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届高二实验班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德治与法治在规范与实施体系上相互融通。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正如东汉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
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比如,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教、家风、家训。《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强调为政以德,将道德置于法令之上,以维护政令、刑罚的正当性。B.“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各种政令、条例、乡规属于“法治”之“则”。C.德高望重的乡绅可以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是“德治”实施体系中常见的做法。D.只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其各自作用,就能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阐释“典”与“则”时,既阐释概念,又分类列举,便于读者理解。B.文章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用以论证德治与法治相互融通的关系。C.文章从两个方面,阐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做法。D.文章的论述由古而今,由概念、观点阐发到现实做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德治与法治拥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可以不靠强制而实现以德服人的善治秩序。B.古代各级政府保障秩序安定,家庭和团体在一定范围内自律自治,能够提高治理的有效性。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有利于发挥它的道德引领作用。D.《民法典》中关于家庭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家训传统的继承。(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可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位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长达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才解密,连他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1965年9月,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成功的喜讯,其实他早已成竹在胸。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张力友)材料二:1965年8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门委员会第13次会议,决定“09”工程重新立项上马,正式进入核潜艇型号研制。国防科工办同时批准七院组建“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由此加快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步伐。为解决陆上模式堆的问题,黄旭华和一代艇的科技人员长期在协作单位蹲点研究,他们把这形象地称为“种菜”。他们先后派出200多名科技人员,到陆上模式堆工地去“种菜”,按照艇的总体设计要求,在工地上和施工方、用户方共同完善设计、处理施工问题,参与了从零功率到全功率的运行试验全过程,一方面完善了陆上模式堆的建造和试验,另一方面完善了动力舱的设计,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复杂的尖端技术基本上是在常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常规的综合、提高和创新。越是复杂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加以综合集成提高,特别是总体研究设计,更要在综合运用上做文章、下功夫。根据这一融合创断思路,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果为基础,既缩短了战线,减少了矛盾,又争取了时间。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黄旭华和同事们不等不靠,提出“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科研条件不具备,就先启动相关基础工作,边干边创造条件。他们通过走出去“种菜”的办法进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锻炼科研队伍。黄旭华告诫参研人员重视核潜艇的稳性设计,保证“不翻、不沉、开得动”。我国后续核潜艇的稳性设计都比较好,均得益于黄旭华最初提出的稳性设计思路。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曾经伴随着黄旭华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国一代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这把算盘。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达到可靠的稳性值也并不容易,一则数据繁杂而计算工具有限,只有算盘和计算尺,二则设计时很多配套设备尚未研制完成,同时受当时时代背景影响,设备粗制滥造现象突出,生产出来的设备重量常常与设计值相差很大,潜艇总重难以控制,一个数据有变化就要重新计算。为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黄旭华和同事们组织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如果三组人的计算结果
