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境界是一种精神的天地、世界或宇宙。儒家追求道德宇宙,道家追求艺术天地,佛家追求宗教境界,这表明各学派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实然的(事实)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追求之中。境界虽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我坚持我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呈现,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我们所做的事各有不同,各有意义,只要我们觉解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儒家境界用程颢的话来说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道家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更加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那种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神韵,历来是道家中人的内在境界的表现。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粲”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程颢的《秋日》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从容的气度,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事,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其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其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意义,其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的理解超乎社会整体之上,即宇宙,觉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即孟子所说的“天民”。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意义,这就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依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由于生活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处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心灵境界,从而出现多重人格。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人生处于不同的意义与价值的网络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离不开他对存在的观念。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有了差别: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以及存在与人性相结合于其巅峰的至人之境,即不可思议、玄之又玄的境界。它们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而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关系。(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道家和佛家追求的精神境界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想超越各自所处的喜实状态,而进入一种他们追求的状态之中。B.道家追求艺术天地,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他们的内在境界表现为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C.境界是一种精神性的理想追求,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一层新的境界,境界是可以一步步提升的,直至达到最高境界。D.程颗的《秋日》诗把儒、道、禅三者的特性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其中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属于较高层级的境界,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这两种境界。B.根据冯友兰的观点,自然境界应该是最低级的境界,一个人若只按本能做事,完全不去思考所做的事的意义,他只达到了自然境界。C.根据冯友兰的观点,一个人做事以私利为驱动,那么他只是达到了功利境界:当他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做道德的事时,他就达到了道德境界。D.孟子所说的“天民”和冯友兰所说的达到天地境界的人是一类人,他们自觉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们的境界有超道德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可以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的境界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既存在直线递进关系,也存在互动关系。B.境界不是玄妙不可捉摸,只要能坚持自己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所创造,我们就可以说这是达到了一种境界。C.生活是复杂的,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不停改变,自身的心境也在不停改变,所以同一个 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灵境界。D.儒家的境界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儒家的境界能够包容道家、佛家,三者的境界才能融合在一起。【1~3题答案】【答案】1.C2.A3.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一层新的境界”错误,文中第一段中说“只要我们觉解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可见进入自己的境界是有前提条件的,要能“觉解它的意义”才能进入一层境界。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扩大范围,“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达到这两种境界”的限制条件是“照中国哲学的传统”。故选A。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因果关系错误,且“儒家的境界能够包容道家、佛家”于文无据。故选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品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大约十四岁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弟弟。”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对不起,他响了。”“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我想没有吧。”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他慢慢地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 进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们把一切垄断了,”他说,“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后来,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你要做靴子吗?”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并很快就离开了那里。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我这才看出来,他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很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一双一双地 试穿这几双靴子。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他的账单。