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省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师大附中2021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详情难知,而今天三星堆遗址的开发,渐渐揭开了古蜀国文明的面纱。(3)古诗中常出现“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1题答案】【答案】①.鸷鸟之不群兮②.蚕丛及鱼凫③.开国何茫然④.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鸷”“蚕丛”“凫”“茫”“常”“作”“登”。2.按要求选择(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B.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C.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D.北京冬奥会所有比赛结束后,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勇夺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创下历史新高的新闻,该新闻迅速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凝心聚力注入了精神的力量。(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③而在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④②①③D.④③①②【2~3题答案】【答案】(1)C(2)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语境是说寒风让人感觉寒冷,属于望文生义。B.广开言路:指尽可能地让人们广泛发表意见。语境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成语使用不正确。C.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语境指这里什么人都有,与“五方杂处”“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照应,成语使用正确。D.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带贬义。语境指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很多奖牌,是赞扬性质,成语使用不正确。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句提到《决定性瞬间》,②句开头“这本书”与之衔接紧密;①句开头的“认为”紧接④句结尾的“观点”;③句“这一摄影美学观念”照应①句的主题,且“在书中所有照片”与②中“126张摄影作品”首尾呼应,放在最后。整个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A。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②“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③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④“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⑤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形象,《阿Q正传》中的吴妈是形象,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病梅”是形象,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是形象,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形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形象。这些形象都蕴含在作品的文字中,读者通过阅读而得之,它们并非在作家头脑中运思着的人物、场景及意境。,⑥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选自《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便用》,有删改)材料二: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3.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意象”和“形象”?4.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张晶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D.《红楼梦》中的诗华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的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的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5.结合材料二中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A.贾宝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玉麒麟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C.贾探春:风筝、海船、梅花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6.“材料二”在提出论点之后,是怎样展开论述的?7.《红楼梦》中作者为人物性格命运设置对应意象,有时担心别人不能悟得,往往有意作一点透示与点破。如第22回猜灯谜,这一部分就是曹雪芹为人物命运发展构设对应意象比较集中的地方。脂砚斋批说得好:“灯谜巧隐谶言,其中冷暖自寻看”。请根据灯谜的提示,任选一则,由意象解读各个人物命运结局的内涵。①元春谜说:“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②迎春谜说:“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教不同。”③探春谜说;“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④惜春谜说:“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⑤宝钗谜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3~7题答案】【答案】3.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4.B5.C6.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7.惜春的谜底是“佛前海灯”。佛前海灯看破红尘,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看来,就像是沉入漆黑的海底;指惜春最终出家与青灯古佛相伴。