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其主要表现是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这些和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呢?最显而易见的,是热浪带来的死亡。据相关报告,从2000年到2018年,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了53.7%,青壮年也难逃持续高温带来的健康问题,例如中暑、脱水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再者,高温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会引起疟疾、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正如中国俗语所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飓风等,往往会触发某些虫媒传染病、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迫使动物迁徙,导致动物间病原体溢出,传播到人体概率加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出冰封的史前病毒,引发新的未知疾病。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例如,山火不仅造成伤亡,幸存的人也会因浓烟而罹患呼吸系统疾病;气象灾害带来的可怕场景和随之而来的瘟疫流行,也往往造成社会性的心理创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可能对人类的威胁更大,自1981年以来,全球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潜力已降低了1.8%~5.6%,一些地区发生粮食危机,造成人们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增加了疾病易感性。这些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贫困地区,因为它所导致的更多冲突、粮食危机、流离失所及人畜共患病,往往引发蝴蝶效应,让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尽管全球都在关注新冠疫情,但我们不能坐等疫情过去,再着手迅速减排。”联合社论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下,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健康。(摘编自刘佳璇《极端气候威胁人类健康》)材料二:当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愈演愈烈,无不预示着人类当前的艰难处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将走向何方,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并做出关键性选择。当前的气候变化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全球是否真的在变暖,变暖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关系,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是否值得相信。真正的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的事实是否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而面对危机我们的态度和选择是什么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未来的生死存亡。科学研究和争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也更加让我们走向事实的真相,但忙于争论而忽视了眼前的危机将让我们丧失把握机会的能力,错失转危为安的机遇。当前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逐渐取代旧有的格局,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再不彻底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面对的只能是一个毁灭性的未来。最新评估显示,当前各国自主贡献的力度之和尚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1世纪末把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而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延续下去,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有可能突破3℃~4℃,或将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使有关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集团之间,不同团体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仍然存在着信任不足和利益隔阂的问题,自下而上的行动与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打造全球气候行动共同体,协调顶层设计和底层行动之间的鸿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这些也亟待通过创新机制来弥补。多元化的平台和网络建设,可以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群体和行业之间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给行动者赋能,使之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中坚力量,最大化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当前许多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有关政策仍然独立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外,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的情况。其实,应对气候变化要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全民福祉相融合,尤其要与经济政策相融合,借助经济手段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在当前紧迫形势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传播层面,更应该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首创精神,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推进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最后,顶层设计要更加接地气,更加增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系统性提升,而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并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摘编自毕欣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走向何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频发生可能会触发某些传染病及病毒的流行,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关注。B.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人类的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这些影响往往还会引发全球的蝴蝶效应。C.若不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空话。D.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这导致应对气候危机的进程十分艰难,难以确定有效对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只顾一味地争论,将会让我们忽视眼前的危机而丧失把握机会的能力。B.现在全球发展模式不仅不能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1世纪末的温升控制目标,还有可能导致实际温升高于温升控制目标。C.在当前应对气候危机中,各应对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缺少自下而上的行动,导致目标难以完成。D.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所制定的目标和政策脱离实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尽快做出关键性选择应对气候变化。B.尽快停止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C.弄清楚变暖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关系。D.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在联合国召开的“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大会上,如果你作为中国代表发言,你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请罗列一下你的发言要点。(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贵,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有删改)文本二: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B.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C.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D.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中“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B.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C.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D.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8.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9.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B.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C.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D.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B.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C.