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一个星期以后,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不在,先生,”他说,“他死掉了!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客到格斯拉的店铺像走进教堂一样心平气和,这可以看出格斯拉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受到了顾客的认可。B.面对穿出问题靴子,格斯拉说修不好就不收新定制靴子的工钱,这表明他要对自己制作的靴子质量负责到底。C.小说中的“我”只需两双靴子,却定做三双,多定制靴子,一是信赖格斯拉先生的手艺;二是同情,想给予帮助。D.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难。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结构圆融,多处内容照应文章标题,如“我”十四岁就对他们的品格有了印象,“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突出了主题。B.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人物的变化,先后提到格斯拉的红胡子,前面注重展现他的自豪与自信,后面则展现了他面临失业的焦虑、愤怒和苍老。C.文章最后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年轻人的话再次展现了格斯拉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记述格斯拉兄弟悲剧,再现了现代化工业对手工业者造成巨大冲击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6.结合文本,试分析格斯拉先生的形象。7.文章多次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店铺,请分析店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作者为什么这么写。【4~7题答案】【答案】4.D5.C6.①手艺高超(或追求品质):格斯拉做的靴子结实耐穿。②朴实严肃:平时言语不多,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制作靴子上。③执着坚守:从来不做任何广告,即使生存艰难,仍然不改追求品质的风格。④敬业诚信: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花长时间来打磨,对自己制作的靴子质量负责到底。7.变化:①第一次变化,由原来两间铺面变成了一小间;出让的那一间打上了显眼的广告—为王室服务;原本朴素安静、透着沁人脾胃的皮革味的店堂环境变得更加黑暗,狭窄,充满皮革味。②第二次变化,原来的一间铺面又变成了两间,但是没有了他们兄弟的名字—他们的店铺彻底消失了。原因:作者写店铺的变化,是通过环境的变化暗示格斯拉的境遇变化,为后文格斯拉悲惨死去做铺垫;同时以小环境的变化反映社会大环境的变革,表达对工业垄断逼迫手工业者走上绝路的残酷现实的批判。【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难”说法不准确,结合原文“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不仅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还有就是大公司不追求品质,与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错,结合原文“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知,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这种理解于文无据,最后一段恰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同情,并非否定。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结合“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分析可知,格斯拉做的靴子结实耐穿,可见他手艺高超;结合“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分析可知,他平时言语不多、朴实严肃,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制作靴子上;结合“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虽然遭遇生意困境,但他做的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分析可知,虽然手艺精良,但他们从来不做任何广告,即使生存艰难,仍然不改追求品质的风格,可见其执着坚守的性格;结合“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分析可知,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花长时间来打磨,对自己制作的靴子质量负责到底,可见其敬业诚信的性格。【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分两问,第一问是“店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解答此问要到文中寻找店铺出现变化的语段,第一处是“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这是第一次变化,由原来的两间铺面变成了一小间;出让的那一间打上了显眼的广告—为王室服务;原本朴素安静、透着沁人脾胃的皮革味的店堂环境变得更加黑暗,狭窄,充满皮革味;第二处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原来的一间铺面又变成了两间,但是没有了他们兄弟的名字,到此时,他们的店铺彻底消失了。 本题第二问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解答此问要从小说人物塑造、情节、主旨等角度探究。人物塑造角度:店铺的变化,体现了格斯拉的境遇变化,这样的境遇他们始终坚持做靴子的品质,体现了人物坚持、执着的品格;情节角度:店铺的变化,体现了格斯拉的境遇变化,为后文格斯拉悲惨死去做铺垫;主旨角度:店铺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变革,工业的发展,使很多手工业者无法生存,批判了工业垄断逼迫手工业者走上绝路的残酷现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阼,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B.应天,在明代指南京,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北京),应天作为留都。C.方面官,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职。明清时指地方政府长官,如巡抚、按察使等。D.削籍,“籍”这里指官名册,“削籍”就是将官员名字从官名册中除去,意味着永不录用。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B.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D.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②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8~11题答案】【答案】8.C9.A10.B11.①改调巡按云南,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②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独立存在,前后断开,排除AB;“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偏正短语“莹部吏”是兼语,既作“属”的宾语,又作“钩考”(谓语)的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本句译为: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没有记录历史的职责。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2)“承命”,奉命;“推鞫”,追查审讯;“若”,好像;“不为异”,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没有查出什么)。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成化八年,升任御史。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到江北整顿军队,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改调巡按云南,交趾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四年升任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樊莹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樊莹一向贫困,到这时更加窘迫。