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历史事件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历史事件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宗绍兴六年六月,命岳飞屯襄阳以窥中原,除宣抚副使,置司襄阳,命往武昌调军。秋七月,飞遣王贵等攻虢州,下之,获粮十五万石,降者数万人。至蔡州,克其城。飞见帝数论恢复之略,疏言:“臣愿陛下假臣月日,遣王师先进,如此则金人可灭,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帝曰:“有臣如此,朕复何忱。”复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飞方图大举,会桧主和议。忌之。九年春正月,飞在鄂州,闻金将归河南地,上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桧衔之,遂成仇隙。十年六月,飞败金人于京西。闰月,飞遣将复淮宁府、郑州、西京、南城军、赵州,他将所至皆捷,中原大振。收复伊阳等八县及汝州。秋七月,飞命诸将分道出战,败金人于垣曲、沁水,遂复怀、卫州,断金人山东、河北之道,金人大恐。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方指日渡河而桧方欲划淮以北弃之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飞班师。时和议已决,桧患飞异己,遣人捕飞父子。使者至,飞裂裳,背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善以少击众,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好贤礼士,览经史,恂恂如书生,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卒以此得祸,死于秦桧之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岳飞规复中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日渡河/而桧方欲划淮以北弃之/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B.方指日渡河/而桧方欲划淮/以北弃之/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C.方指日渡河/而桧方欲划淮以北弃之/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D.方指日渡河/而桧方欲划淮/以北弃之/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而我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本义为大殿的台阶,文中指授予官职,之所以叫除,即除去旧职授予新职。B.中兴,指国家由衰复盛,重新振作,汉光武帝刘秀即为历史上著名的中兴皇帝。C.黄龙府,为金国的都城,匈奴单于都城叫龙城也称龙庭,因此有扫穴犁庭之说。D.经史,泛指古代典籍,经为经书,古代专指佛家典籍,史书包括所有历史著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主战派的岳飞率领军队四处征战,收复失地,凯歌高奏,战果累累。B.高宗皇帝一开始也有“恢复”之志,对岳飞非常器重与信任,赏赐有加。C.秦桧主张议和而岳飞主战,矛盾尖锐;岳飞又因忠愤激烈,最终被冤杀。D.岳飞善于治军,尽忠报国,战功赫赫;精通经史,文武双全,堪称儒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飞方图大举,会桧主和议,忌之。(2)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愬谋袭蔡州。遇吴元济捉生虞候丁士良,与战,擒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又生之,请尽死以报其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吴元济兵势日蹙,上表谢罪。诸军讨淮西,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上亦病之,以问宰相裴度曰:“臣誓不与此贼俱生。臣比观吴元济表,势实窘蹙,但诸将心不壹,不并力迫之,敌未降耳。若臣自诣行营,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上悦。李祐言于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比贼将闻之,元济已成擒矣。”愬然之。辛未,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监军哭曰:“果落李祐奸计!”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馀年,故蔡人不为备。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元济于城上请罪。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且告于裴度。辛巳,度建彰义军节,将降卒万馀人入城,李愬具橐鞬出迎,拜于路左。度将避之,愬曰:“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愬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B.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C.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D.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愬生擒祐以归/待以客礼/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文体之一,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B.行营,出征或狩猎时的营帐,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后专指皇帝所在之地。C.击柝,指敲打梆子巡夜,用于报时或警戒;有时也比喻战事或战乱。文中指前者。D.槛车,“槛”指关野兽的牢笼。文中是指用以关押吴元济并将其送往京师的囚车。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愬生擒丁士良,审问时因其毫无惧色而赞叹,下令为他松绑;丁士良表示必将竭尽死力,报效恩情,李愬就任命他为捉生将。B.裴度认为吴元济的形势已窘困,只是将领心不齐,不能合力,如派人前往督战,各将领定想去抢夺别人的功劳,就能争先破敌了。C.李愬出兵奇袭蔡州,诸将得知进军目标时大惊失色,监军也认为定是误中了李祐奸计,人人都以为必死,因畏惧李愬,不敢违令。D.裴度率军进蔡州城,李愬要行拜见之礼,裴度想回避;李愬劝说要借此给蔡州人以教育,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裴度才接受。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9页共12页◎第10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2)愬俭于奉己而丰于待士,知贤不疑,见可能断,此其所以成功也。9.《新唐书·李愬传》:“愬得李祐不杀,付以兵不疑,知可以破贼也。”李祐哪些行为体现了李愬的知人之明?请简要说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B.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C.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D.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屈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汉朝时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也可用“单于”泛指外族首领。