【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第三段“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由此可提取关于“意象”概念的关键词语,“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创作”,将其连缀成句,不丢信息,即“‘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分析材料一第四段“‘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可提取关于“形象”概念的关键词语,“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将其连缀成句,不丢信息,即“‘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可知,两者各有作用,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C.“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知,诗化的意象思维在人物塑造成功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选项说成“主要是因为”,夸大其词。D.“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可知,诗化意象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而选项“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的说法应包括的是全部,与原文不符。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贾探春:风筝、海船、梅花”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杏花”应是与贾探春形象“对应”艺术联系的诗化意象。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1)材料二第一段,根据“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可知,首先提出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2)第二段,通过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结合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的诗化意象和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自然意象,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第三段,通过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点出这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不构成“类性联系”。,整合第二、三段内容,就是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元春灯谜的谜底是“爆竹”。元春入宫二十载,一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生存,终于被封为贤德妃,贾府也借此再度鼎盛,却好景不长,最终还是凄惨死去,贾家再度失势。这正如爆竹,巅峰之时,使人又敬又畏;转眼之前,全变成了灰。(2)迎春灯谜的谜底是“算盘”。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的口里。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终于断送了青春的生命。这首谜语暗示她命运不通达,为中山狼所摧残。(3)探春灯谜的谜底是“风筝”。探春的宿命就和风筝一样,最终注定要远走他乡。(4)惜春灯谜的谜底是“海灯”。“沉黑海”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看来,就像是沉入漆黑的海底;“大光明”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以此代指佛。惜春出家修行,一生与青灯相伴。(3)宝钗灯谜的谜底是“竹夫人”。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尚且恩爱,可是不过半年,贾宝玉就离家出走当和尚了,薛宝钗和贾宝玉作恩爱夫妻的时间的确没有熬过那寒冷的冬天。(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最重要的羊粪(节选)李娟①我们这里的人,形容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难度大,总是说:“跟啃奶疙瘩一样!”奶疙瘩就是酸奶煮沸后沥制的奶酪,很硬。尤其是完全脱脂的陈年奶酪,硬得简直不近人情!任你牙口再好,也只能在上面留下几溜白牙印。吃这种硬奶酪,得先在火炉上烤软了,或在滚烫的奶茶里泡软了,才啃得动。加玛的一块奶疙瘩会啃三四道茶,从头一天泡到第二天,每道茶喝饱了就捞出奶疙瘩揣回口袋,到了下一道茶继续再泡。做这件事时,她不但有耐心,而且有乐趣。总之,奶疙瘩实在太难啃了。②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清理羊圈的工作太难了,就跟啃奶疙瘩一样。③我们到了。冬牧场广阔而单调,黄沙漫漫,白雪斑驳。但我们生活的这一小块沙丘间的凹地却漆黑、深暗。这就是羊的功劳。羊在这个沙窝子里生活过许多个冬天,羊粪一年年堆积,粉化,把这块弹丸之地反复涂抹成了黑色。④尤其羊圈里更是堆积了又厚又结实的粪层。居麻说,这些粪层每个月都会增厚半尺,一个冬天得清理好几次呢。其中初冬刚到达时的第一次清理和离开前的最后一次清理最为重要,劳动量也最大。第一次主要是为了挖出最底层的干粪层。最后一次是趁春日暖和,把最表面那层厚厚的软粪层铲起,砌在羊圈周围晾晒。这些粪块又黑又纯,一块块大小适中,是冬天里最好的燃料。,⑤最底层的粪层因靠近地表,沙土多,又硬又结实。加之又平摊着晾了一个夏天,撬起时跟预制板一样整齐。这些结实的粪板虽不能用做燃料,却是荒野里最重要的建筑材料。用这种粪板围筑起来的羊圈整齐又结实。否则的话,又能用什么来盖呢?野地空旷,一棵树也没有,一把泥土也没有,一块石头也没有,只有低矮脆弱的枯草稀稀拉拉地扎在松软的沙子地上。⑥就连我们人的饮食起居之处——地窝子,也多亏了羊粪这个好东西。地窝子是大地上挖出的一个深两米左右的大坑,沙漠地带嘛,坑壁四周不垒上羊粪块的话,容易塌方。然后在这个羊粪坑上架几根椽木,铺上干草,压上羊粪渣,便成了“屋顶”。最后修一条倾斜的通道伸向这个封闭的洞穴。当然了,通道两壁还得砌上粪块挡一挡。连我们的睡榻也是用粪块砌起的,我们根本就生活在羊粪堆里嘛。⑦“生活在羊粪堆里”——听起来很难接受,事实上羊粪实在是个好东西。它不但是我们在沙漠中唯一的建筑材料,更是难以替代的建筑材料——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再没有什么能像动物粪便那样,神奇地、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最深刻的体会是在那些赶羊入圈的夜里,北风呼啸,冻得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脸像被揍过一拳似的疼。但一靠近羊圈厚厚的羊粪墙,寒意立刻止步,和平的暖意围裹上来。⑧刚到这里的第一天,傍晚时分风雪交加,根本没工夫好好整理。很快夜深了,大家非常疲惫,于是和衣躺在几乎什么都没铺的粪堆上凑合着睡了一宿。大家的脑袋统统抵着粪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要是有咧着嘴睡觉的习惯就惨了!不过即使是闭着嘴睡觉,第二天,还是……⑨好在经过休息,第二天大家都精神焕发,开始大力规整。垮塌的粪墙被重新砌起,裸露的粪墙上挂满了壁毯和绣毡(最麻烦的事是往这样的“墙”上敲钉子,哪能敲得紧呢……),到了下午,地窝子终于焕然一新,体面极了!