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2.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福柯特别强调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历史本来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为了呈现事件的连续性,通过分析可能会回避、抵制、消除某些东西,但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颤抖的“历史”漏过去了。当我们进一步去审视沈从文的“乡愁”以及“乡愁乌托邦”,我们同样发现了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边城》在沈从文回湘西前已创作了前6小节,后15小节是他回北京后续写的。毫无疑问,回到湘西世界的行为,对他本身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尽管沈从文愿意以一枝诗意的笔去穷尽和表现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乡十八年,在他的真实视野下,在当时清醒的理智认识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却是丑陋黑暗穷困堕落的。这个创作间的断裂和创作体验上的变化是我们要正视的。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王德威指出,关于故乡的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境地,那就是“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地带出想象与原欲、文字与世界、回忆与‘往事’间的罅隙”。因此,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相互交织,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看到故乡的美好又无法忽视它当下的“失落”。清楚了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创作经验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们就更清楚沈从文的《边城》并不单单是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田园视景,而是一种寓言式的悲剧性写作。关于寓言,本雅明概括为面对现代废墟而陷于震惊的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詹姆逊则将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为“民族寓言”。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所以在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詹姆逊认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们就很难恰当地欣赏鲁迅文本的表达力量。套用他的话,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所以,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乡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表现图景,又是针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维度。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和“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摘编自肖琼《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材料二: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命运常常被看作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命运无常才是人生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美”,后者则体现出“真”。“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和“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美”与“真”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真”潜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真”的倾向,但也并不与“美”决然对立。实际上,“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愁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对历史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诗文辞赋中十分常见,并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悲剧意识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腊戏剧般的惨烈”,而是“一种沉郁的内在情感的柔性与韧性。”在内容上则不局限于俗世的爱恨困扰,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这种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谐整饬的古典结构中透露着悲剧意蕴”,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悲”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美”的层次与品格。(摘录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与“悲”》)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文学作品中“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是指在作品叙事中作家无意间遗漏的历史角落。B.詹姆逊认为,沈从文的乡愁抒写是民族寓言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投射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C.作为自然命运的“真”与“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皱褶”往往潜藏在作者的表层叙事之下。D.小说《边城》中的“美”“真”彼此冲突形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成为悲剧的根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真”虽然隐藏在“美”的表象之下,但却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C.体会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赏到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D.天保傩送本没有过错,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的一项是()(3分)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坚贞,但终究不堪逼迫,双双殉情。B.《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纯美,却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C.《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却遭受摧残和迫害,被送上了绞刑架。D.《玩偶之家》中纯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尔茂的本质后毅然离家出走。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边城》。(6分)▲5.材料二中指出《边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请以主人公翠翠为例加以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这个老爷子戴希老爷子住在乡下。