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测试24.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三纲五常”思想26.陆九渊认为:“虽然本心即理,心中之理本无少欠,但由于气禀物欲的遮蔽,需要用功夫洗涤刮磨;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须剥落得净尽方是。”其“剥落”的方式是()A.向内探索B.格物致知C.向外探索D.内外探索27.《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28.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道:“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这表明他()A.倡导正心诚意B.否定传统儒学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经世致用29.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导致现代科技未能形成30.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31.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经出版,即让国人心理产生震憾性效应,以至一纸风行、洛阳纸贵。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这主要是因为该书内容()A.揭示了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B.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C.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D.宣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32.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33.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34.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A.主张大力弘扬封建礼教B.仍受旧思想的严重束缚C.并未全盘否认传统文化D.发现西方文化存在缺陷35.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汉代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摘编自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材料二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癸卯学制共22个章程,不仅包含了各级各类学堂,使学堂环环相扣,级级递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癸卯学制”周详全面、灵活实用便于现实操作;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学制系统与行政系统分开使分工与责权明确,便于学务的发展;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后来,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之宗旨。——摘编自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学兴办的背景及特点。(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与汉代官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15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时期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粱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20世纪初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 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次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写作工具。“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目标的落实,教育是关键环节,白话文进入中学教科书作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成为必然。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思路,首先是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白话文学即“国语的文学”,然后将新创造的白话文学大量引入中小学国语教材,使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语言。于是白话文教科书的编写,成为《新青年》与教育界热议话题。蔡元培主持编写的白话教科书《国语读本》,将教科书改革引入实质性阶段。1919年,教育部附设机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成立,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白话文作为新思想的载体进入课堂,成为青少年思维、表达、交流的工具,这是一次空前的精神大解放,被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释放。后来,先驱者们又把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提到了“自由发表思想”、“个性健全发展”,加强“教授法”的重视和国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高度,使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摘编自《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l)根据材料,概括“文学和教育”改革的内容。(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历史意义(8分) 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考点】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解析】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人道有为,即“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这一“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故选D项;庄子的“齐物”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荀子的“天行有常”指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项;“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墨子的“非攻”指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答案】D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三纲五常”思想【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根据材料“王者必受命而后王”和“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一统天下,所以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B项;大一统思想指的是政治、经济、思想的统一而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C项;三纲五常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答案】B3、陆九渊认为:“虽然本心即理,心中之理本无少欠,但由于气禀物欲的遮蔽,需要用功夫洗涤刮磨;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须剥落得净尽方是。”其“剥落”的方式是A.向内探索B.格物致知C.向外探索D.内外探索【考点】宋明理学;㈠儒学的复兴——理学【解析】据材料陆九渊可知是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材料“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须剥落得净尽方是”结合所学可知心学所求是“致良知”,探索自己内心的良知,故选A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排除B项;向外探索是格物致知的方式,排除C项;内外探索与心学无关,排除D项。【答案】A4、《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⒉明清进步思潮出现【解析】黄宗羲认为天子传子,不能保证都是贤的,而宰相传贤,可以有此保证。而国家政务的实权是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子传子带来的缺陷和不足,即设立宰相限制君权的膨胀,故选C项;材料强调限制君权,不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A项;秦代以后一直是官僚政治,“恢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置相以限制君主权力,未体现改革选官制度,排除D项。【答案】C5、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道:“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这表明他A.倡导正心诚意B.否定传统儒学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经世致用【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⒉明清进步思潮出现【解析】从材料中的“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尚安望其致用哉”等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故选D项;理学倡导正心诚意,排除A项;顾炎武是批判的继承儒学,不是否定,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君子的志向,没有涉及批判君主专制,排除C项。 【答案】D6、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导致现代科技未能形成【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解析】在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材料信息可知,在李约瑟看来,传统士大夫认为读书者是“上品”,其他职业都属于“下品”,科举入仕才是人们实现自己价值的主要途径,这是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李约瑟认为,“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故排除B项。【答案】D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答案】C8、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经出版,即让国人心理产生震憾性效应,以至一纸风行、洛阳纸贵。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这主要是因为该书内容A.揭示了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B.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C.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D.宣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根据材料“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经出版,即让国人心理产生震憾性效应”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社会进化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该书内容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排除A项;康有为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并非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排除B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宣传进化论,并非“天赋人权的思想”,排除D项。【答案】C9、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A.中国人的盲目自大B.中西文化联系紧密C.学习西方阻力很大D.全面西化思潮出现【考点】早期维新思想【解析】据材料近代学者王韬认定“中国为西土文教之先声”;李鸿章、奕诉等人反复论证西方算术中的“借根方”脱胎于中国“四元之学”;郑观应也以“西学中源说”力证西学乃中华古文化西传所成。材料折射出学习西方阻力很大,故选C项;各位学者对西方文化的论证说明了中国人对于西学的逐渐接受,排除A项;各位学者都认为西学中源,说明中西文化还是有隔阂,排除B项;西学中源说说明了学习西方的阻力大,排除D项。