羊粪块们被挡得结结实实,统统退居到幕后。⑩原先的羊圈只有居麻一家使用。现在与新什别克家合牧,陡然多了两百只羊,羊圈必须得扩张。居麻用十字镐把羊圈坚硬的粪地砸开,新什别克和小伙子胡尔马西(新什别克的弟弟)用尖头锨用力撬起粪板,加玛用方头锨把碎粪渣抛到墙外,我和新什别克的老婆萨依娜则徒手抱起大块的粪层递给嫂子,嫂子砌新墙。墙砌好后,多余的粪块都得运出去,我们几个女人用塑料编织袋一袋一袋地往圈外扛。干了整整一天。那个累啊!而且粪尘漫天,呛得满鼻子满嘴都是。大家不停咳嗽。脖子里也全是粪渣。这次清理,至少往下挖了一尺半深。⑪虽然劳动辛苦,值得安慰的是,这两天的伙食开得特好!每天都有肉吃!还有肉汤熬的麦子粥喝,而且麦子粥里还拌了酸奶糊……还有土豆白菜炖的风干肉,而且肉是用羊油煎的……还有一顿焖了肉块的抓饭。最重要的是,这几天的所有茶水里都煮了黑胡椒和丁香粒!哎哟——香喷喷!⑫羊粪地板是撬完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却是羊的“褥子”,太薄了,地气太寒,体弱的羊可能过不了冬。于是加玛、胡尔马西和我在接下来的两个晴朗有风的日子里干了整整两个下午,把沙窝地附近风化散碎的羊粪土收集了几十麻袋,拖进羊圈垫高了一些。这仍然不是最后。此后的每一天,当羊群出发后,留在家里的人,都得把羊圈里墙根背阴处潮湿的粪土层翻起、铲开,堆在阳光下晾晒,晚上再摊平。并且每过几天,就要拖几袋干粪土垫进羊圈。[注]本文选自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2010年冬天她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经历了三个月冬季放牧生活,李娟的《冬牧场》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中的“非虚构作品奖”。8.分析第①段以“吃奶疙瘩”起笔的作用。9.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10.《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11.《乡土中国》的“再论文字下乡”一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人靠了他的想象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请结合这一观点,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8~11题答案】【答案】8.用啃奶疙瘩的难来体现生活的艰苦,然而也有乐趣。与清理羊圈形成类比,引出下文对清理羊圈的叙述,语言诙谐幽默,为全文奠定苦中作乐的精神基调。9.“终于焕然一新,体面极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垮塌裸露的粪墙挂满壁毯和绣毡后给人的美好感觉;“统统退居到幕后”用拟人的手法写羊粪块被遮住后的作者内心的满足感。语言幽默诙谐,写出了生活条件的艰难和修整一新后心情的快乐。10.“非虚构”即本文选材真实可信。如第①段吃硬奶酪的描写,很真实地突出了奶酪的“硬”,写出了地方特色。又如第⑧段“刚到这里的第一天,傍晚时分风雪交加……于是和衣躺在几乎什么都没铺的粪堆上凑合着睡了一宿”以自己亲身经历来写,真实再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场景。11.作者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经历了三个月冬季放牧生活,跟随着这些牧民一起在冬季清理羊圈,学着充分利用羊粪劳作,亲身体会了草原牧民原始、艰苦的劳作生活,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作者赞美这融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将这样积累而来的难得社会经验用文字的形式书写下来,就随之形成了草原文化,透露出牧民们天真、隐忍、乐观、生动、恬静的精神世界。作品提示我们写作从真实的、有深厚体验的生活出发,提醒我们世界是丰富的,除了浮躁喧嚣的现代文明外,还有另一种源于心灵的寂静之声。【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依据第①段“形容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难度大,总是说:‘跟啃奶疙瘩一样!’”第②段“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清理羊圈的工作太难了,就跟啃奶疙瘩一样”可知,以“吃奶疙瘩”起笔类比清理羊圈,引出下文对艰难清理羊圈的叙述;,依据第①段“任你牙口再好,也只能在上面留下几溜白牙印”“得先在火炉上烤软了,或在滚烫的奶茶里泡软了,才啃得动。加玛的一块奶疙瘩会啃三四道茶,从头一天泡到第二天,每道茶喝饱了就捞出奶疙瘩揣回口袋,到了下一道茶继续再泡。做这件事时,她不但有耐心,而且有乐趣”可知,啃奶疙瘩的难体现了生活的艰苦,和些微的乐趣,语言诙谐幽默,蕴含着苦中作乐的精神基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终于焕然一新,体面极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垮塌裸露的粪墙挂满壁毯和绣毡后给人的美好感觉,写出了作者看到焕然一新的地窝子时的喜悦之情。“羊粪块们被挡得结结实实,统统退居到幕后”用拟人的手法,仿佛地窝子是一个打扮一新的人,变得“体面”;而羊粪块们像幕后工作者一般后退,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看到羊粪块被遮住后的作者内心的满足感,语言幽默诙谐,写出了生活条件的艰难和修整一新后人们心情的快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非虚构”即本文选材真实可信。如第①段“奶疙瘩就是酸奶煮沸后沥制的奶酪,很硬。尤其是完全脱脂的陈年奶酪,硬得简直不近人情!任你牙口再好,也只能在上面留下几溜白牙印……”,写吃硬奶酪的描写,很真实地突出了奶酪的“硬”,写出了地方特色。又如第⑩段“居麻用十字镐把羊圈坚硬的粪地砸开,新什别克和小伙子胡尔马西(新什别克的弟弟)用尖头锨用力撬起粪板,加玛用方头锨把碎粪渣抛到墙外,我和新什别克的老婆萨依娜则徒手抱起大块的粪层递给嫂子……”,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来写,真实再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场景。考生也可以举其他例子,例子和作用要能对应即可。【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从思想上来说,作者身为一个汉族人,亲自加入哈萨克家庭进行劳作,与哈萨克牧民一起对抗艰苦困难的生活,体现出质朴、朴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而面对劳动成果,充满了成就感;对苦难生活报以风趣幽默的描写,体现出她乐观的生活智慧;而哈萨克牧民游牧生活的种种,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艰难、不畏艰苦等精神。评析既要抽象地谈启发、引领,也要具体地谈这种生活与当下现代文明社会的浮华、喧嚣等的对比。本文的每一段,硬奶酪、羊圈、粪墙等,都在为人们展示一个艰苦而又充满乐观情趣的真实生活场景,写出了草原人的辛苦劳作和简朴的生活,却并不悲情,而是传达了一个淳朴、乐观、从容的生活态度。本文的思想价值在于引人思考这种远离喧嚣社会的质朴又苦中带乐的生活和心灵,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③中条:山西的中条山,和华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一书是()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一丝悲凉。