郎中,官名,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侍郎之下的官员。D.流,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对其惩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B.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C.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D.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14.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千秋岁引【宋】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③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注】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然而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③华表: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馆寒砧”一句,写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B.“孤城画角”一句,虽写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仕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16.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中着眼大局,客观分析燕国和赵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A.不但而且至于而且B.如果就关于或者C.不但而且那么或者D如果那么至于甚至19.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称西部少数民族为“戎”,称呼东部少数民族为“夷”。B.《昭》、《虞》、《武》、《象》是传说中的古乐名,《昭》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C.瓮和缶都是秦国的乐器,瓮是储粮的器具,口小而腹大。缶是一种陶制的打击乐器。D.东羲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在古代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日削月割③辇来于秦④可怜焦土⑤以膏泽斯民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⑧君人者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C.①⑦/②④⑤/③⑧/⑥D.①⑥/②③⑤/④⑧/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座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 ① ,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 ② ,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21.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拟人、对比B.比喻、拟人、排比C.拟人、对比、对偶D.比喻、对比、夸张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四、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中学高一六班召开了一次班会,主题是“与人交往中,如何做一位君子”。为了便于讨论,老师提供了事例如下:事例一: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疾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事例二: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读了以上两则事例,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其主要表现是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这些和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呢?最显而易见的,是热浪带来的死亡。据相关报告,从2000年到2018年,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了53.7%,青壮年也难逃持续高温带来的健康问题,例如中暑、脱水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再者,高温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会引起疟疾、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正如中国俗语所言“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飓风等,往往会触发某些虫媒传染病、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迫使动物迁徙,导致动物间病原体溢出,传播到人体概率加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冻土融化,可能会释放出冰封的史前病毒,引发新的未知疾病。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例如,山火不仅造成伤亡,幸存的人也会因浓烟而罹患呼吸系统疾病;气象灾害带来的可怕场景和随之而来的瘟疫流行,也往往造成社会性的心理创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可能对人类的威胁更大,自1981年以来,全球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潜力已降低了1.8%~5.6%,一些地区发生粮食危机,造成人们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增加了疾病易感性。这些负面影响并不局限于贫困地区,因为它所导致的更多冲突、粮食危机、流离失所及人畜共患病,往往引发蝴蝶效应,让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尽管全球都在关注新冠疫情,但我们不能坐等疫情过去,再着手迅速减排。”联合社论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下,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健康。(摘编自刘佳璇《极端气候威胁人类健康》)材料二:当前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愈演愈烈,无不预示着人类当前的艰难处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将走向何方,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并做出关键性选择。当前的气候变化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始终没有停止,但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全球是否真的在变暖,变暖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关系,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是否值得相信。真正的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的事实是否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而面对危机我们的态度和选择是什么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未来的生死存亡。科学研究和争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也更加让我们走向事实的真相,但忙于争论而忽视了眼前的危机将让我们丧失把握机会的能力,错失转危为安的机遇。当前新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逐渐取代旧有的格局,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再不彻底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面对的只能是一个毁灭性的未来。最新评估显示,当前各国自主贡献的力度之和尚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1世纪末把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而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延续下去,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有可能突破3℃~4℃,或将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使有关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集团之间,不同团体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仍然存在着信任不足和利益隔阂的问题,自下而上的行动与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打造全球气候行动共同体,协调顶层设计和底层行动之间的鸿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这些也亟待通过创新机制来弥补。多元化的平台和网络建设,可以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群体和行业之间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给行动者赋能,使之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中坚力量,最大化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当前许多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有关政策仍然独立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外,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的情况。其实,应对气候变化要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全民福祉相融合,尤其要与经济政策相融合,借助经济手段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在当前紧迫形势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传播层面,更应该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首创精神,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推进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最后,顶层设计要更加接地气,更加增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系统性提升,而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并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摘编自毕欣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走向何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频发生可能会触发某些传染病及病毒的流行,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关注。