绿树翠竹掩映着红砖青瓦的房舍,四周庄稼果木环绕,微风一吹,温馨的泥土气息和果蔬幽香,就如一壶老酒,熏得他们一家男女老少脸色酡红。老爷子年逾九十,满头银发,依然精神矍铄,他身上常穿着城里难得看见的土布对襟褂,腰间斜插一支吊着红布烟袋的旱烟管,一走动,布烟袋就晃来晃去,像他一样精神。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近些年,儿女不让老爷子下地劳作,但他闲不住,一丝不苟地把小院子打理得方方正正,蔬菜一茬接一茬,从未间断。一家人的田园生活也悠闲自在。令人想不到的是,老爷子记性越来越差,很快就认不得自己的儿女,还时常在家里大喊:“誓死守卫长沙!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杀鬼子、杀鬼子啊!”喊完,又高举棍棒俨然高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老爷子这是怎么啦?动辄疯疯癫癫的!”他的儿女想不明白。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老爷子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儿子和女儿都无奈地摇头。有个风雨天,忽然看见老爷子扛起家里装米的袋子往外跑,边跑边下命令:“日本鬼子要进攻长沙了,战友们,赶快垒筑防御工事!”儿子劝不住也拦不住,哭笑不得。心想,老爷子病了,糊涂了,由他去吧。“这还真不是办法,万一哪天老爷子走丢了,怎么办?”儿子担忧,找妹妹商量。妹妹略一愣,说:“不如在老爷子的衣服后背上贴张字条,写上我俩的手机号码,方便好心人联系。”儿子点头。不久,老爷子冷不防离家出走。在路上他看到一辆行驶的军用卡车,赶紧狂追上去,司机从后视镜里看到了,很快停住车。老爷子急切道:“鬼子在进攻长沙,我迷路了找不到部队,请你火速送我上前线抗日!”司机莫名其妙,正欲扶老爷子去路边休息,忽然瞥见老爷子背上贴有电话号码,便立即打电话联系。老爷子的女儿匆匆赶来将他接了回去。回去后,她总想不通:“真是奇了怪了,老爷子总嚷着抗日、杀鬼子、保卫长沙,可他就是一介农夫,打仗与他何干?”“妹,你别多想,我们耐心照看就是。”老爷子的儿子说。接下来,儿女对老爷子的反常之举渐渐习以为常。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突然有一天稍一疏忽,老爷子竟冒着刺骨的寒风,颤颤巍巍地奔向村子附近的河边,大喝一声:“上刺刀,杀鬼子,拼了!”然后就纵身跳进河里。路人见状,赶紧呼救。众人七手八脚,合力将老爷子营救上岸。老爷子的儿女闻讯赶来,不料他虽已嘴唇发紫、全身哆嗦,口中仍在念叨:“刚才接到薛岳长官的命令,让我部死守长沙!”不一会儿,他缓过气来,又喊:“新墙河南岸决不能失手,决不能让日本鬼子打过来!战友们,死守,死守!”这种情形令老爷子的儿女十分尴尬。在儿子拱手向众人致谢之际,女儿赶紧俯身劝阻老爷子:“爸,如今早就不打仗了,还哪来的日本鬼子?”老爷子一听火冒三丈,怒斥道:“你胡说,我的部队就在长沙抗日!现在,战友们的子弹都打光了,要和小鬼子拼刺刀!”说完他挺一挺身子,又向“部队”下达命令:“战友们:全体上刺刀,准备白刃战!”女儿不知说什么好,儿子则在一旁摇头叹息。“这是咋回事啊?”众人云里雾里,一阵哄笑。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乡亲们,我是参加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我知道你们没有恶意,但是请不要笑了,大家安静下来。”这时,一个精壮汉子从人群中站出来,动情地说,“一个没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不可能对战争如此刻骨铭心!所以我想,老大爷肯定是位抗日英雄!”“这,这,这?”众人愣了。“可我爸一直在乡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来没听说他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啊!”老爷子的女儿不解道。“是啊!”老爷子的儿子也在一旁应和。这时,老爷子又紧张地大喊起来:“二狗,快把那把大刀拿来,杀鬼子、杀鬼子啊!”退伍军人的眼眶一下红了,眼里噙满热泪。他叮嘱老爷子的儿女:“好好看护老人吧。”第二天,退伍军人就带了一位记者上门采访老爷子。当他们提起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名字时,老爷子立马挺直身子,举手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请长官放心,我们一定杀尽鬼子,守住阵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政府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后证实:老爷子16岁那年(1937年)在南京市区读书,亲眼目睹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投笔从戎。当年从军,他的所属部队是国民党37军第60师。因为杀敌英勇,两年后他被提升为连长,上级给他配了个勤务兵叫“二狗”。老爷子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常衡会战。在长沙会战中,老爷子所部负责防守新墙河南岸。日本鬼子雨夜突袭,老爷子所部死战不退,子弹打光了就和鬼子拼刺刀。日军八次猛攻也未能突破新墙河南岸防线。后来鬼子使用毒气弹才迫使他们撤退。在抗日战争中,老爷子曾担任敢死队队长,参战无数也杀敌无数,多次身负重伤,但都有惊无险地闯过了“鬼门关”。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老爷子不愿打内战,毅然选择退役,解甲归田,从此绝口不提自己的抗日往事。新中国成立后,老爷子结婚生子,安心地过起了他的农耕生活。“这个老爷子!”得知真相后,乡亲们都情不自禁地对他肃然起敬。“这个老爷子!”那动人的故事更令他的儿女眼含泪水,为他骄傲和自豪。(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爷子居住在乡下,环境优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气息和果蔬幽香,生活过得惬意自在。B.面对众人的哄笑,退伍军人及时予以制止,并且认定老爷子一定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战争。C.面对老爷子痴呆后的反常举动,儿女们先是感到担忧,继而习以为常,感到尴尬和不解。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老爷子参战无数杀敌无数,但都有惊无险,抗战后他向往农耕生活,毅然选择解甲归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除了通过视觉、嗅觉描写景物,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老爷子居处的特点和生活的闲适。B.老爷子自在的田园生活与奋勇杀敌的战争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人们得知真相后都由衷地发出感叹。C.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手法塑造了老爷子的形象,还运用侧面描写使其形象特点更鲜明。D.小说中的“退伍军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他的出现和坚持才揭开了老爷子反常举动的谜底。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老爷子”的人物形象。(4分)▲9.小说以“这个老爷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纤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①昼:地名。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B.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C.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D.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未必皆其时君之罪B.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C.以决刘、吕之雌雄D.贾生志大而量小然后以六合为家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B.尧舜,是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大戴礼记》中将其与黄帝、颛顼、帝喾合称为“五帝”。C.侯,本义是指古代射礼所用的射布,古代群居,能为众射兽除害者则以为长,故引申为古代五等爵位王、侯、伯、子、男的第二等,又泛指达官贵人。D.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玺是皇权的象征,根据不同形态也分为:戒玺、权玺、国玺、令玺等。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4分)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分)▲14.