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残云对华山的依恋。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言明快活泼。14.小沪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为:“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劳歌”指忧伤离别之歌。)不同版本的差别让小沪产生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你为小沪解惑。【12~14题答案】【答案】12.C13.D14.小沪同学好,我认为《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明日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人樵夫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人与友人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这首诗共有8句,押韵的字分别是“萧”“瓢”“条”“遥”“樵”,是1、2、4、6、8句的尾字押韵;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说明诗歌是律诗,可以收录进《律诗集粹》。,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明快活泼”错,应是“用语浅近、含蓄委婉”。比如“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达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而“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则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采用了比较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看两首诗结尾所写内容与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本诗“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此句中“帝乡”与“渔樵”代表不同的生活,作者到“帝乡”是入仕为官,而“渔樵”则代表隐逸生活。人到了帝乡,心却向往隐逸,此句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而“劳歌此分首,风急马萧萧”则是写诗人与友人唱着劳歌分手,“风急”渲染出离别环境凄凉;“马萧萧”则通过写马的不舍离去而传达出人的依依不舍的深情。然后注意回答时扣住“为小沪解惑”,说出自己的理解,肯定小沪理解的“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是正确的。(四)(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狄仁杰,字怀英,太原并州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②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由是朝廷肃然。③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仁杰曰:“是其技穷,且为患。”乃明开首元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帝叹其达权宜。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中宗即位,追赠司空。(《新唐书·狄仁杰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仁基咨美其谊()(2)坐误斧昭陵柏()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张释之廷诤曰()A.通“争”,争论B.警告C.规劝D.公开发表讼言(2)王本立怙宠自肆()A.放纵B.卖弄C.依仗D.趁着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4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19.蔺仁基为什么称赞狄仁杰“贤”?20.第②段中,狄仁杰是如何化解高宗怒气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15~20题答案】【答案】15.①.赞叹②.因……犯罪16.①.C②.C17.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18.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使现行的法律受到破坏,这该怎么办呢?我希望(您)先斥责(他),作为对大臣们的警诫。19.狄仁杰孝顺且能推己及人,郑崇质母亲年老且有疾病,狄仁杰便想代替郑崇质出使僻远的地方,以免郑崇质的母亲担忧儿子。蔺仁基赞赏他的品行,且为自己与人不睦的行为感到惭愧。20.狄仁杰从三个方面化解高宗怒气,一是举出前朝汉文帝时的实例,引导高宗意识到法律有差别等次之分,不可一概而论;二是从法律对百姓的意义而言,“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按法令不当死,若赐死,百姓将无法所依、不知所措;三是对高宗自身的影响,“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因为一棵树杀两名大将,恐招后人议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句意:蔺仁基赞叹他的情谊。咨:赞叹。(2)句意:因误砍了昭陵柏树而犯罪。坐:因……犯罪。【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1)句意: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诤:规劝。故选C。(2)句意:王本立仗着受宠恣意而行。怙:倚仗。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狄仁杰)出使岐州,几百名逃亡的士兵抢掠行人,道路上人们不敢往来。官府抓捕了盗贼党羽严加审讯,然而其他人仍混乱不能制止。“岐州”是“使”的目的地,之前省略介词“于”,“岐州”为介词宾语,之后断开;“亡卒”做“剽行人”的主语,应在“亡卒”前断开。“行人”是“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官”做“捕系”的主语,在其前断开。“而余曹纷纷不能制”的“而”表转折,应在其前断开。最终划分为: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借”,假使;“乏”,缺少;“鲜”,少;“有罪”,有罪的人;“亏”,使……受损;“奈何”,怎么办;“愿”,希望;“斥”,斥责;“戒”,警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依据原文“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可知,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郑崇质本应该出使僻远的地方。(狄仁杰)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蔺仁基赞叹他的情谊;当时他正和司马李孝廉不和,在狄仁杰的感召下,于是两人对待彼此像原来一样。