B.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人类的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这些影响往往还会引发全球的蝴蝶效应。C.若不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么可持续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空话。D.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这导致应对气候危机的进程十分艰难,难以确定有效对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只顾一味地争论,将会让我们忽视眼前的危机而丧失把握机会的能力。B.现在全球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1世纪末的温升控制目标,还有可能导致实际温升高于温升控制目标。C.在当前应对气候危机中,各应对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缺少自下而上的行动,导致目标难以完成。D.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所制定的目标和政策脱离实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尽快做出关键性选择应对气候变化。B.尽快停止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C.弄清楚变暖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否存在关系。D.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在联合国召开的“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大会上,如果你作为中国代表发言,你会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请罗列一下你的发言要点。【答案】1.D2.C3.A4.先点出高温所导致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的事实,再提出“它们与人类的健康有何联系”的问题,然后从高温给人的健康的直接影响和所引起的负面危害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世界各国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达到减排目标。5.①停止争论,正视眼前气候危机,强化各国联动机制,打造全球气候行动共同体。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全民福祉相融合,借助经济手段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②大力推行多元化的平台和网络建设,促进应对气候危机各主体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给行动者赋能。③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向纵深,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④加强顶层设计,增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系统性提升。【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信息的能力。D.“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争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曲解文意。根据“尽管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始终没有停止”和“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依然存在”的信息可知,其争论既有科学层面的,也有意识形态层面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C.“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缺少自下而上的行动”分析不当,文中只是说“自下而上的行动与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与冲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论点的能力。B、C、D三项都是分论点,只有A项是材料二主要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其主要表现是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首先指出高温导致的问题,指出现在存在的事实;再由此提出问题——这些和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联系呢?第二至五段从不同角度分析温给人的健康的直接影响和所引起的负面危害。第二段分析阐述“最显而易见的,是热浪带来的死亡”,第三段分析“再者,高温为虫媒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会引起疟疾、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复苏”,第四段分析“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第五段指出“因为它所导致的更多冲突、粮食危机,、流离失所及人畜共患病,往往引发蝴蝶效应,让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第六段总结全文,指出“联合社论呼吁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下,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健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文本是总分总的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梳理分析文章内容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由“当前的气候变化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争论始终没有停止”“真正的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的事实是否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危机已经到来……”“如何打造全球气候行动共同体,协调顶层设计和底层行动之间的鸿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这些也亟待通过创新机制来弥补”等句可知,针对目前世界各国争论不已,不能正视气候危机的问题,应当做到停止争论,正视眼前气候危机,强化各国联动机制,打造全球气候行动共同体。由“其实,应对气候变化要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全民福祉相融合,尤其要与经济政策相融合,借助经济手段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可知,应当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全民福祉相融合,借助经济手段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由“多元化的平台和网络建设,可以促进各国各地区之间、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各个群体和行业之间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给行动者赋能,……最大化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可知,应当大力推行多元化的平台和网络建设,促进应对气候危机各主体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给行动者赋能。由“在当前紧迫形势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传播层面,更应该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知,应当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向纵深,深入到产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最后,顶层设计要更加接地气,更加增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系统性提升,而政策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并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可知,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增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系统性提升。(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贵,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有删改)文本二:第70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B.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C.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D.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B.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C.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D.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8.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9.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6.C7.D8.①才华出众。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②心直口快(或纯真坦率)。看了宝钗写的《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③命运凄苦。《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这是她凄苦命运的象征。9.①语言形式陌生化。“好风凭借力”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②语意上重炼意翻新。用简洁的语言体现了薛宝钗从容不迫、春风得意的内心世界。③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能给人们以哲理启示。脱离具体的创作情境,可以给人们向上精神、竞争意识等多方面的启示。