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2022.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B.折狱:落入监狱。C.服膺:衷心信服。D.克己:提高自我。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B.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C.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C.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D.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B.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C.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D.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关于“打官司”的态度有何不同。【答案】1.C2.A3.B4.D5.(1)乡士社会中要求每个人都懂礼,破坏了“礼”来诉讼的人是可耻的;乡土社会中讼事的出现意味着教化不够,是可耻之事。(2)都市社会中人们通过法律来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在法治社会里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刀笔吏”代办文书的小吏。B.“折狱”指判断案子。D.“克己”指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错,根据原文“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可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强调知“礼”,而没有说“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选项说法没有根据。C.“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错,根据原文“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可知“礼治”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乡土社会中”错,根据原文“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应该是“理想的礼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错,原文是“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不是“不再相信人有良心”,选项内容偷换概念。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错,原文是“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可见社会制度已经逐渐转变为法治社会了。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可见在乡士社会中要求每个人都懂礼,破坏了“礼”来诉讼的人是可耻的。根据材料一“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可见在乡土社会中讼事的出现意味着教化不够,是可耻之事。根据“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可见在都市社会中人们通过法律来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根据“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可见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二、(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下列对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孰能无惑惑矣②吾师道也师道之不复A.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B.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C.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D.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A.而耻学于师B.学于余C.而青于蓝D.善假于物也8.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一项是()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圣人之所以为圣C.吾未见其明也D.则群聚而笑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9.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0.“其可怪也欤”一句,有人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译为“难道值得奇怪吗”。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理?请根据文意,简要阐明理由。【答案】6.D7.C8.C9.B10.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更合理。“难道值得奇怪吗”是反问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与原文意思不一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①中“孰能无惑”的意思为:谁能够没有疑惑呢?惑:疑惑。“惑矣”的意思是:糊涂啊。惑:糊涂。两者的意思不同。②“吾师道也”的意思:我学习的是道理。师道: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的意思是: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师道:求师的风尚。两者的意思不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于”,介词,比。A.介词,向。B.介词,向。C.介词,比。与例句相同。D.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一般不用译出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也”在句中表停顿,去掉不影响句意。B.“之”是助词,无实意,去掉不影响句意。C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其”,此处为代词,指代上文“小学而大遗”的人,如果去掉,则“明”失去所指明的对象,故不可去掉。D.“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去掉不影响句意。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强调教师的职责。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B.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揭示了作者择师的标准。作者在此处认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最能代表作者的择师标准。C.强调古代圣人德行高。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D.是说不从师荒谬心态。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句子翻译的能力。“其可怪也欤”是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发出的感慨。“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个现象是奇怪的。而“难道值得奇怪吗”是反问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应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1】择之,刍荛【2】之微,先民【3】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4】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取材于刘开《问说》)注释:【1】圣人:指孔子。