所以蔺仁基称赞狄仁杰“贤”。【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狄仁杰劝解话“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一是举出前朝汉文帝时张释之的例子,让皇帝知道法律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二是从法律对百姓的约束角度来说,如果法律没有定规,百姓将不知怎么办;三是从皇帝自身的评价来说,因为柏树而杀掉两位大臣,后世将如何评价?有理有据地说服了高宗。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小孩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申辩对答,狄仁杰读书而不予理会,官吏责问他,他回答说:“我在书中正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考中明经科,调任汴州参军。他受到官吏的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惊异于他的才华,道歉说:“圣人孔子说查看一个人所犯下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先生是被埋没的人才啊!”便极力推荐他,使他得授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的父母住在河阳,狄仁杰登上太行山,回头看,看见一片白云孤身飞过,对身边的人说:我的父母就住在它的下面。”他眺望惆怅很久,白云飘走才离开。同府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郑崇质本应该出使僻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你怎能留给双亲儿子远行万里的担忧呢?”(狄仁杰)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蔺仁基赞叹他们的友谊,这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不和,两人相对说:“我们可要稍稍感到惭愧了!”于是两人对待彼此像原来一样,他常常说:“狄仁杰品德贤良,北斗以南,只有他一个人罢了。”不久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一年之中判完了积压时间长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当时的人称道他公平宽厚。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头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按律定罪应当免死,高宗下诏书要处死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不应被处死,皇帝生气地说:“这使我成为不孝子孙,一定要处死他们。”狄仁杰说:“汉朝有偷盗高庙玉环之人,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假如拿了长陵一捧土,该如何按律定他的罪呢?’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进言,我死后,无颜于地下去见张释之、辛毗。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大庭广众之中(予以公布),徒刑、流放、处死、问罪,都有一定的标准。哪里有犯的不是该判处极刑的罪,却马上命令处死的?法律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那么万民百姓手脚往哪里放都不知道了。现在误砍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大臣,后世将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于是皇帝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几天后,狄仁杰被任命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恣意而行,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皇帝下诏宽宥他。狄仁杰说:“朝廷假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却不少。陛下怜惜有罪的人,破坏了现行的法律,这该怎么办呢?我希望您先斥责他,作为对大臣们的警诫。”王本立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都严整恭顺起来。,(狄仁杰)出使岐州,几百名逃亡的士兵抢掠行人,道路上人们不敢往来。官府抓捕了盗贼党羽严加审讯,然而其他人仍混乱不能制止。狄仁杰说:“这是因为他们方法用尽,只能成为祸患。”于是公开宽免自首者的条例,放出被关押的人,发给他们粮食之后就释放了,让他们相互传话,于是(他们)都自己绑着自己来到衙门。皇帝赞叹他通晓变通之策。(狄仁杰)在圣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叫文惠。狄仁杰所推荐引进的人才,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都是唐朝中兴时期的名臣。中宗即位,追封他为司空。(五)(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左仲郛浮渡诗序姚鼐①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港,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②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③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注]左仲郛:字仲郭,安桐城人。浮渡:山名。该文是姚鼐为好友仲郛游浮渡山所作诗集写的序。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邪B.哉C.乎D.耶2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领略到山水自然的真意?(用自己的话回答)23.,姚鼐“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敬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海愚诗钞>序》),本文正是其作品中深得阳刚之美的一篇。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赏析“阳刚之美”。24.有人认为作者于文末处才提“浮渡”本题,似与前文游离;亦有人认为此乃名家大笔,文笔跳脱,驾驭自如。你怎么看呢?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谈谈你的理由。【21~24题答案】【答案】21.D22.天下山水的形貌表现着大自然的奥妙,山水的情性变化都与人的意趣相通,只有那些放任心志于形体躯骸之外而与万物相通的人,即那些寄情物外、超尘脱俗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妙。23.所谓“阳刚”之美的特征是雄伟劲直,沉着痛快。作者在第③段描绘了昔日出游的情景:“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云天苍苍,江水泱泱,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色,天水连成了浩渺的一片;微风击波,发出阵阵水流之声,与岸石相激而腾涌直来,时有大鱼跃出波中,场面雄豪慷慨。