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宁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科学定位。顾名思义,所谓根,就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所谓魂,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标志。农业是文明之母,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从夏朝都城依黄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转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黄河流域很多地方成为都城,留下的建筑成为文明的见证。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因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是儒学,儒学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的一个学派。汉武帝为适应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由私学一跃而成为占据正统地位的官学。此后的历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儒学渗透到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汉至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黄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扩展。这时,黄河文化的覆盖面已远不止黄河流域,而达到了两汉的疆域,其文化的影响力远及西域、日本与南海。从隋、唐至元末,中国境内又再次掀起一个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黄河文化的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展。至清朝建立,黄河文化与周边的诸种文化相融合,便进一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摘编自田学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材料二: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这是与原始社会黄土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相伴相生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河流域先民们的创造力、开拓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被激发到了极致。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这种精神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在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黄河流域的祖宗崇拜和家庭伦理社会结构。西周初年统治者实行了以礼乐德治为特点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经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含蕴和“大一统”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精神得以确立。从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覆盖并构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会秩序的“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下大同”的践行者在个人,于是产生了独具社会伦理特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级序进。在这架联结个人和群体的逐级序进中产生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来源于黄河流域艰苦的农耕生活。因艰苦求生,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养成了务实、勤劳和理性的性格。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后的结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与共下的统而合或统而不合。费孝通曾把这种各安其位、联手发展的精神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是黄河流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和黄土高原独特生态合力的产物。史前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已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黄土高原上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态奠定了华夏族依赖土地、追求稳定、务实和不喜迁徙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时而发生的灾害,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抵御。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出现了宗主带领民众集中权力推动大规模农事作业的举动,这种频繁出现的群体主义举措逐步养成了中国农耕经济社会的群体本位文化。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先民们向土而生,在勤劳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含蕴了高度发达成熟的中华文明。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源于黄河流域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寻根文化,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国文化史中多有注经之作。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因为“返本”是问题导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过程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新过程。因而返本开新,即: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之下,对原典重新解读,接续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会娟《黄河文化孕育的恢弘大气的民族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流域历代都城留下的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成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见证。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黄河文化的覆盖面随着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两次高潮的到来而不断扩展,至元代达到最大化,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D.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中生成,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学由私学跃为官学,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B.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强调个人的践行,于是产生了个人到群体的逐级序进。C.先争战后结盟的黄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与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认为各安其位、联手发展是最适合民族发展的。D.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具有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B.和而不同,合作共赢C.众志成城,家国情怀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4.关于黄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1~5题答案】【答案】1.A2.D3.D4.①材料一主要从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论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②材料二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蕴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论述黄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5.