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金华一中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命题、校对:高一语文教研组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地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材料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所理解并接受的城市“北京”,一定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2.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3.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文学研究不能归入传统文学,而应归入城市学的理由。【1~3题答案】【答案】1.C2.C3.①城市文学研究受文学研究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难以归入传统文学学科;②城市文学研究视野阔大以及其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存在联系,应将其归入城市学的子题。【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A.“我们所理解并接受的城市“北京”,一定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错误,由原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可知,选项中的“一定”用词绝对,我们所理解并接受的城市“北京”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错误,由原文“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可知,“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曲解文意,缩小了范围,表述绝对。C.由原文“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可知选项表达正确。D.“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错误,由“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可知,原文只是提到当代青年作家必须去关注自身城市经验,并没有指出当代青年作家把这种经验融入作品的做法“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于文无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根据“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可知,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去研究城市。A.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B.属于对城市的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属于材料一主要表达的观点。D.《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不属于城市,可知其不能支撑材料一。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可知,城市文学研究不能归入传统文学,而应归入城市学的第一个理由是“城市文学研究受文学研究内部规则的制约及缺乏对等经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根据原文“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可知,城市文学研究不能归入传统文学,而应归入城市学的第二个理由是“城市文学研究视野阔大以及其与时代历史精神之间存在联系,应将其归入城市学的子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锄李锐拉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拉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拉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略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小说的环保主题。B.小说重点描写了六安爷的最后一次锄地,除了因他逐渐失明的眼睛外,更重要的是“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C.小说最后写人们看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的庄稼,惊讶之余,被深深地触动,开始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D.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C.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是为了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将其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6.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7题答案】【答案】4.B5.A6.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体现他对土地的执着、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他即将与土地分离时内心的隐痛。7.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代表着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深化了小说的环保主题”错误,属于“主题扩大”,小说表达的是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并非“环保主题”。C.“开始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错误,小说最后写人们看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的庄稼后的惊讶,是为了衬托六安爷对土地的挚爱深情,并非反思自身感到惭愧。D.“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错误,应是表现了六安爷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对土地的固守。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A.“孤僻”错误,应是对土地的执着,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固守。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六安爷反复说,是六安爷委婉而坚定地对村里人劝阻他不要再去百亩园锄地的回答,这体现了六安爷性格中温和而又固执的特征。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六安爷锄地是为了过瘾,是享受,是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是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最后的守护。这充分的体现了六安爷对土地的挚爱,体现了六安爷对失去耕地不忍心。【7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标题含义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标题“锄”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本文标题“锄”是一种农具,象征着传统的农业,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是像六安爷一样的农民与土地发生密切联系的工具,他通过“锄”与土地对话,象征着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是文中六安爷所做的事,一种劳作行为,这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这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概括;“锄”可以说是传统的农具,农业的象征,而百亩园被卖之后,六安爷最后一次锄地,则体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与告别。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闻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讨》《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④。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⑤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③洒:洗刷。④耨:锄草。⑤梃:棍棒。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B.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的封邑称“国”,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C.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兵车万辆意味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称天子为“万乘”D.仁义:仁义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孔孟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实施仁政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和这些统治阶级是合不来的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C.孟子批评晋国的执政者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D.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2.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8~12题答案】【答案】8.D9.B10.C11.(1)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2)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12.孟子的建议: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且“能”不能独立做谓语,其后必须接动词,因此在“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名词短语)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B。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大夫的封邑称‘国’”错误,大夫的封邑是“家”。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C.“兄弟妻子东离西散”错误,应是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却,竟然;“是以”,因此;“如”,到;“所如者”,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2)“爱”,吝啬;“易”,交换;“易之以羊”,状语后置;“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宜乎”,理所应当,对的。