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陕西省宝鸡市长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长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长岭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22.04)命题人:高二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共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来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欲望、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能无乐”是荀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B.荀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C.荀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3.以下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1~3题答案】【答案】1.B2.B3.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解析】【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应该是“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故选B。【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荀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错误,原文“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前一句缺少“几乎”,后一句缺“似乎”,把或然的说成必然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错误,原文“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可知音乐对人不具有强力制约作用;B项,“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错误,原文“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可知“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强调了音乐的功用,而不是音乐自身的表现;“乐而不流”是音乐表现形式的特点,而不是音乐表现的内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项,“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错误,原文“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题干以偏概全。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6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许多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影响到了后来的科举考试,试题命题均以四书五经为限。D.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D.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6.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评价的?请根据材料内容谈一谈。【4~6题答案】【答案】4.C5.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6.①“述而不作”有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许多人传之永久”,并非“后世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B.“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等含义所取代”错误,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D.“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与“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阐述与认识,不是孔子的观点。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认为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和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可知,“述而不作”有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可知,“述而不作”强调在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不事羁检,以文学称乡里。举进士起家,迁秘书丞。数上书论事,建言班固《汉书》舛谬,命与王洙并校司马迁、范晔二史。书奏,擢集贤校理。范仲淹贬饶州,谏官御史莫敢言。靖言:“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疏入,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亦以仲淹故,相继贬逐,靖繇是益知名。庆历中,仁宗锐意欲更天下弊事,增谏官员,使论得失,以靖为右正言。靖在职数言事,尝论夏竦奸邪,不可为枢密使;王举正不才,不宜在政府;狄青武人,使之独守渭州,恐败边事。其说多见纳用。会西鄙厌兵,元昊请和,议增岁赐。靖言:“景德中,契丹举国兴师,直抵澶渊,先帝北征渡河,止捐金缯三十万与之。夫以景德之患,近在封域之内,而岁赐如彼;今日之警,远在边鄙之外,而岁赐如此。若元昊使还,益有所许,契丹闻之,宁不生心?无厌之求,自此始矣。傥移西而备北,为祸更深。但思和与不和,皆有后患,则不必曲意俯徇,以贻国羞。”擢知制诰。侬智高反邕州,乘胜掠九郡,以兵围广州。朝廷方顾南事,就丧次起靖为秘书监,知潭州,改桂州,诏以广南西路委靖经制。智高西走邕州,靖策其必结援交趾,而胁诸峒以自固,乃约交趾李德政会兵击贼于邕州,备万人粮以待之;又募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既而朝廷遣狄青、孙沔将兵共讨贼,贼平。迁尚书工部侍郎。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卒。特赠刑部尚书,谥曰襄。(节选自《宋史•余靖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B.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C.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D.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府是政事堂和“二府”的合称,前者是宰相议事之地,后者指中书省与枢密院。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C.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中北部。唐时设县,王勃父亲就曾做过交趾县令。D.工部是我国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田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靖颇有学养,参与校勘史书。