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3届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材料一: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材料二: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展现于世界面前。D.材料一结尾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B.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来还原冰雪场景的重要意义。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的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材料一: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有“三示”“四示”“五示”“六示”“十又三示”“二十又三示”以及“大示”“小示”等。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室,宗庙至祐,从宀主声。”“祐,宗庙主也。《周礼》有宗郊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除了“主”之外,许慎对这些字的分析大体可据。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古代宗庙祭祀活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记录宗庙祭祀活动的各种汉字都从“示”,而且凡是涉及“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表示神灵祭祀等“神事”活动的字,也都以“示”作为意符来构造新字。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摘编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材料三:(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能。B.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C.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D.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字文化阐释的依据。B.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价值。C.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D.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5.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A.孝,甲骨文作,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B.《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C.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实为一字。D.《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6.关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三)现代文阅读I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跟儿子会面[苏联]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九四一年十月,乔尔东骑马一口气赶了三十来公里进城,差点没把马累死在路上。一到车站,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熙来攘往的人流和一片震耳欲聋的喧嚣。乔尔东把马匆忙拴在首先碰到的一辆大车上,就忙着找他的儿子去了。他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不断向人们打听。人们告诉他,应征入伍的新兵都在车站旁边的公园里,他们正在那里集结编队,不准解散,很快就要出发了。他找到公园,看到公园栅栏里边正在整队、喊口令、点名。过了不知多久,儿子看到了父亲,向他招了招手,微微一笑。他笑得很拘谨,很不自然,他心疼起儿子来。他还完全是个嘴上无毛的孩子,别看他个头儿跟别人差不多,但从肩膀、外貌来看,还是一个孩子。再过两三年,他就是个英俊洒脱的小伙子了。后来,每当乔尔东想起儿子时,他总竭力想弄清楚,儿子身上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使他对儿子不仅怀着爱,而且还怀着一种敬意。特别是在儿子当了教师以后,乔尔东对他更是倍加尊敬,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广场石头台阶从上到下挤得水泄不通,两边是几百双饱含着战争苦难的眼睛。依依惜别的军鼓军乐的轰鸣。爬到石阶顶上,乔尔东终于看到儿子随着他的队伍齐步走了过来。他们是正在上车的整个队伍的殿后,再后边就是军乐队了。苏尔坦走在队伍的最边上一排。他正在东张西望。乔尔东一眼就认出他来了。乔尔东紧贴着站台的栅栏,越过一片万头攒动的人海,向一列看不到尽头的红色列车望去。“苏尔坦,苏尔坦,我的儿子,我在这里!你听到我在喊你吗?!”他从栅栏里伸出两手,放声喊道。但谁能听得见呢!站在栅栏旁边的一位铁路工人问他:“你有马吗?”“有。”乔尔东答道。“你知道编组站在哪里吗?”“知道,在那边。”“那好,老大爷,你快骑马赶到那里去。你还来得及,大概有五公里,不会更多。列车到那里还要停几分钟,你可以跟儿子告别一下,不过要快,别再愣着了!”乔尔东在广场上东奔西跑,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马,他只记得顺手一拉把拴在马车上的缰绳解开,脚往马镫里一蹬,朝马肋上抽了两鞭,身子向前一俯,就沿着大街顺铁路方向飞驰而去。他在僻静的、马蹄声显得分外清脆的街道上像个凶悍的牧人纵情驰骋,惊吓着偶尔遇上的步行或骑乘的来往行人。“但愿能赶得上,但愿能赶得上,有多少话要跟儿子说啊!”他一边想着,一边紧咬着牙念叨着一个奔驰的骑手的心愿和祈求:“护马神,帮帮我的忙,可别让我的马失蹄,求你赐它一双鹰的翅膀,赐它一个钢铁心脏,再赐它一副飞鹿的腿脚!”,乔尔东一出了街道,继续快马加鞭,驰上铁路路基下边的小路。离编组站已经不远了,他背后突然传来隆隆的火车声。两列编成一组的军列发出的沉重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像山崩似的向他那宽宽的微微前俯的肩背扑来。军列赶过了奔驰的乔尔东。马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他估计,只要火车能停,他还是赶得上的,到编组站已经不太远了。真可怕,最使人担心的是火车可能突然不停了,这样他就只能乞灵于真主了:“万能的真主,如果你存在于人世间,就求你让列车停下!求你让列车停下,让列车停下!”乔尔东赶上最后几节车厢时,军列已经在编组站停下了。儿子正顺着列车朝父亲跑来。乔尔东一见他,立刻翻身下马。他们一向话也没说就扑向前,互相拥抱在一起,一动不动,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爸爸,请原谅我吧!我自愿参军了。”苏尔坦说。“我知道,孩子。”车站上响起了钟声,该分手了。父亲最后一次端详了下儿子的面孔,刹那间他从儿子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特征,看到了自己,那是少年时代、朝霞般的青春时代的自己。