都一样,就通过;三组人得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就必须重算,直到得出同一数值。之后,黄旭华、尤子平和钱凌白反复研究,同时听取了其他人员的意见,提出了多项控制潜艇总重和稳性的措施。其中一条土办法是“斤斤计较”,即所有设备、管道、电缆等上艇前都要称重备案,安装完毕切下的边角废料、剩下的管道和电缆等拿下艇时也要过秤,并从总重量中扣除。就是这样的土办法,保证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袁于飞)材料三: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培育超级稻品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长、资助力度大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八桂的好山好水好传统吸引了关注水稻栽培的袁隆平的目光。他认为:“一路看过来,甘蔗漫山遍野,水稻长势良好,是培育水稻的理想地方。”在后来几年间,袁隆平多次深入八桂调研,足迹遍及南宁、百色、北海等地,考察发现:“广西农业前途远大。”在一系列良田之中,灌阳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条件,被列为“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在袁隆平眼里,灌阳的良田土质不粘不沙、不酸不碱,是个发展超级稻品种的“风水宝地”。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两边高山矗立,中间是广袤的稻田,像一叶狭长的柳叶镶嵌在绵延的群山之间,形成自己的小气候,优良的冲积土质成为呵护超级稻生长的土壤。袁隆平把实验基地就建在这里,让自己研究的超级稻品种就在这里孕育,壮乡这片稻田上也播撒了希望。春去秋来,那片稻田在袁隆平的关注与灌阳县的努力下,日益生长起来。“水稻高产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在袁隆平“四良”的评定里,这块基地无疑是达标的,唯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若按一般方法来种超级稻,往往出现“前期生长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率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病虫害进而产生倒伏现象。其中,倒伏成为攻关的一大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探索并主推“水气平衡栽培法”技术:在水分、氧气的平衡供给上,实行“水稻旱管”水气平衡栽培;在肥料的平衡供给上,保持当地村民农家有机肥的传统习惯,针对有机肥缺失的营养,实行与化肥“有机融合”,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按禾苗生长需要的平衡供给。这样水稻“免疫力”提高了,营养充足了,根系强劲了,稻秆结实了,病虫害减少了,倒伏现象也很少发生了,从而确保超级稻有“超级”的底子。2013年秋天,袁隆平来到基地田间察看水稻长势情况,面对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他情不自禁地弯下腰,仔细察看禾苗的长势,抽出一株稻穗数起来,数着数着不禁喜上眉梢,翘起大拇指夸赞当地种田人:“你们真会种田!”在这片超级稻里,还进行了再生稻的试验。收过一茬的超级稻田里,不用再播种、犁田和插秧,直接培育再生水稻。再生稻生长季节,袁隆平又悄悄来到田畴,瞅一瞅他念念不忘的水稻再生情况。只见再生稻破禾而出,茁壮生长。袁隆平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跟当地种
田户说:“行,十分可行!这可是省工、省肥、省钱的一个发展方向。”当地祖祖辈辈传统式种田的村民没有想到,水稻还有“二胎”生产技术,过去只能在稻田闲置时种植马铃薯,现在头季稻后还能再生稻,粮食增产不用愁了。(摘编自《广西日报》,作者:林雪娜、童团结)4.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他的名字曾经是绝密,妻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因此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太多。B.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首先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符合复杂的尖端技术和工程发展规律的融合创新之道。C.袁隆平“四良”评定标准里,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自然条件优越,作为实验基地,无疑是达标的,但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D.为解决超级稻倒伏这一难题,勤劳的灌阳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并进行技术革新,成绩斐然,最终确保超级稻有“超级”底子。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敏到了华东计算所,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后,仍坚持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达一百多天,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B.根据黄旭华的融合创新思路,中国核潜艇研制,在材料和设备选型上,除少数专用项目外,均以充分利用国内成熟成果为基础,大大提高了效率。C.面对金灿灿的稻田,袁隆平喜上眉梢,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被戏称为“二胎”的再生稻,改变了传统的种田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稳产。D.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既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着集体的力量,更离不开国家的重视。6.于敏、黄旭华、袁隆平三位科学家对待科学事业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崇高的精神品质,令人景仰,值得学习。三位科学家身上最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品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别概括出来并加以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荡孙犁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交给我,我什么也交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她挂花了!”二菱带着哭声喊。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她挂了花!”“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接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没有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减)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小说开头这一景物描写,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B.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读来一点儿也没有那种凄惨的感觉,相反,使人感觉更多的是那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C.