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山东师大附中2020级2021-2022学年3月学业水平测试语文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美”作为某种与“真”、“善”不同的价值,是古人早就体会到了的。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汉魏六朝时代,诗赋大兴,文集从经子史书中独立出来,“文笔”说、“声律”说流行,都说明时人已经把审美效果作为独立的价值来追求。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于是,有人把“立身”与“作文”判为二途,说“作文”华艳放荡并不妨碍其“立身”的朴实端严。这也不过消极地讲声律翰藻的追求无伤大雅,却不能积极地为审美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辩护。而且,仅就翰藻纷披、宫徵靡曼论审美,是不能把“美”论述为与“真”、“善”同等之价值的,它至多是一种无伤于“真”和“善”的良性赘瘤,存之即便无碍,去了倒也干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所谓“文质彬彬”之说,即要求声辞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讲究能与内容相适配。然而,在“文质”论的一般形态中,“文”与“质”其实属于两种不同的价值,“文”的价值在审美方面,“质”的价值却在政治、道德诸方面,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所谓“清”,其实是对声律辞藻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讲究声律辞藻,又不能让它障蔽意义(“所诠”)。然而即便如此,声辞在这里依然是第二位的,文之大义另有所在,此与把声辞认作诗文根本属性的观念仍相矛盾。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诗文“写什么”远比“怎么写”显得重要,故文学批评中屡屡出现表示文义的“理趣”一词,使用者大都强调它高于字面功夫的意义。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从苏轼的“反常合道”之“奇趣”到陈师道作诗“不犯正位”,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之所以重视“反常合道”一语,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而所谓“诗以奇趣为宗”,就是说,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改编自朱刚《“理趣”说探源》)材料二: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不过,宋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新诗风,究竟是功是过?却历来评价不一。南宋最早批评宋诗者是“贵含蓄”的张戒,他首先指责“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诗人之意扫地矣”,他说苏、黄及其后人“不知咏物之工、言志之为本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宋诗的议论化和“尚理”呢?艺术创作就是要为审美内涵提供相应的形式外观和载体,凡是一切能够体现人类心灵中美好、珍贵东西的艺术形式或载体,都是艺术本质的需求。而人的审美精神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随之变化而发展,这就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维性。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这样说来,张戒诸公,其论点的片面性和偏颇性,也就一目了然了。 再进一步看,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所以,苏轼在他进行其“以议论为诗”时,提出了“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命题,即把“理”与“趣”结合起来,使“趣”与“奇”相追逐。所以盛唐的“情景交融”,与宋诗的“情理交融”,应该说二者都有其独特性的创造,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因此,张戒把“情”与“理”对立起来,企图用盛唐的“性情”这一块印章盖满诗史中的全部作品,不仅是徒劳的,而这本身就走进了取消艺术独创性的死胡同。(改编自朱靖华《略说宋诗议论化理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保守者从功用的角度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认为其对于社会没有什么用处。B.“文质”论在解决诗文声辞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时,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C.直至宋代,审美价值的较深层次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识,推动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深入发展。D.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良性赘瘤”为喻,其意在于论证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不高。B.苏轼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语言入诗,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特点。C.南宋张戒批评指责苏轼“以议论作诗”的新诗风,这与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联。D.陆游咏梅,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序》)B.“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沈德潜《清诗别裁》)C.“万趣会文,不离辞情。”(刘勰《文心雕龙》)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针对诗歌说理,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尊唐而抑宋,认为诗歌趣味只在于“吟咏性情”,而与“理”无关。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5题答案】【答案】1.C2.D3.B4.