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丰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丰都中学2022年春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素来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里说:“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这是从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上说的。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过:“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书法和绘画之所以在艺术趣味上也“同源”,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文字的孽乳,是从象形出发,逐渐生发出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抽象的表意形式,从反映事物之形象的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符号;另一方面,中国绘画从秦汉时代开始,就奠定了一种轻写实而重抒情、写意的艺术倾向,绘画从客观如实地展现自然、人物的形象,转向表达画家本身的情感、观念和想象。这样,中国的文字和绘画,就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于是,它们的形式载体书法和中国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代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气韵”,也就是“神韵”,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便成了这一时代绘画的最高艺术水准。而后,山水画、花鸟画等兴起以后,“气韵”便从人物扩展到一切绘画的表现对象。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关于书法的气韵,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者,散也”,是说书法是审美心胸、艺术情思的表现。在古人心中,文字本身是有生命、情韵的,书法家的使命,就是把文字本身的生命律动和情韵展现出来。关于绘画的气韵,苏轼在一首评论文与可画竹的诗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文与可笔下的竹子融入了主观的情致、神思和想象,因而变化万端,活泼泼地展现出了“自然”本身的生动景象与境界。只有气韵生动的书画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美”的,才能展现出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创造力。(摘编自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材料二: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建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察,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它的演变,是随被装饰物的目的,及关于此种目的的时代文化气氛而推动,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依然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于是书画的关系,便密切了起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茉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摘编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中国文字从象形演变为抽象的表意符号,绘画也由写实转向写意,二者的艺术追求呈现出合流的趋势。B.材料一认为,艺术家要将自我的情思和想象融入书画作品中,方能充分表现文字、人物、山水和花鸟等对象的神韵。C.材料一认为,“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书法的艺术趣味。D.材料二认为,原始象形文字追求物象,可以帮助并代替记忆,体现了实用功能,这与原始绘画的审美功能完全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欲明画法,先究书法”,这种看法具有历史局限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价值不大。B.吴道子晚年绘画线条“如莼菜条”与沈颢《山水法》里的说法,都可用来佐证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C.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源”说法的支撑。D.材料二先分析古文字的发展,又从草书的角度阐述书法的艺术化,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反思。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元代书画家朱德润说:“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B.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C.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D.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4分) 5.宋、元时期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逐渐形成中国画重视笔墨的艺术特征,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文城(节选)余华(一)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踟躇前行。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态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陆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二)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名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随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林祥福就是在这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双眼眯缝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这里是文城吗?”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惊奇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袱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袱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文本二:余华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也是我国先锋派小说中成就最突出的作家。