他把他紧紧搂在怀里。此时此刻,他恨不得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来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他一边吻他,一边翻来覆去地念叨着一句话:“我的好儿子,你要成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成人,永远做个真正的人!”列车开始移动了。当别人拉着苏尔坦去上车的时候,乔尔东放开手,转身伏在汗淋淋的、还散发着热气的马鬃上,号啕大哭起来。他紧紧抱着马脖子痛哭,全身剧烈地抽搐着,由于他极度悲痛,致使马都不停地倒换着前蹄。铁路职工默默地从他身边走过。在那些日子里,人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个身材魁梧的老人就这样失声痛哭。(程文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站震耳欲聋的喧嚣、乔尔东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台阶上下被挤得水泄不通等场景表现了车站送别的人很多,体现了1941年苏联的社会现实。B.“后来,每当乔尔东想起儿子”等内容的插入,补充交代了父子之间的关系,表现父亲对当时儿子自愿参军的理解,对儿子的敬佩。C.车站里送别人脸上的“泪痕”体现了离别的伤心、“豪情”表现苏联人民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绝望”表现出他们清楚上战场的人的最终命运。D.军列像山崩似的朝乔尔东扑来的描写是乔尔东的主观感受,表现出列车的速度之快、乔尔东内心的极度担忧,以及列车滚滚向前体现出来的众志成城的斗志。8.文章画横线的内容体现了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4分)9.小说以乔尔东为主线叙述故事,在情节方面有何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洪咨夔,字舜俞,於潜人。嘉定元年进士,授如皋主簿,寻试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楼钥赏识之。授南外宗学教授,以言去。丁母忧,服除,应博学宏词科,直院①庄夏举自代。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边事纤悉为尽力。丘寿隽代与之为帅,金人犯六合,扬州闭门设守,咨夔亟诣寿隽言曰:“金人忌楚,必未至扬,乃先自示弱,不特淮左之人心动,而金人且骄必来矣。第当远斥堠,精间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若金人果来犯,某当身任之。”寿隽愧谢。已而金人果遁。山阳兼帅事青州张林清献铜钱二十万缗,咨夔谓宜以所献就犒其军,如唐魏博故事,使无轻量中国心。帅乃令输其半,林清亦不复来。与之帅成都,请于帝,授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与之为制置使,首檄咨夔自近,辞曰:“今当开诚心、布公道,合西南人物以济国事。”卒不受,惟以通判职事往来效忠,蜀人高之。寻知龙州。州岁贡麸金,率科矿户,咨夔曰:“将奉上乃厉民乎?”官钱市之。江油之民岁戍边,复苦军饷,为请于制、漕司免之。毁邓艾祠,更祠诸葛亮,告其民曰:毋事“仇雠而忘父母。”,后擢殿中侍御史,会王定入台察,力诋蒋重珍,咨夔乃按定疾视善良,乞罢之。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时咨夔口疡已深,复上疏谓当引咎悔过,且乞祠。帝曰:“卿在朝多有裨益,何轻去?”帝勉留之,迁吏部侍郎兼给事中、奏:“比徇私成俗,化实未更,所恃以一公铄万私者,独陛下耳,而好乐营缮,亲厚近属。”上在位逾一纪,国本未立,未有敢深言之者,咨夔乞择宗室子养之,并为济王立后。(节选自《宋史洪咨夔传》,有删节)·【注】①宋代入翰林学士院而未授学士职者称“直院”。②台察:御史台察院的简称。御史台是唐代中央设置的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两位御史中丞为辅佐,下设台院、察院、殿院。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B.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C.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D.越三日/左迁定/而擢咨夔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与真德秀同/知贡举/俄兼直学士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斥堠,也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据传起源于汉代。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B.淮左,淮河以东,姜夔在《扬州慢》称扬州为“淮左名都”。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江左”即指长江以东的地区。C.乞祠,古人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D.纪,古时的一种记时方式,十年称为“一纪”。如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咨夔在金人南侵六合、扬州形势危急时,不同意守帅丘寿隽闭城防守的做法,提出虚张声势的计策,最后金人不攻而遁。B.洪咨夔虽感念崔与之的知遇之恩,但在崔与之做制置使后发文让他靠近自己以为心腹时,洪咨夔以当下应该联合西南人才来成就国家大事为由推辞。C.洪咨夔请求罢免刚进入御史台察院的王定,主要是因为王定极力诋毁忠臣蒋重珍,朝廷随即贬谪了王定,洪咨夔也随之被提拔重用。D.洪咨夔在皇上在位多年,国家法令还未建立,而大臣们无人敢上书直言的情况下,上奏章给皇上指出了国家近来徇私成风的恶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第当远斥堠,精问探,简士马,张外郡声援而大开城门,晏然如平时。(2)咨夔谓宜以所献就犒其军,如唐魏博故事,使无轻量中国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15.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美德汲汲以求,并直陈自己因进谏而遭贬谪的经历。(2)李白在《蜀道难》突出了蜀道“高”和“险”的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山中激流和石头滚动的巨响烘托出蜀道之险。(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4)柳永《望海潮》中运用对仗手法,刻画出钓鱼老翁和采莲少女戏乐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5)《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基础考查(2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完成17~19题。(10分)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就叫作小心的求证。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经不住客观材料考验的假设,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B.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反而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C.