李商隐在《贾生》一诗中提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认为贾谊得不到重用是因为没有遇见明君,苏轼的观念是否与李商隐一致,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宋]辛弃疾莫折荼蘼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③!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④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②荼蘼: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③鹈鴂:指杜鹃。④栖栖:忙碌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16.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里,表现陈涉起义巨大影响力的句子是“▲,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屈原《离骚》中“▲,▲”两句照应了司马迁《屈原列传》里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3)《蜀相》中“▲,▲”两句歌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沈从文十四岁那年跟随部队走南闯北,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个的湘西小城。1934年,沈从文如愿重返故土,竟然发现这里已不复之前的。这时,他拿起了笔,描摹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边城世界。其实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并不是沈从文消极避世的避风港,而是他为的世界盛绽的一片诗情,是他为日渐式微的乡土生活状态撰写的一曲悲歌,是他拿起了净化人心、重建国家、塑造品德的文学武器,是他把眼睛放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后深沉的思考,是他怀揣拳拳爱国心为的民族寻找的一条出路。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山清水秀朴实纯真沧海横流风雨如磐B.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四面楚歌栉风沐雨C.人杰地灵朴实纯真四面楚歌风雨如磐D.山清水秀钟灵毓秀沧海横流栉风沐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B.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C.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D.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①,但其接受度和影响力目前远不如西医,在全球范围内未建立起中医药话语体系。其中原因有很多,②。从这个角度说,(),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部分。中医药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统一性、全息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以象之谓”为基础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只有全面梳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才能恰当、准确地进行翻译,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准确翻译中医药文化并对其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B.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准确翻译C.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准确翻译中医药文化并对其内涵进行充分挖掘D.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美政虽九死不悔,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终坚守无怨,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谪而“身心河岳尽圆融”,亦使人叹服。“坚守”,亦或“圆融”?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2022.0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2.D3.D4.①体会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②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并重新融合;③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每点2分)5.①翠翠经历种种不幸后,怀着对爷爷的伤悼和对二老的系念守着渡口。(答出翠翠的悲剧经历即可)②边城的自然风物、翠翠的善良美丽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使悲哀潜藏在表象之下,散发着淡淡的忧郁感,哀而不伤。(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D(毅然选择解甲归田是因为老爷子不愿打内战)7.C(没有心理描写)8.①老爷子既是一个精神矍铄、勤劳能干、悠闲恬淡的农民(2分);②也是一个忠诚爱国、功勋卓著、淡泊名利的抗日英雄(2分)。(第一点,身份1分,特点1分;第二点,身份1分,特点1分。)9.①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得知真相后,乡亲们和儿女们都发出了“这个老爷子”的感叹,内心充满对老爷子的敬佩(2分);③表现了作者对老爷子的赞扬和敬重之情(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11.D12.C(古代五等爵位应该是公、侯、伯、子、男)13.(1)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丧,不能重新振作起来。(狷介,孤高不群;见,被;沮,颓丧;复振,重新振作。各1分。)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从)极小的事情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忽微,极小的事情;状语后置;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于,表被动。各1分)14.不一致。苏轼认为贾谊得不到重用是因为:①不会等待时机,不能忍耐;②气量狭小;③见识不足。(每点1分。答“一致”不给分。)【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他们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来决定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次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招致不合时宜的困境。因此若非英明智慧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的时间内令原来的大臣全部远离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半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详尽地进行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丧,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A(题目中“饯”乃“饯行”之意,结句点明了“离别”)16.①“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②“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表达了诗人空耗岁月的焦虑。③“因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④“也不因、春去有闲愁”,暗含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愤激)之情。