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云南省普洱地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卷(全卷四个大题,共26个小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氛围(fēn)蝉蜕(tùi)桑梓(zǐ)繁花嫩叶(nènɡ)B.取缔(dì)怄气(òu)缄默(jiān)长吁短叹(yū)C.惬意(què)哂笑(shěn)追溯(shuò)鲜为人知(xiǎn)D.菜畦(qí)挑衅(xìn)稽首(qǐ)人迹罕至(hǎn)【答案】D【解析】【详解】A.蝉蜕(tùi)——tuì;繁花嫩叶(nènɡ)——nèn;B.长吁短叹(yū)——xū;C.惬意(què)——qiè,追溯(shuò)——sù;故选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对峙布局周而复始郑重其事B.抖数标本一泄千里海市蜃楼C.元宵嘹亮断章取义随声附合D.烦躁怠慢来势凶凶大廷广众【答案】A【解析】【详解】B.抖数——抖擞,一泄千里——一泻千里;C.随声附合——随声附和;D.来势凶凶——来势汹汹,大廷广众——大庭广众;故选A。\n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北柏乡牡丹园栽培的牡丹,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每至花期,园内的牡丹竞相绽放,五彩缤纷的景象美不胜收。B.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C.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D.沈明同学这幅漫画夸张而传神,连李老师看了都忍俊不禁。【答案】C【解析】【详解】A.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这里形容柏乡牡丹园美好的事物非常多,无法一一收纳。使用恰当;B.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后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这里形容有些人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使用恰当;C.扑朔迷离: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会扑腾不停,雌兔会眯上眼睛,而在地上跑的时候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不能用来比喻天气变化,使用不恰当;D.忍俊不禁:意思是指忍不住笑出来。这里是指李老师看了沈明同学夸张而传神的漫画忍不住笑了,使用恰当;故选C。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洱市总人口为2542898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了7.12%,文盲率由16.2%下降为7.31%。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C.为了避免城市供水不再紧张,市政府决定从水城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D.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B.重复累赘,“妇孺”包括妇女和幼儿,与“孩童”不能构成并列。应去掉“及孩童”;C.否定不当,应删去“避免”或“不再”;D.语序不当,应改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故选A。\n5.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自己,从而才能自己,自己,直到最后自己,自己。A.认识成长锤炼升华完成B.锤炼认识成长升华完成C.认识锤炼成长完成升华D.锤炼成长认识完成升华【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作答。认识: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成长: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锤炼:锻炼、磨炼,反复琢磨研究,使更完美;升华:比喻某些事物的精炼和提高;完成:事情按预定目标做成。根据句子意思的递进关系可知,在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认识、锤炼、成长、完成、升华。故选C。6.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集中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B.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是法国l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羊脂球》等。【答案】C【解析】【详解】C.错误,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可知立秋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故选C。7.根据提示填空。(1)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2)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3)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关雎》)(4)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5)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____________,\n___________”的心态。(范仲淹《岳阳楼记》)(6)“无私奉献精神”是时代永恒的主旋律,请你写出连续两句与“奉献”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外均可)【答案】①.烟笼寒水月笼沙②.会当凌绝顶③.君子好逑④.千骑卷平冈⑤.不以物喜⑥.不以己悲⑦.落红不是无情物⑧.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符合题意即可))【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笼、凌、逑、骑、冈、己”的书写。