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孟子》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5

2/85

剩余8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孟子》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完成下列小题。“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C.今日病矣                     病:生病D.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直养而无害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B.芒芒然归                                        然后君子C.则塞于天地之间                                                勿施于人D.其子趋而注视之                            死而不亡者寿第85页共85页\n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揠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第85页共85页\n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靡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C.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法:效法D.礼人不答反其敬                              反:反省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                                貌恭而不心服B.故民之从之也轻                            规矩,方圆之至也C.勿夺其时                                      其皆出于此乎D.虽董之以严刑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B.幽厉,指西周幽王和厉王,合称幽厉。幽王昏庸,身死国亡;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B.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C.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第85页共85页\nD.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B.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D.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第85页共85页\n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也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5页共85页\nA.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C.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D.最后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4.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玉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第85页共85页\n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③穿窬(yù):穿墙(偷盗)。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第85页共85页\n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19.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第85页共85页\n3.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梁惠王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第85页共85页\n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周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齐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第85页共85页\n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     许:认可B.王请度之            度:思量C.欲辟土地,朝秦、楚       辟:开辟D.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敏捷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5页共85页\nA.“钧”,古代重量单位,四十斤为一钧,成语“千钧一发”中的“千钧”和本文中的“百钧”都是表示力量非常沉重。B.“诗”,即《诗经》,西汉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先秦诸子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其中的句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泛指天下,本文也是此意。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急于在战国的纷争中成就一番霸业。他一见孟子就提出齐桓晋文的话题,表现出他渴望向“春秋五霸”学习如何施仁政而夺天下。B.齐宣王在向孟子求教时态度谦虚而且真诚。他开始有问必答,后来“笑而不言”,这其实反映了他欲霸天下而又不那么理直气壮的心态。C.孟子使用设喻类比的方法成功说服齐宣王。他用“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让齐宣王真正明白了统一天下必须推恩到百姓的道理。D.孟子说理始终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他首先呈现了“莫之能御”的美好结果,然后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后指出霸道带来的危害。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第85页共85页\n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于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二)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即于心,则候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⑤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第85页共85页\n(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同“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2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B.谈笑而麾之            麾:指挥C.皆笃于文行       笃:专一D.今日病矣               病:忧虑2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学道则爱人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B.潮人之事公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以其外之也                                 加之以师旅D.其子趋而往视之                           蟹六跪而二鳌3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第85页共85页\n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⑤3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需。3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34.结合语段(一),概括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第85页共85页\n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强取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之乎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属今为之虏矣B.不患寡而患不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其无礼于晋D.申之以孝悌之义                    加之以师旅3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第85页共85页\n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38.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39.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第85页共85页\n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二)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选自《左传》,有删改)4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85页共85页\nA.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B.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C.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D.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4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泛指天下,与古文中的“四海”“八荒”“宇内”同义。B.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大伯、虞仲俱为大王之昭。C.黍稷,黄黏米和不黏的黍子,这里泛指五谷。D.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4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遮遮掩掩的微妙的神态,极尽生动之妙。“可得闻与”,表现了宣王欲争霸天下的强烈愿望。B.宫之奇看清了晋国的狼子野心,抓住晋虢的地理关系和假道的严重后果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并有力地驳斥了虞公提出的“吾宗”和“神据”。C.孟子明知故问,以口腹声色之娱等一系列排比式的内容来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然后道破其“大欲”,从而产生摇曳生姿的效果。D.选文一孟子借邹楚之战的比喻,表明霸道的方式不可取,选文二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句子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85页共85页\n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第85页共85页\n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8.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85页共85页\n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一词的意思有: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称谓,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这里用第一个意义。