文中两次写老头子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是为了强调人物悠闲惬意的状态,有效地迷惑了鬼子,为后文写鬼子轻易上当作了铺垫。D.老头子多次对两个女孩说不怕只是为了安慰她们,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害怕被鬼子发现,从他身体往上蹿了蹿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8.小说中的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9.《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孙犁的笔下,即使是战斗也被写得如诗如画,极富诗意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意美”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建武十五年,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覆。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东海公刘阳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回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改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行大司马刘隆即日罢,以太仆赵憙为太尉,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北匈奴遣使诣武威求和亲,帝召公卿廷议,不决。皇太子言曰:“南单于新附,北虏惧于见伐,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且不复来矣。”帝然之,告武威太守勿受其使。上问赵憙以久长之计,憙请遣诸王就国。冬,上始遣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就国。是岁,帝舅寿张恭侯樊宏薨。宏为人,谦柔畏慎,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所上便宜,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燕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B.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C.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D.及病困/遗令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口,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汉朝实行全民户口登记的制度,以便对其进行管理。B.太尉,中国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东汉时期,与司徒、司空,并称为“三公”。
C.就国,中国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分封土地后,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从此在该处定居的行为。D.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词或对皇帝的专称,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看了陈留官吏公文上的文字,责问官吏其中的意思。官吏不肯说,当时才十二岁的东海公刘阳道出了实情。B.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于是,一些官员被免职,一些官员称谓发生变化。C.北匈奴想要和汉朝和亲,皇太子分析形势后得出南单于将有二心、北虏降者也不会再来的结论,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D.寿张侯樊宏是皇帝的舅舅,一生谦虚谨慎,带动整个宗族恪守法律,皇帝十分赏识他,并表示身殁后想要效仿樊宏的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5分)(2)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东海公对。上由是益奇爱阳。(5分)(二)古诗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①张九齡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注]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为第四首。②池潢:池溏,这里引申为护城河,借指皇室。③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中孤鸿是自喻,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奸臣。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伤愤怒的情怀。B.前两句写经历过大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对潢池却不敢眷顾;然后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
鸟的盛气凌人、得意。C.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险恶用心无法实现,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超逸。D.杜甫《春望》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著兴衰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全诗格律严整,与该诗在体裁和情感上都不相同。15.古人评论:“九龄才思敏捷,诗意超逸。”请你简要分析这首诗前四句的艺术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服饰、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态。(2)屈原在《离骚》中,要剪裁植物的叶子缀缝花瓣成衣服,表现其超脱世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赤壁赋》中,客在回答苏轼疑问,解说洞箫之音时,针对曹操之诗和赤壁旧战场连发两句反问。第一句是“_____________?”第二句是“_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甲)“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_____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要敏锐把握“势”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或积厚成势,或_____,或谋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乙)任何新事物的发端、兴起、壮大,都需要一个过程。