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清简。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不单是看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前安宜张明府①郊居刘长卿寂寥东郭外,白首一先生。 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②成。夕阳临水钓,春雨向田耕。终日空林下,何人识此情。[注]①明府,县令别称。②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成了隐者的代称。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承题目“郊居”,点明地点、人物和环境,“寂寥”则表明了环境的清幽。B.颔联先写张明府居住郊外的原因,再用典故表明迁移住地为的是要如陶渊明一样。C.颈联描绘了夕阳下临水垂钓、春雨中田地耕种的场景,画面感强,清新而有诗意。D.尾联写先生终日在空林之下,寂寞感伤,而世人多尘容俗状,谁又能识先生之情?13.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12~13题答案】【答案】12.D13.①对张明府高尚情操的赞赏。张明府辞官之后居住的环境分外寂寥,但他仍感受到悠然自得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张明府虽为县令,但辞免官职,将情怀寄寓在孤琴之中,可谓是官可不做,琴则不可离。诗人借张明府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不满与厌恶。③对平和、安宁田园生活的热爱。夕阳之下,临水垂钓;春雨之中,向田看耕,惬意快乐,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放飞,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寂寞感伤”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先生终日在空林之下,自以为乐,而无寂寞感伤之情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 “寂寥东郭外,白首一先生”紧承题目“郊居”,点明地点、人物和环境,“寂寥东郭外”这是张明府辞官之后居住的的环境,“寂寥”则表明了环境的清幽。辞官后以清幽居处为乐,以此表明对张明府高尚情操的赞赏。颔联“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此句用典,前句写以抚琴为乐,后句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借以表明张明府的归隐生活,借张明府辞官后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不满与厌恶。颈联“夕阳临水钓,春雨向田耕”描绘了夕阳下临水垂钓、春雨中田地耕种的场景,画面感强,清新而有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平和、安宁田园生活的热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中流淌,无数诗人用诗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屈原就曾在《离骚》中写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体恤民生疾苦饱含爱国热忱的诗句。(3)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14题答案】【答案】①.总角之宴②.言笑晏晏③.长太息以掩涕兮④.哀民生之多艰⑤.峰回路转不见君⑥.雪上空留马行⑦.俄顷风定云墨色⑧.秋天漠漠向昏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宴”“晏”“太”“艰”“俄顷”“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孔子要求学生依据仁爱,游习六艺,这里说的“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B.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曾点,字子皙;颜回,字子渊,都是相反关系。C.《论语》中多叠句,如“使乎,使乎”等,这种写法可以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情感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D.《论语》中记录的各位弟子在孔子面前多自称名,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也多称名,而他们对孔子都十分尊重,话语中的“夫子”都指孔子。【1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错误。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B项,“都是相反关系”错误。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旋转);曾点,字子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D项,“弟子在孔子面前称呼其他弟子也多称名”错误。从语言交际看,用“名”来指称,应该是最准确的。不过,他人的“名”,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其间有等级尊卑的讲究。一般说来,“名”是用来自称的。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七月里,去蜈蚣岭。当地人说,“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回”。在一个岔路口,公路拐进山端后,两边的山峰立刻气势汹汹地挤过来,天空逼仄得像一根蓝色的棉线。眼前的石砖,层层叠叠,随着山体盘旋环绕。从前,这里“三条大岭五面坡,山高土薄石头多”,而蜈蚣岭人,开山抬土,成就了今天的千亩石砌梯形茶园。茶季之后,茶树开始,青草、野菜,这些大自然的伙伴,与它们朝夕相处。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黄色的南瓜花开得绚烂,绿色的小南瓜也是,冬瓜、扁豆、羊角,从底部攀援而上。看过几处路边的民宅,喟叹起当年生活的艰辛。看到悬崖上“蜈蚣岭”三个红色的大字,也就抵达了蜈蚣岭村委会。这里地势略显平缓,山顶上的村庄地踞在那里。在村里穿行,石板路高低起伏,新居与老屋偎依着。村头的玉兰树,高大挺拔;路旁的水窖,清澈阴凉。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栉风沐雨养精蓄锐不甘示弱参差不齐 B.荜路蓝缕养精蓄锐力争上游错落有致C.荜路蓝缕休养生息不甘示弱错落有致D.栉风沐雨休养生息力争上游参差不齐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石磅坡面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B.石磅坡面呈并不规则的平整,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C.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被它遮了一半。D.石磅坡面平整而不规则,山芋藤、南瓜藤悬挂下来,把它遮了一半。【16~17题答案】【答案】16.C17.D【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荜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内容是创业,应选“荜路蓝缕”。第二处,养精蓄锐:保养精神,蓄集锐气。休养生息:在战争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动荡之后,所采取的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增加人口的措施。休养:休息调养。生息:繁殖人口。在语境中它是比喻,茶季,茶树在奋斗生长,茶季过后,它们自然要休养,所以用“休养生息”更好。第三处,不甘示弱: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力争上游: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语境仅仅是在说开花结果,与“争取先进”之意尚有一定距离,应选“不甘示弱”。第四处,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语境有赞美之意,所以用“错落有致”更合适。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并不规则的平整”搭配不当,“不规则”指形状,不能修饰“平整”,可改为“平整而不规则”;二是结构混乱,介词误用,应该用主动句,“被”改为“把”。把两种语病都修改正确的是D项。 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中科院科学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首次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节食长寿的机理。(),节食组大鼠从18个月起开始节食,一直持续到27个月为止。