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②再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③接着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④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5.①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②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③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质疑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然而,仅此还无以回答保守者的责问:毕竟这有什么用处”等内容可知,因为“较浅显的层次”审美效果已经“为人们所论述”,所以,这里的“这”应是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因此质疑的应该是“浅显层次的‘审美效果’”。B.“很好地适配了两种异质形态的价值”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两者的适配虽非不可能,但颇有‘牛体马用’的味道”可知,本项“很好地适配”分析错误。D.“是出于诗歌中的理念可以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的原因”分析错误,依据原文“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情性与理性虽然分属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却又存在着一定的沟通,当诗歌进行深刻的理念活动进程时,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从而促进审美情感活动的有利发展和内涵的丰富。虽然,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即理念必须由审美情感来加以浸透,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可知,苏轼提出“诗以奇趣为宗”,是出于“理念并不能完全脱离开审美情感而孤立存在,还要‘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否则就容易使诗歌堕入肤浅粗疏的泥沼”。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推断错误。“赞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说明这首诗歌只是托物言志,而非“表明他重视诗歌的深层审美价值”。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为“所谓宋诗的‘议论化’,是指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它以议论的概括方式进行诗歌创作;而‘理趣化’,则是指诗歌内容方面的哲理和奇趣,它以表现人生哲见和生活理趣的内涵为旨归”,即宋诗的“议论化”和“理趣化”。B.强调诗歌不能离开“理”,贵在“理趣”,能支持材料二观点。A.强调“瀚藻”,而非“议论化”和“理趣化”。C.强调“辞情”而非“议论化”和“理趣化”。 D.批评“理”,是和“理趣化”相反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但审美价值有两个层次,需要作些分辨。其较浅显的层次,是审美对象能产生一种别于实用的特殊效果,如诗文的辞藻和声律之美,虽无当于实用,却自为一种价值;其较深的层次,是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知识的方式取径不同而归极不二。从历史上看,审美价值的前一个层次,是容易被人们感知,故而更早为人们所论述了的”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意义,并指出后者更易被感知,前者被忽略。依据材料一“所以,声律翰藻的追求固是审美意识觉醒的表现,但若停留于这一层次,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把这良性赘瘤当作恶性肿瘤来攻击的。要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为审美价值确立其合理地位,还有待于审美观念的进展”可知,文章接着分析浅层审美价值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难以确立合理地位。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六朝文论中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声律辞藻越来越被认为是诗文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声律过于复杂、辞藻过于繁富,却也一般要被反对”“与此相应的是,在对于诗文风格的品评上,南朝人经常赞赏的风格是‘清’,到唐代犹是如此”可知,文章然后以六朝文论及唐代批评为例,说明诗文审美价值的深浅两层难以得到统一。依据材料一“时至宋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重心从‘能诠’全面地转向‘所诠’……所以,我们认为‘理趣’说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获得了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可知,文章最后通过举例、引用,论证宋“理趣”说带来审美观念的发展,深层价值得到认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这固然使一部分内容‘当乎义理’却缺乏审美特征的作品获得了过高的评价,但也带来审美观念的深入……都已超越声律辞藻等字面效果,而在诗文的意义层次探求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在它实际上有见于审美价值的第二个层次,即某种特殊的观照、把握世界之方式……对世界的审美把握是诗的精神、诗的主旨。如此,则声律辞藻等字面审美效果的追求,也就不再与内容相异趣”可知,理趣是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体现。诗歌创作并非与“理”无关。同时,可以得出诗歌可以以性情为其本质特征,但并不排斥理性观念,它可对审美情感发生必要的引导和哲念的升华。诗歌趣味并非只在于“吟咏性情”,不能忽略理性。 依据材料二“宋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议论化的词句方式恰当地表达了宋人心灵中‘尚理’的审美内蕴,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的,而且还是一个独特性的创造和开拓,是对盛唐成就的一种超越”可知,宋诗理趣化表达了宋人“尚理”的审美内蕴。