惟有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_____、不可阻挡。(丙)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上海启航后_____,改革的渐进式,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丁)当信息化的快车加速到5G时代,以合乎规律的取势、占得先机的顺势,让新事物健康成长,让新动能加速壮大,才能以更多“小趋势”汇聚成磅礴的时代大潮、发展大势。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变动不居蓄势待发势如破竹推而广之B.白驹过隙厚积薄发破竹之势上行下效C.白驹过隙蓄势待发破竹之势推而广之D.变动不居厚积薄发势如破竹上行下效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改革的渐进式,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
积势过程。B.渐进式的改革,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C.改革的渐进式,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D.渐进式的改革,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19.将下面的句子补回文章原位,最恰当的位置是()(3分)《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A.甲B.乙C.丙D.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__①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__②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__③__,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摘编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①②③21.请分别用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意思。(5分)第一段:第三段:
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同是“低头”,却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人生状态,请结合两幅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二实验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解析】A项,“将道德置于法令之上”缺乏依据;B项,“乡规”应属于“德治”之“则”;D项,将必要条件理解为充分条件。2.B【解析】B项,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是为了论述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3.A【解析】A项,“不靠强制”错误,需要“一定的国家强制”。4.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妻子直到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因此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太多”强加因果,他感到对妻儿亏欠多并不仅仅是因为妻子后来才知道他是搞高级秘密工作的,而是因把力量都投入工作中,对家庭照顾不够。B.“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首先运用系统论思想”错误,根据材料二“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可见,并无证据表明这是“首先”运用。C.“但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说法错误,材料三“在袁隆平‘四良’的评定里,这块基地无疑是达标的,唯一需要突破的是‘良法’”,不是“最需要突破的”,而是“唯一需要突破的”。故选D。5.A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后,仍坚持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达一百多天,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错误,根据材料一“在接下来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可见,形成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就是在百日会战中,而非百日会战前。故选A。6.于敏:自主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黄旭华: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自主创新精神。袁隆平:时刻关心人民的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都具有自主创新、爱国爱民、潜心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每点2分)7.D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理解错误,老头子并不是紧张,他是真的对自己很自信;“蹿”的动作表现老头子的震惊。故选D。8.①智勇双全。面对鬼子的封锁只凭一条小船来去自如,给女孩报仇时精心策划引鬼子入圈套。②爱憎分明。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③精明干练。写老头子年纪虽老,但老当益壮,“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眼睛却特别的明亮”点出他干练、精明的内在气质。④自信自尊。经历了大风大浪没有出事,以及多次安慰女孩不怕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水上功夫的自信;女孩受伤后他觉得没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女孩报仇,这是他自尊的表现。(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本题,可以先到文中找出对老头子进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内容,圈出老头子所做的事情,分析他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有无环境的衬托,有无借助他人对老头子进行衬托。比如,老人的语言“不怕”、老人的心理活动“大江大海过了多少”,这些内容体现出老头子自信的一面;“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这些语言描写表现出老头子爱面子的一面;“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心理活动表现出老人慈爱的一面;策划给女孩报仇,表现出老人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的一面。9.