余华小说的语言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影响,具有简洁、流畅、生动、动感十足和冲击力极强的鲜明特色,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既展现了他不凡的艺术功底,也为他的小说营造了一个独特而神秘的文学氛围和世界。(摘编自李春霞《余华小说语言特色的多角度审视》)6.文中多次出现林祥福的“北方口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方口音”第一次出现点明这是林祥福身世的唯一线索,其身世显得神秘。B.“北方口音”第二次出现是林祥福向人讨要奶水喂养女儿,显示出他的困窘。C.“北方口音”第三次出现在林祥福向人打听文城的地名,扣住了小说的题目。D.“北方口音”多次出现聚焦了人物特征,意在强化林祥福与溪镇的格格不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描写出林祥福万亩荡“欣欣向荣”的富庶场景,再追忆他初到溪镇的情形,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陈永良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烘托出主要人物林祥福在刚到溪镇时的落魄形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多次出现,串联起故事情节的发展。C.总是伸在前面的右手,手掌里的一文铜钱,欲哭无泪的眼睛……林祥福敲门时这些细节,刻画出贫穷而有礼,勉力维持着自尊的人物形象。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讲述故事,全知视角既显得客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人物的身份、背景,把读者快速带入故事的场景中。8.小说最后一段写到了林祥福的包袱,有什么用意?(4分) 9.文本二介绍的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在《文城》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章帝建初五年,班超欲遂平西域,上疏请兵曰:“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唯焉者、龟兹独未服从。今宜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八年,帝拜班超为将兵长史。章和元年,班超发于阅诸国兵共二万五千人击莎车,龟兹王发兵合五万人救之。超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三年冬,龟兹诸国皆降。和帝六年,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等八国兵合七万余人讨焉者,斩首五千余级,更立焉者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十四年七月,帝征超还。九月,卒。安帝永初元年,公卿议者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六月,罢西域都护。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永宁元年,北匈奴率车师后王共杀敦煌长史索班等。曹宗因请兵五千人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公卿多以为宜绝西域。太后闻班勇有父风,召问之。勇曰:“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臣愚以为不可许也。今宜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宣威布德,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于是从勇议,然亦未能出屯。其后匈奴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张珰上书曰:“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帝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三年春,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自缚诣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是前部始复开通。顺帝永建二年,西域诸国皆服于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 B.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C.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D.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质,有礼物、人质等意,文中“纳质”指的是西域藩属国向汉朝进献礼物。B.都护,汉代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边政事务,控制西域各国。C.绶,指印绶。古时候通常一官一绶,“三绶”是汉朝重赏功臣的一种方式。D.屯田,此处为军屯,指朝廷让驻屯的军队就地垦荒耕种以获取军饷的举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超认为西域大多数国家都有归附之心,平定西域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上疏向朝廷请兵,并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B.在莎车、焉耆等国相继投降之后,西域五十余国皆已全部归附,就连四万里外语言不通的国家也都纷纷前来朝贡。C.在对待西域的问题上,班勇并没有承袭其父班超以夷制夷的策略,而是施恩布信,收服人心,使西域各国主动归降。D.班勇用恩义开导龟兹王,使他自缚请降,并借机征调他的军队击退匈奴。自此,汉朝与车师前王国再次建立起联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后匈奴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2)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14.在处理西域问题上,朝廷为什么同意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一职,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屏迹(其三)杜甫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注:公元762年春夏之交,杜甫经历了动乱漂泊,终于在浣花溪得一草堂,生活得以稳定而创作本诗。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围绕“无营”二字展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B.面对孩子的失学和妻子的抱怨,诗人并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世道艰难,无力为之。C.人生一世,潦倒至此,唯有借酒浇愁,忘却尘世烦扰,长期不梳洗也不在乎。D.诗人无事可做,起床很晚,内心也没有营谋之忧,生活因而十分清闲,非常轻松。16.杜诗遣词贴切传神,请以颔联为例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古人常在诗文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精炼、精辟的语言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贤能和忠诚。