他称《汉书》有谬误,皇帝命令他和王洙一起校勘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晔的《后汉书》,校勘完成后被提拔。B.余靖恪尽职守,敢于直言政事。他在担任右正言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夏竦奸邪,王举正不才,狄青不宜独守渭州,他的建议多被皇上采纳。C.余靖审时度势,进言为国争利。他认为跟景德之患相比,西夏之危在边境之外,满足西夏“增岁赐”的要求将导致更深的祸患,不应答应。D.余靖临危受命,平叛安边有功。侬智高叛军包围广州,余靖受命节制广南西路,他与交趾王李德政相约合兵,大败贼军,后与狄青等一起平定了这场叛乱。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尹洙、欧阳修亦以仲淹故,相继贬逐,靖繇是益知名。(2)无厌之求,自此始矣。傥移西而备北,为祸更深。【7~10题答案】【答案】7.D8.D9.D10.(1)尹洙、欧阳修也因为范仲淹的缘故,先后被贬谪放逐,余靖从此更加闻名。(2)没有满足(贪婪不休)索求,从此就开始了。倘若调派西部兵力来防备北部边境,造成的祸患就更大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范仲淹因指出大臣的过错而遭到了重责,倘若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旨意,陛下则可听可不听,怎么可以因此治他的罪呢?陛下自从亲理朝政以来,屡次放逐上书言事的人,长此以往,恐怕会堵住天下人的嘴,这是不可以的。本题中,“倘其言未合圣虑”,“圣虑”作“合”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B;“恐钳天下口”,“天下口”是“钳”的宾语,其后应断开;“不可”的主语是前面的事件,不是“恐钳天下口”,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工部……掌管全国田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说法错误,“田地”属户部掌管。故选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能力。D.“大败贼军”说法错误,原文只说余靖与李德政相约“会兵击贼于州”并“备万人粮以待之”,并未“大败贼军”。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1)“以”,因为;“贬逐”,(被)贬谪放逐;“繇”,通“由”,从;(2)“厌”,通“餍”,满足;“傥”,通“倘”,倘若,如果,假如;“西”,指西面的兵力;“北”,指北部边境,或者北面敌人。参考译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年少时不受约束,凭借文学才华而被乡里人称赞。考中进士而进入官场,升迁为秘书丞。多次上奏章谈论事情,进言说班固的《汉书》有谬误,皇上令他与王洙一起校勘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晔的《后汉书》两部史书。史书校勘完毕呈给皇上,被提升为集贤校理。范仲淹被贬饶州,谏官御史们都不敢说话(替范仲淹说情)。余靖说:“范仲淹因指出大臣的过错而遭到了重责,倘若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旨意,陛下则可听可不听,怎么可以因此治他的罪呢?陛下自从亲理朝政以来,屡次放逐上书言事的人,长此以往,恐怕会堵住天下人的嘴,这是不可以的。”奏章刚呈上,他就被降职监管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也因为范仲淹的缘故,先后被贬谪放逐,余靖从此更加闻名。庆历年间,宋仁宗决意根除天下的弊端,增加谏官的人数,让他们陈论国家政事的得失,任命余靖为右正言。余靖在职时多次上书谈论政事,曾上书指斥夏竦奸诈邪恶,不可以做枢密使;王举正无能,不适合在朝任职;狄青只是一个或将,让他独自镇守渭州,恐怕会败坏边防。他的意见大多被皇上采纳了。适逢西部边境(西夏)厌倦战事,西夏皇帝季元昊请求议和,与宋商议增加每年的赏赐财物。余靖说:“景德年间,契丹兴全国之兵,直逼澶渊,先帝御驾北征渡过黄河(定下澶渊之盟),也只赐给他们金帛三十万。景德年间的祸惠,近在疆界之内,但每年赐给他们的财物也只有那么多;现在的危机,远在西部边境之外,每年却要赐给他们这么多。如果李元昊的使者返回,增加了所期望的岁赐,那么契丹知道这件事后,难道不会生出异心?没有满足的索求,从此就开始了。倘若调派西部兵力来防备北部边境,造成的祸患就更大了。只是考虑到(与西夏)和议与否,都有后患,就不必违背意愿顺从它,而使国家蒙受羞辱。”升迁余靖知制诰。侬智高在邕州起兵叛乱,乘胜攻取了九个郡,用兵包围了广州。朝廷正考虑南方的事情,就在停灵治丧的地方启用余靖担任秘书监,知潭州,改任桂州,诏令把广南西路交给余靖节制。侬智高向西逃往邕州,余靖预计他必定与交趾结盟,并胁迫当地各族峒人来保全自己,于是与交趾鄢王李德政相约集合兵力在邕州围剿叛贼,并储备了上万人所需的军粮在邕州等待李德政的军队;又招募侬、黄各姓的首长,(都给他们封官,)以官职笼络他们,使他们不与侬智高联合。不久朝廷派狄青、孙沔率兵一起讨贼,贼寇被评定。擢升他为尚书工部侍郎。任广州知州,做官做到工部尚书去世。朝廷特追赠他为刑部尚书,谥号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幕,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12.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11~12题答案】【答案】11.D12.①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脉早梅诗的赞美之情。②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③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④颈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⑤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分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错误,诗人在首联中赞美裴诗,后在领联中“对雪遥相忆”,即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故选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诗歌从题目到诗句一句句进行梳理,看看作者如何在“咏梅”中寄寓情感。本诗句句不离“梅”,但咏梅状物不是目的,借梅表达情感才是写作重点。首联“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赞美和推崇。颔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既有年华流逝之慨,也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全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表达老去之愁,写自己年华老去,漂泊异乡,境遇悲凉,从而抒发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三)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2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题答案】【答案】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②.则远怨矣③.富贵不能淫④.贫贱不能移⑤.威武不能屈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⑦.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⑧.芳草鲜美⑨.落英缤纷⑩.蟹六跪而二螯⑪.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⑫.用心躁也【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躬、薄、淫、贫贱、移、屈、衡、缤纷、蟹、螯、鳝、躁。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______。