①诗意的主题。小说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故事所表现的主题却具有浓郁的诗意美:作品赞扬了中华民族抵抗外辱、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歌颂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清新的语言。本文的语言是散文诗一样的,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小说的开头用“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③如画的环境。本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充分体现了诗的情调、诗的感情。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充满了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鲜明生动的意境。④至善的人物。小说中的老头子虽老,却充满了人情之美。面对敌人,他充满了憎恨与鄙夷,用自己的力量来打击敌人。面对“大菱”和“二菱”,他又充满了慈爱,像守卫自己的孩子一般来守卫她们,正是这种亲人般的呵护让他的形象在自尊、英勇之外多了人情的一面。⑤舒缓的情节。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10.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遗令薄葬”,“薄葬”是“令”的内容,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不宜复见”,“复见”作“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使与夫人同坟异藏”,“同坟异藏”是本句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本句译为:等到他病危时,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用什么东西。认为棺杦是一个藏身的器具,不应再看到,如有腐烂败坏。会使孝子伤心,就命和夫人同坟异棺。故选C。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错误。不是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是皇帝对自己死亡的讳称。故选D。12.B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B.“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错误。原文“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没有去掉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故选B。13.(1)随便把丈量田地作为名义,将百姓聚集在田里,连同屋舍、村落一并丈量,老百姓拦路哭喊。得分点:“苟”,随便;“度”,丈量,测量;“遮道”,遮挡道路,拦路。13.(2)皇帝命令虎贲中郎将质问官吏,官吏才从实认罪,像东海公所回答的那样。皇上从此更加特别宠爱刘阳。得分点:“诘问”,质问,责问;“首服”,自首,认罪;“对”,回答。参考译文:
建武十五年,皇帝认为天下的垦田,大多是自己丈量而不确实,而且户口、年龄互有出入,就下诏让州郡检查核实。于是,刺史、太守有很多采取欺骗巧诈的手段,随便把丈量田地作为名义,将百姓聚集在田里,连同屋舍、村落一并丈量,老百姓拦路哭喊。有的官吏优待富家豪族,侵占剥夺贫弱人家。这时,众郡分别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皇帝看到陈留郡的公文上有字,看上面写的是:“颍川郡、弘农郡可以问,河南郡、南阳郡不可问。”皇帝责问官吏这公文是从哪里来的?用意是什么?官吏不肯招认,抵赖说:“在长寿街捡到的。”皇帝很生气。这时,东海公刘阳十二岁,在帐后说:“官吏受到郡府敕令,要他探听其他郡丈量耕地的情况,进行比较。”皇帝说:“假使如此,为什么要说河南郡、南阳郡不可问?”回答说:“河南郡,是帝王之城,有很多皇帝亲近的臣子;南阳郡,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亲国戚。这些地方的田地住宅都超过规定,不能作为标准。”皇帝命令虎贲中郎将质问官吏,官吏才从实认罪,像东海公所回答的那样。皇上从此更加器重宠爱刘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日,光武帝诏令司徒、司空都将“大”字去掉,改称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兼大司马刘隆当天去职,派太仆赵憙做太尉,大司农冯勤做司徒。北匈奴派遣使者到武威郡请求结亲,皇帝召见公卿当廷商议,没有结果。皇太子进言说:“南单于刚归附,北敌害怕被攻伐,所以虚心听从,争着想归顺。如今不能出兵征伐,反而和北敌交往,我害怕南单于将有叛乱之心,北敌投降的也不会再来。”皇帝认为很对,告诉武威郡太守不要接受使者的要求。皇上问赵憙长远的计谋,赵憙请求送众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冬,皇上开始遣送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回自己的封国。这年,皇帝的舅舅寿张恭侯樊宏去世。樊宏的为人,谦虚柔和,小心谨慎,每当朝会时,总是预期先到,俯身等事;所奏权宜措施,亲手书写,然后毁弃草稿;朝会上皇帝问到他,不敢当众回答。宗族受到他的感染,不曾有人犯法。皇帝很敬重他。等到他病危时,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用什么东西。认为棺杦是一个藏身的器具,不应再看到,如有腐烂败坏。会使孝子伤心,就命和夫人同坟异棺。皇帝认为他的遗命很好,就将他的遗书给百官看,于是说:“如今不顺从寿张侯的意思,就没有办法彰显他的美德;并且我死后,也按这个办法去做。”14.A(“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情怀”说法错误,此诗诗人以“孤鸿”自喻,抒发的是自己高逸的情怀,没有悲伤愤怒的情怀。特别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站在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故选A。)15.①象征(托物言志):本诗借“孤鸿”的孤独象征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②对比:通过一独一双,一大一小的孤鸿和翠鸟的对比,写出了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③比喻:诗人以孤鸿自喻,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④用典:“三珠树”是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使诗歌显得委婉含蓄。(任答三点得6分)16.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略无慕艳意③.制芰荷以为衣兮④.集芙蓉以为裳⑤.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17.A.