B.元鼎,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一种名号,先秦至清皆有年号。C.节,旄节,多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常持节。D.大行,文中指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外交官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封为大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月氏人对此心生怨恨,却找不到一起攻打匈奴的人,此时汉武帝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B.张骞出使经历坎坷,被匈奴长期扣留,后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与甘父找到机会逃出,回到汉朝,此时他被困匈奴已达十三年之久。C.张骞认为应当趁着汉军新败匈奴单于的时机,与乌孙联合,这样乌孙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汉的藩臣,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D.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向乌孙王昆莫传达了汉武帝的谕旨,希望汉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这样匈奴一定会被打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复为匈奴所得。(2)今诚以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下之事上,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B.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C.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D.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易经》,佛教经典,五经之一,其他四部分别是《诗》《书》《礼》春秋》。B.幽,周幽王。“幽”是谥号,谥号一般指古代贵族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C.三晋,是说春秋晚期晋国六卿中的魏氏、赵氏、韩氏三家联手打败晋国执政智氏,后得周天子承认为诸侯,三家分晋国合称为三晋,现在三晋统指山西。D.桓、文,是指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文中是指有贤德的诸侯。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制,即区分地位、匡正名分,注重纲常法纪,讲求君臣有别,并且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加以说明。B.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也认为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也如同天地一样不能互相转换。第9页共12页◎第10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周王室的地盘,管辖的臣民都比不上周边国家,但是不受晋、楚、齐、秦等强国欺凌,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D.晋国三家大夫虽然力量强大,欺凌蔑视他们的国君,瓜分晋国,但也不敢自为诸侯,否则,齐桓公、晋文公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2)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上闻魏主欲饮马于江,惧,敕广陵太守行南兖州事萧颖冑移居民入城,民惊恐,欲席卷南渡。颖胄以魏寇尚远,不即施行,魏兵竟不至。上遣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助丰城公遥昌守寿阳。文季入城,止游兵不听出,洞开城门,严加守备。魏之入寇也,卢昶等犹在建康,齐人恨之,饲以蒸豆。昶怖惧,食之,泪汗交横。谒者张思宁辞气不屈,死于馆下。及还,魏主让昶曰:“人谁不死,何至自同牛马!屈身辱国,纵不远惭苏武,独不近愧思宁乎!”乃黜为民。魏主之在钟离,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以州兵会刘藻击汉中,魏主许之。梁州刺史萧懿遣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将兵二万,据险,立五栅以拒之。英曰:“彼帅贱,莫相统壹。我选精卒并攻一营,彼必不相救;若克一营,四营皆走矣。”乃引兵急攻一营,拔之,四营俱溃,生擒梁季群,斩三千余级,俘七百余人,乘胜长驱,进逼南郑。懿别军继至,将士皆已疲,不意其至,大惧,欲走。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禁将士毋得侵暴,远近悦附,争供租运。懿婴城自守,围城数十日,城中恂惧。录事参军新野庾域封题空仓数十,指示将士曰:“此中粟皆满,足支二年,但努力固守!”众心乃安。会魏主召英还,英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懿告别。懿以为诈,二日乃遣将追之。英与士卒下马交战,懿兵不敢逼。英入斜谷,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先是,懿遣人诱说仇池诸氐,使起兵断英运道及归路。英勒兵奋击,矢中英颊,卒全军还仇池,讨叛氐,平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B.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C.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D.英故缓辔徐行/神色自若/登高望敌/东西指麾/状若处分/然后整列而前/懿军疑有伏兵/迁延引退/英追击/遂围南郑/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马,给马喝水。这里指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意即渡江南下进行征伐之事。B.建康,南京古称,六朝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誉为“六朝古都”。C.黜,罢免官职。我国古代的罢、免、夺、除、谪、左迁、开缺之意均与此同。D.氐,即氐族,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少数民族,其最先活动范围在四川西北地区。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帝要来攻打,广陵太守萧颖胄虽然认为魏军离得很远,但还是主动把居民都移入城内,结果魏军却没有攻打广陵。B.齐地人对于魏军入侵十分仇视,就将喂牛马的豆子蒸熟让在齐地的魏国使节卢昶吃,卢昶吃后又因为恐惧泪汗交流。C.拓跋英富有预见性,他认为南齐主帅出身低贱,不能统一协调作战,攻其一处,其他必定溃逃,后来事实果真如此。D.南郑城被围数十日,人心很恐慌,庾域把几十个空粮仓贴上封条,跟将士们说这些粮食够用两年,坚定其固守信心。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身辱国,纵不远惭苏武,独不近愧思宁乎!(2)会天大雨,士卒截竹贮米,执炬火于马上炊之。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寻权知开封府。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以问夷简,夷简对曰:“仲淹迂阔,务名无实。”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仲淹对益切,由是落职,知饶州。