面临此景,作者不由慨然述志,向往他日能够游遍山川河岳、名胜古迹,以沉浸于山川风物而获得灵感和诗才。文势气贯长虹,如见本心,酣畅淋漓,尤显“阳刚”之美。24.我认为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表明观点)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文末处提及与前文有内在联系,第②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对主旨进行深化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由此可见作者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句子“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的意思是“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此处为反问语气,并且和前面的“非”字搭配使用,表示反问语气的词语只有“耶”。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可知,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由此可知,天下山水的形貌表现着大自然的奥妙,山水的情性变化都与人的意趣相通,只有那些放任心志于形体躯骸之外而与万物相通的人,即那些寄情物外、超尘脱俗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妙。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阳刚”之美的特征是雄伟劲直,沉着痛快。由原文“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可知,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鳩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可见作者在第③段描绘了昔日出游的情景,场面雄豪慷慨。由原文“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可知,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由此可知,面临此景,作者不由慨然述志,向往他日能够游遍山川河岳、名胜古迹,以沉浸于山川风物而获得灵感和诗才。文势气贯长虹,如见本心,酣畅淋漓,尤显“阳刚”之美。【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先亮明观点,我认为文末处才提“浮渡”是巧写,正是名家大笔。结合“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可知,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可见姚鼐本身没有游过浮渡山,对于山景不能着一词,于是全文是从其周围的地貌逐步收缩到浮渡山。,文章浮渡山只是笼统地带出,文末处提及与前文有内在联系。由原文“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可知,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文章第②段由仲郛其诗言及其人,又由仲郛其人引到作者自身,读诗解惑,而后放笔去写游览名山大川的志愿,表明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的关系,强调诗人想要从山川风物之中去获得灵感和诗才的志愿,对主旨进行深化。结合“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可知,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由此可知,最后感叹自己连距家不到百的浮渡山也未曾一往,想象若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唯有与左仲郛共享罢了,与前文回环呼应。由此可见作者文笔跳脱灵动,驾驭自如。参考译文: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连着淮水以南的地区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来往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几人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左仲郛说:“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郛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鳩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三、作文(70分)25.有人说,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5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题关于如何读书的,体现一种辩证思维。“有人说,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不如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这句话中有一层对比,“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和“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比起来,说话者认为“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更有价值。“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是对一个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深入研究,这种精读利于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能通过一百本书去研究一个问题的人是专家。“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这句话就启发我们其他读书的方法,比如“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的读书方法就包含其中。其实这种读书方法也未尝不好,能在很多书中弄明白很多问题,这何尝不是乐事。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还可以理解为只要我们认为好的读书方法,都可以推崇,比如“泛读”“跳读”“再读”“写读”等方法。写作时,可以认同说话者的观点,从“就一百个问题读一百本书”和“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两个角度的对比论证中,支持“就一个问题读一百本书”的读书方法。也可以另辟蹊径,运用驳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证其他阅读方法的优点。立意:1.读书贵在精读。2.读书要有广度和深度。3.泛读之妙。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09:08:31 页数:20
价格:¥5 大小:51.6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