①文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②第一段总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三段分析论述,第二段论述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第三段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错,原文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逻辑关系混乱曲解文意;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至元代达到最大化”错误,原文是“从隋、唐至元末,中国境内又再次掀起一个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黄河文化的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展。至清朝建立,黄河文化与周边的诸种文化相融合,便进一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没有说.“至元代达到最大化”。D.“借助文字记载”错,原文为“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这种精神以……等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在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源头……”,选项将“缺少文字记载”变成了“借助文字记载”。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错,原文信息是“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可见曲解文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根据原文“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一种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不是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开头即总述观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可见材料一侧重从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论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依据材料二中段落首句,如“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黄河流域的祖宗崇拜和家庭伦理社会结构”“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来源于黄河流域艰苦的农耕生活”“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是黄河流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和黄土高原独特生态合力的产物”等等可知,材料二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蕴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论述黄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头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总写,然后第二段中“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标志”,第三段中“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因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可见分别具体论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第三段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属于总分式论证结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囊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竞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竞去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袭人对宝姑娘与林姑娘发表的一番评论,不仅有助于表现二位姑娘的形象特点,也从侧面刻画出了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B.本文既表现了黛玉的敏感多疑,也通过“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表现她的尖酸刻薄。C.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放心”三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一腔真情,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D.林黛玉听到贾宝玉与史湘云对话后的内心独白,充分地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复杂情感:有感动,有欣慰,也有对未来的担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从贾雨村要见贾宝玉写起,目的是引出下文史湘云点评贾宝玉的一番话,并最终借此展示宝、黛二人爱情的真挚与浓厚。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通过描写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对话,体现了史湘云与贾宝玉追求和志趣的不同。C.本文写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并前后相映成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本文写宝、黛心中有万句言语,却都只是“怔征的望着”对方,运用了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相同的表现手法。8.《林黛玉进贾府》中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的这些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9.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只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本文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有限视角”的使用及其效果。【6~9题答案】【答案】6.C7.D8.①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贾雨村那样为官为宰的人。②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③把关于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账话。④排斥说“混账话”的人,把不说“混账话”的林妹妹引为知己。⑤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黛玉拭泪。9.①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湘云翻脸,不觉内心又喜又惊、使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②作为观察主体的林黛玉可以自由地表白自己的心迹,其内心世界被表露无遗;③增加了代入感,更加真实亲切,可以自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大地掩盖了小说叙事的人为性。【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C.“可惜黛玉并不明白宝玉的心思”错误。根据文中“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竞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可知,黛玉并非不明白,只是故作糊涂,表明了黛玉的清高,窗户纸捅破就没意思了,两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心的默契,也是最美的境界。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现手法为侧面烘托,意在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怔征的望着对方”的表现手法是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意在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小说的前面《林黛玉进贾府》一章中,作者借两首《西江月》词评判贾宝玉,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一判词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从本文的选段当中,宝玉对贾雨村来非要见自己感到不耐烦,“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从中可见他不愿意应酬世俗事务,不愿见样为官为宰的人。而从他对史湘云发脾气,不愿意听她说“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这类的话,把这类话称为“混账话”,可知他不愿意读书考取举人进士,把关于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账话,这些行为都符合判词中所说的“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描绘。而在见到自己的知己林黛玉后,不顾封建礼俗用手替黛玉拭泪,还想林黛玉敞开心扉,说出了心里话,这些行为又符合了判词中所说的“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的叙事角度的能力。