(4)《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词人打破时空界限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集中在一个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大遗址一般是指如长城、秦始皇陵、殷墟等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聚落、都城、墓葬等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大遗址凝聚着中国古老文明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思维习惯,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认同,是中华民族融汇创新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结合国内外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传下去”。加强大遗址考古工作,夯实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根基。考古工作应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全过程,以科学确认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将大遗址保护利用引入考古规划,因而在保护利用的成本投入、展示方式、可行性操作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将考古科研成果输出为可普及的知识,让专业学术成果回归人民、普惠大众。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科学确认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将大遗址保护利用纳入考古规划,因而在保护利用的成本投入、展示方式、可行性操作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B.在科学确认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将大遗址保护利用纳入考古规划,进而在保护利用的成本投入、展示方式、可行性操作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C.以科学确认遗址价值为基础,将大遗址保护利用引入考古规划,因而在保护利用的成本投入、展示方式、可行性操作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D.以科学确认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将大遗址保护利用引入考古规划,进而在保护利用的成本投入、展示方式、可行性操作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说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先减少主食;然而,这种减肥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风险。_____①______,如果底座丧失了,也谈不上合理的膳食结构。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5%,是______②_______,也是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谷类为主是中国人每日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所以,_______③_______。对于长期不吃主食的人群来说,缺乏主食摄入会直接导致血糖水平降低,产生头晕、心悸、精神不集中等问题,严重者还会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脑细胞死亡的风险。长期以鸡鸭鱼肉等食物来代替主食饱腹的人群,易养成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习惯,将增加高尿酸血症、痛风、骨质疏松、高脂血症等疾病风险。更严重的是,不吃主食减肥还有可能引发肥胖。 膳食指南推荐成年健康人群的主食应该食物多样、谷物为主,每天每人应该摄入主食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新鲜薯类50-100克。谷类、薯类、杂豆类的食物品种数平均每天3种以上,每周5种以上。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22.简述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丰子恺的作品《幸有我来山未孤》很好地诠释了柳宗元的美学思想,“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景”,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所以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萨特也有类似的表述:“多亏我们,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是我们的汽车和我们的飞机的速度把地球的庞大体积组织起来;我们每有所举动,世界便被披示出一种新的面貌。……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至少它将停滞在那里;没有那么疯狂的人相信它将要消失。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中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丰都中学2022年春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理解错误,原文是“书法和中国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可见不是“本是”。“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书法的艺术趣味”强加因果,原文是“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这种看法具有历史局限性”分析错误,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并没有“局限性”等评价。C.“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源’说法的支撑”分析错误,原文是“谈到绘画……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原文并没有此种说法。D.“材料二先分析古文字的发展”分析错误,原文是“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可见材料二并未分析古文字,而是绘画。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A项“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意思是书画体同文异,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B项“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意思是草书盛行后,才有写意画。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项“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强调二者之相同点,而材料二强调二者的不同点。D项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正确。故选D。4.本段的论证思路是由总到分的。(1分)首先提出观点,即:谈绘画,应该打破“书画同源说”。