集贤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请改前命。”疏入,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疏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怒,斥监郢州酒税,寻改唐州。馆阁校勘欧阳修贻书责司谏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者,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四年十二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因上言:“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咋舌,不敢议朝政者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B.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C.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D.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B.汴,五代(梁、晋、汉、周)和北宋以之为都,常称“汴梁”“汴京”,今为河南省开封市的简称。C.新莽,一般指新朝,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而建立的朝代。国号为“新”。D.徙,本义指由上而下的移动,文中指贬谪。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贬”“窜”“除”“陟”“出”。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页共12页◎第10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招致吕夷简不满。B.在迁都之事上,吕夷简进言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关系,推荐进用的都是朋党,范仲淹上四篇论反击,因言辞激烈被免官。C.集贤校理余靖向皇帝上书,认为皇帝将范仲淹贬逐,将会使天下人不敢言事,结果触怒了皇帝,皇帝将余靖贬为监筠州酒税。D.范仲淹被贬,与他亦师亦友的尹诛上书皇帝,自称是朋党,请求皇帝将自己贬职;馆阁校勘蔡襄心中不平,作《四贤一不肖诗》。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2)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26.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是时庾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六年春正月庚子朔,都亭文康侯庾亮薨。庚戌,以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代亮镇武昌。时人疑翼年少,不能继其兄。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八年,庾翼在武昌,数有妖怪,欲移镇乐乡。征虏长史王述与庾冰笺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数万之众,一旦移徙,兴立城壁,公私劳扰。又江州当溯流数千里供给军府,力役增倍。且武昌实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扞御上流而已;缓急赴告,骏奔不难。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方岳重将,固当居要害之地,为内外形势,使窥觎之心不知所向。昔秦忌亡胡之谶,卒为刘、项之资;周围恶糜弧之谣,而成褒姒之乱。是以达人君子,直道而行,禳避之道,皆所不取;正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耳。”朝议亦以为然。翼乃止。(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B.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C.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D.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官名,秦朝每郡设刺史,负责征税,西汉中后期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B.正月庚子朔,农历正月初一,“庚子”是用天干地支纪日,“朔”指农历每月初一。C.薨,周代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后泛用于称有封爵的高官去世。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两者是中华民族原始崇拜对象,后用来泛称国家。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该不该出兵守卫长江北岸的邾城这一问题,陶侃认为派兵守卫邾城对长江以南没有太大好处,羯寇占据也没有太大的好处。B.庾亮镇守武昌时派遣人守邾城,引起了赵王石虎的憎恶,派五万兵攻打邾城。而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C.庾亮正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到邾城失陷的消息,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D.庾亮去世后,朝廷赐予南邵太守庾翼符节,让他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翼悉心为治,戎政严明。数年之间,公私充实,人皆称其才。(2)若移乐乡,远在西陲,一朝江渚有虞,不相接救。31.王述反对庾翼“移镇乐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析。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怀王遣沛公西入关。三年冬十月,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十一月,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羽为上将军。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B.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第9页共12页◎第10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D.赵数请救于楚/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古义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从春秋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B.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春秋时期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C.籍,项羽本名项籍,字羽。古人有名有字,自称时称名,如“楚王阴令籍诛之”;尊称他人时称字,如“遥想公瑾当年”。D.辕门,古代君王出巡途中休息时,以车作为屏障,翻仰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为“辕门”。后指宫殿的大门或衙署的内门。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章邯打败项梁之后,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于是率军北渡黄河去攻打赵国,荡平邯郸后又兵围钜鹿。B.