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德州一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题2022年6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眼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又借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又写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乌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予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瘦。容颇憔悴,而今却又看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情之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容貌俱佳、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季卿》一文中,书生陈季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B.《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C.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D.在传奇中穿插诗歌,用以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唐传奇中诗意笔法运用的具体表现之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B.《任氏传》中韦崟与家僮的对话,《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C.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D.小说《陈季卿》中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诗意笔法。B.文章以大量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C.文章在举例时,常常一边叙写事例,一边进行评述,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加以论述。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崔护》)【答案】1.A2.B3.D4.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指与诗歌创作相通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追求,如虚实相生的手法、叙事的节奏与韵律、含蓄蕴藉的特色等;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指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等。5.①采用虚实相生之法,写女子之美仅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八字进行正面描写,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到女子美貌如在目前。②重视情境的营造,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情可见。③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喑含深情。如“彼此目注”“送至门”“眷盼”等动作、神态,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④小说中引用崔护的诗歌,既表现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于叙事作用甚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开始运用诗意手法”错误,此意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唐传奇使用诗意笔法,但无法看出是“开始运用”;“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是说创作进入“自觉与成熟”,并非唐传奇“推动创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能力。A.“描写了真实的历史事件”错误,《柳毅传》写的是神话故事。C.“……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中说的是“……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人物情感”范围扩大,材料中是“人物的痴情”。D.“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错误,材料二最后只是说“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只能说明诗歌渲染氛围达到的效果,但无法说明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旧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过于绝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层层递进”错误,原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形象、叙事、抒情是并列关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材料一是总分总结构,由第一段“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和最后一段“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可知,材料一主要是说“诗笔”手法在唐传奇中的运用;结合分说的三个部分来看,“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籍之美”,可见,材料一主要是说唐传奇中所运用的和诗歌创作相通的手法。材料二只有一段文字,材料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例子进行证明。由一开始的观点“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可知,材料二中的“诗笔”是说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具体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可以先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然后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提到唐传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诗笔”运用——“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这段材料在塑造女子形象的时候也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如对女子进行直接描写的语言“妖姿媚态,绰有余妍”,正面展现其美,这是实,如通过崔护的表现进行侧面烘托,崔护离开之时是“眷盼而归”,到下一年清明之时又“径往寻之”,可见女子之貌美,这是虚。材料一提到唐传奇通过“诗笔”进行情境营造,“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段中写崔护第二年前去没有看到女子,留下诗作离开之后又“后数日复往寻之”,可见崔护之痴情;女子父亲向崔护哭诉“君杀吾女”,向崔护讲述女子“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可见女子的痴情。材料一提到唐传奇使用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文段中崔护和女子之间的情感大多通过动作、神态体现出来,如二人初见之时,“彼此目注”,崔护离开,女子“送至门”,崔护归去之时是“眷盼而归”,这些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二人是一见钟情,情感表达含蓄。材料二提到“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说引用诗歌在表现人物心理以及推动情节方面的作用,文段中崔护留在门上的诗歌既能体现出崔护再寻女子而未见的失落,又带出了下文女子看到诗歌而绝食而亡的情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三(节选)沈从文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B.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彰显悲剧色彩。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B.“主人全身是糠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入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碾坊主人的辛苦,与下文内容相呼应。C.“怎么不是三三的鱼?”这里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态:同时,作者还借助“大鱼吃鸭子”的梦境来展示三三的心理状态。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速叙事,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8.试谈谈对画横线句子“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的理解。9.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体现着他理想中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C7.D8.①这句话写出了三三的爸爸、妈妈靠着碾坊劳作承担起生活的担子,成天全身是糠灰,体现了堡子里人生活的艰辛。②承担碾坊劳作的人的变化,突出了三三和她母亲的不幸,但是以孩子的视角写悲剧,显得哀而不伤。