(第一空,变动不居: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结合语境,是强调“时代环境”不断变化,使用“变动不居”恰当。第二空,蓄势待发:积蓄势力或能量等待发作。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结合语境“要敏锐把握“势”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或积厚成势”“或谋势而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使用“蓄势待发”恰当。第三空,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是主谓关系的短语。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是偏正关系的短语。联系前文“惟有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使用“势如破竹”更恰当。第四空,推而广之: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中性词)。此处语境“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从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农村改革大幕,到自贸区上海启航后……”,强调将改革推展开来,不含贬义,使用“推而广之”更恰当。故选A。)18.D(本题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改革的渐进式,是……过程”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渐进式的改革,是……过程”。可以排除AC两项;第二处,“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积势过程”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是一个发现规律、积累经验的探索过程,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积势过程”。可以排除B项。故选D。)19.B(“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是说“如果积累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强调需要蓄积力量。乙处最合适,联系乙处前文“积极主动作为,或积厚成势,或蓄势待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及后文“惟有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可以得知前后文都强调了“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语境和句子相合。故选B。)20.(示例)①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②温暖期气候较稳定 ③每当疫灾发生时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段中,第一句话是主旨句。根据关联词语的提示,与“既受……制约”结构上相照应,第一空的形式应该是“又受……制约”,根据下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自然规律看”两处确定要补写的关键词为“自然规律”。第二空前面是分号,前后两句语意形成对比,应该填写与“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相反的情况;第三段“疫灾”一词反复出现,为关键词,按照逻辑关系,应该是“在中国古代,什么情况下政府会怎样做”,据此推断应该与“疫灾发生”有关。21.(示例)第一段: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段:疫灾的应对,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答对1个给3分,2个给5分)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正确运用句式的能力。题目要求用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首先应想到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既……又……”“一边……一边……”等。第一段中第一句是文段的中心句,且包含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符合要求,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第三段,关键词语是“疫灾”,根据“政府蠲免租税……”“民间则捐钱捐粮”,可表述为“疫灾的应对,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民间的行为”。22、作文审题:(一)图画解读图一内容为一个人拄着杖低着头坚定地向上攀登,寓意是要向上攀登就必须低头努力;或者低头努力的人才能实现高远目标。图二内容为一个人背着手低着头轻松闲适地瞧着地上鸡的脚印,寓意是只顾眼前就会失去高远的目标;或者没有远大目标会让人得过且过,
缺乏斗志。综合来看,同是低头,一个是在向上攀登过程中的实干奋斗;一个却是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两幅漫画意在让人思考实干、理想目标与人的生活、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本次作文应该围绕着这一点展开。(二)参考立意①“低头”相同,人生不同。(两幅图结合)②要向上攀登就必须低头努力。(图一)③低头努力的人才能实现高远目标。(图一)④只顾眼前利益就无法飞向高空。(图二)范文:记得低头稳步,也不忘抬头看路同是“低头”,却在不同的情境下折射出不同的状态与追求。登山时低头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只顾欣赏鸡的脚印而低头却错失了雄鹰翱翔蓝天的精彩。低头稳步固然重要,但抬头看路同样不可或缺。而低头与抬头,共同成就了人生。面对美国记者的挑衅,周总理曾这样回答:“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自然要低头走。”低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它不是低眉顺眼,也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对自己所走过的路的丈量,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踏实。