B.“不敏”不明达,不敏捷。《国语·晋语二》中有“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这晨的“不敏”用作谦词。C.“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商朝曰庠,周朝曰序。D.“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5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用“士”与“民”无恒产进行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重要。B.有恒产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礼仪。这就是《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道理。C.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家畜及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D.最后一段几乎与孟子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样,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为救世济民而不辞辛劳,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积极入世的精神。5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85页共85页\n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5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数罟,指细密的渔网。“数罟不入垮池”与孔子的“子钓而不纲”思想相近,都体现了儒家的“仁”。第85页共85页\n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D.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后泛指学校。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止的相互征战的,之所以“以战喻”是因为知道梁惠王好战。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5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7.孟子长于论辩,请结合文本赏析孟子的雄辩艺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第85页共85页\n,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①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释]①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5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第85页共85页\n5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B.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D.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6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张背道而驰。B.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孟子把其社会理想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好像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采用孟子主张,也没有任用他。D.齐宣王富有一定的同情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同情禽兽,但不大同情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6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62.“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进行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第85页共85页\n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乙)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离娄》)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B.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C.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D.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6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翔实地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B.寡人,古代均值、诸侯王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C.《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D.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在生前,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幽”“厉”都是古代贬恶的谥号。6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甲文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B.在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C.孟子在乙文中指出,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第85页共85页\nD.在乙文中,孔子认为治国的道路只有两条,即仁和不仁,如果对百姓太残暴,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6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第85页共85页\n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仁”是中国古代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6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6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7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第85页共85页\n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庖丁解牛》)丙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第85页共85页\n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第85页共85页\n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待者座。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73.下列句子有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则盍反其本矣B.技经肯綮之未尝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失其所与,不知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7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            俯足以畜妻子B.虽然,每至于族        为之踌躇满志C.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将军战河北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第85页共85页\n7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仰不足以事父母             老者衣帛食肉B.视为止,行为迟             邻之厚,君之薄也C.既东封郑                      朝济而夕设版焉D.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7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                  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吾其还也77.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                 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7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第85页共85页\n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乙】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节选自帛书《老子》)【丙】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第85页共85页\n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节选自《庄子》)8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自贼者也   贼:伤害C.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D.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8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而无以为                 吾尝终日而思矣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C.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D.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82.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请买其方百金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8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第85页共85页\n8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C.《孟子》和《论语》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8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第85页共85页\n“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8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D.“仁”是中国古代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8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第85页共85页\n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8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9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91.