楚王命宋义统兵救赵,项羽认为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该迅速率军和赵军相配合,宋义观望不前,招来杀身之祸。C.项羽杀掉卿子冠军后威震楚国,于是先派兵两万渡过黄河,援救钜鹿,后又截断章邯所修的甬道,包围王离,击退秦军。D.项羽军队奋勇杀敌,以一当十,诸侯军队心存恐惧,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归他统一指挥。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十年丙申,六月,侍中魏征屡以目疾求为散官,上不得已,以征为特进,仍知门下事,参议得失。长孙皇后崩,十一月葬于昭陵。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注],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魏征独正色曰:“臣窃计当今群臣,心无敢轻魏王者。在礼,臣、子一也。《春秋》曰,‘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礼;若纪纲大坏,固所不论;圣明在上,魏王必无顿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骄其诸子,使多行无礼,卒皆夷灭,又足法乎?”上说,曰:“理到之语,不得不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人主发言何得容易乎!”十一年,上作飞山宫。魏征上疏,以为:“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此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二月甲子,上至显仁宫,有官吏以缺储偫被谴者。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上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因谓长孙无忌等曰:“朕昔过此,买饭而食,僦舍而宿;今供顿如此,岂得犹嫌不足乎!”(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注]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B.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C.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偫遣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D.魏征谏曰/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天干地支的一个组合,用于纪年,干支纪年时往往可以和皇帝年号连用,还可用干支纪月日时。B.门下,即门下省,是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长官为侍中。C.崩,指帝王或者皇后的死,另外,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不禄”,士死叫“卒”,庶人死叫“死”。D.陛下,本来指帝王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下见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敬称。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深得唐太宗信任,魏征因为眼睛有疾病而请求改任为散官,唐太宗不得已便答应了魏征,任命他为特进,仍负责之前的事务,议论朝政得失。B.唐太宗十分怀念长孙皇后,为了能够望见长孙皇后所葬的昭陵,专门在宫中修筑高台,还邀请魏征一同观望,魏征因为目昏,把昭陵看成了献陵。C.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有人进言说很多三品以上的大臣轻侮魏王,太宗一怒之下,便召来三品以上的大臣责骂,此时,只有魏征义正言辞地进谏。D.唐太宗到显仁宫,有的官员因为缺乏储备而被责罚,魏征对此进行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首肯,并引发唐太宗的感叹,同是到这里为何今昔有别。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以私爱忘公义,向者之忿,自谓不疑,及闻征言,方知理屈。(2)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宫。40.唐太宗为了魏王而责备三品以上的官员,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概括。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①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上②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第9页共12页◎第10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45.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第9页共12页◎第10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答案1.A2.D3.B4.(1)岳飞正要谋划出兵收复失地的重大行动,适逢秦桧主张和议,秦桧心里就忌恨岳飞。(2)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建宅邸,岳飞辞谢说:“敌人尚未消灭,要家有什么用?参考译文:高宗绍兴六年六月,朝廷命令岳飞屯守襄阳来预图收复中原,任命他做宣抚副使,置宣抚司于襄阳,让他前往武昌调军。秋七月,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进攻虢州,攻克虢州,缴获粮食十五万石,投降的有数万人。到蔡州,也攻下了蔡州城。岳飞见皇帝多次谈论恢复中原的策略,于是上疏说:“我希望陛下能够给我一定的时间,派遣朝廷军队先行进攻,如果这样,那么金人就可以消灭,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确实就在此一举。”皇帝说:“有你这样的大臣,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又召岳飞到便殿,命令他说:“国家重新振作的大事,就全都委托给你了。”岳飞正要谋划出兵收复失地的重大行动,适逢秦桧主张和议。秦桧心里就忌恨岳飞。绍兴九年春正月,岳飞在鄂州,听说金将归还河南土地,上书说:“金人是不可相信的,双方和好不可依仗,宰相不好好谋划国家大事,恐怕会让后世人讥笑。”秦桧更是心里记恨他,于是就成了仇人。绍兴十年六月,岳飞在京西打败金人。闰六月,岳飞派遣将领收复了淮宁府、郑州、西京、南城军、赵州,其他将领也是每到一地,捷报频传,中原士气大振。收复了伊阳等八县以及汝州。秋七月,岳飞命领各将领分道出战,打败金人于垣曲、沁水,于是收复了怀州、卫州,切断了金人山东、河北的通道,金人非常恐惧。金的将军韩常想带领五万士卒降宋。岳飞十分高兴,对其下属说:“我们可以直捣金人都城黄龙府,与各位开怀痛饮!”正当岳飞军队马上就要渡过黄河进攻金人之际,而秦桧也正要把淮河以北的土地放弃,于是请求朝廷让岳飞撤回军队,岳飞上奏说:“金人士气低落,辎重全都丢弃了,迅速渡过黄河逃跑;而我方豪杰们都归依朝廷,士卒们都有为国牺牲的精神,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机会难以轻易失去。”秦桧知晓岳飞意志坚决不会撤军,一日之内下达十二道紧急命令的金字牌要求岳飞撤军,岳飞愤慨又惋惜的哭着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只有撤军。此时和谈的决议已经确定,秦桧担心岳飞与自己观点不同,派人抓捕岳飞父子。抓捕的人到了,岳飞撕开衣服,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肌肤。秦桧手书一张小纸条交给狱吏,就判决岳飞死刑,时年三十九岁。皇帝当初要为岳飞营建宅邸,岳飞辞谢说:“敌人尚未消灭,要家有什么用?”