⑦⑧空,要选择与“奉献”有关的诗句,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含8-10题,共8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请你参加以“文明着装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8.〔活动一:明“服之仪”〕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对中学生着装取向的认可度的调查统计表调查结果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学生老师对“整洁”取向的认可度39﹪96﹪对“朴素”取向的认可度13﹪85﹪对“个性”取向的认可度94﹪16﹪对“品牌”取向的认可度82﹪37﹪在对“中学生着装取向的认可度”方面,学生与老师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9.〔活动二:话“服之礼”〕下面是学校领导在“关于学生着装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参会代表,请你将讲话要点转述给你们班同学。要求:①转述前须有开场白;②完整准确;③要点突出。讲话内容\n最近,有些学生穿着有涂鸦的衣服或“乞丐服”来上学,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作为一名中学生,着装应符合《中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要求。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服装是无声的语言。一个人的着装体现着他的态度、修养、品格和气质。其次,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个人着装是校园文化的名片,是学校形象的展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学校是你们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和成就自我的地方。着装文明得体更有助于你们健康快乐的成长。10.〔活动三:知“服之美”〕请将下面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里。礼仪之大,谓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答案】8.示例:学生对“个性”“品牌”两项着装取向的认可度高,老师则较低;老师对“整洁”“朴素”两项着装取向的认可度高,学生则较低。9.示例:同学们,我代表我们(咱们)班参加了学校的座谈会,校领导就同学们(大家)在学校着装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要讲求文明礼仪,二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三要注意身份和场合。10.礼仪之大,谓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解析】【8题详解】考查对图表的分析概括。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看图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回答此题时应围绕“中学生着装取向”这一主题来回答。根据图表中的数据“94%”“82%”可知学生对“个性”“品牌”取向的认可度高,“16%”“37%”可知老师对“个性”“品牌”取向的认可度则较低;从“96%”“85%”可见老师对“整洁”“朴素”两项着装取向的认可度高,“39%”“13%”可见学生对“整洁”“朴素”两项着装取向的认可度则较低。据此得出结论即可。【9题详解】考查口语交际。据题目要求学生要注意,“开场白”要使用第一人称;其次是对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从材料第二句“作为一名中学生,着装应符合《中学生日程行为规范》的要求”可提取到讲话的中心内容,再根据材料中“首先”“其次”“最后”这些关键词,可将材料划分为三层,“首先,要讲求文明礼仪……”“其次,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最后,要注意身份和场合……”分别提取每一层的要点,分条列出,内容完整准确,一要讲求文明礼仪;二要展示良好的校风校貌;三要注意身份和场合。最后将信息进行整合即可。【10题详解】\n考查汉字临摹。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正楷字书写,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间架结构合理,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注意“之、谓、华”字的书写。三、阅读(本大题含11-25题,共42分)(一)(4分)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用得好,为什么?12.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答案】11.“聚”“怒”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12.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解析】【11题详解】考查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通常要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首先要理解这类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作者通过它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或心情。品味时还要注意句子是否运用了典故、修辞手法等技巧。本题已点出了具体词语,“聚”“怒”二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厚。“聚”字从视觉上来写,写出了包围潼关的重重高山的雄伟险峻;“怒”字从听觉上来写,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怒吼和势不可挡,而潼关处在这样的河山之间,其险要地势不言自明。“聚”写山,“怒”写河(水)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12题详解】考查理解作者情感\n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曲的词句,然后要联系曲的背景,注意整首曲的基调,注意用典故的句子及曲中抒情的句子。