翻译下面句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参考答案:1.C2.A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病:生病”错误。“病”,疲倦,劳累。句意:今天我太疲惫了。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以”,介词,用;句意: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第85页共85页\n第二个“以”,介词,用;句意: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B.第一个“然”,形容词词尾;句意:疲倦地回到家。第二个“然”,这样;句意: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C.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第二个“于”,介词,对;句意: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D.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句意: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C.“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句“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此句的意思是“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可见,“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故选C。参考译文:(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善于辨析天下言论的是非得失及原因,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第85页共85页\n4.A5.D6.A7.B8.C9.(1)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2)不用尧用来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侈,肆意,过度。句意: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句意: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外表恭顺内心却不服从。B.第一个“之”是取独,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C.第一个“其”是代词“它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句意: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大概都出在这里吧。D.两个“以”都是介词,用。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错误。文中的“士”泛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85页共85页\n句意: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曰”后为“曰”的内容,应在“曰”后停顿,排除C;“仁与不仁而已矣”中,“与”连词,连接“仁”和“不仁”,与上文“道二”相呼应,故“仁与不仁”不能断开,排除A;“则身弑国亡”与“则身危国削”结构一致,互相呼应,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错误,孟子列举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臣应如何对待君的问题。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救死”,使自己摆脱死亡;“赡”,足;“奚”,何,怎么,哪里;“治”,讲求。(2)“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贼”,动词,残害,“贼其民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甲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蓄养一些鸡、猪、狗,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它们的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第85页共85页\n乙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也是如此。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他的祖庙;士和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他们的身体。现在有的人怕死却乐于不仁,就好比怕醉却勉为其难喝酒一样。”孟子说:“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便反省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我治理别人,却没治理好,便反省自己知识智慧是否足够;我礼貌待人,可人家却不怎么搭理,便反省自己恭敬是否到了家。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自己确实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诗经》说得好:‘万岁呀,与天意相配的周朝!幸福都得自己寻找。’”10.C11.B12.C13.(1)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2)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14.①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②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85页共85页\n句意: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惟士”是“为能”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故排除AD;“无不为已”“及陷于罪”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句子,“无不为已”是对上句的总结。“及陷于罪”与下句的联系更紧密,所以二者中间宜断开,故排除B。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错,应该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也可以是学生称老师(多用于书信),或者妻称夫,再或者专指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五亩、百亩、八口……做了具体规定”错,这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规定。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服”,使服从,使顺服;“敌”,对抗;“盖”,为什么不、何不;(2)“王”,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思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满足百姓的温饱,即养民:制民之产,让百姓温饱;勿夺其时,让百姓安居;结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所以孟子认为执政者应重视教化,让百姓懂得礼义,即教民:让百姓懂得礼义。第85页共85页\n参考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要的东西就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上树去找鱼。”齐宣王说:“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上树去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尽力地去做,此后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打仗,那大王认为谁会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人会胜。”(孟子)说:“那么(可见)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凭借一个国家而想使八个国家服从,这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人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到您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您的道路上行走,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实现)我的愿望,明白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第85页共85页\n(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情。”15.B16.C17.C18.(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2)君子少贪欲,就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能以正直之道行事。普通人欲望少,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庭(使家庭丰裕)。19.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品德。【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宣王不能用”,“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不果所言”此处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人名前后一般停顿,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排除D。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第85页共85页\n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后面,把……放在前面;“餍”,满足;“亲”,父母;“义”,讲求仁义,名词作动词;“后”,轻慢、瞧不起。(2)“役”,牵扯制约;“不役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谨”,约束;“丰”,使动用法,使……丰裕。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从“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中得出国家方面的原因,物质方面应该提升生活水平。从“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得出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甲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驺子等人。乙第85页共85页\n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呜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20.D21.D22.C23.(1)没有讲求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第85页共85页\n【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它小,不也很合情理吗?本题中,“文王之囿”作主语,“方”作谓语“方圆”理解,“七十里”作宾语,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七十里”之后停顿,排除AC;“与民同之/民以为小”的意思是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句中第二个“民”作“以为小”的主语,所以应在“民以为小”的前后停顿,排除B。