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岳飞善于以少量部队攻击众多敌人,猝然与敌人遭遇,也岿然不动,因此敌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话。岳飞喜好贤能礼遇士人,精通经史,温和恭谨如同读书人一般,然而很是忠义愤激,议论公正,最终因此得祸,死在秦桧的手上。5.D6.B7.B8.(1)历时四年没有攻克,物资转运(使民众)疲惫不堪,百姓到了用驴来耕田的地步。(2)李愬在供给自己方面很俭朴而对待将士却很丰厚,知道是贤才就大胆使用,看到适宜的能当机立断,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9.①勇猛果敢:李祐在奔袭蔡州时率领三千敢死队为先锋,并且在攻打城池时率先登城。②富有谋略:向李愬献策,突袭蔡州。参考译文:李愬策划袭击蔡州。遇到吴元济的捉生虞候丁士良,与他交战,将他擒获。不久,李愬把丁士良叫来,当面责问他,丁士良没有一点恐惧的神色。李愬说:“丁士良真是一位大丈夫!”答案第13页,共8页\n他命令为丁士良松绑。于是,丁士良主动说:昨天我力不能支,又被您所擒获,我也料想这次可要被处死了。现在您又让我存活下来。请让我竭尽死力,报答您的恩德。”于是,李愬将衣服和器具又给了他,任命他为捉生将。李祐是淮西的骑兵将领,勇敢而有谋略,李愬活捉李祐而回。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有时,李与他一同就寝,秘密交谈,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帐外暗中偷听,只能听到李祐感动的哭泣声。吴元济看到部下屡次背叛自己,军事形势日益紧迫,他上表认罪。诸军讨伐淮西蔡州,历时四年,没有攻克,物资转运使人们疲惫不堪,以至于有些百姓只好用驴来耕种田地。宪宗也为此忧虑,便就此事询问宰相。裴度回答说:“我发誓不与这些贼人一起生存。近日我看了吴元济的奏表,他面临的形势实在已经窘困紧迫,但是各将领心不齐,不能够合力紧逼他,所以他还没有降顺。如果我亲自前往行营,各将领惟恐我夺去他们的功劳,肯定争先进军破敌了。”宪宗非常高兴。李祐向李愬进言说:“蔡州的精锐兵马全都被派往洄曲及四周的边境上,在那里防御守备。防守蔡州城的兵力都是老弱残兵,可以乘蔡州空虚,直接抵达蔡州城。及至敌军将领得知消息时,吴元济已经就擒了。”李愬认为言之有理。辛未日,李愬命令李祐与李忠义率领由敢死之士组成的突将三千人作为前导,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军队出发以后,还不知道是往哪里开进。李愬说:“只须向着东方行进!”军队走了六十里路,夜晚来到张柴村,将屯戍村中的淮西士兵和守候烽火的人员全部杀死,李又连夜率领兵马出了张柴村的栅门,各位将领请示进军目标,李愬说:“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各位将领都大惊失色。监军哭着说;“果然中了李的奸计了!”当时,风雪大作,旗帜破裂,冻死的战士与马匹到处可见。加之,天色阴暗,由张柴村往东去的道路,都是官军从来没有走过的,人人都暗自以为肯定活不成了。但是,他们畏惧李,不敢违抗命令。到了半夜,雪下得更大了。官军走了七十里路,来到蔡州城下。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官军不到蔡州城下已经有三十多年,所以蔡州人没有防备。李祐和李忠义用锄头在城墙上掘出坑坎,率先登城,强壮的士兵便跟在他们身后。看守蔡州城门的士兵正在熟睡,李等人将他们全部杀掉,只将巡夜打更的人留了下来,让他依然如故地去敲打木梆。于是,李等人打开城门,让大家进去。吴元济在城头上请罪。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送往京城,并且向裴度作了报告。辛巳日,裴度手执彰义军的符节,带领投降的士兵一万多人进入蔡州城,李愬全副武装,出来迎接,在道路左侧向裴度行礼。裴度准备避开李的拜礼,李愬说:“蔡州人愚妄悖逆,不懂得长官与下属的名分,已经有几十年了,希望您就此显示给他们,使他们知道朝廷的尊严。”于是,裴度接受了拜礼。李愬生活节俭,但对将士的供养却是丰厚的,他了解到一个人是贤能的,就不对他疑心,他见到可以实行的事,便能做出决断,这就是他获得成功的原由。10.C11.B12.B13.(1)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2)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参考译文:答案第13页,共8页\n起初,匈奴投降汉朝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西方的月氏国走去,经数十日,到了大宛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没有向匈奴复仇的想法。张骞停留了一年多,始终不知道月氏人的打算,于是返回汉朝,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适逢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军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侍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又空无人烟。现在如果把丰厚的财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扩张(领土),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会听从我朝调遣。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把公主许配给昆莫做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会被打败。”乌孙王认为离汉朝太远,不知汉朝大小,且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在乌孙国滞留了很久,一直没得到明确的答复,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使节数十人,随张骞到汉朝答谢,并令他们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这年张骞回国,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14.D15.A16.D17.(1)这样以后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安定太平。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2)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参考译文:我知道(听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维护礼制没有比区分地位更重要,区分地位没有比端正名分更重要。什么是礼制?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广阔的天下,众多的百姓,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即使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超越世人的智慧,也没有谁敢不奔走效劳、尽力做事的,这难道不是把礼作为法纪吗?所以,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手脚;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树木的枝叶遮护根和干,这样以后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安定太平。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了。周文王按次序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在《系辞》中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高低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可交换。