具体到本题,题目已给出作者情感的载体,因生要先分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句话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再结合这首元曲的写作背景: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赴陕西赈灾途中所作。然后根据整首曲的主题就不难分析出本题的答案,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因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二)(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3.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__________(人名)。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溯:(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16.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答案】13.郦道元14.(1)逆流而上(2)飞奔的马15.(1)如果不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常常有高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16.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意思对即可)【解析】【13题详解】\n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三峡》是郦道元所写。郦道元,字善长。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14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溯:逆流而上。②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②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选文中有关的山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山之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描写水的句子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见水势盛大,水流湍急。据此回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口腔会有异味\n①口臭是一个小小的毛病,但它却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②导致口臭的原因很多,总体来说可分为四大类,那就是疾病原因、饮食因素、药物影响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原理中,口腔和胃肠道疾病导致的口臭居多。比如,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粘膜炎以及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其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这些厌氧菌分解产生的硫化物会释放出腐败的味道,从而产生口臭。另外,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患者,也都可能伴有口臭。一些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鼻窦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肺囊肿等,也可能引发口臭。对于疾病导致的口臭,需要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只要病好了,口臭自然就消除了。③第二大原因是饮食。有的人喜欢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经常吃大葱、大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品,或嗜好臭豆腐、臭鸡蛋等具有特殊臭味食品的人,也很易发生口臭。此外,现代人经常节食减肥,或因病不能进食,从而导致唾液腺的功能降低,这就有利于厌氧菌生长,从而发生口臭。与节食相反,饮食过量也可能会导致口臭哦!因此,正常的、合理水平的饮食是防治口臭的有效手段,而不要刻意节食或暴饮暴食。④药物影响是造成口臭的第三大原因。尤其是那些能使唾液分泌减少的药物,如某些镇静药、降血压药、阿托品类药、利尿药以及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等。只要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表现出一种厌氧环境,厌氧菌就会滋生,因此导致口臭。这种口臭是暂时性的、是由药物引起的,因此,只要停用这些药物,则口臭自然消除。⑤导致口臭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心理或精神因素。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心理压力过大,经常性的精神紧张导致身体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反射性地出现消化腺问题,尤其是唾液腺分泌减少,导致口干,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进而产生口臭。⑥可能有人会问了,我们平时没有口臭,但为什么我们早上起床时感到有轻微的口气,而刷牙洗脸以后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还是厌氧菌引起的。如果你半夜的时候起来补充水分,就会好很多哦。(选自《未来科学家》2013年11期)17.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8.通读全文,概括消除口腔异味的几种措施。19.说说第②段“需要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只要病好了,口臭自然就消除了”中加点词“从根本上”的表达效果。