《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刍荛:樵夫。【3】先民:指古圣先王。【4】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焉以资切磋资:积蓄B.以大知而察及迩言迩:浅近C.狎之而不甘问焉狎:亲近而不庄重D.夫子贤之贤:认为……贤德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相辅而行者也其以义理相咨访所谓B.非学无以致疑以能问于不能C.其奚决焉问焉以破其疑D.强以为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认为只有“问”才能将道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将总体原则更好地落实到细节。B.第二段引用孟子等人的言论,意在表明先贤很重视“问”在学与德的提升中的作用。C.本文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想真正增长知识、掌握真理,“问”是必不可少的。D.古人认为“不问”是极可耻的,后世之人却不以为耻,本文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愤慨。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15.下列各组语句,意思无关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B.圣人无常师(《师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C.取其有益于身而已《问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D.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问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述而》)16.《问说》第二段和《师说》第二段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方法论证观点。请结合这两段中的相关语句,简要分析这样论证的效果。【答案】11.A12.A13.D14.(1)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15.A16.《问说》第二段将古代圣人不耻下问的精神与当时有学无问的现实相对比,指出了当时缺少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师说》的第二段则是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行为相对比,突出了“人必有师”的观点。通过古今对比,让论证的观点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句意: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资:借助,借以。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相,两个词都是副词,相互。B.以,介词,用来/介词,凭借。C.焉,句末语气词,呢/代词,相当于“之”,指代上文的内容。D.为,此处与“以”连用,构成一个词语“以为”,动词,认为/介词,被。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古人认为‘不问’是极可耻的”说法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可知,这里是说古人不认为“问”是极可耻的。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认为……对,肯定;“非”,认为……不对,否定;“俗”,世俗的人。(2)“几”,接近;“由”,原因。【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及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非生而知之者”的意思是:人并非生下来就知道(一切)的。此处是强调学习的重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此处是强调的人应该有的处事态度。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圣人无常师”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我的老师从哪里不能学到呢?又为什么非得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不可呢?这两句话都强调人要勇于向比自己高明的人去学习。C.“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意思是:(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两句都强调了要向人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D.“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意思是: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两句都强调了要谦虚好学。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在《问说》第二段和《师说》第二段都采用了“古今对比”的方法论证观点。在《问说》第二段中,作者提出“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这与“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师说》的第二段,作者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做法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人必有师”的观点。正是通过这种古今对比,作者都更加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论证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参考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其他人还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1】欢时务【2】,解颜劝农人。平畴【3】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4】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释:【1】耒:农具。【2】时务:此处指春耕。【3】畴:田地。【4】浆:酒。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牢记老师“忧道不忧贫”的遗训,长年劳苦躬耕仍不忘报国之志。B.“平畴”二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景色,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C.虽然还未到收获季节,尚不知这一年收成如何,但诗人依然满怀欣喜。D.本诗恬淡平和,感情真率,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如同“胸中自然流出”。18.简要概括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快乐。1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行者无问津”化用了下面这则《论语》典故。请简要概括诗人以长沮、桀溺自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沮、桀溺【1】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2】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3】也,岂若从辟世之士【4】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5】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6】。”