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误,“悌”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错误,材料三中孟子说“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里的“彼”是说上文中提到的秦楚,所以这里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仁”,“讲求仁义”;“其”,“自己”;“义”,“讲求仁义”;“后”,“轻慢”。(2)“为”,“作为”;“父母”,“父母官”;“率兽”,“驱赶野兽”;“恶”,“哪里”;“为民父母”省略成分“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第85页共85页\n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24.D25.A26.D27.(1)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您不肯施行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去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2)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呢?【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敏:聪慧。句意: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四十斤为一钧”错误,应该是“三十斤为一钧”。故选A。第85页共85页\n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现出他渴望向‘春秋五霸’学习如何施仁政而夺天下”错误,“春秋五霸”并非是“施仁政而夺天下”的,齐宣王想问的其实是“霸道”。B.“真诚”错误,齐宣王求教时的态度并不真诚,选项对“笑而不言”的分析正说明他是躲躲闪闪的。C.“让齐宣王真正明白了统一天下必须推恩到百姓的道理”错误,“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只是用来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的。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被;“保”,保护,爱护;“用”,施行;第二个“王”,称王,指统一天下。(2)“抑”,选择关系;“甲兵”,借代指战争;“兴”,发动;“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怨;“构怨于诸侯”“快于心”,状语后置。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爱护百姓而称王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善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第85页共85页\n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士,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28.D29.B30.C31.B32.B33.(1)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2)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34.韩愈在文、道、忠、勇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正体现了上文所写的浩然正气。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一扫八朝以来的文坛积弊;用儒道把天下人从异端邪说的沉迷中拯救出来;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句意:今天累死我了。故选D。第85页共85页\n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则”,连词,就。句意:君子学习了道德礼仪就会有仁爱之心。“则”,连词,表转折,可是。句意: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日渐严重。B.“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潮州百姓祭祀韩文公。“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以”,介词,用。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D.“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句意: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分析可知,句中出现的“者”都是表停顿的助词,第一处的“天下之不助苗长者”是偏正短语,意思是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在此处应为主语,与“寡”构成主谓句,不可断开,排除A、B。“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与“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应是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且每句中都出现了“者”,表句中停顿,故应在“助之长者”之后断句,排除D。故选C。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描写对妻子的思念,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描写写作的辛苦,这两项都不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故含有这两项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选B。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85页共85页\nB.“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说法错误。通过阅读文本一可以,这些是属于人的方面。故选B。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依”,依附;“形”,形体;“恃”,依靠。(2)“配”,与……相配;“是”,这;“馁”,失败,引申为缺乏力量。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本一中“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可知,韩愈在文、道、忠、勇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正体现了上文所写的浩然正气。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一扫八朝以来的文坛积弊;用儒道把天下人从异端邪说的沉迷中拯救出来;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参考译文:(一)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一个普通人而能够成为百代的师表,他的片言只语可以为天下后世所效法,这样的人都是参助天地化育万物、关系国家盛衰兴亡的人。他们之所以降生在世上是有来历的,他们的去世也是有某种缘由的。孟子说:“我善于涵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气,它存在于寻常事物之中,而充塞于天地之间。突然遇到这种气,王公大臣就会失去他们的高贵,晋、楚大国就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善辩的口才。这是什么使他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从东汉以来,儒家之道沦丧、文风颓坏,各种异端邪说蜂拥而起。只有韩文公从一个平民的身份奋起,谈笑间一挥手,天下人就一起倾倒在他面前听从他,使道和文风又回归正统,到今天大概已有三百年了。韩文公倡导的文风使从东汉到隋代已经衰败了八代的文风重又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家道统拯救了沉溺于佛老思想的天下人心,他的忠谏触犯皇帝使之大怒,他的智勇却胜过了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就是参助天地化育万物、关系国家盛衰兴亡、胸中充满至大至刚之气的人吗?第85页共85页\n我曾经论析过天与人的区别,认为人凭借智力没有做不出来的事,而天则容不得虚伪的东西。人的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大臣,却不能欺骗猪、鱼等纯任天性的小动物;人们凭借武力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得到普通男女的心。因此,韩文公专一真诚的心意能够驱散衡山上空的乌云,却不能解开唐宪宗心头的迷惑;能够驯服残忍的鳄鱼,却不能消除李逢吉的诽谤;能取信于南海的百姓,世代被他们立庙祭祀,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有一日安宁;这是因为韩文公所擅长的是顺应天道,不擅长的是处理人事。起初,潮州人不懂得读书学习,韩文公就委派进士赵德当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真诚努力地学习文章和礼仪,这种风气影响到一般民众,直到现在,潮州是出了名的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确实正确:“君子学习了道德礼仪就会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习了道德礼仪就容易驱使。”潮州百姓祭祀韩文公,每顿饭必祭奠他,遇到旱涝、疾病、瘟疫,凡是有什么需求一定要到祠堂去祈祷文公的神灵保佑。而韩文公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去祭祀出入很不方便。前任太守想请求朝廷改建一座新庙,没有成功。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做这里的地方官,他培养读书人、治理百姓,一律效仿韩文公的做法。百姓对他的治理心悦诚服之后,他就发布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文公庙的人听我的命令。”民众就兴高采烈地着手修建,选择了距潮州城南七里的地方为庙址,用了一年时间新庙就修成了。有人说:“文公离开京城万里之遥,而被降职到潮州去,不到一年就被召回了,假如他死后有知的话,他对潮州没有留恋之情是很显然的。”我说:“不是这样。文公的神灵在天底下,就好像水在地下一样,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到达。而只有潮州人对他的信仰如此之深、思念又如此之切,祭祀的香火缭绕不绝,人们的感情凄怆真挚,好像又看到了韩文公一样。譬如凿井挖出了泉水,而说水只存在于这个地方,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二)(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第85页共85页\n(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公孙丑问):“怎样才算是领会别人的言论呢?”孟子答:“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35.C36.D37.B38.C39.(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这样的事。【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夺”,在这里解释为“耽误”。句意: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故选C。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为”,动词,成为。句意: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第二个“为”,介词,被。句意: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B.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也可以理解为转折)。句意:不担心财富不多,而是(或“却”)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并且。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C.第一个“于”,介词,比。