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本题选文中也运用了这一叙述方式来进行叙事。主要是黛玉的内心独白,“内心忖度”的内容,“又喜又叹”的内容,在这些段落里,以黛玉的视角进行叙述,林黛玉在文中可以以第一人称自由表露其内心世界,让读者可以了解她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让读者有了非常强的代入感,也让故事情节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向前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之以严刑 董:监督B.谦冲而自牧 牧:调养C.慎始而敬终 敬:敬重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本疏以义为轴,以劝谏太宗“十思”为主;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14.本文主要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10~14题答案】【答案】10.D11.C12.C13.(1)(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哪个不是忧心忡忡却因而道德昭著,一旦取得功成后道德就随之衰退了。(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比喻论证、正反对比以及举例的论证方法。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第二段还以历史为鉴,举例论证应当居安思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从内容来看,划线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说“竭诚”的结果,即“胡越为一体”;“后一句是说“傲物”的结果,即“骨肉为行路”,由此可以切分为两个部分,从“傲物”前断开,排查BC。从句式和朗读的节奏来看,“竭诚”是动宾结构,“傲物”也是动宾结构,前后结构一致,“胡越为一体”是主谓宾结构,“骨肉为行路”也是主谓宾结构,结构一致,所以前后朗读的断法也应该一致,排查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慎始慎终。“敬”,对应前面的“慎”,也是“慎重”的意思。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以及手法的能力。C.“通篇骈俪工整”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骈散结合,如“何也”“君人者”都属于散的部分。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百”,所有的;“元首”,君主;“景”,大;“殷忧”,深深忧虑;“著”,昭著。(2)“虽”,即使;“董”,督察;“振”,同“震”,威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应为“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怀仁”,感怀仁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第一段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所以第一段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第二段以历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以历代君王为例,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论证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曾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B.上片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全这样。洞庭风光之妙,最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C.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D.最末一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尤其为人称道。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不仅没有了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的痛苦记忆,而且完完全全是一个孩子似的天真。16.赏析这首词的意境美。【15~16题答案】【答案】15.D16.(1)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体现洞庭之美。(2)波光水色,上下通明,体现月夜洞庭之美。(3)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4)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对生活磨难的消融等,都包涵在里面这境界里,情境交融。【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不仅没有了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的痛苦记忆,而且完完全全是一个孩子似的天真”错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可见并没有忘记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的痛苦记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可见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体现洞庭之美。从秋月写到秋水。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表里俱澄澈”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波光水色,上下通明,体现月夜洞庭之美。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思想境界,情境交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整体范围和居住感觉上来描写建筑的宏大。(2)杜甫诗《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是描写洞庭诗词中最为宏阔的一句,千古称颂。(3)《庖丁解牛)》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一句,写出了庖丁解牛之后,志得意满的神态,描写精妙。【17题答案】【答案】①.覆压三百余里②.隔离天日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提刀而立⑥.为之四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覆”“坼”“乾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雪泥鸿爪。但对于我来说,它就几乎塑造了我的生命。我常常会想,这座城市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淀在这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努力去获悉在这些字后的故事。我在这样无数次的穿行中成长。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参透、无法看清、也无法获悉的。你知道的永远只是表面,而隐藏在深处的东西,尤其与人的命运相关的故事,它们多半就终身地隐藏了,隐藏在历史的尘土之下,时光一层层地覆盖着它们,今生今世也无人知晓。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让它成为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8.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难道武汉能不是我敬亭山吗?B.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C.武汉不能不是我的敬亭山。D.我的敬亭山只能是武汉。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18~20题答案】【答案】18.A19.B20.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沧海一粟。【解析】【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运用比喻,把“这座城市”比喻成“一本摊开着的书”。A.运用比喻,把“愁”比喻成“一江春水”。B.运用拟人,“怨”字把“羌笛”赋予人的情感。C.运用借代,“帆”借代船。D.运用借代,“管弦”借代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运用互文。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武汉这座城市”“让它成为我最熟悉的面孔”分析,这交代了“我”喜欢武汉及原因。结合古诗内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分析,此处可以更进一步强调“我”对武汉的喜欢,用一般陈述句即可,如“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A.用否定的反问句,虽表肯定,但没有陈述句表述直接。C.双重否定,虽表肯定,但啰嗦D.“只能是”表述绝对化、单一化。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雪泥鸿爪”的意思是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这里强调的是在巨大的武汉的掩映下,“我”个人的渺小,搭配不当,应把“雪泥鸿爪”改为“沧海一粟”;“对于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主客颠倒,应该是“对于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假如你是一位图书策划和编辑人员,请根据下列对某一图书的内容简介,完成各题。