(《微子》)注释:【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2】而:同“尔”。【3】辟人之士:指孔子。【4】辟世之士:桀溺自称。【5】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6】丘不与易也: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变革了。【答案】17.A18.①劳动的快乐②与农民交往的快乐③感受自然的快乐④隐居生活的快乐19.孔子他们是要积极入世的,要治国平天下,而长沮和桀溺,则是归隐躬耕。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A.“长年劳苦躬耕仍不忘报国之志”分析错误。陶渊明虽在首句提到了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但接着“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表达了孔子的这个遗训是难以达到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既然如此,那么,就“转”,转变志向,要长期劳作耕种。诗中的“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等句都表明作者甘于隐居生活,并没有什么报国之志。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意思是,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意思是,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乐,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从诗中“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可看出,作者对劳动本身有着发自内心喜爱,同时也对于农民的交往感到高兴。从“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则是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要体会“行者无问津”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读懂题干中短文所包含的思想。“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第一件值得欢喜的事,就是耕种间隙,劳作累了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没有过路的人来问路。这里的“问津”,不是简单的问路要怎么走的问题。孔子他们是要积极入世的,要治国平天下,而长沮和桀溺,则是归隐躬耕。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陶渊明这里,前面他就说了,孔子、颜回他们那样的理想,只能是远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选择归隐田园。这里则进一步说,当我在田园里耕作劳累了,我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会有像孔子、子路那样的人来问津,来打搅。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就表达了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2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酒常与诗人的忧乐相随。曹操《短歌行》中有“_________?唯有杜康”,借酒消解愁闷;苏轼在写《赤壁赋》时“______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诗酒相伴,在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_______”,洒酒酬月,展现出旷达襟怀;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表示“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流露出内心的孤凄。(2)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住近湓江地低湿,_________”,这些植物丰富了诗歌的意境。(3)比喻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手法。《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佳期如梦”,都以新奇而恰切的喻体使表达更加生动、含蓄。(4)在诗词中运用叠词,不仅能使形象刻画鲜明,更能增添音韵和谐之美。例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_________,封狼居胥”,都有这样的效果。【答案】①.何以解忧②.举酒属客③.一尊还酹江月④.三杯两盏淡酒⑤.榆柳荫后檐⑥.迷花倚石忽已暝⑦.黄芦苦竹绕宅生⑧.金就砺则利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⑩.柔情似水⑪.无边落木萧萧下⑫.元嘉草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属”“尊”“酹”“暝”“砺”“嘉”。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萤火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点点银白的、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浅蓝的“勿忘我”。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勿念我”。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来。落在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就会闪出一道明净的溪水,潺潺地、不慌不忙地流着。溪上有两块石板搭成的极古拙的小桥,小桥流水不远处的人家,便是我儿时的居处了。幼小的我,经常在那一带玩耍。小桥那边,有一个土坡,也算是山罢。晚间站在溪畔,总觉得山那边是极遥远的地方,隐约在树丛中的女生宿舍楼,也是虚无缥缈的。其实白天常和游伴跑过去玩,大学生们有时拉住我们的手,说:“你这黑眼睛的女孩子!你的眼睛好黑啊。”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我不耐烦,哭个不停。老嬷嬷抱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那桥边的小道。“回来了,回来了——”她唱着。其实这全不是母亲回来的路。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儿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那起伏明灭的萤火了。我的窗正对着那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银白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着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了灵气,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未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们引起多么远、多么奇的想象。那一片萤光后的小山那边,像是有什么仙境在等待着我。但是我最多只是走出房来,在溪边徘徊片刻,看看墨色涂染的天、树,看看闪烁的溪水和萤火。仙境么,最好是留在想象和期待中的。日子一天天热闹起来。解放,毕业,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发光。我们是解放后第三届大学生。毕业前夕,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和几个好友,曾久久地坐在这溪边山坡上,望着星光和萤光。我们看准一棵树,又看准一个萤,看它是否能飞到那棵树,来卜自己的未来。几乎每一个萤都能飞到目的地,因为没有飞到的就不算数。那时,我们的表格里无一不填着“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分到哪里,我们都会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扑过去的。星空中忽然闪了一下,是一颗流星划过了天空。据说流星闪亮时,心中闪过的希望是会如愿的。