必须完全扬弃的假设,甚至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重新再立假设D.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②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③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⑤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⑥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A.①②⑥B.②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当我们思考这些改变何以发生时,这些发生的影响也在改变着我们。②打“一星”还是打“五星”,给电影评分时的争吵,③或许能让我们使用更理智地评判的权利;④放下手机观察现实世界,或许能教会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与生活碰杯;⑤从“哈哈哈”到捂脸的表情符号,席卷而来的网络用语或许也能让我们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⑥有时候,虽然一阵风吹过了,却会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⑦渗入到我们的头脑、心灵乃至身体中去,⑧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⑨并通过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痕迹。(二)基础考查:完成20~21题。(12分)20.重点句子翻译。(6分,每句3分)(1)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1.请准确标注出下列加点意象的含义。(6分,每句2分)(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2)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给人留下印象最深之处,莫过于整场开幕式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跃然其上的是文字、四大发明、戏曲、绘画、音乐、丝绸之路、太极拳……导演组煞费苦心地将这些带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线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不遗余力地告诉世界我是谁,我骄傲。材料二:2022年2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4届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没有一个穿古装的演员,也不复密集的传统文化形态的罗列和表达,然而,从那体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冰瀑中,从那彰显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新巧创意里,从那按照国名的汉字笔画排列的入场顺序上,我们又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国人特有的诗意、智慧与激情。两次奥运会同在北京举行,两个开幕式的创意却大有不同。如果说,用大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密集地诉诸观者的视觉,告诉世界我是谁这种做法是“彰显于形,那么冰瀑、汉”字笔画安排入场顺序等设计则“化形入神”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气息和魅力。这不禁令人发问:这两种做法,究竟“彰显于形”更好,还是“化形入神”更好?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朝阳中学高2023届下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答案】1.B2.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强加因果。从原文看,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是因为在阿勒泰地区“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而“‘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只是考古资料之一。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对文意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有“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的限定,不是泛指意义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再者,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的要求是“做实”,而不是“宣扬”。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II【答案】3.A,4.C5.D6.材料一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错误,根据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可见,“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是主旨,而“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是方法。C.“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一说“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除汉字形态的影响外,“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会带来局限性。D.“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二说“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是“受到影响”,而非“依据”天人感应学说。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错误,“示”的本意是“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与“祭祀礼仪”关系不大,涉及祭祀礼仪的应该是“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而不是“示”字本身。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中对于字的文化阐释,是“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A.从甲骨文中“孝”字的构形来分析其含义,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B.“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是对汉字构形特点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C.