9.①自然环境优美:杨家碾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们同自然和谐共生。②社会风俗淳朴:民风淳朴,人们遵守乡里的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③人物内心真诚善良:三三纯真热情,活泼可爱;三三和母亲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苦难。【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错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无法推断出“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前文交代“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由此可知,碾坊里的活很多,爸爸、妈妈为了生活,每天为碾坊忙碌,所以“成天全身是糠灰”,这句话表现了三三的爸爸、妈妈以及堡子里人生活的艰辛。“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因为爸爸去世了,母亲接过爸爸的担子,“作了碾坊的主人”,妈妈继续为家庭生活而辛劳,“成天全身是糠灰”。这是从三三的角度写家庭遭遇的变故,突出了三三和她母亲的不幸。【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堡子住置在山弯里,溪水沿了山脚流过去,平平地流,到山嘴折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央溪有无数山田”分析,杨家碾坊住置在山弯里,有溪水绕过,从碾坊往上下看,环境优美,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照当地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堡子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分析,人们遵守乡里的公约,三三母亲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表现这里民风淳朴。结合人物的对话内容分析,如“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堡子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等分析,三三对不同的钓鱼人不同的态度,纯真热情,乖巧可爱。母亲一如既往地理解那些不讲规矩的钓鱼人,表现人物的善良。他们依传统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生活着,人物真诚善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乙)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缕,双股搓合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4.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B12.B13.(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14.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久茀不治”说的是园子的情况,“修至”是一个主谓句,“修至”前要断开,排除AC;“十数畦”说的是“蔬圃”的数量,“蔬圃十数畦”共同作“为”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错误,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错误,应该是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而生疑。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统治、治理;“烦”,繁多;“怜”,怜爱;“卒以祸”,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2)“矜愍”,怜恤;“愚诚”,指自己的诚意、衷情;“听”,任从,指应许;“庶”,希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结合甲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结合乙文“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可知,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参考译文:种树郭橐驼传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便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伐树记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臭椿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得不到养分滋养;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飘,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臭椿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随后我有所醒悟,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臭椿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臭椿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确定吗?”有一天,有位客人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感告诉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够幸免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这有益于生的条件来保护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运呢!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脱斤斧砍伐的原因,是因为得利处正在于它的死,所以它们势必不能生存。它同杏树实在不同。现在臭椿树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确很合适。这与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说法又有不同啊。总之,事物的幸与不幸,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D.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16.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答案】15.C16.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望海潮》词中的“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2)《归去来兮辞并序》围绕“归”这个中心抒写,其中的“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急于归家的热切心理。(3)荷花,也称芙蓉、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青睐,或用以描绘优美风光,或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或用以比喻美好理想,比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烟柳画桥②.风帘翠幕③.问征夫以前路④.恨晨光之熹微⑤.有三秋桂子⑥.十里荷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幕、恨、熹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更新,美颜滤镜成为影视剧调节色调、提升画面呈现效果的“利器”。于是,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部分创作者想以厚重滤镜和夸张美颜追求画面的精致质感,却使演员妆容没有皱纹、斑点、毛孔,甚至连面部微表情也不见了,使观众看不到其表演的情绪和层次。有的作品中,服装干净整洁,即使经历也一尘不染,看不到生活的痕迹,画面失真,让观众产生“跳戏”之感。还有的创作者把过度美颜和厚重滤镜当成拯救其低劣艺术质量的“捷径”。所谓前期,后期滤镜来救,结果反而,更增加了几分虚假感。从本质上看,使用滤镜只是一项辅助工作,不可。创作者在学习应用高科技时,需在善用和滥用之间把握好尺度。一切为作品的艺术质量服务,为形成正向审美导向服务。唯有如此,影视剧才能呈现出更加充沛丰盈、富有生机的景象。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颠沛流离偷工减料欲盖弥彰鹊巢鸠占B.漂泊不定偷工减料瞒天过海鹊巢鸠占C.颠沛流离粗制滥造欲盖弥彰喧宾夺主D.漂泊不定粗制滥造瞒天过海喧宾夺主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恰当的一项是()A.于是,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出来。B.然而,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出来。C.于是,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D.然而,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和过度使用,负面效果才显现出来。20.请结合文本内容,给过度使用美颜滤镜的创作者提出三点建议,要求使用否定句,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20个字。【答案】18.C19.B20.①不能用美颜滤镜单纯追求画面的精致感;②不能依赖美颜滤镜来拯救作品的低劣质量;③不能把滤镜这个辅助工作当作主要工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颠沛流离:形容人们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漂泊不定:比喻流落在外。