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成都七中22届高三下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家训家风、学校教育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中国传统社会保留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普通人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也读书学习。在历代私学教育中,一直有不间断的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清代张履祥认为,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人们在农闲时间读书,可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耕读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对人民的劳动教育,稳定了社会秩序。如今,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机构推行劳动教育,但中华民族却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套劳动教育的规范和制度。《礼记》等记载了一些劳动教育的规范。如,《内则》有言:“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可借鉴中国古代关于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教育部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例可循。在劳动教育推广方面,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远比理论说教更有效。《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要想推行教化,就需要典范人物自上而下率先垂范。想让子女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清代曾国藩也是劳动教育的典范。他虽然军务繁忙,但仍然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子女参加劳动。如今,我们也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评选劳动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劳动。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能够深入人心,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分不开。中国古代的家训、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著名的蒙学读物,也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三字经》有“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千字文》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稿。做载南亩,我艺黍稷”。这些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普及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并长期诵读。如今,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做法,选取古代文献中一些富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内容,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劳动教育的目的,编写成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劳动教育读本,进行宣传推广,实现劳动教育大众化的目的。(摘编自崔海亮《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现代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语文试题第1页 A.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不仅能为国家供给赋税徭役,还能杜绝不法行为,稳定社会秩序。B.中国古代劳动教育制度经过官方推行,逐步形成了生活习惯,对现今的劳动教育有借鉴意义。C.《三字经》《千字文》等劳动教育读本简洁明了便于记忆,通过普及让劳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D.今天我们旗帜鲜明地推行劳动教育,这种方式跟中国古代潜移默地化进行劳动教育有所不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总后分,从礼仪制度、家训家风、学校教育等方面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B.文章第四段引用了《颜氏家训·治家》中的话,论证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对于推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C.第五段举了《三字经》《千字文》的例子有力论证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对劳动教育的意义。D.文章论及传统劳动教育的状况,并结合了当下时代特征阐述了其现代启示,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耕读传家”的传统已经难以践行,但其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B.若要让当下的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例可循,就须借鉴《内则》等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规范。C.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比理论说教更有效,因此在实现劳动教育大众化时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D.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因此,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良好的自然生态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川草木的深厚感情,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语文试题第2页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材料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每逢七一、国庆、重阳等重要节日,村里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村民参与达5800余人次。村里还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之道、幸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与仇庄村相距70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派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西邵渠,我爱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岁的老人戴德瑞说。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逐步成为现实。(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B.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C.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重视乡民的文化需求,相关措施得到大家支持。5.下列对两则材料文体特征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是论述文,首先提出总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指向。B.材料一具体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意在增强人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命感。C.材料二是新闻,点面结合,反映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信心。D.材料二引用歌词和老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6.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可采用哪些方面的策略?请结合材料,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肖复兴语文试题第3页 ①在城市已经看不到地平线。被高楼大厦遮挡,地平线在遥远的天边。地平线,对于人们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②有时我也会想,地平线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和意义,指向非常明确,大到历史与文化,小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以至更小到柴米油盐。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③我看到地平线最多的时候,在北大荒。无论出工到田野里,或者垦荒到荒原中,或者捕鱼到松花江上,或者收秋在场院,或者冬天伐木到完达山,都可以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连接着田野荒原的尽头,水的尽头,山的尽头,和天边紧紧镶嵌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地和天相连的那一线,是笔直的,是阔大的,像天和地在亲密地接吻。天气不好的时候,那一线的衔接是灰色的,是暗淡的,即使雷雨天,地平线有惊鸿一瞥的电闪,却也是平静安稳地等着电闪雷鸣消失。这便是大自然,真正的宠辱不惊。④早晨或黄昏时候的地平线最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阳和落日,地平线的色彩格外灿烂。有一年的麦收,我们连夜把地里的麦子抢收,拉回到场院里来。坐在铺满金色麦秸的马车上,迎着东方走,看见了地平线一点点的由暗变青,由鱼肚白变成了玫瑰红。那一刻的地平线,真的是诗情浓郁,像是变化万千的舞台,上演着魔术般的童话。⑤1974年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橙红色的灯笼一样的落日,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我的生活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样的近。⑥第二天早晨,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起来。女朋友送我上了一辆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的后车兜里。