《春秋》一书贬抑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未尝不忠诚谨慎。唉!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王道一天天地衰颓,法纪散乱崩坏;在下者侵犯在上者,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诸侯国君专擅征讨他人,士大夫独揽国政;礼制大概已经丧失了十之七八。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还能连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大概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还能恪守名分的缘故。(凭着)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周王室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周王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凭借晋、楚、齐、秦的强大也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周王天子名分还存在的缘故。至于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侵犯名分而被天下共同讨伐。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他们的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既不能派兵讨伐,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坚守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制到此丧失尽了!或许(有人)认为在这个时候,周王室已经衰微力弱,而晋国三家大夫力量强盛,即使周天子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很不对的。晋国三家大夫虽然强大,但他们如果不顾天下指责而侵犯礼义,那么就不会向周天子请封,而是自立为诸侯了。不向周天子请封而自立为诸侯,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征讨他们。现在晋国三家大夫向天子请封,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就是奉周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讨伐他们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大夫破坏了礼制,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制。18.D19.C20.A21.(1)你屈身辱国,即使不远愧于当年曾出使匈奴十九年而不屈节的苏武,难道同眼前的张思宁比较一下还不感到自羞吗?(2)恰遇天降大雨,将士们斩截竹子,把米装在竹筒之中,骑在马上手拿着火把烧烤竹筒,做成米饭。参考译文:答案第13页,共8页\n原先,明帝听说北魏孝文帝要一直攻打到长江边上,饮马于长江,非常害怕,特命令主管南兖州事务的广陵太守萧颖胄把居民都移入城内,居民们因此惊恐万分,纷纷打算收拾家产渡江南逃。萧颖胄认为北魏军队离得还很远,就没有立即执行齐明帝的旨令,后来北魏军队没有到达那里。明帝派遣尚书左仆射沈文季去帮助丰城公萧遥昌防守寿阳城。沈文季到达寿阳城之后,禁止游兵随便出城,洞开城门,严加守备。北魏入侵南齐时,卢昶等人还在南齐的建康,南齐人非常仇恨他们,因此就像喂牛马一样地把豆子蒸熟让他们吃。卢昶十分恐惧,就吃了,吃的是汗泪交流。但是,谒者张思宁却义正辞严地加以拒绝,宁死而不受屈辱,最后死在所住的客馆之中。回到北魏之后,孝文帝责备卢昶说:“人谁没有一死?为何如此贪生怕死到了把自己等同于牛马的地步?你屈身辱国,即使不远愧于当年曾出使匈奴十九年而不屈节的苏武,难道同眼前的张思宁比较一下还不感到自羞吗?”于是,革除了卢昶的官职,贬为平民。北魏孝文帝在钟离之时,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请求率领州兵会同刘藻一起去袭击汉中,孝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遣部下将领尹绍祖、梁季群等率领两万兵马,占据险要之处,构筑了五座营栅,来抵抗北魏军队的进犯。拓跋英对部下说:“他们的主帅出身低贱,不能统一协调作战,我如果挑选精兵集中力量攻打他们的一个营垒,其他的一定不会来援救。如果攻克一个营垒,其余四个就都会不战而逃。”于是,率领强悍之兵对一个营垒发起了急攻,一举而攻克,其他四营见状,纷纷溃逃,结果北魏军队生擒了梁季群,斩敌三千余名,俘虏七百余人,乘胜追击,长驱直入,逼近南郑。拓跋英率部返回之时,萧懿手下的其他军队相继赶到,由于拓跋英部下的将士已经十分疲惫,根本没有料到萧懿的人马会追逼上来,所以非常惧怕,就准备逃跑。但是,拓跋英故意骑马缓行,神色不慌,镇定自若,登上高处了望敌情,东指指,西划划,做出一副指挥部署的样子,然后整理好部队,列队前行。萧懿的军队见此情形,怀疑拓跋英设有伏兵,犹豫不进,并且掉头回撤,拓跋英见敌方中计,马上下令追击,破敌获胜,于是围困了南郑。拓跋英禁令部下将士不得侵犯、掠夺当地百姓,所以周围的老百姓纷纷投附,争着纳供粮草。萧懿据城固守。南郑城被围困数十日,城中一片慌恐。录事参军新野人庾域把已经空了的数十个粮仓贴上封条,并且指给将士们看,对他们说:“这些仓中都装满了粮食,足够支用两年,只管努力固守。”这样,军心才得到安定。这时,北魏孝文帝却命令拓跋英撤兵返回,拓跋英安排军中老弱病伤先头而行,自己率领精壮兵力殿后,以便抵挡南齐追兵,并且派使者去向萧懿告别。萧懿以为拓跋英在使诡诈之计,所以拓跋英撤走一天了,他还不敢打开城门。到了第二天,萧懿才派遣部将去追击,拓跋英与将士们一起下马交战,吓得萧懿的追兵不敢逼近,就这样尾随了拓跋英四天四夜,才不得不返撤。拓跋英率领部队进入斜谷,恰遇天降大雨,将士们斩截竹子,把米装在竹筒之中,骑在马上手拿着火把烧烤竹筒,做成米饭。这以前,萧懿派人去诱说仇池的各支氐族部落,让他们起兵截断拓跋英运送粮草的道路和后撤时所经之道。由于归路被氐人所堵,拓跋英统率部下奋力反击,边战边进,氐人发箭射中了拓跋英的面颊,但是他带伤指挥,终于率领全军回到仇池,并且讨伐平定了反叛的氐族部落。22.C23.D24.B25.(1)倘若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旨意,陛下则可听可不听,怎么可以因此治他的罪呢?(2)有人以此讥笑王质,王质说:“范仲淹是贤德之人,能与他成为朋党,人生幸事啊!”26.针对范仲淹被贬一事,欧阳修斥骂谏官高若讷不作为;高若讷大怒,将欧阳修书信上呈皇帝;欧阳修因此被贬。参考译文:       答案第13页,共8页\n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任命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兼任国子监,不久代理开封府知府。三年五月,范仲淹因为吕夷简掌权时,提拔使用的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进谏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拿这件事询问吕夷简,吕夷简回答说:“范仲淹不切实际,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范仲淹听到后,就写了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新朝王莽之祸。我担心现在也有张禹,败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上诉范仲淹越职言事,挑拨离间君臣关系,推荐进用的都是朋党。范仲淹奏对更加恳切,因此被免官,任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指出大臣的过错,而遭到了重责。倘若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旨意,陛下则可听可不听,怎么可以因此治他的罪呢?陛下自从亲理朝政以来,屡次放逐上书言事的人,恐怕会堵住天下人的嘴,请收回先前的命令。”