这不仅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是对唐诗成就的创造和超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蝼蚁周海亮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痛苦”与“极舒服”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语,充分表现了男人无私伟大的父爱。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D.“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女人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这里却说上帝“宽容”,因为听凭孩子死去而无力施救,对一个母亲来说更痛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两段采用倒叙方式,一入笔直接描写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B.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C.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姓名,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D.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虚化时空的倾向,战争的年代、地点和具体背景都是模糊的,这种写法增强了作品内涵的普遍意义和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力度。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9.①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冷漠麻木、自私自利”不准确,更合理的解释这种行为是一种理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C项,“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不当,这种类型化称谓意在体现普遍性,使主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士兵的矛盾体现士兵形象的两个方面特点,主要体现在文章描写与叙述士兵对待婴儿的文字中:“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表现他热爱家乡亲人闪烁人性的一面;“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表现他冷酷残暴、泯灭人性的一面。【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把握小说情节构思、布局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到相关的情节,仔细阅读,从设置悬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角度回答。 本题要抓住对婴儿的描写,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揭示主题等角度分析:“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写婴儿从啼哭到死去,这些描写婴儿哭声的句子都位于段首,是关键情节发展、转换的标志,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女人的痛苦、几次冲出去的冲动,以及最后的死去都是借助婴儿的命运来表现和完成的母亲形象塑造;战争题材的作品,借助婴儿的悲惨命运表现人性的残忍冷酷,揭示对人性的反思的主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俭,字士廉。敏惠有度量,状貌若画,观书一见辄诵,敏于占对。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皆宿臣显重,与为忘年友,繇是有名。斛斯政奔高丽,坐与善,贬为硃鸢主簿,以母老不可居瘴疠地,乃留妻鲜于奉养而行。会世大乱,京师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司法书佐。时钦州俚帅宁长真以兵侵交趾,和惧,欲出迎,士廉曰:“长真兵虽多,县军远客,势不得久,城中胜兵尚可战,奈何受制于人?”和因命为行军司马,逆击破之。进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畏鬼而恶疾,虽父母病皆委去,望舍投饵哺之,昆弟不相假财。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又引诸生讲授经艺,学校复兴。秦时李冰导汶江水灌田,濒水者顷千金,民相侵冒。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人以富饶。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 。帝伐高丽,皇太子监国驻定州,又摄太傅,同掌机务。太子令曰:“寡人资公训道,而比听政,据桉对公,情所未安,所司宜别设桉奉太傅。”士廉固辞。还至并州,有疾,帝即所舍问之。贞观二十一年疾甚,帝幸其第,为流涕,卒年七十一。又欲临吊,房玄龄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帝曰:“朕有旧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卿置勿言。”即从数百骑出。长孙无忌伏马前,陈士廉遗言,乞不临丧。帝犹不许,无忌至流涕,乃还入东苑,南向哭。诏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文献,陪葬昭陵。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及遗令,墓不得它藏,惟置衣一袭与平生所好书,示先王典训可用终始者。(节选《新唐书》)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斛斯政奔高丽,坐与善坐,因为B.和惧,欲出迎迎,投降C.虽父母病皆委去委,被遗弃D.又欲临吊吊,慰问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广溉道,人以富饶皆好辞而以赋见称B.无忌至流涕,乃还入东苑见犯乃死,重负国C.朕有旧故姻戚之重,君臣之分受物之汶汶者乎D.和因命行军司马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B.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C.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D.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奏议未尝不焚稿/家人无见者/少识太宗非常人/以所出女归之/是为文德皇后/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官名。主,掌管;簿,文书、档案。主簿即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佐吏。