分析了“孝”字发展过程中的异体字,是对构造发展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D.该条目阐释的是“孝”的意思,而不是“孝”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不能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即,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甚至可能“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不足取”,主要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先解释什么是汉字的文化阐释,再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示”字的阐释,论述汉字阐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文字的发展演变”“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三)现代文阅读III【答案】7.D8.①铁路职工对老人的理解、尊敬。“默默”体现出铁路工人理解老人悲痛的原因,也理解送儿子上战场的必要性,包含着对老人的尊敬。②乔尔东送儿子上战场的不舍,对儿子未知的命运担忧,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极度悲伤。(意思对即可。)9,.①用乔尔东骑马进城作为开头,故事切入快速,悬念性强,有利于情节的迅速推展。②故事的展开都围绕着乔尔东这个主线,使情节更加紧凑、节奏感更强。③以乔尔东与儿子告别后的痛哭结束,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思对即可。)【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以及列车滚滚向前体现出来的众志成城的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是体现列车的速度之快以及乔尔东担心赶不上列车而见不到儿子的心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情感态度的能力。由原文“他找到公园,看到公园栅栏里边正在整队、喊口令、点名。过了不知多久,儿子看到了父亲,向他招了招手,微微一笑。他笑得很拘谨,很不自然,他心疼起儿子来。这里表现了乔尔东送儿子上战场的不舍。由原文“他只记得顺手一拉把拴在马车上的缰绳解开,脚往马镫里一蹬,朝马肋上抽了两鞭,身子向前一俯,就沿着大街顺铁路方向飞驰而去。他在僻静的、马蹄声显得分外清脆的街道上像个凶悍的牧人纵情驰骋,惊吓着偶尔遇上的步行或骑乘的来往行人。但愿能赶得上,但愿能赶得上,有多少话要跟儿子说啊”这里显示出对儿子的担忧,和不安。由原文“‘那好,老大爷,你快骑马赶到那里去。你还来得及,大概有五公里,不会更多。列车到那里还要停几分钟,你可以跟儿子告别一下,不过要快,别再愣着了’”这里体现了铁路工人对老人大感同身受,和理解关心。显出浓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由原文“乔尔东骑马一口气赶了三十来公里进城,差点没把马累死在路上。一到车站,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熙来攘往的人流和一片震耳欲聋的喧嚣”这里用乔尔东骑马进城开头,故事从这里开始,吸引读者,让读者这有悬念,有利于情节的迅速推展。②由原文“乔尔东把马匆忙拴在首先碰到的一辆大车上,就忙着找他的儿子去了;乔尔东终于看到儿子随着他的队伍齐步走了过来;乔尔东在广场上东奔西跑,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马;乔尔东一出了街道,继续快马加鞭,驰上铁路路基下边的小路”这几段内容,展现出故事的展开都围绕着乔尔东这个主线,情节紧凑、增强节奏感。③由原文“铁路职工默默地从他身边走过。在那些日子里,人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个身材魁梧的老人就这样失声痛哭”文章用乔尔东的痛哭结束,给读者留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10.A11.D12.D13.(1)只管让侦察兵远去,减少间谍哨探及兵马,扩大外援将要到来的声势,大开城门,像平时那样安宁。(2)洪咨夔认为应当把这些钱财用来就地犒劳大军,依照唐朝时魏博的先例,使他们不敢看轻中原地区的军心【解析】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兼权”意思是“兼职代理”,这里的意思是代理吏部侍郎的官职。所以应在“吏部侍郎”后停顿。排除B、C项。“知”意思是“管理”,这里是说和真德秀一起掌管贡选。所以应在“贡举”后停顿。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为A项。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十二年为一纪。故本题选D项。,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不是“国家法令还未建立”,是未立储君。“上奏章给皇上指出了国家近来徇私成风的恶俗”是在此之前的上奏。故本题选D项。13.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第”:“只,只管”;“远”:“远斥”;“精”“简”:“减少”;“晏然”:“安宁的样子”。第二句关键点:“谓”:“认为”;“以”:“把”;“故事”:“先例”;“中国”:“中原地区”。【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洪咨夔,字舜俞,於潜县人。嘉定元年考中进士,授官如皋主簿,不久通过考核做了饶州教授。著写《大治赋》,楼钥赏识他。又授官南外宗学教授,因进言而离官。母亲病故服孝,服孝期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直院庄夏举荐他来代替自己。崔与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征召洪咨夔入幕府,边防事无巨细都尽心竭力。丘寿隽代替崔与之做淮东统帅,征召他到自己幕府,边防事务无论大小他都尽心尽力。丘寿隽代替崔与之做统帅,金兵南侵六合,扬州关闭城门设置防守,咨夔立即前往拜见丘寿隽说:“金人忌怛楚人,一定不会到达扬州,竟先自己向人示弱,(这样做)不只淮东人心浮动,金兵也将因此会自恃强大前来进攻。只管让侦探兵远去,减少间谍哨探,挑选兵马,声张外援将要到来,大开城门,像平时那样安宁。如果金兵果真来进犯,我将亲身作战。”丘寿隽惭愧地道歉。不久,金兵果然逃跑了。兼管山阳、青州的统帅张林清献出二十万缗铜钱,洪咨夔认为应当把这些钱财用来就地犒劳大军,依照唐朝时魏博的先例,使敌人不敢看轻中原地区的军心。丘寿隽于是让他们上缴一半,张林清也不再来。崔与之统管成都,向皇帝请求,授予洪咨夔籍田令、通判成都府的官职。崔与之做制置使,首先发文让洪咨夔靠近自己,洪咨夔辞谢说:“现在应当开诚布公,联合西南人才来共同成就国家大事。”最终没有接受,只是以通判职事的身份往来效忠,蜀地人很赞赏他。不久做了龙州知州。龙州每年进贡碎金,全都从矿户征收,洪咨夔说:“只为贡奉上边竟然损害百姓吗?”拿出官府的钱买来上交。江油的老百姓每年戍守边地,又苦于运送粮饷,洪咨夔为他们向制置、漕运司请求免除了戍边和运粮苦役。毁掉邓艾的祠堂,重建诸葛亮祠,告诉当地的百姓:“不要侍奉仇人而忘记了恩人。”后来升任殿中侍御史,恰逢王定进入御史台察院后极力诋毁蒋重珍,洪咨夔于是查办王定仇视良善忠臣的罪名,请求罢免他。过了三天,王定被贬谪,而提拔洪咨夔为中书舍人,不久又兼代吏部侍郎,同真德秀一起掌管贡选,随后又兼任直学士院。当时洪咨夔口腔溃烂非常厉害,又上书说应当反省悔过,并乞求离职。皇帝说:“你在朝堂之上有很多益处,为何轻言离去?”