在基层建设的过程中,最忌空谈大话。毫无边际的非理性畅想,只顾看天而忘了迈好脚下的步子,则难以一砖一瓦地构建起理想家园。农田里的坎坎伐檀,那是务农者们低头锄地、辛勤劳作以求温饱;科研实验之攻关,关键在于低头钻研;与对抗疫情的过程中,是因为有了无数的医护人员不舍昼夜埋头苦干,与病毒赛跑,才换来了情势的不断好转。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总是低头稳步,因为在一步一个脚印中,他们收获了前行的底气。“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只顾低头看路则会错失眺望远方的时机。抬头看路,是为了寻找方向,扩大视野。正如斯特里克兰德,在抬头之际得以望见月亮,而后寻得人生的出路,最后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付诸于画布上。“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少年徐霞客立下的宏大志向。他从不忘抬头追寻理想,终以踏遍万水,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大好河山。因为抬头看路,古希腊的智者才得以悟出人生的智慧;远航者才能在茫茫大海、重重迷雾中寻得灯塔照亮前路;寒窗苦读十二载的学子们才会窥准靶心,在学海中不迷失,咬牙坚持,有的放矢,定夺高考之胜负。因为抬头看路,才有了目标;因为有了目标,人们才能远航。古今之成大事者,既要有脚踏实地的稳实,也要有仰望星空的远大。路是走出来的,饶你望穿前方,也望不出一条路来;但路总有尽头,只是低头走路而不抬头看路则会错失时机,迷失方向。抬头与低头的共同存在并不矛盾,而更多的是相辅相成,互相扶持,互相成就。低头与抬头都是人生的姿态,它们共同构筑了前路坦荡。低头是为了踏实与清醒,而抬头则是为了方向与视际。因此,低头稳步的同时,也别忘了抬头看路。低头脚踏实地,抬头仰望星空
同一朵花,姿态形态各异;同为“低头”,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与人生状态却截然不同。一人低头,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上上攀登,不好高鹜远;一人低头,眼中只有鸡的脚印,忽视高飞于星空的雄鹰,成为井底之蛙。而我们知道,低头脚踏实地,抬头仰望星空,才是真正我们要做到的事。魏征曰:“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脚踏实地就是根本,即为泉源;大桥的修建不是空坐发白日梦就能建成,需要踏足河床,一步一步打牢地基方可建成;杂交水稻不是袁隆平在办公室就能想出,是他亲自下到泥潭稻田中去采样,在田中一点一点研究而成的,一个个泥脚印踩回来的。愿意低下头,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一步一脚印踏实干事,不断向前进步。人们常说,低头走路还需抬头看天,否则自己撞上电线杆都浑然不知,身为井底之蛙却自以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需要抬头仰望星空,看看宇宙之大,拓宽自己的视野,破除原有的局限,感慨点点星光之美,推动我们走上寻美之路,让我们发掘自己之所爱,体会星空广阔之景,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自身得到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开阔的人。有人会疑惑,这样做的意义仅限如此吗?非也,低头脚踏实地,抬头仰望星空,使个人走向成功,让国家迈向繁荣。2019年全国主持人大赛新闻类冠军邹韵在最后一轮比拼中说到:“站在这个舞台上需要一种气------底气。”而底气来源于哪?来源于她的低头脚踏实地,十年的记者生活她从不松懈,或许前方危险但她仍然坚持去报道,稿子是她一篇篇写出来的,直播是她一场场报导出来的;来源于她的抬头仰望星空,作为国际频道主持人她始终打开聆听世界声音的大门,提升自己,而这些都化成底气,支撑她拿下冠军。于国家而言,我们回顾历史长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了我国的屈辱史,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我们没有脚踏实地,我们仍在天朝帝国的幻想中,也不愿仰望星空,连英国在哪也不知。被打醒的我们逐渐脚踏实地,兴办工业教育,不断仰望星空,向西方学习。而到今天,我们再次强大,推动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的“低头”与“抬头”。身为学生的我们,应低下头,好好学习,踏实学到实处,更应抬起头,仰望星空,朝优秀出发。低头脚踏实地,抬头仰望星空,乘舟漂向成功,踏上繁花彼岸。心有鸿鹄,低姿翱翔许多人埋首攀登,扎实地向自己的目标奋斗。其中亦有不少人将“埋首”归为甘于平庸,忘记了坚持内心的“昂首”。而要找到两者间的平衡,就要心有鸿鹄,低姿翱翔。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人生状态,在于心态而不在于姿态。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信念,坚定地迈向目标,那么“低头”,便是扎实勤干的表现;而若一个人只甘于眼前的苟且,心中一片空茫,那么“低头”,也许就是自甘堕落,不求上进。由此,积极与否在于我们是否心有鸿鹄,对信念是否有坚守。
泰戈尔曾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诚如斯言,对到达山顶的信念,是我们埋头苦干的光明之灯。我们在埋头拉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抬头看路。如果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心中的雄鹰,那么终究只能碌碌无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发之前,别忘了心中有光。当心有鸿鹄,低姿翱翔便是为了踏实地积攒能量,平稳地到达目的地。“低头”亦是一种良好的奋斗姿态,它在信念的指引下,让我们沉潜深流地专注于每一步攀登。许多人如此践行着。樊锦诗几十载埋首于敦煌壁画的保护,心中是对中华文明的虔诚爱护;袁隆平一生埋首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心中是对养育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屠呦呦与团队埋首于青蒿素的研制,心中是对救治人类的伟大预想。他们都埋首于自己的事业,而能坚持并获得成就,是因为心中有不凡的目标,脚踏实地又砥砺前行。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更要在心中定下不凡的目标,低头专注地向山顶攀登。鲁迅将埋头苦干的人归为中国脊梁,那么年轻人便更要将其铭记于心,向其奋斗。踏实勤奋地做好自己的功课,制定好每日的计划并施以行动,关心国家社会,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埋首奋斗的步伐。我们要“低头”,是心中有目标,脚下有足迹的“低头”,而非迷茫而自甘堕落,归于平庸。从枝繁叶茂中拨开,在狂风骤雨中站定,脚踏实地地攀登,我们会到达自己的山顶,中国亦会迎来光明的远方。我们要守好自己的心态,摆好自己的姿态,为了山顶的十里春光,心有鸿鹄,低姿翱翔。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