(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饯行词。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席间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有“再赋”二字。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荼蘼是在春末开的花,故珍惜春天的人往往发出“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然而心愈痴情愈真,也愈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这一句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下片写物换星移,“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在同摘青梅的往事之后,是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蘼”的今时!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鴂声声,那“一分春色”也是留不住的。“鹈鴂”在初夏鸣,鹈鴂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鸟就常被用来表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众芳衰歇、青春迟暮的悲哀。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鹈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的头发也已似雪一样的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结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平淡,却内涵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18.A(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人物俊杰,地方灵秀。指凡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那里就会成为名胜之区。也指灵秀之地出杰出人物。朴实纯真:质朴,不矫饰、纯洁天真。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也比喻黑暗的势力压迫沉重。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19.B(眼光和看尽相搭配,看尽尝尽和思念家乡之间不是转折关系,而是顺承关系)20.①构成:本体是“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喻体是“一曲悲歌”,喻词是“是”(2分);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日渐式微的乡土生活的悲叹,对美好边城生活的向往(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D(语序须符合逻辑的先后顺序:挖掘内涵,准确翻译,对外传播。)22.①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历史悠久;②翻译与传播受限是因素之一;③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每点2分)四、写作(60分)详见作文阅卷评分细则。高二作文阅卷评分细则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原题再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美政,虽九死不悔,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终坚守无怨,令人动容;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谪而“身心河岳尽圆融”,亦使人叹服。“坚守”,亦或“圆融”?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二、审题(一)材料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以屈原和苏武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坚守”的思考;第二层以王维和苏轼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圆融”的理解。“坚守”是对原则底线理想信念的持守,“圆融”是通达宽厚因时顺势的明悟。两者看似对立,实则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两种人生态度的选择,两者关系的思考是写作的重点。(二)任务和情境任务:写一篇议论文。情境:强调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和感悟,能融合身份和当下现实。(三)具体要求考生可以选择“坚守”或“圆融”立意,也可以从两者的辩证关系角度立意。三、个案处理1.关于抄袭,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包括试卷其他材料,请阅卷前熟悉试卷内容)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3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作问题卷提交。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四、评分参考量表见下页评分参考量表类别分值审题立意主要特征具体表现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语言表达一类卷48~60分一等上54分以上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角度选择精当,有层次展开,结构精巧独特,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感染力强。1.能精准把握“坚守”和“圆融”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能融合身份和当下现实,并有独到的观点。2.条理清晰,有层进式的思考和升华。3.语言凝练而有特色。4.文体特征明显,有感染力。一等下48~53分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能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章观点正确,角度恰当,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有逻辑性,感染力强。1.有“坚守”或“圆融”的核心概念分析,或清晰论述“坚守”与“圆融”的内在关系。2.论据的呈现方式简练明快。3.能融合身份和当下现实进行论述。4.有清晰的行文结构。二类卷36~47分二等上42~47分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能达意。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用例正确,说理清晰,有感染力。1.有相对清楚的对“坚守”或“圆融”的内涵的论述。2.有具体分析,论据准确。3.结构有条理,但略显机械。二等下36~41分审题基本准确,立意基本清楚。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基本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论证不够有力,有一定的感染力。1.对“坚守”或“圆融”的内涵界定不清,论述思路较为混乱。2.泛泛而谈,缺少具体分析。3.论据有不当之处。三类卷24~35分三等上30~35分审题不准,立意不清。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理解了主题的部分内涵,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无感染力。虽有提及“坚守”或“圆融”,实际写作中偷换概念。三等下24~29分貌合神离。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对主题和材料理解不当,写作水平较差。另起炉灶,自说自话。四类卷0~23分自说自话。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全然不顾主题和材料,写作水平差。与材料无关,思维混乱。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8:48 页数:17
价格:¥5 大小:71.2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