20.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7.口腔异味(口腔异味的原因)18.\n(1)治疗好疾病;(2)保持正常、合理水平的饮食;(3)停用一些滋生口腔厌氧菌、引起口臭的药物;(4)减轻心理压力;(5)多补充水分。(答出三点即可)19.“从根本上”是彻底的意思,是程度的限定。突出说明了只有彻底根除疾病才能消除口臭的内容,“从根本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0.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药物影响是造成口臭的第三大原因。【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概括。从题目“为什么口腔会有异味”及第②段“导致口臭的原因很多,总体来说可分为四大类,那就是疾病原因、饮食因素、药物影响和心理因素”等内容可知,本文是为了说明口腔会有异味的原因,这就是说明对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筛选与概括。从第②段“对于疾病导致的口臭,需要从根本上治疗这些疾病,只要病好了,口臭自然就消除了。”可知对于疾病原因的口腔异味,只要治疗好疾病就可以消除口腔异味;从第③段“因此,正常的、合理水平的饮食是防治口臭的有效手段,而不要刻意节食或暴饮暴食。”可知只要保持正常、合理水平的饮食就可以消除口腔异味;从第④段“只要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表现出一种厌氧环境,厌氧菌就会滋生,因此导致口臭。这种口臭是暂时性的、是由药物引起的,因此,只要停用这些药物,则口臭自然消除。”可知只要停用一些滋生口腔厌氧菌、引起口臭的药物,就可以消除口腔异味;从第⑤段“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心理压力过大,经常性的精神紧张导致身体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反射性地出现消化腺问题,尤其是唾液腺分泌减少,导致口干,从而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进而产生口臭。”可知只要减轻心理压力,就可以消除口腔异味;从第⑥段“如果你半夜的时候起来补充水分,就会好很多哦。”可知只要多补充水分,就可以消除口腔异味。【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回答这种题,首先要从词语本身入手,说明文中一般是一些限制性的词语,然后结合文中意思来回答,最后答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从根本上”这是一个程度限定词,是彻底的意思,在文中是为了突出强调只有彻底根除疾病才能消除口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n由“如某些镇静药、降血压药、阿托品类药、利尿药以及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等”可知这是列举一些具体药品,从而确定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关键词是具体准确,说明的对象是“药物影响是造成口臭的第三大原因”。(四)(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来泼水呀①四月的西双版纳,滔滔的澜沧江。我慕名来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钵、水盆,泼水去!②清晨,一轮朝阳照耀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从青藏高原千年奔流、滚滚而下的水,清澈透明,金光闪闪,傣族民众视为圣水。取水仪式开始了!在身披黄色袈裟僧侣列队护持、祷告之下,七位十四五岁的姑娘,一担一担挑着瓦罐,把清清的江水从江中挑到岸边倒入金缸,庄重地、肃穆地、虔诚地做着取水的每一个动作,生怕玷污了什么。姑娘知道,她们担负着全族乡亲期盼的“七孝女”的神圣使命呢!③传说,七位姑娘从天王嘴里得知,分管季节、农时的父亲,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雨旱失调,禾苗枯死,人畜遭灾,于是大义灭亲,割下父亲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后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孝女”,便流行泼水节,意用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所以,七位“孝女”姑娘今天早早起来,沐净身子,头束孔雀开屏髻,身穿孔雀垂翼衣,来到江边恭取圣水。④广场上,圣水来了,大法师来了,民众纷纷跪下或半蹲下去,双手合十,无任何嘈杂之音,唯听法师对圣水诵经祈祷。拜水毕,人们先用手指、松枝蘸水轻轻洒身。晚辈将水洒在长辈的手臂、肩背上,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长辈也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然后瞬间相互泼洒。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尽情地泼,尽情地浇。泼水忙,泼水狂,朵朵水珠串串花!不论泼人的还是被人泼的,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都高兴异常。当几万人把水舀起,泼向天空弧形落下,再泼向天空弧形落下,似万条白练椭圆飘舞,万众齐喊“水!水!水水水!”似天穹地宫发出的欢呼。迎新年呀,来泼水呀!除旧垢呀,来泼水呀!恭吉祥呀,来泼水呀!结友谊呀,来泼水呀!有情分呀,来泼水呀!添力量呀,来泼水呀……⑤暂别泼水广场,来到大街小巷,人们嬉戏追逐,逢人便泼。所有店门一律开着,但都不开张。客问:有啥?店答:有水。店问:要啥?客答:要水。客刚转身,店里就一盆水泼过来,客亦转身泼过去!人在街上行,冷不防水从楼上窗户凌空而降;正转弯时,水从拐弯抹角侧袭而至!现在泼水又有新用具,名叫“泼水枪”,枪肚子里装满了水,往身上一挂,俨然个个泼水兵,一支泼水军,打得准,打得远。老乡见老乡,背后就一枪,当面又一枪,全身水汪汪。\n⑥月亮升起来了,篝火燃起来了,象脚鼓打起来了,孔雀舞跳起来了,“高升”放起来了,“花包”丢起来了……夜幕下,泼水节活动又掀高潮。在水与情、趣与美的抒发之中,泼水人的泼劲似那江水湍流不息,一浪接一浪,一浪胜一浪!(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10日)21.文章以“来泼水呀”为题,有什么好处?22.