奏章刚呈上,余靖就被降职为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说:“范仲淹素来忠诚正直,臣与他亦师亦友,那么也是范仲淹一党。如今范仲淹因朋党之罪被贬官,我也不能苟且免罪。”吕夷简大怒,贬尹洙为监郢州酒税,不久改贬到唐州。馆阁校勘欧阳修写信责问司谏高若讷说:“范仲淹因为无罪被放逐,你却不为他辩解,有什么脸面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之事!”高若讷大怒,将他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朝中官员畏惧宰相,没有人敢去送范仲淹,只有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到郊外为范仲淹饯行。有人以此讥笑王质,王质说:“范仲淹是贤德之人,能与他成为朋党,人生幸事啊!”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来赞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并讥讽高若讷。四年十二月,发生地震,直史馆叶清臣趁机上疏说:“前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国人不敢说话,两年不敢议论朝政。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尽数延揽忠诚正直、敢于进直言的人士。”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27.C28.A29.B30.(1)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2)如果把镇所迁移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31.①兴建城池、堡垒,会劳民伤财。②武昌地理位置重要,移镇乐乡会失去地理优势,如果有战事,难以救援。③历史上相信谣言都会造成祸乱,正人君子应要依据正道行事,以国家为重。参考译文:答案第13页,共8页\n当初,陶侃驻守在武昌,参议政事的人认为长江北岸有邾城,应当出兵戍守。陶侃总是不予回答,但是总有人提及此事。陶侃于是渡江狩猎,召集将佐们并对他们说:“我之所以能够设置险阻抵御敌寇,正是因为有长江。邾城在长江之北,对内没有能依仗的地势,对外同各夷族接壤。夷人居住地区的物产丰富,如果晋朝人再贪图财物,夷族将不堪忍受,必然招来贼寇领兵入侵。这是招灾惹祸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以抵御贼寇的好方法。况且三国东吴时只用三万兵戍守这座城池,现在即使有士卒守卫,对长江以南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贼寇获得可乘之机,占据这座小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等到庾亮镇守武昌,最终还是派遣毛宝、樊峻戌守邾城。赵王虎对此感到憎恶,于是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以及军队共五万人,进犯荆州、扬州的北部边境,另外派遣二万骑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迅速派兵增援。这时庾亮还在上奏,打算把镇所迁至石城,听说邾城失陷,方才停止。于是上表请求治罪,请求自行贬官三等,暂时代理安西将军。朝廷诏令他官复原位。任命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察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赐予符节,镇守芜湖。晋成帝咸康六年春季正月庚子朔(初一日),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庚戌(十一日),朝廷授予南郡太守庾翼总管江、荆、司、雍、梁、益六州等军事以及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务,赐予符节,代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有人怀疑庾翼年轻,没有能力继承他哥哥的事业。庾翼尽心治理,军政严正分明,几年之间,官府和百姓的积蓄都很充实,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东晋成帝咸康八年,庾翼驻守在武昌,常有妖异荒诞的事情发生,于是计划把镇所迁移到乐乡。征虏长史王述写信给庾冰说:“乐乡距离武昌一千余里,数万军队,一旦迁徙,则要兴建城池堡垒,官府、百姓都会受到劳累,不得安宁。此外,江州需要溯流几千里供给军府物资,所费的劳役将会加倍。况且,武昌地处江东镇戍地的中心位置,不仅可抵御从上流而下的敌寇,而且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有需要快速向朝廷禀报的事情,快马扬鞭便可及时达到。如果把镇所迁到乐乡,远在西部边陲,一旦长江沿岸出现危险,就不能立刻前去接应救援。镇守一方的重要将领,本来就应当居住在要害之地,成为对内对外的有利屏障,让那些伺机而动的敌人不知从哪里下手。从前秦(始皇)忌惮秦朝将被胡人灭亡的谶言,结果被刘邦、项羽所利用。周(宣王)厌恶糜弧的童谣,却造成了褒姒之乱。因此明晓事理的正人君子依据正道行事,不采用驱凶避祸的歪门邪道,只是在人事方面选择合理的处置,思考国家的长久计划而已。朝臣们的议论也都认为这种说法有理,庾翼这才作罢。32.C33.D34.A35.(1)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比不上您;运筹帷幄,制定策略,您比不过我。(2)正当这个时候,楚军的威势压倒了所有的诸侯军队,救援钜鹿的(诸侯)军队有十余座营垒,没有谁敢发兵出击。参考译文:章邯已经击败了项梁,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于是渡过黄河,向北进击赵国,大败赵军。(章邯)率军抵达邯郸,将城中百姓都迁徙到黄河以北,铲平了邯郸的城郭。张耳与赵王歇逃入钜鹿城,(秦将)王离包围了钜鹿。章邯驻军在钜鹿之南的棘原。赵王多次向楚王求救。楚王召见宋义,与他商议事情,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救援赵国。各路军队的将领都交付宋义管辖,他的名号是“卿子冠军”。怀王(又)派遣沛公向西进入函谷关。秦二世三年冬天十月,宋义率军到达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进军。项羽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该迅速率军渡过黄河,楚军在外进攻秦军,赵军在内接应楚军,打败秦军就是必然的了!”宋义说:“不对。咬牛的牛虻是不能制服虱子的(喻钜鹿城小而坚,奏军不能马上攻破它)如令秦军进攻赵军,打胜了军队就会疲惫,我们可乘秦军疲惫之机(发起进攻);打败了,那么我们就可率军擂鼓西进,一定能攻下秦国。因此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身披铠甲、手执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不如您;坐在军帐内策划军事方略,您不如我。”十一月,项羽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就在营帐中斩了宋义的头,出帐后下令军中说:“宋义与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了他!”这时,诸将都因恐惧而屈服,没有谁敢反抗。(他们)都说:“首先拥立楚王的,就是将军家中的人。现在将军又诛除了叛乱之人。”于是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派桓楚向(楚)怀王报告情况。怀王于是让项羽担任上将军。项羽既已杀掉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于是他派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领兵二万士兵北渡黄河,援救钜鹿。战事稍稍有利,就截断章邯所修的甬道,王离的军队(因而)粮食短缺。项羽于是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凿沉所有船只,打破锅甑,烧毁营舍,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军队必将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意。