥用的情况,也将严重阻碍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使用”说法错误,从原文最后一段“元宇宙是一个由数据组成的世界,分布式数据存储成为维持元宇宙持久运转的基本方式。同时,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数据生产者、管理者、整合者、使用者等角色之间的权利边界存在一定的模糊交叉,这导致数据要素的产权属性难以确认,也引发了大量数据滥用的情况,因而严重阻碍了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使用”可知,并不是“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推进速度的加快”,而是“元宇宙”在数据没有确权的情况下,引起“大量数据滥用的情况,也将严重阻碍数据要素的流通和使用”。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元宇宙的探索将如何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从第一段“元宇宙的探索将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走向新的阶段”可总结出: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走向新阶段。从第二段“技术融合赋能实体经济……这几大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共同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总结出:创新融合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运用。从第五段“我国必须要提升算力供应的韧性,打造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开展多元化算力创新,基于硬件、软件的应用开展自主可控创新”可以总结出:算力供应韧性的提升,多元化算力的创新,有利于打造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n从第六段“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价值赋能。除了算力,建设元宇宙和数字经济的另外一项重要的基础要素就是数据”“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等要求。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推进速度的加快,各行各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数据要素化、市场化奠定了稳固根基”可以总结出: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存储并使用这些数据将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十二、【试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科学家曾经从野外收集到大量白蚁,把它们放在一起,有的成群,有的分开,进行观察。放在一群的白蚁变得越来越友好而好动,不断地用触角互相接触。分开的白蚁又成了另一种东西。它们变得富于攻击性,而不再互相接触。它们甚至互相咬掉触角的末端部分,以减少触动的诱惑。暴躁易怒的白蚁终于安下心来,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蚂蚁其实不是独立的实体,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通过一个密致的、由其他蚂蚁组成的结缔组织,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妈蚁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能告知整个蚁丘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食物的地点,敌人的接近,甚至太阳的方位。据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登山者用细长的蚁穴那阿米巴状构形作为指南针。蚁丘的回报方式是管理那整个机构的事务,使其各个蠕动的部件协调一致,使蚁穴保持通风、清洁。通过长长的触角取来食物,养育幼仔。群居性昆虫,特别是蚂蚁,已被作为各种寓言的源泉。它们给人以勤劳、互相依赖、利他、谦卑、俭朴、耐心等种种教诲。它们被用来在我们整个社会道德领域中指导我们。从白宫直到街道储蓄所都得接受它们的指导。而现在,它们终于成了一种艺术造型。纽约曼哈顿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了收集到的二百万活的兵蚁,那是从中美洲借来的,它们被陈列在沙子上,放在一个大方匣子里,四周是塑料挡板。作品的创造者根据他自己的灵感和蚂蚁们的趣味,改变着各个食物来源的位置,而那些蚂蚁就自动地形成一些长长的、黑乎乎的、绳子一样的图案,伸展开来,从一个站点伸到另一个站点。经过这样摆弄的蚂蚁,被一群外着冬季服装的人们充满热情地观看着。我可以想象,那些人围绕塑料挡板移动着脚步,点点头,有时笑笑,像纽约人惯常那样随时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他们身上的线粒体油足火旺,咝咝冒着蒸汽。他们彼此交头接耳,看起来像是说他们莫不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来的?很可惜这一些我都没有亲眼看到。待我从电视和早报上得到了这消息,按捺不住地想要去一看究竟时,我得知,那些兵蚁全都死了,一天之间,两百万蚂蚁全部死亡,由人扫入塑料袋里,放到外边,以便由清洁车吞食、消化。这是个悲凄的寓言。对其寓意我没有把握。