第②段画线句是纯粹的写景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③段运用了哪种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4.文章描述了哪几种泼水场景?各有什么特点?25.一篇好文章,总会有一个好的结尾。请从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说说本文结尾好在哪里。(任选两个方面)【答案】21.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以泼水人的口吻,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2.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景物描写,一方面交代了泼水节的时令,另一方面表达了傣族民众的喜悦之情,为下文描写泼水节的场景做了铺垫。23.插叙交代泼水节的由来。插入传说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强了文章的底蕴和可读性。24.广场上:男女老幼齐上阵,高兴异常;大街小巷:人们嬉戏追逐,逢人便泼;25.内容上:总结夜幕下泼水活动高潮,深化主题。语言上:运用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泼水欢乐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欣喜之情。结构上:第②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能够答出两点即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赏析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手法等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等等。题目“来泼水呀”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而独特,吸引读者兴趣;作为文章线索,开头写“手持银钵、水盆,泼水去”,中间写人们在广场上泼水,在大街小巷泼水,最后又写到“泼水人的泼劲似那江水湍流不息”,可见以“来泼水呀”来贯穿整篇文章,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同时题目在文中反复出现,推进故事发展,突出主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第②段的句子\n“清晨,一轮朝阳照耀在宽阔的澜沧江上。从青藏高原千年奔流、滚滚而下的水,清澈透明,金光闪闪,傣族民众视为圣水”不仅仅是在写景,“清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一轮朝阳照耀在宽阔的澜沧江上”,用美好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人们参加泼水时的高兴愉悦心情;“从青藏高原千年奔流、滚滚而下的水,清澈透明,金光闪闪,傣族民众视为圣水”,通过写景交代了泼水节上“圣水”的来历,引出下文对泼水节的场景的描写。【2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及作用的理解。记叙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第③段“传说,七位姑娘从天王嘴里得知……后人纪念为民除害‘七孝女’,便流行泼水节”在当前的叙述中插入过去的传说,可知运用的是插叙写法,在记叙泼水节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泼水节由来的相关内容,既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又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2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依据题干要求,搜索文章内容,根据文中交代的地点,可找到有关描写泼水场景的段落,第④段“广场上,圣水来了,大法师来了,民众纷纷跪下或半蹲下去,双手合十”“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泼人的还是被人泼的,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都高兴异常”可知,在广场上,男女老幼一齐上阵,高兴异常;第⑤段“暂别泼水广场,来到大街小巷,人们嬉戏追逐,逢人便泼”可知,在大街小巷,人们相互嬉戏追逐,逢人便泼。【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内容上,“夜幕下,泼水节活动又掀高潮”一句,总括夜幕下人们泼水活动的高潮,是文章主题的深化。语言上,“月亮升起来了,篝火燃起来了,象脚鼓打起来了,孔雀舞跳起来了,“高升”放起来了,“花包”丢起来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凸显了夜幕下泼水节的欢乐场景,抒发人们的欣喜之情,生动感人。结构上,结尾语句“泼水人的泼劲似那江水湍流不息,一浪接一浪,一浪胜一浪”与第②段“从青藏高原千年奔流、滚滚而下的水,清澈透明,金光闪闪,傣族民众视为圣水”的句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瑾。四、写作(50分)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26.根据要求作文。“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n“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例文:挥手自兹去天海交接的地平面上,落霞渐渐地隐匿在深邃的夜幕中。浪涛袭来,低语着生命亘古不变的传说;晚风轻拂,老人心中惊起的那片涟漪,朝着记忆深处慢慢地荡漾开来。走了多久,停了多久。儿时的童谣固守在家门口又等了多久。花儿老了,我们也老了。那些轻狂的年少早已各自纷飞,散落天涯。风停了,雨息了。一生的浩荡如同残阳一般也最终归于平静。辉煌过,落魄过,浮华名利到头来只不过一场空。曾几何时,壮志酬酬。走了吧,走了吧。背着行囊抬起头骄傲地背对家挥一挥手。金戈铁马,战场沙丘,挑灯看剑的连营里不眠的是壮士的情愁。硝烟烽火,羌笛号角,马上相逢的是万里的家愁。散了吧,散了吧。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回首眺望,仍旧是来时的空空如也。归去吧,归去吧。走了多远,行了多远。唯有家是心里不灭的牵念。生亦何欢,死亦何悲。绕了一圈,只不过是回到了原点。这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赤裸裸地来,最终也将赤裸裸地离开。