于是楚军一到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交战,经过九次交锋,大败秦军,章邯率军撤退。诸侯的军队这才敢进击秦军,于是杀掉(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这时,楚兵的威势盖过了各路诸侯军队,救援钜鹿的(诸侯)军队有十余座营垒,没有谁敢发兵出击。等到楚军进攻秦军,诸侯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望。楚军战士无一不是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队人人都惴栗恐惧。于是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侯将领进入辕门,没有一人不是跪着前行。没有谁敢仰视(项羽)。项羽从此才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率。36.D37.C38.B39.(1)我因私情而忘记公平正义,刚才恼怒的时候,自己觉得有道理,等听到魏征的一番话,才知理亏。(2)(您)应当深思隋朝灭亡和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于低矮的宫殿。40.①引用《春秋》的话,从理论上说明大臣不会轻辱魏王;②当前陛下圣明,纲纪严明,魏王也不会被大臣羞辱;③引用隋文帝骄纵儿子的反面事例,劝谏唐太宗不要溺爱儿子。参考译文:答案第13页,共8页\n贞观十年丙申六月,侍中魏征屡次以眼病请求改任散官,太宗不得已改任他为特进,仍让他管理门下省的事务,参与议论朝政得失。长孙皇后驾崩,十一月,葬于昭陵,太宗常常念及皇后,于后苑中设立了一个观望台,用以瞭望昭陵,曾带引魏征一同登上观望台,让他观望。魏征看了很久说:“我老眼昏花,看不见。”太宗指给他看,魏征说:“我还以为陛下瞭望献陵,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太宗悲泣,为此毁掉了观望台。魏王李泰深得太宗宠爱,有人禀奏称三品以上大臣多轻薄魏王。太宗大怒,召见三品以上大臣,严厉地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人都惶恐得汗流满面,磕头谢罪。惟独魏征正颜厉色地说:“我考虑当今的大臣们,必不敢轻薄魏王。依照礼仪,大臣与皇子都是一样的。《春秋》说:周王的人即使微贱,也要位列诸侯之上。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陛下素所尊崇礼待。假如纲纪败坏,固然不必说它;如今圣明在上,魏王必无被大臣羞辱之理。隋文帝骄纵溺爱他的儿子们,使得他们举止无礼,最后全被杀掉,又值得后人效法吗?”太宗高兴地说:“说得很在理,朕不得不佩服。朕因私情而忘记公义,刚才恼怒的时候,自己觉得有道理,等听到魏征的一番话,才知理亏。身为君主讲话哪能那么轻率呢?”贞观十一年,太宗命人营造洛阳的飞山宫。魏征上疏认为:“隋炀帝依仗着国库富足,不担心后患,穷奢极欲,使老百姓穷困,以致于被人杀掉,社稷江山变为废墟。陛下拨乱反正,应当深思隋朝灭亡和我大唐得天下的原因,撤掉高大的殿宇,安居低矮的宫殿;假如在旧基上又加扩修营建,承袭旧殿加以华丽的装饰,这便是以乱代乱,必然遭致殃祸。江山难得易失,能不好好考虑吗?”二月甲子日这天,太宗到达显仁宫,当地官员因缺乏储备,有被责罚的。魏征劝谏道:“陛下因为储备的事就责罚官吏,我担心此风气盛行,以后会造成民不聊生,这并非陛下巡幸各地的本意。从前隋炀帝暗示各地郡县进献食品,视其进献多少作为赏罚的根据,所以天下百姓叛离。这是陛下亲眼所见,为什么又要效法呢!”太宗惊叹地说:“没有你,我便听不到这类话。”进而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朕从前经过这里,买饭而食,租房舍而宿,如今供奉如此,怎么就能嫌其做得不够呢!”41.C42.D43.B44.(1)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2)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45.第一问:教化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之别。第二问:希望唐太宗能接纳前来归附的突厥百姓,同时通过礼仪的教化来使归附的突厥百姓成为大唐的臣民。参考译文:答案第13页,共8页\n突厥多次侵扰边境。有人游说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和财富等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就平息了。”高祖认为很对。秦王李世民劝谏说:“陛下怎能因为胡寇的扰乱边境,就急忙迁都以躲避他们,让后世人讥笑陛下呢?希望陛下能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如果不能获得成功,那时再迁都也为时不晚。”高祖说:“好!”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日,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侵犯泾州,京师戒备森严。八月癸未日,颉利可汗进兵到渭水便桥。唐太宗来到渭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太宗跪拜。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队阵容整齐而强大,脸上有些害怕的神色。当天,颉利可汗来请求讲和,太宗下诏允许他的请求。八月乙酉日,太宗李世民驾临城西,杀白马歃血,和颉利在便桥之上结盟。突厥率领兵马回去了。恰逢天下大雪,牲畜很多冻死,百姓饥寒交迫,死者很多。颉利可汗挥霍无度难以补给,只有加重对各部落征收赋税,各部落大都背叛了他。大臣议事时多请求出兵进击突厥,太宗就这一问题询问长孙无忌说:“颉利君臣都昏庸暴虐,现在出兵讨伐,却刚刚与他们缔结了盟约,不打又怕失去了机会,怎样才好?”长孙无忌说:“突厥并没有侵犯边境,我们背弃盟约劳累百姓,不是正义之师的做法。”太宗皇帝于是停止出兵。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日,突利可汗入朝。贞观四年春正月,李靖率领骁勇的骑士在夜里袭击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颉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突厥兵无奈便迁移到碛口。颉利想要穿过沙漠北去,李世勣的军队守住碛口,颉利可汗带兵到此,过不去,他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颉利可汗来到长安。夏四月戊戌日,太宗御临顺天门城楼,召颉利可汗来见,责备他说:“你几次和我订立盟约又都违背盟约。践踏我大唐的庄稼,掠夺我人民。我宽恕了你的罪恶,保存了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不过自从渭水便桥订盟以来,还算没有大规模入侵寇掠,因为这一点才免你不死。”颉利可汗痛哭着谢罪退下,诏命让他住在大仆馆舍,以丰厚的粮食招待他。突厥灭亡以后,太宗下诏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温彦博说:“现在突厥走投无路,都来归附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而不接受呢?孔子说‘有教无类’,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给他们生存的资业,以礼仪教导他们,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变成我们的臣民。然后选拔他们的酋长,让他们入朝充当宿卫官兵,使他们畏惧皇威,感怀皇恩,哪里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策略。答案第13页,共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05:31 页数:14
价格:¥5 大小:72.1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