换算成人类时间的话,相当于一个人从50岁开始每天只吃七分饱,一直坚持到70岁。对照组则正常喂食,让它们如预期的那样逐渐衰老。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①,发现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免疫细胞上。已知年轻大鼠身体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含量相对较少,说明它们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较低。对照组大鼠体内的免疫细胞含量升高了不少,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②,这就是衰老的标记之一。相比之下,③,说明节食的一大功效就是降低了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这个结果说明,节食确实能够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强度。而这,似乎就是节食之所以能够延缓衰老的主要原因。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研究人员选择和人类比较相似的大鼠,是因为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这种实验难度太大B.和人类比较相似的大鼠被研究人员选中,因为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这种实验难度太大C.因为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这种实验难度太大,研究人员选择了和人类比较相似的大鼠D.因为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这种实验难度太大,和人类比较相似的大鼠被研究人员选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18~19题答案】【答案】18.C19.①不同身体组织内细胞成分的变化②炎症反应显著增强③节食组大鼠体内的免疫细胞含量没有明显升高【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本题最好用排除法。后文提到“节食组大鼠”,应将“研究人员选择了和人类比较相似的大鼠”放到后半句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排除AB;D选项后半句选择被动句式,与前后句式不协调,排除D。故选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段首说“近日,中科院科学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首次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节食长寿的机理”,提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节食长寿的机理”的结论,接下来从“节食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介绍这一实验,结合后文的“发现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免疫细胞上。……免疫细胞含量相对较少,……免疫细胞含量升高了不少”,此处可填“不同身体组织内细胞成分的变化”。第二处,此处应和前文“炎症反应水平较低”意思相反,故可填“炎症反应显著增强”。第三处,后文说“说明节食的一大功效就是降低了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说明此处是在谈论“节食组大鼠”,结合结尾处的“节食确实能够抑制体内炎症反应的强度”和上文“对照组大鼠体内的免疫细胞含量升高了不少”,此处可填“节食组大鼠体内的免疫细胞含量没有明显升高”。四、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题答案】【答案】答同学问-----致“仁和有礼”的你亲爱的同学:你好!很高兴你能将我刚才宣讲的内容听进心里,并发提出了一个很有思辨性的问题:“生活中如若遵行儒家文化倡导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开头直切问题,省下不少文字。) 刚才我说过,我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并且现在读研究生还在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认为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和”等思想,与挤不上公交并不是对立关系,恰恰是一剂治愈这个社会人人“抢为先”思想弊病的良药。(将原文他述内容转换为自述式,巧妙省墨;继而亮出观点:来得快捷。)首先,同学们必须明白当下“坐公交要挤”,“上公交要抢座位”等现象存在的根源,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还有人们缺乏道德自律的因素。人无自律,便是“无礼”。人们总以为上公交是先抢先得,越抢越占便宜;抢先一步,不顾形象,不顾他人。结果让外人看到我一礼仪之邦,国人形象如此不堪。我们可以设想,如若人人为一己私利,“无礼”横行,那社会将更加“乱象”横生,何来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何来幸福指数的提升?(有的放矢:分析“挤公交”的原因,接着指出其不良影响和危害。)其次,同学们还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约之以礼”是一种道德自律,“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而是缺少这一道德自律前提后必然产生的后果。同学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核心为“仁”。“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提出“仁者爱人”。那如何“爱”人呢?答:言行有“礼”。”礼”是为了“节”,“节”是为了“和”,而“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有国人上下,人人讲“礼“,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人民幸福指数才会高。那时候,你再去等公交,人人都排队,不用“挤”都能上。(这段点的漂亮: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直戳对方观点要害,并正面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同学们,你们觉得强国的定义是什么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想,强国不但是要强物质文明,还需强精神文明。因此我们要提倡儒家文化,继承发扬儒家思想传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升华一笔,将“文明”同“强国”自然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顺乎逻辑,读来一点也不感到突兀。)讲到这里,我想那位同学应该可以理解和明白儒家文化与“挤公交”的关系了吧。当然儒家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承形式在发展变化中,如《经典咏流传》中对古典诗歌的改编传唱,《中国诗词大会》中对古诗的解读。但是,“仁礼”永远不过时,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先来后到、推己及人、以德服人等儒家思想在改造与承传中永不过时。(首句收回思绪,回到“挤公交”的话题后,又拓展开去,说到儒家文化的传承,特别点到“推己及人”,扣题巧妙。)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那我们就从现在做起,从不“挤”公交做起吧!(结尾提出希望:三句话不离本行:希望同学们: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语重心长,有征服力。)你的儒学校友子思【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相关学习儒学的问题,有人提出“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译文,对此作出自己的答复,首先要分析主要的矛盾,是信奉儒学和挤公交车,应该明确儒学没有什么问题,是对社会提出的较高层面的要求,然后分析是都信奉,那就不会出现“挤公交”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挤公交”是“仁”“礼”等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行文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对此观点做相应的延伸和拓展,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根据材料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8 17:19: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4.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