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5)《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用典故感叹世无知己,胸怀无人理解的苦闷。(6)《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论语·泰伯》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两句表达了士人担负社会责任的坚定与决绝,《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1题答案】【答案】①.深巷明朝卖杏花②.宁溘死以流亡兮③.吞声踯躅不敢言④.盘飧市远无兼味⑤.朱弦已为佳人绝⑥.青眼聊因美酒横⑦.推此志也⑧.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⑨.亦余心之所善兮⑩.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巷”“溘”“踯”“躅”“飧”“弦”“兮”“犹”。2.按要求选择。(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雨村断案B.元妃省亲C.探春理家D.香菱学诗(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人类过着简单而又孤独的生活。他们的需求非常有限,而且使用着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发明的工具,因而他们享有更多的闲暇,用来为自己安排他们的祖辈所不知的各式各样的舒适享受。这是人类在不经意间为自己加上的第一道桎梏,也是他们为后代遗留下的第一个痛苦的源头。因为这样一来,不仅________,而且________,最终_______,而且_______,那么得不到这些享受所带来的痛苦,将远远大于拥有这些享受时所带来的喜悦。,(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①会转化为真正需求②使人类几乎完全感受不到幸福③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开始变弱④这些舒适的享受会渐渐变成一种习惯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C.③④②①D.①④②③【2题答案】【答案】(1)D(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描绘场景及综合实践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以贾雨村为中心,这充分体现了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元妃省亲”,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元妃省亲”发生在贾家内部,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以贾元春为中心,体现了“差序格局”。“探春理家”故事梗概:探春理家一回实际上是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个人共同管理荣国府,王夫人就叫贾探春出来帮助管理,然后又请上了薛宝钗。探春先拿自己母亲开刀,狠狠驳回了她要破坏祖宗旧例的野心;接着,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凤丫头和贾宝玉,把前者的面子驳得分毫不剩,把后者不该花的钱一刀给裁得干干净净;最后,她又不惜得罪贾府内外众多的买办,把他们平日能搜刮得到的脂粉钱给夺了回来。这种种举措下来,虽说没能节省多少银子,但却杀倒了很多人的威势。“探春理家”发生在亲属关系之中,以“探春”为中心结成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效。以贾探春为中心,体现了“差序格局”。,“香菱学诗”故事梗概:香菱学诗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第二部分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香菱学诗”中,香菱本来与宝钗的亲属关系更近,但宝钗不愿意指导她,反而是与她关系较远的黛玉愿意指导。涉及的人物较多,香菱不是中心人物,所以这则故事中没有体现“差序格局”。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关联词“不仅……而且”的提示分析,这是表递进关系的词语,为承接上文“他们为后代遗留下的第一个痛苦的源头”的“他们”,本句开头也应是“他们”,③可以作为首句。“最终”为导致的结果,是前面“身体和精神变弱”“舒适的享受变成习惯”等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会慢慢失去幸福感,“最终”后面应该是②。他们把“舒适的享受变成一种习惯”之后,这就转化成一种需求,后面说“得不到这些享受所带来痛苦”,也就是说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带来痛苦,故最后应该是①。正确的语序为:③④②①。故选C。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尊敬的先生: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濯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最后一章里谈到了。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闸述这一切。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致以崇高的敬意。您的弗·恩格斯4.以下哪一项可能不属于第一部分加点词“理性的东西”所指涉的内容()A.电荷性质B.电磁感应C.电力运用D.电流成因5.对第二部分a小节的理解符合文意的是()A.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B.经济状况恶化动摇了德国封建统治。C.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D.改造社会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如果费迪南大公未被刺杀,一战便可以避免。B.王朝的兴衰主要由统治者的能力素质所决定。C.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文学自身的演化规律。D.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先决条件。7.以下做法不是文中恩格斯向博尔吉乌斯所建议的一项是()A.参与革命实践B.把握总体关联C.研读经济史D.多读马恩原著8.本文论证手法多样、有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8题答案】【答案】4.C5.B6.D7.A8.①举例论证。举拿破仑、凯撒、奥古斯都等人例子,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②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③假设论证。假设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也会有别人发动法国大革命,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结合原文“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知,实用价值即非理性的东西。“电力运用”是实用价值,所以是非理性的东西。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不意味着发展经济是国家的全部意义。C.“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错误,结合“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可推知,宗教艺术对经济会有影响。D.“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错误,原文有“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可见应当考虑经济关系。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意做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文中观点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即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A.偶然性决定了必然性,不合文意;B.上层建筑由个人决定,不合文意;C.忽略了文学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合文意;D.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必然有当时社会经济的必然性。符合文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和信息的能力。A.“参与革命实践”文中没有提到。“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是建议要研读经济史;“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是建议多读马恩原著;“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是建议把握总体关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②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③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拿破仑的出现是由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的,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别人,依次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鉴赏家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表面看来,作家是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其实这是写一种安闲的生活环境。B.,作者写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以及讨厌席间一些假名士的“高谈阔论”,旨在凸显季陶民不同流俗的清高形象。C.作者借助工笔描绘的写法,将叶三作为果贩与鉴赏家的两种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D.季陶民与叶三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里都举止超常,却又结缘于画,惺惺相惜,这实则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E.