句意: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第二个“于”,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第85页共85页\nD.两个“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一句句意: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第一句句意:把外国军队的侵犯施加他。故选D。3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臣弑其君可乎”是齐宣王说的话,疑问句,独立存在;“曰”后跟的是直接引语,表示后面的话是孟子说的,所以应在“曰”的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C。“贼”的宾语是“仁”,之间不可断开;“贼义者谓之残”与“贼仁者谓之贼”对称,中间也不要停顿,“义”作“贼”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残贼之人”属于偏正短语,“之”是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这样就排除D。故选B。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分析错误,课文中说“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疾”,厌恶;“夫”,代词,那些人;“舍”,舍弃、放弃;“辞”,推辞,借口。(2)“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参考译文:(一)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第85页共85页\n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而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二)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三)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乌兽的园林方园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它有这么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嫌它小呢。”齐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园才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首都郊区有方园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康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园四十里,就是在国中的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40.C第85页共85页\n41.A42.B43.(1)用这样的做法,来求取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2)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保佑有德行的一方。’”“之”是“闻”的宾语,而“鬼神”是“非人实亲”的主语,应在“之”后断开,排除AB;“惟德是依”是宾语前置句,应独立成句;“故”一般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D。故选C。4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四夷,泛指天下”错,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故选A。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B.“抓住晋虢的地理关系”错,原文是“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应是抓住虢、虞两国的地理位置关系分析不能借道给晋国的原因。故选B。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介词,用;“若”,这样;“缘”,爬上。(2)“表”,外表,外围;“虢,虞之表也”,判断句;“从”,跟从,跟随;““启”,开启,开头;“玩”,轻视。参考译文:(一)第85页共85页\n(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用这样的做法,来求取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二)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的关系啊。”第85页共85页\n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爱惜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不就是对自己有威胁吗?因为近亲的势力产生威胁,还要加害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保佑有德行的一方。’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44.C45.A46.B47.(1)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2)猪狗吃人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48.①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②比喻论证,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还有“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③对比论证,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④论证结构,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85页共85页\n句意: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兵刃”做“既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弃甲曳兵”是“走”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错误,《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故选A。4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故选B。47.赋分点:(1)“申”,申诫、告诫、开导、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2)“彘”,猪;“食”,名作动,吃;“检”,制止;“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4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可见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第85页共85页\n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结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结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可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对比论证。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论证结构,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第85页共85页\n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49.B50.C51.C52.(1)大王想实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2)让年长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啊。【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是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是罔民也”,句意:这是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是”作主语,“罔”作谓语,“民”作宾语,故应在“是罔民也”的前后停顿,排除A、C。“仁人在位”,句意:仁爱的国君在位。“仁人”作主语,“在”作谓语,“位”作宾语,故应在“位”停顿,排除D。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商朝曰庠,周朝曰序”错。庠序是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洋宫等相对,并非贵族学校。商朝曰序,周朝曰庠。故选C。第85页共85页\n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下能养活家畜及妻子儿女”理解有错,“俯足以畜妻子”的意思是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其中“畜”是养活的意思。故选C。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题得分点:“行”,实行;“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本”,根本。第(2)题得分点:“衣”,穿;“然”,这样;“王”,称王;“未之有”,宾语前置句,没有这样的人。参考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好年成终身饱暖,饥荒年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想实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让年长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冻受饿,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啊。”53.C54.A第85页共85页\n55.B56.(1)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2)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57.①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②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还有“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③对比论证。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④论证结构: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兵刃”做“既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百步”是“笑”的对象,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错误,《孟子》的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故选A。第85页共85页\n5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故选B。5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河”,古代大多指黄河;“凶”,荒年、收成不好;“于”,到;“然”,这样。(2)“申”,申诫、告诫、开导、陈述;“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5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可见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运用排比句,气势充沛。多用比喻说理,譬喻生动。结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用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比喻,说服力强。