B.经艺,儒家经书的统称,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传”意义不相同。C.赠,指把东西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D.谥,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或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俭少有才学,声名显赫。他年少时过目成诵,敏于对答;一些位高势重之臣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他因此声名显扬。B.高俭理政有方,措施得力。他带领诸生讲授经艺,复兴教育,易风移俗;他沿着旧渠新开土地,扩宽渠道,当地百姓因此受益。C.高俭善断形势,临危不乱。宁长真入侵,他认为敌兵虽多,但孤军深入,势难持久,不足为惧,最终果然击败了敌军。D.高俭为君解难,深得器重。太宗讨伐高丽时,他暂代太傅,与太子一同掌管机要事务;他病重期间,太宗亲临探望并为之流泪。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廉为设条教,辩告督励,风俗翕然为变。(2)雅负裁鉴,又详氏谱,所署州,人地无不当者。16.文章是如何塑造高俭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说明。【10~16题答案】【答案】10.D11.A12.C13.C14.B15.(1)高士廉给他们订立法规、教令,通告并督促勉励他们,当地的风尚习俗因此一下子改变。(2)(高俭)一向具有裁断鉴别能力,又十分熟悉氏族谱系,所任职的州,选用的人和他们任职的地方没有不符合的。16.①正面描写,如通过典型事例留下妻子奉养母亲表现他的孝顺;②侧面烘托,如用丘和衬托他的临危不乱;③作者评价,如评价他举止端详有丰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吊”,吊唁,悼念。句意:皇帝又想亲临吊唁。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介词,凭借,依靠。第一句句意:以扩大灌溉渠道,当地百姓靠此变得富裕。第二句句意: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B.副词,于是。句意:无忌以至流泪(劝谏),(皇帝)于是回到东苑。副词,才。句意: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C.结构助词,的。句意:我和他有朋友、姻亲双重关系,又有君臣的名分。 助词,定后标志。句意: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D.副词,于是。句意:丘和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介词,用。句意: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士廉举止端详而有丰采,凡有进言,缙绅都注视着他。奏议没有不焚烧原稿,家人中没有见过奏议的人。高俭年轻时认为太宗是非同寻常之人,把外甥女嫁给他,就是文德皇后。“搢绅”作“属”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太宗非常人”(主谓短语)作“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在职官员”错误,应为故去官员。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新开土地,扩宽渠道”说法错误。从原文“士廉附故渠,厮引旁出,以广溉道”可知,应是依附旧渠,在旁边分引支流,扩大灌溉范围。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条教”,法规、教令;“辩告”,通告;“翕然”,一下子,忽然。(2)得分点:“雅”,向来;“裁鉴”,裁断鉴别的能力;“详”,熟悉;“署”,任职。【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的能力。在文中,作者写到“以母老不可居瘴疠地,乃留妻鲜于奉养而行”,高俭留下妻子侍奉母亲而自己独自去边远的瘴疠之地去上任,从中可见其对母亲的孝顺,这是通过典型事例对他的正面描写。文中描写丘和面对宁长真的进攻而想投降,高俭为他分析了利弊得失,主张应该坚守城池,最后高俭击败宁长真,这是通过丘和的慌张来衬托高俭的临危不乱,属于侧面烘托。 而在文中,作者还对高俭的行为直接做出评价,如“士廉进止详华,凡有献纳,搢绅皆属以目”,通过对其举止的评价画龙点睛的表现了高俭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参考译文:高俭,字士廉。聪敏有气量,容貌美丽,读书过目成诵,对答如流。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老臣显贵,和他成为忘年交,由此声名显赫。斛斯政出逃高丽,高俭因与他交好而被牵连,贬为硃鸢主簿,他认为母亲年老不可居住瘴疠横行之地,于是留下妻子鲜于氏奉养老母,自己前往。恰逢当世大乱,与京师阻隔不通,交趾太守丘和任命他为司法书佐。当时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兵入侵交趾,丘和恐惧,欲出城投降,士廉说:“长真士兵虽多,但孤军深入,形势不能持久,城中士兵尚且可以战斗,怎么可以被人控制?”丘和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他率军迎击并打败敌人。被推荐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害怕鬼神而厌恶生病的人,即使父母生病都要被遗弃,只在外面远远地向屋内扔下食物给病人吃,兄弟之间也不相互借财物。(于是)高士廉给他们订立法规、教令,通告并督促勉励他们,当地的风尚习俗因此一下子改变。又带领诸生讲授经艺,学校重新兴盛。秦时李冰引汶江水灌溉农田,靠近水渠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百姓竞相侵占。士廉依傍旧有渠道,在旁边分引支流,以扩大灌溉渠道,当地百姓靠此变得富裕。入朝为吏部尚书,进授加封为许国公。(高俭)一向具有裁断鉴别能力,又十分熟悉氏族谱系,所任职的州,选用的人和他们任职的地方没有不符合的。皇帝讨伐高丽,皇太子代理国事驻守定州,(他)又兼任太傅,与太子一同掌管机要事务。太子下令说:“我依赖太傅的教训劝导,因而近来坐朝处理政务,(现在)却靠着桌案回答他,我内心有所不安,有关部门应该另外设一个桌案来侍奉太傅。”士廉一再推让而不敢当。回到并州,生病了,皇帝到他的住所慰问他。贞观二十一年病重,帝亲临他的宅第,为他流泪,去世时七十一岁。皇帝又想亲临吊唁,房玄龄认为皇帝服食金石,劝谏他不宜哭丧。皇帝说:“我和他有朋友、姻亲双重关系,又有君臣的名分,你就不要再说了。”当即带领数百骑从出宫。长孙无忌趴在马前,陈说士廉遗言,请求(皇帝)不要亲临丧礼。皇帝还是不答应,无忌以至流泪(劝谏),(皇帝)于是回到东苑,向南哭泣。下诏追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文献,陪葬昭陵。士廉举止端详而有丰采,凡有进言,缙绅都注视着他。奏议没有不焚烧原稿,家人中没有见过奏议的人。高俭年轻时认为太宗是非同寻常之人,把外甥女嫁给他,就是文德皇后。