【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错误,原文是说,贾宝玉见了贾探春的上半首,“反倒动了兴开了机”,意即内心有了触动,来了兴致才写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D.“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错误,从原文推导不出这个结论。根据文本二“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可知,语言的陌生化只是作品的一个特征,文学作品成功与否,受许多因素影响,文学语言只是因素之一。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文本一,“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黛玉看了史湘云的诗都自叹不如,众人“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侧面衬托史湘云才华出众,非同一般。文本一,宝钗写好后,“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她第一个就给出评价,可见她心直口快的特点。文本一,她写的“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内容是暮春时节,春色逝去之景,从诗歌的象征义来看,这是她凄苦命运的象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本二,“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可见,薛宝钗诗歌的语言语序颠倒,形式陌生化;文本二,“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可见,薛宝钗《临江仙》最后两句,语言上注重炼意,做到了言简意赅,且翻出了新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反咏絮的哀伤情绪基调,写出了柳絮可借力飞上青天的积极自在的心态,以此可见薛宝钗从容不迫、春风得意的内心世界,也是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文本二,“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可见,薛宝钗的《临江仙》能够体现诗歌的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能给人们以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上以问封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对曰:“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B.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C.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D.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计23年。年号由汉文帝首创。B.海内,泛指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C.郎中,官名,唐时各部都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侍郎之下的官员。D.流,流放,即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对其惩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大宴群臣,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当封德彝夸赞他以神武平定天下岂是文德能比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文才武功应各随其时。B.唐太宗因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就发布敕令让其自首,否则处死;戴胄犯颜劝谏,他先是发怒,后听了戴胄的解说,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C.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德之才,封德彝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后来回复说没有奇才,太宗告诉他,用人如用器物,要各取所长。D.御史大夫杜淹认为,部门公文滞留丢失的情况,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而封德彝却认为,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14.面对大理少卿胡演的困惑,唐太宗是如何回答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B11.A12.D13.(1)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为它哀叹却不以它为鉴,那么又要让后人来哀叹他们了。(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的就越急。14.①他认为长孙顺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赐绢后,能认识到收受贿赂是可耻的事情。那么这个法子比惩罚他还能让他觉得耻辱;②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兽,即使杀了他也无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是主语,“受人馈绢”是谓语部分,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府库”是“共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年号由汉文帝首创”错,应为汉武帝首创。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两人的观点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杜淹认为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不是“御史有责任检举揭发”;封德彝认为设分职,各有分工,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不是“各部门应该主动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暇”,来不及;“哀之”,为它哀叹;“鉴之”,以它为鉴。(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繁”,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可知,他认为长孙顺德如果有人性,他收到赐绢后,能认识到收受贿赂是可耻的事情。那么这个法子比惩罚他还能让他觉得耻辱;结合“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可知,如果他不知道是羞辱他,那他就是禽兽,即使杀了他也无用。参考译文:贞观元年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说得不对。”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无私,所以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因为很多候选官假冒资历和门荫,所以发布敕令,让他们自首,否则就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想杀了他们。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应该流放。”太宗大怒说:“你想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帝王的诏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变化,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诚信的。陛下愤恨候选官多有欺诈,所以想杀了他们,但是既然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又依照法律裁断,这是忍小的愤恨而存大诚信的做法。”太宗说:“你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戴胄先后多次冒犯皇上执法,奏答时如泉水一样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从此国家很少有冤案。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贤德的人才,但很久没有举荐一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现今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所长。古代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了?只能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罢了,怎么能诬蔑现在没有人才呢。”封德奔惭愧地退下。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恐怕有滞留丢失的。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定。”唐太宗就此事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分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过失,御史自然应该揭发检举。”杜淹沉默不语。太宗问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杜淹回答说:“天下的事务应当尽量公正无私,对的就听从。封德彝所说的,实在很有道理,臣心悦诚服。不敢再坚持错误的观点了。”太宗高兴地说:“如果你们都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忧虑呢。”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如此地步呢?”太宗尚且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什么还赐他绢帛呢!”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千秋岁引【宋】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③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注】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然而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③华表:华表,又名诽谤木,立于殿堂前。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别馆寒砧”一句,写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B.“孤城画角”一句,虽写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仕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16.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答案】15.B16.