【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以得出政策生产方面应该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由原文“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可以得出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前出塞九首(其九)杜甫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①,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②,安可辞固穷。【注】①苟得:苟且贪得,不当得而得。②四方志:指为国戍边。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征夫”口吻概述自己从军已久,然后发出诘问,暗示军中官兵不公黑暗现实。B.颔联紧承首联,描述了军中将士争功贪赏的情状,“征夫”也想报功但又因害羞而作罢。C.颈联表面上写“征夫”对国家内忧外患状况的担忧,实则是抒写诗人内心的此种情感。D.诗中表现“征夫”对功赏的态度,以浅显的语言刻画出“征夫”鲜明的形象。14.诗歌尾联的含义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征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13~14题答案】【答案】13.B14.第一问: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因未得封赏而改变初心。(意思对即可)第二问:征夫是一个胸怀坦荡、志存高远、忠贞守节的人。尾联直抒胸臆,抒写征夫的远大抱负,即男儿志在四方,不能因为身处逆境而失去气节。化用“君子固穷”,表现了征夫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B.“因害羞而作罢”错误,“征夫”不愿“苟得”富贵,羞于和其他争功贪赏的人为伍,表现的是“征夫”不屑与之为伍的想法。“羞”是以之为羞耻。故选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问,“安”用在句首表示反问,译为怎么;“安可辞”即为不能推辞之意。“穷”即为失意、不顺,“征夫”不屑于与争功者为伍,所以不能得到封赏,仕途不顺。这句话是说“征夫”即使身处不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保家卫国的初心。故尾联可理解为:大丈夫保家卫国,志在四方,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封赏而改变初心。第二问:“征夫”不愿“苟得”富贵,“羞”于和其他争功贪赏的人为伍,可见其襟怀坦荡。即便在军中遭到不公,他依然表示大丈夫志在四方,不改初心,可见其志向高远;颈联写到“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此时国家有内忧,有外患,他以“安可辞固穷”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因为身处逆境,未得封赏就失去自己的气节,可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同时“安可辞固穷”句化用“君子固穷”句,表现出“征夫”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齐桓晋文之事》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认真兴办学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开阔高远的深秋金陵江山景象。(4)《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间和空间领域。【15题答案】【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谨庠序之教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⑦.昔闻洞庭水⑧.今上岳阳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谨,庠,悌,澄,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互映衬喧闹无比络绎不绝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热闹非凡连绵不断原汁原味C.相互映衬喧闹无比连绵不断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热闹非凡络绎不绝汁醇味正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16~18题答案】【答案】16.D17.D18.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解析】【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B.“导致”使用不当。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4小题,15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红茶、花茶,南方人爱喝绿茶,边疆各少数民族爱喝紧压茶,比如蒙古人爱喝奶茶,藏族人爱喝酥油茶。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②____________,雷打不动。”③__________。四川的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苏杭的茶馆以幽静雅致著称,广东的茶馆与“食”结合,北京的茶馆富于文化韵。北京作为古代帝都,历史上的茶馆名目繁多,有大茶馆、书茶馆、红炉馆、清茶馆、野茶馆等,老北京的大茶馆是具有多功能的饮茶场所。【19题答案】【答案】①.中国各地饮茶习惯各不相同②.一日三盅③.各地的茶馆也各具特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红茶、花茶,南方人爱喝绿茶,边疆各少数民族爱喝紧压茶……”,意在介绍各个地方不同的饮茶习惯,因此应补写“中国各地饮茶习惯各不相同”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前面的冒号和后文的“雷打不动”的评价可知,此处是对前文描述饮茶习惯“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的总结,因此应补写“一日三盅”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四川的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身,苏杭的茶馆以幽静雅致著称,广东的茶馆……”,意在介绍各个地方的茶馆也有所不同,因此应补写“各地的茶馆也各具特色”之类的内容。20.关于《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贾雨村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不到一年又被参而遭革职,后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B.林黛玉初到贾府,便见到了“肌肤微丰”的迎春、“削肩瘦腰”的探春、“身量未足”的惜春。众人也得知她自小有“不足之症”,一直服“人参养荣丸”。C.《红楼梦》的前五回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第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薛姨妈带着儿子薛蟠、女儿宝钗到京城投奔亲戚,贾政留他们住在梨香院,薛蟠一开始就乐意住在此处,贾府优越的生活让他颇觉享受,打消了移居之念。【20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D.“到京城投奔亲戚”“薛蟠一开始就乐意住在此处”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他们不是投奔亲戚,而是送宝钗进京待选;薛蟠起初不愿意住在贾府,因母亲执意在此,贾家又殷勤相留才住下的。故选D。21.《红楼梦》常以诗词表现丰富内涵,以下解读不正确的一项()A.第五回判词中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分别以乐羊子妻和谢道韫的典故体现薛宝钗贤惠、符合妇德和林黛玉才思敏捷。B.第五回判词中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子”与“系”合为“孙”,意指迎春被迫嫁给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受折磨而死。C.薛宝钗曾以诗句“钗于奁内待时飞”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但生活中的她又“藏拙守愚,安分随时”,表现得安分、低调。D.第三回中,以《西江月》二词批宝玉,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2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C.“薛宝钗曾以诗句‘钗于奁内待时飞’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错误。这是贾雨村在中秋夜受邀去甄士隐家做客,贾雨村吟诵的两句诗词“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意思是说玉和钗都被放置在盒子里,盼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它的价值,发挥出它的作用。故选C。22.以下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厨师的名。庖丁就是指名为“丁”的厨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其职业的词。C.六艺,可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棋、书、数D.监生一般指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2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礼、乐、射、棋、书、数”说法错误,应是:礼、乐、射、御、书、数。故选C。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下刷短视频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快手、抖音、头条、B站等各大网络平台每天推送出的各类短视频如潮汹涌,上至宇宙星空下到马里亚纳海沟,大到国际动态小到柴米油盐,既有轻松幽默的搞笑视频,又有讲解前沿科学的教学录像,凡所应有,无不具有。许多人以刷短视频的方式打发时间、消磨时光,也有人通过短视频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中“当下刷短视频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正确看待刷短视频也就非常有必要。材料中对刷短视频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许多人以刷短视频的方式打发时间、消磨时光”,一种是“通过短视频学习知识、提升自我”。这两种做法都有其道理,可是第一种做法虽然可以打发时间、消磨时光,暂时让人不会感觉很无聊,但是这种做法比较消极,刷短视频打发时间的做法对时间未免是一种浪费,这样虽然也能让人暂时获得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浅层次的短时间的快乐,其实这种做法弊大于利,不值得充分肯定。第二种做法更值得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做法,这样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短视频丰富的资源,能够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因此,在面对短视频时,我们应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沉迷于短视频的浅层次快乐而不能自拔,应该理性抵制诱惑,合理利用短视频,让自己能够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开头简洁地引用材料,之后亮明观点;文章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论述刷短视频的危害;接着论述刷短视频的益处;最后论述不沉迷短视频,应该理智利用短视频。结合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以充实、清楚地说理。立意:1.不沉迷短视频,抵制短视频之害2.理性利用短视频的资源,充实自己。3.青年人应珍惜时间,不在刷短视频中虚度青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1:27:43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8.0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