内容简介:本书首次汇集西方媒体长达100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多年的珍贵报道和图片,并以之与《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互相印证,为您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作者立意新颖,全面再现了自乾隆末期开始,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运用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手段不断蚕食清国防线的真实图景,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大清政府如何因“闭关锁国”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局面的历史悲剧,读来令人不胜唏噓。(注:该书出版时间为2011年)21.为该书设计书名,分为主题和副题。(1)主题:___________(不超过8字)(2)副题: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22.为该书设计一则腰封文字。腰封也称“书腰纸”,腰封上可印与该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不超过60字。【21~22题答案】【答案】21.①.主题:帝国即将溃败②.副题: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22.腰封: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百年之后(或:透过历史烟尘),回望西方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以及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道题要求考生为一本书的书名拟写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根据这本书内容简介里的“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可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故事,据此可拟写主标题为“帝国即将溃败”。根据内容简介里的“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运用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手段不断蚕食清国防线的真实图景,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大清政府如何因‘闭关锁国’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局面的历史悲剧”分析可知,这本书讲述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蚕食清政府,最终导致清政府溃败的历史悲剧。所以,据此可拟写副标题为“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道题要求考生为该书设计一则腰封文字。设计出的腰封文字既要突出书名的概括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要揭示书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兴趣,起到推介宣传作用,意思对即可。比如,结合书名的主标题“帝国即将溃败”,副标题为“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以及“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分析概括出: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结合“本书首次汇集西方媒体长达100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多年的珍贵报道和图片,并以之与《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互相印证,为您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读来令人不胜唏噓”概括百年之后,回望西方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综上分析,腰封上的宣传、推介性文字可以这样写: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百年之后(或:透过历史烟尘),回望西方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走上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等各个领域捷报频传,祖国面貌日新月异。2021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战胜了新冠疫情,并且帮助世界人民战胜疫情。中国人民还战胜了来自美国的、英国的、澳大利亚的等许多外在强国的挑衅,不断成长,不断强大。同学们,你自己呢?你已经读了一年高中了,成长了吗?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成长,是一条漫长的路有人说,成长是歌,充满了欢快动人的旋律,我们正在满怀激情地演唱着;有人说,成长是花,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活力,绽放出动人的光彩;也有人说,成长是缓缓升起的太阳,充满着无限的朝气与希望。我想说,成长,又何尝不是一条漫长的路呢?幼时,当我们都以一双充满好奇的双眼打量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时,成长便是蹒跚学步。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从来不顾前方有什么,即使一不小心摔倒了,哭泣了,但都会爬起来,继续向前。儿时,我曾单纯地以为成长就是我们一天天长高,一天天长大,逐渐进入更高的年级,可以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我才明白:成长,是一条很长的路。或许某一天,当面对同学朋友间的冲突时,你没有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打架,而是检讨自己,主动认了错,道了歉;或许某一天,当面对他人的泪水和倾诉时,你没有听听就算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安慰他;或许某一天,当面对父母的关心、操劳时,你没有再漫不经心,认为理所当然,而是说声谢谢,或者给父母倒上一杯水。这都是因为你在不断成长着。我们每时每刻,都走在成长的路上。或许你会抱怨:为什么一路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坎坷?我想告诉你:正是这一路坎坷,伴着我们成长。挫折是人生的垫脚石,只有经历挫折、经历坎坷,我们才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得到教训。在成长的路上跌倒了,别怕,站起来,拍拍灰尘,继续昂起头、大踏步向前走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坎坷,怎能够成长?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成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大人们、伟大的科学家们、国家的领导们……他们不都在每时每刻地成长着么?或许没人敢说:我已经真正成长了一一除非他停止呼吸。成长的“终点”对于我们,就像海平线对于水手——似乎就近在眼前,可就当你触手可及时,它仍在遥远的远方,那样神秘未知,但它却一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为了那个“终点”,我们都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着,努力奋斗着。一路上我们哭过、笑过、痛过、懂过,一路上我们洒下了无数的汗水、泪水,一路上我们所经历的太多太多……或许某一天当你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这一路的脚印是多么珍贵,因为我们经历过,但前方,还有更长的路在等着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成长不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话题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概括了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走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成长历程。第二段指出,2021年中国人民、战胜疫情,战胜了许多强国的挑衅,不断成长和强大。第三段引导考生思索自身的成长。可见,材料的话题是“成长”。什么是成长?成长意味着坚强和强大,意味着能力、格局的提升。谁成长?可以是物、个人或国家、民族。如何成长?可以是内在主动的成长,也可以是在外在磨砺下成长。成长的意义是什么?是走向成熟,摆脱稚嫩。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选材要典型,人物塑造和事件叙述要紧紧围绕“成长”展开,可以运用对比、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突出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抓住一个点来论述,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成长,如何成长,成长的意义是什么。观点要鲜明,脉络要清晰。立意:1.成长的滋味。2.迎着太阳生长。3.成长是一个人的孤单之旅。4.拔节生长,华夏破茧成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22 22:26:12 页数:18
价格:¥4 大小:58.0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