皇帝勉强留下他,升任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他上奏说:“近来徇私成风,教化实际上还没有改变,所能依靠凭一公来销毁万私的,只有陛下您啊,然而您喜好音乐到处营建,亲近厚爱的人和亲属。”皇上在位超过十二年,未立储君,不曾有敢于直言的,洪咨夔请求选宗室中的皇子养育起来,并给济王立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B,15.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前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是虚写,后句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创设意境。既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上句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说法错误。根据诗歌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而诗歌题目中已经点明了本诗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九华山路”暗示了裴坦的行程。这一联的上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经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因此,颔联的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1)从虚实的角度看,首联前句“日暖泥融雪半消”,描绘了在初春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后句“行人芳草马声骄”,描绘了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也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是实写。(2)颔联前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虚写;后句“清弋江村柳拂桥”中的“清弋江村”,点明了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写出了诗人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这是实写。虚实结合,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4)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5)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基础考查(共22分)17.【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解答】A.并不是经不住考验的假设都要扬弃,与“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不对应。B.“反而”表转折,前后衔接不恰当。C.因果倒置,“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是因,“必须完全扬弃”是果。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望文生义。错误。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符合语境。正确。,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正确。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错误。甘之如饴,用于修饰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能接受,适用对象不当。不同风格的音乐,不属于艰难、苦难。错误。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这里指的是难得的言论,正确。19.【答案】③把“使用更理智地”改为“更理智地使用”;⑤在“思考”后加上“的方式”;⑥把“虽然”与“一阵风”互换位置;⑧把“塑造”改为“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③“使用更理智地评判的权利”语序不当,应为“更理智地使用评判的权利”,“理智”修饰的应是“使用的权利”。⑤“探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后加上“的方式”。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导致主语残缺,可把“虽然”放在主语“一阵风”之后。⑧“塑造”“视角和方式”搭配不当,可把“塑造”改为“影响”。20.句子翻译。(1)如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2)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21.重点意象填空。(1)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气氛,体现征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不尽的离恨和思念之情。(2)原指吴王阖闾下令造的弯刀,唐宋诗中多作身边所佩戴刀剑的代称。多用来暗指建功立业的抱负。(3)表现世道沧桑,抒发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之情。四、写作(60分)22.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作文题。材料比较了两次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的区别,一个是“彰显于形”,一个是“化形入神”,任务要求是探讨究竟“彰显于形”更好,还是“化形入神”更好。考生千万不要忘记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何才能更好的继承并发展、宣扬传统文化,只有围绕这个话题,辩论“彰显于形”和“化形入神”的优劣,才不算跑题。可从“彰显于形”和“化形入神”中选择一个观点论述,也可反弹琵琶,如“‘彰显于形’可休矣”;或者辩证结合二者的好处,论述既要“彰显于形”,也要“化形入神”。具体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论点“形神兼备,方为大成”;接着从2008年奥运会的创意及效果谈起,再延伸到如何展现我们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联系李子柒的视频,分析只有把传统文化具象,才能吸引外国友人,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然后评论2020北京冬奥会的创意,援引网友以及国外媒体的报道,分析“化形入神”更能彰显中国人的自信,证明中国实力强大到不需要“摆文化”,更有“国际范儿”;最后论述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形神兼备,双管齐下”。最后注意发言稿的格式。立意:1.外显于形,内化于神。2.“彰显于形”是过去时,“化形入神”是现在时,“形神兼备”是将来时。3.“彰显于形”更具符号感。4.“化形入神”,润物无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03 21:08:32 页数:13
价格:¥5 大小:82.0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