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令人沉醉。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______的精神,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丰富、智慧成熟的现代人。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______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长久坚持才能______、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宵衣旰食持之以恒领受循序渐进B.废寝忘食一如既往领受登堂入室C.废寝忘食持之以恒领略登堂入室D.宵衣旰食一如既往领略循序渐进1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B.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C.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D.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最终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B.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提醒自己。C.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D.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14~16题答案】【答案】14.C15.B16.D【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强调读书而非政务,故填“废寝忘食”。第二空,“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此处强调长久地坚持而非与过去相比,故填“持之以恒”。第三空,“领略”,了解事物地情况,进而认识它地意义,或者辨别它地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此处强调感受认识到文字之美,故填“领略”。第四空,“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了高深的境界。“循序渐进”,(学习或工作)按照一定地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登堂入室”侧重于结果,“循序渐进”侧重于过程。此处强调长久坚持阅读可以领略书中的奥义,达到高深的境界,故填“登堂入室”。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成分残缺。介词误用,导致主语残缺,删除“通过”或“让”。②搭配不当。“使精神日益提高”搭配不当,“提高”改为“丰富”。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讲旁观者的感受”与“提醒自己”是递进关系,先“讲旁观者的感受”再“提醒自己”,排除AC;“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是提醒的具体内容,应位于句末,排除B。故选D。1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彼且奚适也/物莫之伤B.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约我以礼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17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A.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彼且奚适也”正确语序为“彼且适奚也”;“物莫之伤”正确语序为“物莫伤之”。B.相同,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正确语序为“故往于监河侯贷粟”;“约我以礼”正确语序为“以礼约我”。C.不相同。“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为判断句,翻译为:五谷是庄稼中最好品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人”。D.相同,均为判断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翻译为: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为判断句,解释为“有道德的人他们的道德好比是丘陵”。故选C。18.下列成语,全都出自《孟子》的一组是()A.揠苗助长缘木求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一反三C.自暴自弃目无全牛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见危授命【18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出处的能力。A.“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后人由上述文献中“助之长者,揠苗者也”提炼出成语“揠苗助长”。“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举一反三”,典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C.“自暴自弃”,出自于《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目无全牛”,语出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见危授命”,语出孔子《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故选A。19.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19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他们并不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选D。20.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实践证明,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但惩戒手段需慎重,①______,不能超越“红线”,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②______,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不加区别地“一刀切”。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③______,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偏心眼”“厚此薄彼”。【20题答案】【答案】①.要把握好惩戒的尺度②.在教育惩戒方法上③.学生成绩差就多惩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上文说“教育惩戒”的作用,此处说“惩戒手段需慎重”“不能超越‘红线’,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据此可知,“要把握好惩戒的尺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第二处,根据“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可知,此处应与此结构一致,从内容上看,根据“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可知,说得是方法,可填:在教育惩戒方法上。