而留下的不过是一具腐烂的尸骸。中间的过程有多少气壮山河的豪迈,有多少把酒对月的怡然,有多少挥手自兹去的潇洒,有多少邀影相随的自慰。一路奔波,一路劳累,为国,为家,为梦想,为生存,是功成名就,是颠沛流离,是名垂青古,是遗臭万年,立在墓前的也只能是一块空白的无字碑,任由后人去评论诉说。走了大半辈子,暮年之际,留点时光去祭奠曾经遗落在角落里的美好。“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蓦然回首,让思想重新在生命的领域里遨游,人生,又是另一番奇景。星空湛蓝,湮灭了落日的唯美,同时也携带了破晓的希望。一如我们的人生,年老的陨落也是新生的延续。日落沉沙,是这世上最辉煌的幻灭,然而落日再美,也阻挡不了旭日东升的希望。走与停,在人生的长河里辗转交替,几番轮回之后最终相互交融。这是生命的诠释,亦是惘然过后的顿悟。抬起头来望望天,天海交接的地平线上露出了一缕天白……【解析】【详解】\n试题分析:“挥手自兹去”题眼就在于“挥手”和“去”,立意方面就可以从“离开”、“分别”角度着手,写分离和告别。也体现了一种看淡聚散后的豪迈和洒脱,因此也可以从这方面立意着手,写对离开的洒脱和前程的憧憬。如果写记叙文,优先推荐的依然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传达情感。从本题来看,最显而易见的是写学校生活,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来串联一些生活学习中的琐事,使这些琐事形成画面,传递感情。当然,如果运用其他材料也能够表达清楚主旨,更佳。然而能否运用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事例与情节来表达思想就成了区分优秀作文与普通作文的重要标准之一。27.生活中,常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中触动着你的内心,让你难以忘怀,这些触动或许来自一次偶遇、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位朋友、一处风景、一段情感……请以“触动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答案】例文母爱触动了我再过几天就要进行中考了,我坐在写字台前,一刻也静不下来。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医院上晚班。我一下人待在家里,真是孤独得有点可怕。想到刚才妈妈走时,我苦苦地请她留下来陪陪我,可她还狠心地“丢”下我,一个人走了。唉!在这种关键时刻,我竟然无法得到父母的特殊关照。谁会想到,一个所谓的幸福之家还会如此的“不幸”呢?我只能无奈地苦笑,又深深地埋下头,面对桌面上那堆厚厚的书本。“叮咚、叮咚、叮咚!”门铃急促地响了三下。一听到熟悉的声音,我浑身一震,从椅子上蹦了起来。我知道,一定是妈妈回来了。兴奋地打开门,果真是妈妈!我亲爱的妈妈奇迹般地站到我的面前。我伸出双手,想把妈妈迎进屋。妈妈却站着没动,说:“孩子,把妈妈的包拿来,我忘记带钥匙了。”听完妈妈的话,我的心凉了半截,兴奋的心情一时跌落了下来。我机械地走进里屋,把包拿了出来。望着妈妈渐渐远去身影,我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只得又静静地关上了那扇沉重的门。刚坐下一会儿,门铃又响了起来。会是谁呢?我轻轻地走到门口,满怀疑惑地打开门。“呀,怎么又是妈妈啊!又出什么事了?”妈妈也许并没有看到我绷紧的脸,说:“孩子,天下雨了,给我拿把伞过来。”“知道了。”我有气无力地说完这三个字,亳无表情的把伞递到了妈妈手上。妈妈一边撑伞,一边还在唠叨着。不过,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妈妈一转身,我便“砰”地关上了大门,我对妈妈算是彻底地绝望了。我还没有坐稳,门铃又响了。我不由暗暗地咒骂起来,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想静一静的时候有人来打忧,我猛在找开门,怎么又是妈妈?!“妈妈,你又忘了带什么来了?干脆进来拿齐吧。”我不耐烦地说。妈妈就是这样,不管你怎么生气,她总能平静得像一泓湖水,她用手摸了摸我的脸,说:“看来,我这粗心的毛病是改不了。你看,一个晚上就回来了三次。”说完,她又利索地把我领进厨房,说:“过几天就要中考了,一定要注意好身体,我为你准备了一些宵夜,你别忘了吃一点!”\n说完又习惯性地吻了吻我。我惊讶地望着妈妈,好像望着一个来自远方的陌生人。蓦然间,我发现,妈妈瘦多了,皱纹也多了。我还沉浸在飞扬的思绪里,妈妈却早已消失在茫茫在雨幕中,缓缓地回到写字台旁,我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流下了泪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一、审题。要求以“触动了我”为题。“触动”就是因某种刺激引起了心里感情的变动起伏,在现实生活中引起我们触动的事件一定很多,这些事件一定在你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可以此为触发点,生发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能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东西,都会对我们产生“触动”。二、选材上,自然、社会时时处处都有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整个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一抹夕阳,一朵野花,一丛杂草,一眼山泉,一丝细雨,一缕春风、大漠长河……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家庭中父母关爱我们的一个眼神;学校里同学、老师的一举一动;就是社会中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问候,都有可能让我们终生难忘。选择生活中的一件典型事件,将事情发生的地点、过程,影响心灵的程度详细叙述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主题要突出,内容要充实,结构安排要合理,书写工整清楚。因为题目里有“触动我”这个词组,所以心理细节描写一定要到位,而且要占一定的篇章结构,太少就不会体现“触动我”这一词组,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该问题,心理细节描写的到位是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44:46 页数:16
价格:¥5 大小:59.6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