在小说结尾特意交代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情节,表现出作者深深的遗憾,感叹艺术后继无人,不能给更多人分享。10.分析小说用较多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情节的作用。11.有人说:“从主人公叶三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的特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9~11题答案】【答案】9.AE10.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他能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②说明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③他所卖的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画家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热情、智慧、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11.①热爱生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②有丰富的生活见识积累;③有高超的审美能力;④能用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生活中的美;⑤淡泊金钱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去追求美,把艺术视作生命。【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旨在凸显季陶民不同流俗的清高形象”表述错误,文中写假名士主要是为了反衬叶三鉴赏家的形象。C.“作者借助工笔描绘的写法”表述错误,文章运用的是简单的白描手法。E.“表现出作者深深的遗憾”表述错误,该情节主要体现中国文化中重友谊、重知己、轻功利的传统精神。故选AE。【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此题,应仔细揣摩“鉴赏家”同叶三卖果子这件事的关联。,首先,文本描述叶三卖果子与众不同,“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可见其脱俗的生活情趣;他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说明他对果子有“审美”和“鉴赏”能力,实际是因为他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第二,“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可见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的经历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体现他作为“鉴赏家”的品质是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而且“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因而写叶三卖果子是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第三,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叶三,鉴赏家指的也是叶三,季陶民只是起到衬托叶三的作用。叶三给季陶民送新鲜果子时,文中“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叶三能欣赏到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见他能读懂季陶民的画,是季陶民的知音,所以,叶三所卖的果子,其实是作者安排的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叶三卖果子这个情节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第四,原文中他卖时令果子,而且“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在卖果子生活中形成了他乐观、热情、智慧、诚实的人生态度,而他作为“鉴赏家”具有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他卖果子生活态度的反映。【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鉴赏家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的专家。①文中叶三到什么节令卖什么果子,“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说明鉴赏家首先要热爱生活,而且要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中的美;②文中“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说明鉴赏家要有丰富的生活见识积累;③“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说明鉴赏家要具有高超的审美能力;,④文中“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表现季陶民对叶三的信任,也说明鉴赏家要能用发自肺腑的语言去表达生活中的美;⑤文中“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这两个情节说明鉴赏家要淡泊金钱且不涉任何功利色彩的去追求美,把艺术视作生命。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次韵①公实②雷雨[宋]洪炎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拟叩九关③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12.出版社编《主题宋诗选》,这首词放入以下类别中合适的一类是()A.怀旧思乡B.爱国激愤C.赠别离情D.明辨哲思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蔓延,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14.赏析首联写景的作用。【12~14题答案】【答案】12.B13.C14.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由雷雨触发,从个人处境联想到国家和民族灾难,欲向最高统治者上疏献策,表达自己忧国忧时的心志,但感到自己所言不是大手笔,不会有人听自己的意见,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激愤之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错误,农家田园荆棘丛生,暴雨袭来,流水茫茫,空成汪洋一片,而北方仍为金人占领,写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意在表达作者对南宋残败政局的深深忧虑。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解读分析。从内容看,“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开篇扣题,惊雷破空,仿佛要拔走蓬莱三山,暴雨倾泻,就像那百川冲决堤岸。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气势,渲染了紧张险恶的环境氛围。结合后文的“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可见此联有暗示动乱的时局的作用。从结构和手法看,写景是为抒情服务,前面写险恶紧张之景,后面抒发担忧时局、忧国忧民之情,此景为抒情作铺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二)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汉书·李广苏建传》),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2)而蒙世之温蠖乎(3)武益愈(4)会论虞常1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②空以身膏草野B.①乃作《怀沙》之赋②匈奴之祸,从我始矣!C.①而自令见放为②后虽欲复见我D.①与君为兄弟②何以女为见17.翻译文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18.分析两个语段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15~18题答案】【答案】15.(1)啜:喝;(2)温蠖:尘滓重积的样子;(3)益:逐渐、渐渐;(4)论:判罪。16.A17.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18.(1)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选段(一)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现了屈原舍生取义、不愿折节保身,誓死同黑暗势力斗争的不屈人格;选段(二)面对卫律以富贵利诱,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2)鲜明的对比手法。选段(一)将渔父的圆滑的处世之道与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选段(二)通过张胜、卫律与苏武的对比,展现了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啜:动词,喝。句意: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2)温蠖:形容词,尘滓重积的样子。句意:蒙受外物的污染。(3)益:副词,逐渐、渐渐。句意: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4)论:动词,判罪。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介词,用、让。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②介词,用。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B.①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可不译。句意:于是他写了《怀沙》赋。,②助词,的。句意: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C.①助词,表被动。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②动词,看见。句意: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D.①动词,成为。