【答案】C10、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社会主义学说【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 【答案】D11、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A.主张大力弘扬封建礼教 B.仍受旧思想的严重束缚C.并未全盘否认传统文化 D.发现西方文化存在缺陷【考点】新文化运动;㈣新文化运动【解析】材料中蔡元培所叙述的北大“大倡”的内容均为中国传统伦常道德,说明其并未全盘否认传统文化,故选C项;封建礼教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文化,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可知,蔡元培作为其领军人物,并未大力弘扬封建礼教,排除A项;蔡元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主张舍弃旧思想宣扬民主科学的资产阶级新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蔡元培提及的内容均为中国传统文化,并未提及西方文化,排除D项。【答案】C12、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关键信息: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从关键信息中的“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可挖掘出隐含的时间信息,可排除A项;而从关键信息中的“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可知,D项正确,BC项无从反映,排除。【答案】D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高年级辅导低年级,高材生辅导差等生。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汉代的官学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摘编自肖世民《论汉代学校教育》 材料二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癸卯学制共22个章程,不仅包含了各级各类学堂,使学堂环环相扣,级级递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癸卯学制”周详全面、灵活实用便于现实操作;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学制系统与行政系统分开使分工与责权明确,便于学务的发展;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后来,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之宗旨。——摘编自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学兴办的背景及特点。(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与汉代官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15分)【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⒈清末新政【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得出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代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学门……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校”,得出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根据材料一“太学学生入学的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太学允许自费求学”,得出开放性强;根据材料一“以自学为主,提倡在自学基础上相互讨论磋商,相互辩论,共同研究,以求得学业上的进步”,得出自学为主,氛围活跃;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得出传播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材料二概括提炼“癸卯学制”的相关信息,再与汉代官学作对比,找出与汉代官学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得出制度化;根据材料二“使学堂环环相扣,级级递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得出整体性更强;根据材料二“‘癸卯学制’周详全面、灵活实用便于现实操作”,得出灵活性和实用性兼具;根据材料二“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得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根据材料二“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得出开办女子教育;根据材料二“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之宗旨”,得出具有“尚武”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得出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二“1904年1 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得出民族危机深重;结合所学知识,“癸卯学制”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因素之一是经济的发展,得出近代工商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还有废除科举制,正是由于科举制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废除科举制建立新的“癸卯学制”,得出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答案】(1)背景: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4分)特点: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开放性强;自学为主,氛围活跃;传播儒家思想。(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2)不同之处:制度化;整体性更强;灵活性和实用性兼具;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开办女子教育;具有“尚武”特点。(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原因: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西方教育体制的影响;(3分)民族危机深重;近代工商业发展;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体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时期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粱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 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20世纪初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示例一观点一: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2分)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民族意识。(2分)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技,兴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以求国家富强。(2分)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2分)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以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2分)小结: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救亡图存运动,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产生发展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最终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2分)示例二 观点二: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阐述: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斗争,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2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2分)小结: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极大推动中国的近代化。(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次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写作工具。“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目标的落实,教育是关键环节,白话文进入中学教科书作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成为必然。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思路,首先是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白话文学即“国语的文学”,然后将新创造的白话文学大量引入中小学国语教材,使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语言。于是白话文教科书的编写,成为《新青年》与教育界热议话题。蔡元培主持编写的白话教科书《国语读本》,将教科书改革引入实质性阶段。1919年,教育部附设机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成立,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白话文作为新思想的载体进入课堂,成为青少年思维、表达、交流的工具,这是一次空前的精神大解放,被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释放。后来,先驱者们又把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提到了“自由发表思想”、“个性健全发展”,加强“教授法”的重视和国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高度,使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摘编自《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l)根据材料,概括“文学和教育”改革的内容。(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历史意义(8分)【答案】(1)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②白话文教科书的编写;③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7分)(2)指导思想:民主科学(2分)历史意义:①文学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②推动了青年思想和精神的大解放,创造力得到空前释放;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④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语言的形成;⑤使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促进了民众觉醒;⑥实现了文化转型,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任答三点得6分,如答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可得4分)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 校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理)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 校2021-2022学年高一英语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 校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数学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英语10月月考试题(附解析)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仁寿县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1-09 11:16:33
页数:15
价格:¥3
大小:41.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