第三处,上句说“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根据“偏心眼”“厚此薄彼”可知,此处是说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同学的惩戒态度,可填:学生成绩差就多惩戒。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2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21~22题答案】【答案】21.浩然之气2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对《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的注解。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可以使之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尔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结合文中反复出现的“浩然”“气”和文段的论述,确定“浩然之气”是文段的关键词。“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本自浩然,失养故馁”“养气”,结合这些文句和题目中“善养”,故填“浩然之气”。【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划线句子意思是,只有知言,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理解了文句含义,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找关键词组合出答案。关键词“明夫道义、无所疑、配夫道义、无所惧”。据此概括出: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参考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四、写作(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做好自己,用好环境从古至今,我国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让我更好地利用环境,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孟母三迁故事的经久流传到现代最美家庭的不断出现,大家都十分期待自己周围环境的正能量满满,让自己身处其间而享受温暖。我们也在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人们想拥有更优良的人脉、选择更好的交往对象无疑是向上向善的好事,但这更需要自我去追求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增添自己人格的光芒,产生光环效应,形成引力磁场。这就像一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提升产品质量来吸引客户,占领市场,从而提高知名度。一个人要想富有引力,增添气场,最好的方式是饱览群书,谈吐文雅,风流倜傥,养成浩然之正气,孕育腹中书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你若芳香,蝴蝶自来。身处新时代,充分吸纳优秀文化,丰富内涵,滋养品性,提升自己的价值,壮大自己的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外资,学他人之所长,挖掘自身潜力,大力整合各种知识资源,经济快速发展,中外交流通畅,如今足不出户也能学习知识,接轨世界。面对精彩世界,借助科技力量,摒弃网络不良影响,专注自己各项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升华自我,拥有更好的更强的力量。中国的朋友遍天下,中国的影响遍世界,正是综合国力发展壮大的体现。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虽说环境对每个人影响很大,但不能完全沉陷其中,依赖他人,更要也自己清晰的判断。另外,在与外来环境相处时,一定用慧眼分辨善恶。深渊有底,人心难测;世态炎凉,人性虚伪。有人在你巅峰时慕名而来,也会有人在你低谷时决然离去,清醒自己的头脑,发现真正的英雄。建国初期,一些留美学生研修完后放弃国籍,留在美国享受高薪,然而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爱国科学家没有随波逐流,毅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影响了一大批学子学成回国,投身于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洪流。努力成为更精彩的人,于家于国有利。我们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依赖环境也会影响环境。新时达的青年只有做好自己,用好环境,突破困境,才会走得更加长远,才会走得更加坚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复兴,伟大中国梦要在我们手中实现,接好接力棒,开启新长征,让我们做好自己,学习提升,内因带动,外因支撑,报效祖国,砥砺前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虽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开始,但后面引用的诸多语句,讨论的更多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引自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的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则变好,接近坏人,则变坏,表明环境会对人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强调的是客观环境的重要性;“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意思是声音是悦耳和谐的,那么它听起来就很清越;身形是端正的,那么影子看起来就是直的,指出内在因素才是决定事物根本之所在。第二句引出孔子和荀子的经典语录: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一个人自己要先有实力,才能把别人扶起来,自己是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荀子的“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意思是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强调的是客观环境的重要性。第三句的意思是: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寓意一个地方有了出众的人或事物的话,那么就会使这个地方增添光彩。强调客观环境的重要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所以,本次作文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则属于非核心立意。写作时可以如下思考:“躺平”“躺成”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广的襟怀,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影响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立意:1.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2.立身处世如荷花,不染泥垢。3.不躺平于当下环境,努力改变现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理科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3 21:08:35
页数:20
价格:¥5
大小:59.4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