但我想,这一定跟那塑料有关系,还有那离开土地的距离。\n从中美洲丛林的土地到画廊的楼板有好远,曼哈顿本身也是悬在某种水泥台上,由一些电线、煤气管道和供水管道的网络支撑着的。但我想主要还是那塑料。在我看来,那是人迄今造出的一切东西中最非自然的东西。我不信你能把兵蚁从地上悬起来,悬在塑料上,悬任何一段时间。它们会失去接触,耗尽能源而死去。人踩在蚂蚁身上,踩死一只或一小群,天天如此,而不假思索。但想到大到二百万蚂蚁组成的这样大的一头动物之死,就不可能不感觉到一阵深切的同情,和一点说不出的什么。人们把群居性昆虫和人类社会作了很多类比,这是不奇怪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类比是错误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昆虫的行为是由先天的指令性机制严格定型和决定的;它们几乎没有学习的领悟力和能力,它们缺乏一种根据世代累积的经验发展社会传统的能力。想到这里,我对那两百万只蚂蚁的死似乎有些释然了。但那毕竟是两百万活的生命,这样的释然并没有持续多久。(摘编自托马斯·刘易斯《曼哈顿的安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蚂蚁不是独立的实体,更像是群体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它们在肌体中循环活动,符合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B.蚂蚁和蚁丘互相依存,蚂蚁为蚁丘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蚁丘则管理整个机构的事务,使蚁群的活动协调一致。C.蚂蚁可以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告知食物地点,并根据食物来源位置的变化,不断伸展开来,连接起不同站点。D.当蚂蚁成为人类的一种艺术造型时,它们就只能任由人类摆弄,被人观看,沦为满足人类猎奇心理的对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一段将成群的白蚁和分开的白蚁的习性进行比较,突出群居生活对白蚁形成平和稳定的心态、产子育后等生活具有重要意义。B.“从白宫直到街道储蓄所都得接受它们的指导”一句说明,蚂蚁的品行对人类社会道德领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语言生动幽默。C.人类从依靠蚂蚁指引方向,学习蚂蚁各种优秀品质,到利用蚂蚁的习性创造艺术造型,说明人们对蚂蚁的利用率逐步提高。D.文章最后强调了蚂蚁的行为往往出自本能,与人类具有后天学习能力没有可比性,以此提醒人类用研究蚂蚁行为来指导人类是可笑的。3.文中纽约美术馆两百万蚂蚁一天之内全部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带给人类怎样的启示?(3分)【答案】1.A2.B3.\n(1)原因:①人类用塑料挡板阻碍了蚂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以致它们耗尽能源而死去;②蚂蚁远离自己的家园,导致水土不服而死去。(2)启示:这件事情告诉人类,不要把其他生命当成满足自己观瞻把玩欲望的玩物,不要以己猜度其他生命历程,要懂得敬畏自然界的生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它们在肌体中循环活动,符合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突出群居生活对白蚁形成平和稳定的心态、产子育后等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错误。原文是说被分开的蚂蚁“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可见是被分开的蚂蚁为了在失去群居生活的不利环境中过得好一点才产子育后,成群的蚂蚁却没有,因此不能突出群居生活对产子育后有重要意义;C.“说明人们对蚂蚁的利用率逐步提高”错误,利用蚂蚁的习性创造艺术造型是对蚂蚁生命的不尊重,不是提高利用率;D.“以此提醒人类用研究蚂蚁行为来指导人类是可笑的”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有“想到这里,我对那两百万只蚂蚁的死似乎有些释然了。但那毕竟是两百万活的生命,这样的释然并没有持续多久”,可见作者是以此想让自己释怀,但最终依然没有释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我想,这一定跟那塑料有关系,还有那离开土地的距离”“从中美洲丛林的土地到画廊的楼板有好远,曼哈顿本身也是悬在某种水泥台上,由一些电线、煤气管道和供水管道的网络支撑着的。但我想主要还是那塑料。在我看来,那是人迄今造出的一切东西中最非自然的东西。我不信你能把兵蚁从地上悬起来,悬在塑料上,悬任何一段时间。它们会失去接触,耗尽能源而死去”可知,人类用塑料挡板阻碍了蚂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以致它们耗尽能源而死去;蚂蚁远离自己的家园,导致水土不服而死去。从“经过这样摆弄的蚂蚁,被一群外着冬季服装的人们充满热情地观看着……”“想到大到二百万蚂蚁组成的这样大的一头动物之死,就不可能不感觉到一阵深切的同情……人们把群居性昆虫和人类社会作了很多类比,这是不奇怪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类比是错误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件事情告诉人类,不要把其他生命当成满足自己观瞻把玩欲望的玩物,不要以己猜度其他生命历程,要懂得敬畏自然界的生命。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5:26 页数:34
价格:¥5 大小:79.7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