(1分)然后由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指出绘画起源于抽象的性质及古代文字有实用的性质,两相比较,论证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论述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第一句“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可见首先提出观点,即:谈绘画,应该打破“书画同源”说。由文中“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指出绘画起源于抽象的性质;从文中“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可见古代文字有实用的性质。两相比较,二者并不同源,论证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5.①中国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既是创造性的,又是有局限性的。②创造性表现为,使得绘画笔墨或匀细,或浓淡,有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效果。③由于过于强调笔墨,而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宋、元时期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逐渐形成中国画重视笔墨的艺术特征,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的看法。由材料一“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可见,中国画重视笔墨的特点是独特的,个性的。由材料二“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可见,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也是有局限性的,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6.D【解析】“意在强调林祥福与溪镇的格格不入”错误,多次写“北方口音”,意在强化其身世的神秘;根据“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可知,林祥福与溪镇并不是格格不入。7.B【解析】“陈永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错误,陈永良在文本后半部分出现,构不成小说的线索。8.①包袱是北方织布机织出的白色粗织布,不是南方的印花细布,暗示了林祥福来自北方的身世,与上文形成呼应;②包袱“庞大”“已经泛黄”“满是污渍”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林祥福的顽强坚韧,也象征了他生活的沉重。(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小说语言简洁流畅,多用短句,言简义丰,如写林祥福乞讨奶水敲门时,简单的细节描写即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②小说善于采用比喻修辞,如将林祥福比喻成“在冰天雪地里踟躇前行”的白熊,将茫然神情比喻成“雪冻时的溪镇景色”等,十分生动形象;(答“善用比喻修辞,化虚为实,如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等亦可。)③小说善用动词,如写龙卷风,树叶“追随”瓦片“飞走了”,动感十足,写溪镇成为“秃顶的城镇”,给读者很强的冲击力。(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班超得悉两支敌军已经出动,秘密召集各部拢兵,飞驰奔袭莎车军营。莎车军大惊乱逃,联军追击歼敌五千多人,莎车王于是投降。 “密召诸部勒兵”省略了主语班超,是完整的句子,“诸部”作“召”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奔走”指胡奔走,“追斩五千余级”的主语是“联军”,是两个句子,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11.A【解析】文中的“质”指人质,古时两国结盟或向他国表示臣服,往往会派遣王室子弟去该国做人质。12.C【解析】“班勇并没有承袭其父班超以夷制夷的策略”说法错误,从“勇开以恩信,白英自缚诣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是前部始复开通”可知也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13.(1)那之后匈奴多次联合车师国共同进犯劫掠,河西地区遭受严重损害。(2)虽然我与仲卿相约,但是看来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现在立即应许这门亲事,就可以办理婚事了。【解析】给分要点:(1)“数”,屡次;“寇钞”,劫掠;“大被其害”,受到严重伤害;三个点各1分,整体正确1分(2)“要”,相约;“渠会”,与他相会;“相许和”,答应这门亲事;三个点各1分,整体正确1分。14.①派驻副校尉,耗费财力少:②能宣扬朝廷威德,震慑匈奴,坚定西域各国归附之③利于保持对西域的控制,护卫河西安全。(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可知原因之一是国库并不充足,大军没有后继力量。由“宣威布德,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可知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可以宣扬推广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以维系西域各国的归附之心,动摇匈奴的觊觎之意,同时又不会带来消耗国家资财的忧虑。15.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D项,“内心也没有营谋之忧生活因而十分清闲,非常轻松”错误,属于曲解诗意孩子失学、家庭贫困、妻子抱怨,诗人不是毫不在意而是无力解决“贫困”对于杜甫来说,已经常态化了,无能为力,便不再去想。故选D。16.①颔联中“团、漾”两动词贴切传神。“团”字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在日光下发出的晕影,将四方景色包容其中;而“漾”字以动态的效果写出江水之清澈,简直如同世外桃源;“团、漾”二字表现出草堂环境的清幽。②表达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对于稳定宁静的清闲生活的享受之情同时还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无奈之情。【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因为家里没有任何紧迫的事情可做,于是,不用起来那么早,因为不需要经营也不参与勾心斗角(其实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或者说他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他的居处变得格外清幽。竹子衬托着田野的绿色,草舍的倒影在江流里荡漾。“团”字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在日光下发出的晕影,将四方景色包容其中;“漾”字以动态的效果写出江水之清澈简直如同世外桃源;“团、漾”二字表现出草堂环境的美好、清幽。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草堂的生活状态,这给人的印象是杜甫是懒散的,这像一个混吃等老的闲人,一个失去理想的人,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不是的。杜甫的懒散是因为他想做事而做不成,他苦恼他没有办法,大环境之下,他只能以自己的“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做形式上的抗争,他憋屈,他苦恼,他以懒散的行状示人,而实际上,他的生活是相当积极的,否则就不会有草堂安定的生活了,他砍树除草他伐竹种药,不管在怎样的生活状态之下,杜甫从来都是积极的。