但我们谁也没有想再要什么。有了祖国,不就有了一切吗?我觉得重任在肩,而且相信任何重任我都担得起。难道还有比这种信心更使人兴奋、欢喜,使人感到无可比拟的幸福吗?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那种活泼的光,每一点都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充满了幻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前几天,偶得机缘和弟弟往清华走了一遭。图书馆看去一次比一次小,早不是小时心目中的巍峨了。那肃穆的、勤奋的读书气氛依然,底层的报刊阅览室也还是许多人站着看报。弟弟说他常做一个同样的梦——到这里来借报纸。底层增加了检索图书用的计算机,弟弟兴致勃勃地和机上人员攀谈,也许他以后的梦,要改变途径了。我的萤火虫却在梦中也从未出现。行向小河那边时,因为在白天,本不指望看见萤火呢,但以为草坡上的“勿忘我”和“勿念我”总会显出了颜色。不料看见的,是一条干涸的沟,两岸干黄的土坡,春雨轻轻地飘洒,还没有一点绿意。那明净的、潺潺地不慌不忙流着的溪水,已不知何时流往何处了。我们旧日的家添盖了房屋,现在是幼儿园了。虽是假日,还有不少孩子,一个个转动着点漆般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这些黑眼睛的孩子!好黑的眼睛啊。”我不由得想。事物总是在变迁,中心总要转移的。现在清华主楼的堂皇远非工字厅可比了。而近代物理实验室中的元素光谱,使人感到科学的光芒,也是萤火虫们望尘莫及的。我们骑着车,淋着雨,高兴地到处留下校友的签名。从一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排过来的长桌前,那如同戴着雪帽般的白头发,那敦实可靠的中年的肩膀,那发亮的润泽的皮肤和眼睛,俨然画出了人生的旅程。我以为,在这条漫长而又短促的道路上,那淡蓝色和纯白的花朵,“勿忘我”和“勿念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世间,有许多事应该永远记得,又有许多事是早该忘却了。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漂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取材于宗璞的同名散文)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约在树丛中的女生宿舍楼,也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B.在溪边徘徊片刻,看看墨色涂染的天、树涂染:颜色斑驳杂乱C.现在清华主楼的堂皇远非工字厅可比了堂皇:规模宏伟,气势盛大D.也是萤火虫们望尘莫及的望尘莫及:远远比不上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忘我”“勿念我”两种花的描写,呼应了作者关于“记得”与“忘却”的思考。B.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的黑眼睛,传达出“世事变迁,但总有美好不变”的感慨。C.看到图书馆里检索用的计算机,弟弟有了新梦,但作者的梦想却再也无法实现了。D.作者描写老年、中年和青年校友的不同样子,鲜明地呈现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23.文章写了作者围绕“萤火”的思考感悟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一过程。【答案】21.B22.C23.①两三岁时,觉得萤火是“飞的灯”,觉得很好玩。②长大了,萤火引起作者又远又奇的想象。③毕业前夕,感受到自己就像萤火,虽小,却呈现着生命的力量。④现在,认识到人在困境中,也要像萤火一样发光。【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能力。B.“涂染”在句中应是涂抹、渲染的意思。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但作者的梦想却再也无法实现了”说法错误。由结尾“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漂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可知,作者一直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大概是两三岁时”“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儿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我”两三岁时,觉得萤火是“飞的灯”,觉得很好玩。从文中“长大了”“它们引起多么远、多么奇的想象。那一片萤光后的小山那边,像是有什么仙境在等待着我”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我”长大了,萤火引起作者又远又奇的想象。从文中“毕业前夕”“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那种活泼的光,每一点都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充满了幻想”等内容可总结出,在毕业前夕,感受到自己就像萤火,虽小,却呈现着生命的力量。从文中“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漂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等内容可总结出,现在,“我”认识到人在困境中,也要像萤火一样发光。五、24.语言基础运用。天坛的声学建筑是古人寓意“【甲】”的经典之作,它成功地把古代人对“天”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天坛圜丘最上层正中有一块圆形石板。。(1)下列词语中,填入【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悲天悯人B.天人合一C.人定胜天D.天时地利人和(2)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人站在天心石上讲话,即使声音很小,也能清楚地听到回音,似乎向天询问,即刻得到回应,营造出一种人与天遥相呼应的理想对话氛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②不仅如此,回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呼即起,百应回鸣。③这块石板叫作“天心石”,象征宇宙中心。④所以天心石还有一个名字叫“亿兆景从石”,意为皇帝在此祈求上天庇佑,天下亿兆百姓如影随形,追随其后。⑤又称“太极石”,取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太极是万物本源”之意,寓意天下归宗。A.①③⑤②④B.①②③⑤④C.③⑤①②④D.③④①②⑤【答案】(1)B(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天人合一: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人定胜天:指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天时地利人和: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结合语境“它成功地把古代人对‘天’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填入的词语应是“天人合一”。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天坛圜丘最上层正中有一块圆形石板”,可推知,下文内容要强调“石板”,故③为句首,排除AB;⑤强调石板的别称及其寓意,和③是并列关系,紧随第③句,排除D。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②④。故选C。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5.按要求作文。《萤火》一文中作者认为,在漫长而又短促的人生道路上,“勿忘我”和“勿念我”是必不可少的。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从“勿忘我”和“勿念我”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勿忘我雨水轻拍在青石砖上,溅出些许纹路,显得尤为悲凉。一位老者坐在台砖上,借着头顶别人家的阳台来躲雨。稀疏的行人匆忙奔走,鞋子踏起的水花溅在了他的身上。没有人注意到他。 老人鬓花白,皱纹几乎爬满了他的面容,深深的皱隙写满了时间与岁月的沧桑。浑浊而无神的眸子没有一丝生气,看似在看着过往的行人,但却找不到眼神的焦点在何处。