结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可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生动地说明了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与邻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对比论证。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第85页共85页\n论证结构,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问,为后文答问做准备。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然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及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58.B第85页共85页\n59.C60.C61.(1)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2)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62.①执政者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②明君在位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③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不崇尚攻伐。【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首先“七篇”是《孟子》包含的内容,不能与“《孟子》”并列,中间不用断开,可排除AC。“序”和“述”都是动词,其后的“诗书”和“仲尼之意”都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根据句子构成方式,“序诗书”和“述仲尼之意”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中间要断开,可排除D。故选B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错。庠序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太学是朝廷开设的,两者不一样。故选C。6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齐宣王先听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错,齐宣王表面上虽并没有否定孟子的主张,但他真正想听取的还是攻伐性的“霸道”,并没有听进去孟子的“王道”,所以“先听劝谏”理解错误。故选C。6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幼吾幼”,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是小孩的意思;“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第85页共85页\n(2)“之”,代词,这;“徒”,类;“东面”,脸朝东;“朝”,朝拜。6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根据第一则文言文中的“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可知“德政”表现在执政者要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根据第二则文言文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可知要实现仁政,有两点要做到,一是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是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根据第三则文言文中“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意思是: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知当时诸侯国推崇的“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是孟子不认同的,所以“德政”还表现在不崇尚攻伐。参考译文:(甲)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第85页共85页\n“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乙)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第85页共85页\n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儒家治国之道以后,便去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大梁,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见解迂阔而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军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63.B64.D65.B66.(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2)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规矩/方员之至也”与“圣人/人伦之至也”是结构对称,且都是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排除ACD。故选B。6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生前”错,应该是死后。故选D。6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85页共85页\nB.“在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闯’‘斧斤以时入山林’”错,原文为“王道之始也”,这些只是“王道”的开始,不是最终的理想。故选B。6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谨”,认真地从事;“庠序”,学校;“申”,反复申述;“颁”,通“斑”,花白。(2)“所以”,用来……的;“事”,侍奉;“治”,治理;“贼”,残害。参考译文:(甲)“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乙)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和圆的极致,圣人是为人的极致。要做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要做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只要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治理国家无非二者,行仁政或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过分,那君主便会被臣下所杀,国家也将随之灭亡;不太过分,君主也岌岌可危,国力也将随之削弱,死了也将谥为‘幽’‘厉’,即使他有孝子贤孙,经历一百代也背着个坏名声而不能更改。《诗经》说过:‘殷商的镜子并不遥远,就是那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67.B68.C69.A第85页共85页\n70.(1)(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孔子赞成用俑殉葬”曲解文意,根据文中“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可知,孔子应该是反对用俑殉葬的。故选B。6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焉”为句末语气词,是断句的标志,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东败……”“西丧……”“南辱……”句式结构一致,在“东”“西”和“南”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C。6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表述错误,文中梁惠王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故选A。7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制”,拿;“挞”,打击,对抗;“利兵”,锋利的武器。(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此处指郑国;“焉”,何,为什么;“陪”,增加。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第85页共85页\n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诫、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它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百姓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它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71.B72.C73.A74.B75.C76.B77.C78.D第85页共85页\n79.(1)慎重办理地方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来告诫他们,老年人就不会背着东西、顶着东西在路上奔波了。(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解析】7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夫”为句首发语词,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C。“破秦”与“入咸阳”是连续动词,一起修饰“者”,指“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7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纪传体历史著作”理解错误,《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故选C。7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句意: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罔”通“网”,陷害。句意: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无通假字。B.句意: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技”通“枝”,指支脉。句意: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向”通“响”。C.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提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知”通“智”。D.句意:如今有小人的谗言,使得我和将军间有了嫌隙。“郤”通“隙”,嫌隙。句意:趁机把沛公击杀在座位上。“坐”通“座”。第85页共85页\n故选A。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句意:这样之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顺承连词。句意: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人的配偶。B.句意: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古义,虽然/即使每这样;今义,转折连词。句意: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无古今异义词。C.句意:出使的人来往。行李:古义,外交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旅行时所带的随身物品。句意: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能到达现在的地位。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D.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行政区域划分的省份。句意:防备其他盗贼的进来与意外变故。非常: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副词,程度深。