即表达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对于稳定宁静的清闲生活的享受之情,同时还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无奈之情。17.(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和A项的引号作用均是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反语,含讽刺意;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特殊称谓。1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以科学确认遗址价值的基础上”属于句式杂糅,可改为“以……为基础”或“在……的基础上”;二,“引入……规划”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纳入……规划”;三,“因而”不合逻辑,可改为“进而”。20.大遗址即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一般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聚落、都城、墓葬等,例如长城、秦始皇陵、殷墟等。(4个短句每句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本句话的主干为:大遗址一般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大型古文化遗址”的定语有:如长城、秦始皇陵、殷墟等,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聚落、都城、墓葬等,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的。把定语变成几个短句为:它是指在我国考古学文化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聚落、都城、墓葬等。它是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的。例如长城、秦始皇陵、殷墟等。21.①主食是膳食平衡的底座;②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③每餐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答对1空得2分,2空得4分,3空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到很多人呢说到减肥首先想到的是先减少主食,但实际上这种减肥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而后文说到如果底座丧失了就谈不上合理的膳食结构,所以这里面将主食看做合理的膳食结构的底座,可填“主食是膳食平衡的底座”。第二处,前面说到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5%,可见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可填“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第三处,本处用“所以”来连接,正是因为谷物为主是中国人每日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摄入足够的谷类食物,可填“每餐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22.①因为长期不吃主食和以鸡鸭鱼肉代替主食,(1分)②容易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1分)③所以主食应该多样、谷物为主。(1分)(因果关系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概括主要内容并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二自然段说到长期不吃主食和长期以鸡鸭鱼肉等食物代替主食饱腹的人群会容易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第三段说到膳食指南推荐成年健康人群的主食应该食物多样、谷物为主。题干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来概括主要内容。所以首先原因是长期不吃主食和以鸡鸭鱼肉代替主食,容易增加各种疾病发生的风险。然后结果是主食应该多样、谷物为主。最后用“因为……所以”这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把句子组合起来。23.材料选材于漫画、古诗文和西方美学文章。核心句即“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抽出关键词“美”与“人”。结合材料判定“美”与欣赏者的关系,最好是互相生成的。  参考译文: 东汉章帝建初五年,班超想要平定西域,就上疏奏请朝廷出兵,说:“现在西域各国,从极西之地算起,无不仰慕我朝的德政教化,只有焉耆、龟兹两国没有服从。现在我们应与各国联军,无须花费多少时日,龟兹王就能被我们擒获。用夷狄攻打夷狄,这是良策!”建初八年,汉章帝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章和元年,班超征调于阗诸国士兵共计二万五千人攻打莎车国,龟兹王派遣士兵计五万人救援莎车。班超与众人商议说“现在我们兵少,难以抵挡。不如各自散去,才是良计。你们要等到晚上鼓声响起才可出发。”班超暗中放松对所擒俘虏的戒备(以让他们逃走带回消息)。龟兹王听后大喜亲自带领一万骑兵在西边拦截班超温宿玉则率八千骑兵到东面截击于阗军。班超听说龟兹温宿两国的军队已出发,就秘密召集各部整顿士兵备战,奔袭莎车军营。胡人大受惊扰,四处奔逃,班超率军追击斩杀五千多人,莎车国就投降了。三年冬,龟兹等国也都相继投降。和帝六年,西域都护班超征发龟兹等八国的军队共计七万多人讨伐焉口耆,斩首五千多级,改立新的焉耆王。从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都送纳子弟作为人质归附汉朝,四万里外以至海滨的那些语言不通需经重重翻译的远方国家也都向汉朝进贡十四年七月,皇帝征召班超回国。九月班超去世。安帝永初元年二朝中公卿认为西域与汉朝和隔遥远,屡有背叛,而且还要派驻军队,朝廷在西域方面投入的花费无穷无尽。六月,就废除了西域都护。西域各国和汉朝断绝了关系,北匈奴又重新凭借武力役使各国,使其归属自己,胁迫他们和自己一起侵犯汉朝边境。永宁元年,北匈奴率领车师后王的军队一起杀害了敦煌长史索班等人。曹宗于是向朝廷请求出兵五千人去攻打匈奴既为索班报仇雪耻,也趁机重新夺回西域。朝中公卿大多认为应该和西域断绝关系。太后听说班勇有其父班超的风采,就召见并询问他的意见。班勇说:“现在国库并不充盈,军队缺乏后援,我私下认为不可答应曹宗的出兵请求。现在应该恢复设置护西域副校尉让他宣传汉家威势广布我朝恩德以此来坚定各国的归附之心,并借以动摇匈奴觊觎西线的企图同吐也不会有耗费国家力的顾虑”于是朝廷听从了班勇的建议,但是依然没有派兵去驻电之后陶奴多次联合车师国共同进犯劫掉,河西地区遭受严重损毁,上书说抛弃西域,那么河西地区也无法自保。”皇帝又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年春,班勇抵达楼兰。因为鄯善国归附,朝廷特地颁给班勇三绶以示奖励。而龟兹王白英依然犹豫不决,班勇施恩布信于他,白英就绑缚自己到班勇那里请降。班勇趁机征调龟兹的一万多名步兵、骑兵到车师前王庭,击退了匈奴的伊蠡王。于是车师前王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顺帝永建二年,西域各国都已臣服汉朝。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6 11:16:10 页数:11
价格:¥4 大小:52.81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