句意:我与你结为兄弟。②语气词,呢。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呢!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至于”,到;“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人物塑造手法的鉴赏能力。注意是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相同”之处。(1)典型的人物语言描写。选段(一)中,描写了屈原与渔父的一段对话,面对渔父“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的劝说,屈原回答,“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虽然身处厄境,但在人生立命的大节问题上,其原则立场却是一贯的,决不苟且。在屈原看来,常人都懂得,刚洗了发,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洗了澡,要抖去衣服上的污屑,以保持自身的清洁。那么,一个自身清白,正道直行的高洁之士,岂能为名禄地位而改变节操,丧失自己崇高的人格和政治信念,被污浊的社会风气浸染呢!所以,屈原以“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明志,宁愿舍生取义,葬身鱼腹,不愿折节保身而瓦全,显示出决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伟大人格力量!选段(二)中,当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当卫律以富贵利诱时,苏武一番义正辞严的指斥,显示了高尚的气节,“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选段中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2)鲜明对比手法。,为了表现屈原的人生追求,选段(一)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另一个是“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从渔父劝屈原的话“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可以看出渔父推崇一种圆滑处世的态度,这种圆滑体现的是一种君子处世的人生态度,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但是这种态度未免过于圆滑,有随波逐流之嫌。至于屈原,其志气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通过渔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对比,展现了屈原的高洁和不屈。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段(二)中着重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张胜在死亡面前没有坚守气节;“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卫律以丧失气节的投降换取荣华富贵还沾沾自喜。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参考译文:(一)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二)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游虞山记,〔清〕沈德潜①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②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①中意□。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人一一指点。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③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有删改)【注释】①诗,指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19.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A.焉B.也C.矣D.耳20.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A.故B.虽C.盖D.然2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虞山去吴城才百里”,一个“才”字表明作者离虞山虽近,却屡次欲游未果的遗憾。B.第②段中作者首先到达的破山寺与常建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破山寺是同一座寺庙。C.第②段中因下雨作者与朋友只能下山而归,接着又连续下了十几天雨,他们不能再去虞山。D.第③段中“两经其下”与第①段照应,指作者两次去江阴,经过虞山脚下却未登山的经历。22.文章结尾划线句所谈的感慨并不仅仅存在于登山寻胜的经历中,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有类似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具体谈一谈。【19~22题答案】【答案】19.B20.D21.C22.以我们学习中的数学学习为例,做一些简单的题目时,可能很快得到答案,但自己却没有什么成就感。相反,在攻克难题时,虽然要经过长时间地思考,但得到答案后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四个虚词都可用在句末,主要区分其语气的不同。“焉”,用于句末,可表示陈述语气或表示疑问或反问等。“也”,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等。“矣”,用在句末,有几种情况,(1)跟“了”相同;(2)表示感叹;(3)表示坚决、肯定。“耳”,用在句末,助词,而已,罢了。与“矣”的用法大致相同,语气更强烈一些。“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句意为: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从句意上来分析,是有判断的语气,因此用“也”合适。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③段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后的感触: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了。原文“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是表达自己游览时的感觉,然后话锋一转,则提到“天下之境”,即世间的种种境界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体验呢,可见前后内容构成的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填“然”,即“但是”之意。A.“故”,所以,表结果。B.“虽”,虽然或即使,如果当“虽然”讲,后面可与“但是”搭配,共同构成转折关系的复句。C.“盖”,作副词表下面说的话带推测性,表示推想、大概、推测、推断;作连词表示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作助词时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此三词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接着又连续下了十几天雨”说法错误。原文为“自是春阴连旬”,一旬为十天,“连旬”应是二十多天。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文章的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由此可知作者在游子山寻胜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的哲理。即越是得来艰难的,越是能够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那么就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符合这一意思的事例来进行解答即可。比如在语文学习中,一本书的吸引;在理科解题中,难易题目是会带来不同感受的,考生可作适当的分析。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都一一进行了指点。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三、写作23.完成作文。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阿尔贝·加缪《鼠疫》)加缪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想?结合所思所阅,自拟题目,为文一篇:800字左右,议论为主。【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加缪《鼠疫》中的一句话,阐述的是未来与现在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好现在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或者说现在是未来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个作文可以转化为一个话题,即“现在与未来”,只不过在写作时候需要结合加缪的语句解读含意:只有现在才能决定未来。现在的努力拼搏,才能换取未来的美好结果。想要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那就必须立足当下,做好现在的事情。写作主题“现在与未来”具有辩证理念,我们应思考二者的关系。如现实也曾是未来,而未来终究会变成现实;要想有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做好当下,在现在做好规划;未来是现在的引领,现在是通往未来的途径;还可以思考整个人类如何“面向未来”,现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与国之间要以包容的心态弥合分歧,求同存异,这样世界才有美好未来等。结合“议论为主”的要求,这个题目应写成议论文,写作时阐述好现在对于未来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个人到国家,也可以以历史证明现在,总之,体现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及写作的层次性。立意:1.现在的拼搏才会有美好的未来。2.现在是为将来投资。3.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需要努力耕耘现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