到临终前嘱咐,坟墓不能够有其他藏品,只放置一件衣服与平生所喜欢的书籍,以显示先王典籍方可受用终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的画面,并无秋季的萧瑟之感。B.首联对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出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18.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7~18题答案】【答案】17.D18.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D.“颈联出句实写眼前之景……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错误,从诗中来看,“和霜欲起千村杵”,“欲”的意思是“要”“将要”,这说明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到时千村万户都会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由此可知,“千村杵”是作者想象,是虚写。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标题“客中闻雁”,“客中”说明诗人此时正在客途中,必然会生发羁旅愁思,“闻雁”,必然会引发思乡之情。首联“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如果说前一句描绘了一幅明亮澄丽的画面,第二句则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引发诗人的悲秋之情。颔联“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尾联“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粱”,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诗句是说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尾联前一句指出诗人为生计而愁,后一句为年华老去而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书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愤之情。【19题答案】【答案】①.战士军前半死生②.美人帐下犹歌舞③.吴质不眠倚桂树④.露脚斜飞湿寒兔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犹”“倚”“鬓”。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63平方公里的首都钢铁厂老厂区,如今已是有名的工业元素景观公园,依然矗立的“三高炉”成为新的时尚地标,(),共同书写由“火”到“冰”的奇妙转换。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北京市像首钢老厂区这样的一批老建筑①,焕发出新生机,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随着时代发展,城市里的不少老建筑无法发挥原有作用,在这种情况下,②,老建筑才能旧貌换新颜,获得第二次生命,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设施更新,换新的是肌体,织补的是功能;功能完善,带来的是变化,③。老建筑成为了老居民的新乐园。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正静待着冬奥健儿B.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正静待着冬奥健儿C.冬奥健儿正被不远处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静待着 D.冬奥健儿正被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不远处静待着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0~21题答案】【答案】20B21.①展现出新面貌②只有更新设施/只有通过更新设施③提升/感受的是幸福(感)【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不远处”承接上文“三高炉”,是以“三高炉”为立足点确立的方位顺序;“形似飞天飘带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公园一景,与上文相呼应,更适合用主动句,而且以“首钢滑雪大跳台”以及“三高炉”做主语,更契合下文“共同书写由‘火’到‘冰’的奇妙转换”,只有B项符合。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可知这里的内容与“更新”有关,仿照下文“焕发出新生机”的句式可以填:展现出新面貌。第二空结合后文“老建筑才能旧貌换新颜,获得第二次生命”“设施更新,换新的是肌体”可知这里讲的应该是更新设施,由“老建筑才能旧貌换新颜”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只有……”,所以综合起来可以填:只有更新设施/只有通过更新设施。第三空结合下文“老建筑成为了老居民的新乐园”可知增进了人们的幸福,仿照“带来的是变化”的句式可以填:提升/感受的是幸福(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艺必出于至性深情,没有至性深情的人若要出作品,就只有装腔作势。满腔尘劳俗虑,偏学陶谢恣情山水,冒充风雅;过着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行径近于市侩土绅,却诅咒社会黑暗,谈一点主义,喊几声口号,居然像一个革命家。如此等类,数不胜数,沐猴而冠,人不像人。此外有些人自以为有的是情感,无论它怎么样浅薄俗滥,都把它和盘托出,尽量加以渲染夸张。人非木石,谁对于人事物态的变化没有一点小感触?……喝了几杯老酒,心血来潮,仿佛盖世英雄,倘若有一两位“知己”,披肝沥胆,于是感激图报的“义气”就涌上来了。从事文学者如果入手就养成这样的低级趣味,愈向前走就离文学的坦途大道愈远。而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唯一的办法是,玩味出第一流文艺作品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优劣都由比较得来,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趣味,大抵如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2题答案】【答案】(1)构成:作者将一流的文艺作品比作“好酒”,将普通甚至低俗的文艺作品比作“坏酒”。(2)表达效果:①生动形象地表明,长期接触的是普通甚至低俗的文艺作品,人的文艺趣味必然低级;②一旦体会到一流的文艺作品的妙处,人的文艺趣味自然高级,并且会自然而然摒弃低级趣味。