此句陈述对象为“经历”,和“颠沛流离”搭配,指经历坎坷,四处流浪,应选“颠沛流离”。第二组,偷工减料:不按照产品或工程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暗中掺假或削减工序和用料。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依据前文“拯救其低劣艺术质量”可知,此句强调的是前期质量差的问题,应选“粗制滥造”。第三组,欲盖弥彰: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依据后文“更增加了几分虚假感”可知,此句强调掩盖真相的做法,应选“欲盖弥彰”。第四组,鹊巢鸠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依据前文“使用滤镜只是一项辅助工作”可知,此句强调的是“辅助工作”,应选“喧宾夺主”。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的语病有:(1)逻辑关系不当,前句强调的是“美颜滤镜”的优势,此句强调的是“负面效果”,所以前后应表转折关系,把“于是”改成“然而”;(2)逻辑关系不当,“普及”和“过渡使用”应表递进关系,而“和”表并列关系,把“和”改成“乃至”。题中全部修改正确的选项为B。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观点的能力。(1)依据原文“部分创作者想以厚重滤镜和夸张美颜追求画面的精致质感”可知,建议创作者“不要以厚重滤镜和夸张美颜追求画面的精致质感”;(2)依据原文“还有的创作者把过度美颜和厚重滤镜当成拯救其低劣艺术质量的‘捷径’”可知,建议创作者“不要把过度美颜和厚重滤镜当成拯救其低劣艺术质量的‘捷径’”;(3)依据原文“从本质上看,使用滤镜只是一项辅助工作,不可喧宾夺主。创作者在学习应用高科技时,需在善用和滥用之间把握好尺度”可知,建议创作者“不要把滤镜当成一项主要工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冰立方”“冰之帆”同属①“冰”家族的国家速滑馆②“冰丝带”,其外立面透明的玻璃体上装饰着宛如冰晶的白色花纹,将冬奥体育文化与③“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中华之美融为一体。“冰丝带”在奥运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不仅是目前世界上甲,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其主体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融合,因此,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独特的悬挑遮阳棚设计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④“龙”的创意,俯瞰下去正如一条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因此,被称为“雪游龙”。这里承办的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被誉为⑤“雪上F1”。它专业性强,危险性高,因此,丙,最终只有小海坨山南坡的选址符合场地要求。21.对文中五处引号的作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④/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⑤/③/②④D.①④/③/②⑤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D22.甲:最环保的制冰技术乙:被称为“雪如意”丙:对场地要求极为严苛(或“对场地要求很高”,或“选址很严格”)【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的引号表强调;②处的引号表特定称谓;③处的引号表引用;④处的引号表强调;⑤处的引号表特定称谓。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后文碳排放趋近于零可知,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具有很强的环保性,可填“最环保的制冰技术”。乙处:根据前文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其主体建筑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可知,跳台的名称是和跳台设计的灵感相关的,可填“被称为‘雪如意’”。丙处:前文说到雪车雪橇项目具有专业性强、危险性高的特点,而后文又说到最终只有小海坨山南坡的选址符合场地要求,所以这里面是在说对场地的要求也很高,可填“对场地要求极为严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有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后来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可发明的东西了,就自满起来,他曾经对他的手下人说:“不要给我提任何意见!”因此,爱迪生的晚年就很少有创造发明。②冬奥会拉下帷幕,在我们对赛事津津乐道的时候,获得一金一银的苏翊鸣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在达到这个体育高峰之后,追求另一座高峰,拟报考清华大学。两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追梦无止境,我们正青春一程追梦的爱迪生,因自满之隘让晚年黯淡;接续追梦的苏翊鸣,凭不懈之志绽青春繁花。正值华年的我们,理应向苏翊鸣学习,“毋固”“毋止”,追梦无止境。追梦无止境,接续先辈梦。站起来!落后就要挨打,先辈们为了让祖国站起来,一路逐梦。我们的武器装备从马拉大炮到机械化,从战场缴获的“万国牌”到实现中国造。国防得以保障的功劳簿上,我们并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国际大环境竞争很激烈,中国“砺剑人”追梦不停歇。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砺剑人”,上高原,赴戈壁,走海疆,进入无人区,只为接续先辈梦,锻造大国长剑,护佑华夏安康。他们是“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他们是护国梦的护佑者,接续助力,一次又一次打赢的梦想。追梦无止境,高峰更高峰。走进新时代!“站起来”的我们,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富起来”、“强起来”是我们追梦的一峰又一峰。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每一程梦想都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当小我之梦与大我之梦融合,追梦人是“我”,更是“我们”。从申学周到贵州石朝乡,是“我”与“我们”的携手;从“极贫乡”到“极品乡”,是石朝乡追梦的征程;从车厘子到新校舍,是石朝乡脱贫致富的一峰又一峰。“但愿苍生俱饱暖”,中国追梦无止境。追梦无止境,领航新征程。我们要做领航者!中国人敢梦,追梦,不断圆梦。从嫦娥奔月、大漠飞天的遥想,到五星红旗在火星飘扬;从1908《天津青年》刊载的“奥运三问”,到百年后奥运圣火两次闪烁在北京的夜空;从“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悲壮挽歌,到辽宁舰实现中国航母零的突破。中国人,从未停止过追梦的步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从抗疫科技到数字经济,从大国重器到科技先锋,中国领跑新征程。从站起来,到走进新时代,再到如今的领航未来,追梦的中国人,一直在路上。寰球同凉热,人类共命运,追梦的中国人,携手世界向未来,追梦一程又一程!青春为何闪光?因为追逐梦想!中国为何辉煌?因为有一辈又一辈青年续写荣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多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主要讲述了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晚年懈怠自满,不再发明,缺乏进取心,导致晚年没有成就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自我满足”“学习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那么将止步不前”,从反面论证了“追求无止境”“梦想不能停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讲述了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冠军苏翊鸣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获得一金一银辉煌成就后追求另一座高峰,拟报考清华大学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正面的不断超越、追求进取的励志故事,他达到高峰后,再次向新的高峰攀登的精神启示我们“超越不能停”“奋斗永不息”。综合两则材料的论述,可知两则材料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了我们“永不满足”“追逐梦想”“不断超越”等观点。因此,作文可围绕这样的核心观点,或正面立论,或反面驳论,或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比如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先写个人不能停止奋斗,用伤仲永、袁隆平等例子论证;再写企业不能停止追求,可写诺基亚被淘汰、华为不断进取的例子;最后写国家不能骄傲自满,可写清朝“天朝上国”梦的覆灭,和目前我国在航天、农业、军事等领域的不断超越。最后总结升华观点。立意:1.生命不止,奋斗不息。2.我们都是追梦人。3.保持奋斗的姿态,让世界多一抹色彩。4.凝聚追逐力量,不负青春使命。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6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德州市2022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鲁人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3:03:02
页数:21
价格:¥5
大小:48.7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