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我看见,她跟着雪花在跑,一点一点地,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中。地平线,似乎在我的周围,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⑦回到北京,除了在列维坦和透纳的油画中,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这样让我感慨又难忘的地平线。⑧再一次和地平线邂逅,是几十年之后,在遥远的戈壁滩。那一年夏天,我去柴达木盆地西部寻访沙吉老人之墓。这位老人是第一位带领勘探队到青海寻找石油的向导,为我国的石油开发立下汗马功劳。墓地在尕斯库勒湖畔,湖水清澈如泪。湖水的尽头,便是地平线。站在湖边遥望地平线,水天荡漾,天如水,水如天,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⑨几十年前,一群北京学生也曾经来到这里。他们是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这里当石油工人的。他们来寻访沙吉老人墓地。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站在尕斯库勒湖边,被那水天相连的地平线吸引。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竟然脱下鞋,挽起裤腿,走进湖水中,向着那遥远的地平线走去。那个时代,对于年轻人,拥有很多的诱惑,膨胀着很多的激情,便毫不犹豫地泼洒出最可宝贵的青春。这一群年轻人被地平线诱惑,全部沉没于尕斯库勒湖中。⑩想起这一切,地平线给予我的感觉,竟是那样的复杂,一言难尽。⑪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介绍画家何多苓的近况。他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经历过同样的岁月沧桑。他说,以前风景画中要有地平线,用地平线体现一种诗意。现在,不会了,不必怀念年轻的自己,现在,他会更自由地画。他说的这番话,肯定有他的沧桑之后的感悟。我想起他那幅有名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记得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在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的时候,很感动。那种忧郁的调子,那种迷茫又充满渴望的情感,那种时代交替之际的隐喻,觉得和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决然不同。画中那个坐在草地上、咬着手指的小姑娘,望着画面之外的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地平线。⑫无论如何,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迷茫、失落,乃至整个青春与生命的代价,还是要相信,地平线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画面之外。(有删改)语文试题第4页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地平线,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句运用反语,批评了那种过于追求实用价值的生活取向。B.文章从形状、色彩等角度描写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地平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北大荒地平线的特点,其中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悟。C.第⑤段和第⑥段写作者离开北大荒的情形,具体刻画两个与地平线相关的场景,字里行间饱含浓郁真挚的情感,有很强感染力。D.文章交代油画《春风已经苏醒》的内容,将它与罗中立的《父亲》进行对比,重在肯定何多苓先生艺术创作中突破成规的做法。8.通观全文,作者借“地平线”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9.第⑨段插叙北京学生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仲淹落职,知饶州。集赞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斥监郑州酒税,寻改唐州。欧阳修贻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此惠之大者。”(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语文试题第5页 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B.礼部,官署名,北周开始设置,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C.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D.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以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在石介被罢免主簿后曾写信给中丞杜衍,但杜衍末采纳其建议。B.范仲淹对执政官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多个正直的官员受到牵连。C.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和蔡襄等人都对此事表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D.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高若讷相互勾结,对正直的大臣无情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5分)(2)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渚宫乱后作郑谷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①白社已应无故老,清江依旧绕空城。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家是野营。②牢落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注】①白社: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南,诗人年轻时曾居于此。②牢落:稀疏零落。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呼应标题又总领全诗,一“来”一“问”,交代了写作缘由,奠定了沉郁忧伤的情感基调。B.颔联紧承乱后楚荆境况之问,写诗人未及乡人回答就早已有所预料,借江水依旧衬托人事无常。C.颈联笔锋一转,先写驻守军队齐如山树,再写当地渔家戒备森严,意在表现他们的杀敌斗志。D.本诗结构清晰完整,乡人所述内容由家乡周围状况渐说至诗人故居,场景转换有序,情感愈浓。15.有诗家评论这首诗“家国之痛弥合无间”,请结合诗句,谈谈该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语文试题第6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李白在《蜀道难》中借此叙说入蜀山势高峻、行路艰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2)“角”是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军营常用吹角来发号施令。“角声”作为一个声音意象,常在唐诗中出现,如《雁门太守行》中“,”两句就有“角声”这一意象。(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为了从师问道,行走于深山巨谷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数尺,“”;等回到住处,才发现“”,直到服侍的人用热水浇灌,用被子包裹,才慢慢暖和过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很多人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耳熟能详遵守即使不绝如缕B.耳濡目染遵守尽管不绝如缕C.耳濡目染遵循即使源远流长D.耳熟能详遵循尽管源远流长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B.二十四节气与我们有了似乎某种程度的“脱钩”C.二十四节气似乎与我们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D.我们似乎与二十四节气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B.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C.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语文试题第7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都说运动能提升免疫力,可有些人一次大强度训练后反而感冒了。①?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更像一把双刃剑。掌握好了,它可以帮你提高免疫力;掌握不当,则可能被伤到。“一次强度过大的运动后,很容易感冒。”②。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期间或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会出现“开窗期”,此时免疫功能减弱,所以各种致病因子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运动持续时间20至90分钟内为宜。③,对免疫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刺激不够,而一次运动时间过长易引起过度疲劳,不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蹲起练习、腹背肌力量训练等方式;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适中强度的太极拳、广场舞、快步走等有氧运动。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爱好运动的人提三条合理化建议,每条不超过10个字。(5分)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二十四节气开启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幻化成破冰五环,从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到焰火打造出的“空中迎客松”……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于整个开幕式的始终,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许。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当代生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某报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第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3-17 20:48:21 页数:8
价格:¥5 大小:719.9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