③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并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中“坏酒”是喻体,前文的“通俗”的文学作品是本体;“好酒”是喻体,前文的“第一流文艺作品”是本体,中间没有出现比喻词,属于暗喻。“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指的是长期接触到的都是普通的、浅薄的文艺作品,就没有赏析作品的能力,就不会懂得一流的文学作品的滋味,人的趣味就会低级。“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指的是一旦读过一流的文学作品,品味出了其中的妙蕴来,人的趣味就会变得高级,也就不会对低级的趣味感兴趣了。划线句以生活中的喝酒一事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说理深入浅出,有助于读者理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将下围棋的经验技术归纳为“围棋十诀”,其中包括:“不得贪胜”,即要稳定心态,量力而行,不因贪心求胜而盲目进子,造成被动局面;“弃子争先”即要把握机会,及时出手,必要时宁愿舍弃部分棋子,也要力争抢占先机;“逢危须弃”,即遇危局时要勇于断臂求生,舍局部以保大局,避免患得患失而致全败。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人生,下棋的道理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 人生如棋车行线、马走日、象飞田、炮打隔山子,卒子一去不复返。俯瞰棋盘,经经纬纬,方方正正,纵横捭阖,车来马往。一河隔二域,布阵排兵,各显神通。这是棋的风采。可是我认为,人生如棋,世事如棋局。从下棋中我们也能悟出许多相同的人生哲理。小卒过河能定乾坤。卑微的出生或许注定了他的人生并不会为鲜花掌声所簇拥,但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着他的理想进发,他不惜生命追求着“跨越河界”的辉煌,将自己从那不起眼的砂砾到磨炼地金光闪闪。我们也要像卒那样,回首往事,无怨无悔。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生的轨迹就是一个个脚印组成的,每一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重要的。面对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走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生不一样的美丽。将军抽车预示着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当你面对这种情况时,“弃车保帅”才是唯一的方法。生活也是如此,适当的放弃也是必要的。其实人生就像一张弓,而弓都有一定的承受限度。当你想把箭射得更远时,那么弦定会崩地更紧。但是,当弦的承受能力超过极限时,弦必定会断。下棋,做事都是如此,当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超过你所能捕捉到的极限时,你将会回到一无所有的原始状态,到时候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说,“弃车保帅”在生活中也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连环马让我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两个马相互帮助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屏障,进可进攻,退又可防守,获得了双赢。生活也是一样,圣地亚哥曾经坚定地告诉我们:“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为什么?因为只要有人在,就有抗争,人们会一起为着心中的目标奋斗,合作是一个团体的灵魂。若是人们能像连环马一样紧密相连,还有什么样的困难能够阻挡的了前进的脚步?在年幼的孩子眼中,一盘棋仅是一场游戏;在忙碌的白领眼中,一盘棋多少能看出企业的一些商机;在饱经风霜的老者眼中,一盘棋就是人生的无数奥秘……只有运筹帷幄,下好人生的每步棋,我们的人生才能在棋盘上走得丰富多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介绍了围棋十诀中三诀。这三诀大意可以理解如下:“不得贪胜”意在提醒人们,做人做事眼里不能只有胜利,对于任何事情都要通盘考虑,要有平常心,不得贪图胜利,急于求成,这样才能保持理智。“弃子争先”意在提醒人们,在博弈的过程中,占得先机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占领整个局势的先机,可以对一些资源进行舍弃。“逢危须弃”意在提醒人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面临危险,那么应当机立断,舍局部保大局,第一时间把一切负担统统舍弃掉。 如果考虑题干要求中的“棋如人生”,就是要我们思考这三诀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及对自己为人处世的思考。“不得贪胜”,引申到做人,可以指尽量低调,低调为的是徐徐发展,不可因招摇而树敌,对已取得的成绩应珍借其来之不易,对未来的计划应基于现有的基础,不可想空中楼阁之事。“弃子争先”指我们应当把握好机会。人生中,我们遇到的那些转折或机遇往往只有那么几次,而且,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到我们整个人生。因此,遇到机会,我们应当勇敢抓住。“逢危须弃”,指人生要学会放弃,当弃时必须果断弃之,不要因为还有些割舍不下而犹犹豫豫,这样很可能会因小失大,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写作时,应当懂得从上述棋局中找到人生奥义。我们可以抓住这四决中的任意一个,展开自己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将其中有关联的几则联系起来,比如从“不得贪胜”和“弃子争先”中思考“急与缓”“得与失”的关系,从“逢危须弃”思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立意:1.于当缓处缓,于当急处急。2.切莫陷于一隅而失三隅。3.牵一发而动全身。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天星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上海省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学情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A)(解析版)
辽宁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模块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6 11:16:13
页数:20
价格:¥4
大小:50.5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