《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①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②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综上,这阕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能力。细读题干,考生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扣住“仕途受挫”“退居”两个关键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寒砧”“画角”之声,“海上燕”“沙头雁”之景,渲染了环境之空旷、寥阔、萧条,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尤其“南来雁向沙头落”一句,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综上,这阕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苏洵在《六国论》中着眼大局,客观分析燕国和赵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⑥.可谓智力孤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溢”“盘游”“覆压”“隔”“殆”“智”。三、语言文字运用18.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A.不但而且至于而且B.如果就关于或者C.不但而且那么或者D.如果那么至于甚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不但……而且……”表递进;“如果……就……”表假设。从句意关系看,“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为递进关系,应选“不但……而且……”;“至于”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定语。前面说的是“树”的颜色,这里进行补充,说“木”的颜色,应选用“至于”。“而且”和“甚至”都有表递进的意思;“或者”表选择关系。“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两句,从句意上判断,应为递进关系,而非选择关系,应选“而且”。故选A。19.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称西部少数民族为“戎”,称呼东部少数民族为“夷”。B.《昭》、《虞》、《武》、《象》是传说中的古乐名,《昭》即《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C.瓮和缶都是秦国的乐器,瓮是储粮的器具,口小而腹大。缶是一种陶制的打击乐器。D.东羲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在古代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瓮是储粮的器具……缶是一种陶制的打击乐器”,瓮是汲水的器具,缶是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故选C。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日削月割③辇来于秦④可怜焦土⑤以膏泽斯民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⑦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⑧君人者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①⑥/②③/④⑤⑧/⑦C.①⑦/②④⑤/③⑧/⑥D.①⑥/②③⑤/④⑧/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①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句意: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②名词用作状语,日,每天;月,每月,一月月。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③名词用作状语,乘辇车。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④名词用作动词,成为焦土。句意:可惜(华丽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⑤名词用作动词,施恩惠。句意: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⑥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句意: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⑦形容词用作名词,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⑧名词用作动词,做君主,统治。句意:作为君主的人。①⑥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②③均为名词用作状语,④⑤⑧均为名词用作动词,⑦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座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 ① ,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 ② ,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21.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拟人、对比B.比喻、拟人、排比C.拟人、对比、对偶D.比喻、对比、夸张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21.B22.①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②房子虽然小。23.①原文运用排比的手法,更形象地写出孩童们嬉戏内容的丰富:②原文中由短句到长句,句式的长短富有节奏美。【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小河在柳竹庇护下”说“柳竹”庇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若一条婉蜒的银带”把小河比作银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参天的格树”中“参天”形容树木高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连用三个“一会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材料中并没有使用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句提到“但者辈人讲过很多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后句提到“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横线处应和下句是转折关系,且要提到上句的“故事”,可以得知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大多是虚假的,所以第一处可填“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或者“虽然故事可能是虚构的”。第二处,前句提到“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后句提到“却十分精致”,表明和前面一句是转折关系,所以第二处可填“房子虽然小”。【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原句和改句,原句使用排比的修辞,连用三个“一会儿……”写小孩子的活动,活动有“捉迷藏”“踢毽子”“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形象地写出了孩童们嬉戏内容的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比较原句和改句,在句式上,原句“他们笑着、闹看”“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句子相对短,而“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相对长,由短句到长句,句式的长短富有节奏美。四、写作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某中学高一六班召开了一次班会,主题是“与人交往中,如何做一位君子”。为了便于讨论,老师提供了事例如下:事例一: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疾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事例二: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杰斐逊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读了以上两则事例,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谈的是宋代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君子之争。二人是政敌,彼此痛下杀手。但他们各自当政时对彼此的评价褒扬有加。王安石评价司马光“国之栋梁”,至高无上;司马光评价王安石“有古君子之风”。文段的语意强调二人的君子之争、君子之风:君子之争在敢于争,在勇于提出不同见解,在一心为公了无私心;君子之风在德厚,在品高。第二则材料谈的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和杰斐逊的君子之交。杰斐逊是华盛顿的属下和亲密战友,但他不因此放弃原则改变立场,不因华盛顿的丰功伟绩而对他顶礼膜拜。华盛顿也没有因此疏远排挤杰斐逊,反而称赞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他们彼此欣赏,相互尊重。这组人物关系同样体现了君子之交,君子之争:君子之交,求同存异;君子之争,不同而能“和”。这两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本题情境的限制,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也是命题人针对材料情境所给的立意引导,两则材料都在谈君子人格,有分歧并不相倾,有斗争不趋私利,只循大道趋大义。考生如果只看到彼此政见不同对立斗争,而谈善待对手就是善待自己,则是偏离情境限制。如果只看到二人相互褒扬而谈包容宽容与人为善的君子之德,也偏离了情境的限制。本题要求写发言稿,发言主题为“与人交往中,如何做一位君子”,倡导君子之风、君子之度,引领当代青年做事要真、做人要正。与新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两则材料”是写作范围,隐含的写作交际情境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思考和认识”是对议论文文体的隐性要求。从材料中的人物故事出发,选取某一立意,联系古今中外能体现君子之争、君子之和、君子之德的相关素材,不论领域,或正或反,或援引事例,或引用名言警句,充实论证,强化说理。时下,只求功利而无视品格,与人为仇必落井下石,一言不合则拼死相斗等等现象并不少见。君子的伟大在于斗争不得取胜时,不降志,不辱身,不趋时逐利,不回避危险,而不是伺机报复恶意中伤。正己守道、相互欣赏、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多元发展乃相处正道。立意:1.不畏浮云遮望眼,身处陌路亦相亲。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是真君子。3.君子之争不相倾,相互欣赏、彼此尊重。4.有一种对手叫君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24 19:41:07 页数:28
价格:¥4 大小:63.4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