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新洗的蓝布衫中掏出一朵花——是朵勿忘我,萎蔫的花瓣就如同老人一般毫无生气,但老人一看见它,面庞上竟透露出了些许温柔。 这时,街道远处跑来一个中年人,撑着伞,穿着干净的西装,只是裤腿已经被雨水浸湿了。 “爸,您怎么跑到这里来了?知道我找了您多久吗?”中年人焦急地问道,但当他抬头看向老人身后的铁门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老人头也没抬,只是张开嘴唇,用细微的声音说道:“你妈这个点儿该回家了吧……” 中年人楞了一下,眼角差点涌出泪水,苦笑着说:“爸,您老糊涂了,哪儿还有什么妈,她都已经去世半年多了!”这句话刚出口,中年人就意识到自己不该提这件事。 但老人好像没听到一般,只是喃喃自语:“你妈这个点儿该回家了吧……她让我在这等她呢……” 中年人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刚想说些什么,但又把话咽了回去。他轻轻坐在老人身旁,放下伞,安静地听着老人说话。 “她昨晚说自己被欺负了,让我来帮她……”老人用蚊子般的声腔说着。 中年人听了,鼻子一酸。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移向街道上。街面铺满了雨水,宛如一面面光滑的镜子,倒映着街边石缝中生出的野草,它们被一滴滴雨水压弯了身子。 他想起了母亲在临终时对父亲说的话,“我在那边会安息的,我们能再次见面的……照顾好儿子,他最近好不容易找到媳妇儿,别惹他生气了……”说完,从头上摘下早上采摘的勿忘我,慢慢递给父亲,父亲在那一瞬间,哭得泣不成声。 中年人也记得,父亲就是在那一刻糊涂的。 现在他看到,坐在身旁的父亲,手里仍然捧着那朵失去生气的勿忘我,眼神充满了不舍。 中年人擦了擦脸上的雨水。 雨渐渐停了,中年人慢慢扶着老人站起来,搀扶着,顺着街道慢慢离开。“爸,妈明天就回来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首先理解“勿忘我”和“勿念我”的含义。“勿忘我”就是“不要忘记我”,人生匆匆百年,每个人都期望能够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印记,高尚者期望青史留名,世俗者也希望在亲朋好友心中留下些许的影子。“勿忘我”,让谁“勿忘”?如何让人“勿忘”?“勿忘”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勿念我”就是“不要想念我”,离别时我们通常这样嘱咐父母和惦念自己的亲朋好友,这句话并非真的要对方不要想念自己,而是怕对方太过思念自己,是让对方放心的意思,这句话里包含的深情,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勿念我”故事。写记叙文,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比如写“勿念我”,你要对谁说这句话?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说了这句话后你的心情和对方的反应是什么?你要借助“勿念我”表达怎样的主题?这些都应当在作文中交代清楚。立意:1.离别也不能把我们分开——“勿忘我”。2.开启新的征程,妈妈“勿念我”。3.用灵魂写下人生的诗句——“勿忘我”。26.按要求作文。作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邓清明是唯一一位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他曾数次进入备份乘组,每次都与主份航天员完成同样的训练任务。他说:“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在圆梦太空的航天员中,聂海胜也曾经历过3次备份。其他领域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备份英雄”。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机会通过天安门广场。2020东京奥运会上王曼昱作为备份的替补选手,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的发挥与主份选手一起为中国女乒赢得团体金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备份与主份”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备份与主份英雄与平凡对弈,人生路上有“主份”就有“备份”。作为有理想的青年,我们应怀有“主份”之志,做好“备份”之事。争当“主份”,不坠青云之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经历过3次备份的聂海胜和作为备份的替补选手王曼昱是幸运的,他们一个终于叩问苍穹,一个为中国女乒赢得团体金牌。而当了23年备份的邓清明和不能从天安门广场飞过的女飞行员陶佳莉则继续做他们的“备份”。没有人天生只愿意做“备份”,邓清明说:“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这是一个“备份”时刻准备着升任“主份”,而当机会来临,只有靠平时的刻苦训练,我们才能把握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还是“备份”的时候,我们也应不坠青云之志,争当“主份”。放平心态,做好“备份”之事。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邓清明离太空如此之近,却也离圆梦如此之远。换作你我,心中会深埋多少不甘?他却说:“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质朴话语,深藏对祖国的爱。他将一切拼搏努力都无条件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正如他所言:“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英雄即使无名,亦有山川铭记,平凡而伟大的人,自有清史替他留书。因此,当你做“备份”的时候,不可怨天尤人,而应当放平心态,做好“备份”之事。“主份”“备份”皆是本分,有名无名皆为英雄。“主份”“备份”与责任相伴,不计名利,坚守本分,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英雄。在建设祖国的征程中,有袁隆平、钟南山这样的“主份”,担起责任,坚守本分;也有更多的“备份”们不计名利,无怨无悔。君可见,故宫文物修复台前钻研几十年的身影;君可见,原子弹研发成功时,无名英雄们的激动泪水;君可见,新时代无数个隐姓埋名的“邓清明”们,心怀家国大爱,不计个人名利。“主份”与“备份”,是他们用一生坚守初心,共同托举起国家建设的大任。“主份”“备份”是身份,也是机遇;是能力,也是责任。躬逢盛世,愿我辈青年,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担时代之责;建设美丽家国。争做主份,甘当备份。怀有“主份”之志,做好“备份”之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备份们”的故事:太空领域的“备份航天员”邓清明、曾做过“备份”的聂海胜、女飞行员陶佳莉、替补乒乓球选手王曼昱,他们都在做或者曾经做过“备份”。现实中这样的“备份英雄”还有很多。为何称他们为“英雄”?立意的关键点在于邓清明的话:“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正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信念,才使得邓清明们不计较自己的“备份”身份,仍然努力训练,以“主份”的标准要求自己。正是因为高度的信念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优秀品质,他们才能坚持训练,无怨无悔,成为“英雄”。从某种程度上说,“备份”甚至比走到了聚光灯下的“主份”更令人敬仰。也只有默默做好“备份”,才能够在祖国和事业需要你的时候,像王曼昱那样“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成为“主份”。作文要求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提醒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还应该引申到每个人在还是“备份”的时候都应端正心态,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努力奋斗、执着追求,这样才有机会当“主份”。立意时要涉及“主份”和“备份”之间的关系,比如没有人生来就是“主份”,“主份”也是从“备份”一步步靠着努力拼搏得来的;做“备份”时应当怎么做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立意:1.主份备份都是本分。2.做好“备份”,才能当“主份”。3.“备份”也精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