故选B。7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实词含义之词类活用的能力。A.句意: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句意:老年人穿丝织品衣服,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B.句意: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迟,形容词作动词,变得迟缓。句意:邻国实力增强了,你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弱。C.句意:既然在东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界。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句意: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D.句意: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瞪裂了。上,名词作状语,向上。故选C。7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85页共85页\n句意:如今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之,结构助词,的。B.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而,连词,表修饰。句意:夜里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见到秦伯。而,连词,表修饰。C.句意: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得利。以,连词,表转折。句意:樊哙侧起自己的盾牌撞击卫兵。以,连词,表目的。D.句意: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它的耕种时间。其,代词,它的。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副词,还是。故选B。7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A.句意:五亩大的宅地,种上桑树。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B.句意:我所追求的是道。判断句,“也”字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也”字表判断。C.句意: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任。省略句,“以(之)为”。D.句意:这样做了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故选C。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塑造了项羽……深谋远虑、随机应变”错误,从《鸿门宴》中来看,项羽的形象是恃勇骄横、毫无远见、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如他没有听从范增的话而放过刘邦,这是表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远见,如他面对樊哙的质问是“无以应”,这表现出他的拙于应变。故选D。7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谨”,慎重办理;“庠序”,地方学校;“申”,告诫;“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第85页共85页\n(2)“鄙”,把……当做边邑;“远”,远地;“焉”,为什么;“陪”,增加。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乙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第85页共85页\n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丙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他。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丁第85页共85页\n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80.C81.D82.C83.D84.B85.C86.(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第85页共85页\n【解析】8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句意:求取学问的人,(他的认识)一天比一天增加。益:此处作动词,解释为增加。故选C。8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A.句意:无为就能无所求取。而,就,表顺承/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而,表修饰。B.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句意:而他身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其,代词,他/句意: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其,副词,表推测,大概。D.句意:那就不能来治理国家了。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以,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8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特点的能力。例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文王于臧观”,句意:周文王去臧地巡视。A.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出来,却比蓼蓝颜色更深。B.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句意:请求用百金来买他的药方。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D.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故选C。8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解散了,长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第85页共85页\n“文王观于国”中,“于国”是后置的介词结构,归于前句;“则”,通常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C。“三年”为时间词,应该独立断出,排除A。故选D。8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错误,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做“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做“家”。故选B。8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应该是“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故选C。8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凡”,所有、凡是;“然”,同“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2)得分点:“而”,你的;“丈人”,老人;“庶几”,差不多;“瘳”,本义“病愈”,引申为“生活安定”。参考译文:(甲)第85页共85页\n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乙)求取学问的人,(他的认识)一天比一天增加;求取道的人,(他的认识)则都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到了“无为”(不需要认识)的境界。无为就能无所求取,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经常保持没有作为,不生事端;等他生出事端来,那就不能够治理国家了。(丙)周文王在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虽然他看似在钓鱼,心却不在钓鱼上。他并非真的有心持竿钓鱼,而是别有所钓,(所以)他经常就是这样的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给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天道的庇护。于是就在清晨聚集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马蹄的半边是赤色的,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地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这是先王的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呢。”于是(周文王)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解散了,长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文士武士们的私党解散,这是崇尚大同;长官们不建立个人功德,这是大家都把国事当成同一家的事务。文王于是把臧地老者当作师者,面北而立请教说:“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地老者看似没有听懂的样子,没有回答,漫不经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87.B88.C89.A90.(1)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2)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91.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怎么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解析】8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第85页共85页\nB.“孔子赞成用俑殉葬”错误,根据文本“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可知,孔子应该是反对用俑殉葬的。故选B。8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晋国”作主语,“天下莫强焉”属于主谓结构作谓语部分,“天下”作状语,应该和谓语部分断在一起;“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叟”作下一句的主语,“叟之所知也”是判断句,应在“焉”“也”后断开,据此排除AD;“及寡人之身”作状语,“身”为名词中心语作“及”的宾语,“东”作“败”的状语,“东败于齐”这是一个被动句,之间不能断开;“七百里”补充说明丧失土地的数目,与“西丧地于秦”关系紧密,之间不断开;“南辱于楚”也是被动句,“南”作状语。据以上分析排除B。故选C。8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错误,文中梁惠王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故选A。9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之何”,怎么办;“斯”,这些;“饥而死”中的“而”表修饰,连词,饿死。(2)“制梃”,拿着木棍;“挞”,对抗、攻打;“兵”,兵器;“坚甲利兵”,精锐的部队。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越国”,越过其他国家;“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焉”,怎么、为什么;“陪”,通“倍”,加强。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第85页共85页\n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第85页共8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9:02 页数:85
价格:¥8.88 大小:124.0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