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学《老子》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4

2/54

剩余5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学《老子》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民之从事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跨者不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作C.埏埴以为器/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其:指示代词,那些第54页共54页\n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乙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第54页共54页\n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卯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B.态色与淫志        淫:放纵C.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D.走者可以为罔     罔:织网捕获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4页共54页\nA.守藏室之史,即守藏史,就是管理国家图籍的史官。“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的意思,与“守”同义。B.老子存世作品为《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文意深奥,包含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C.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等人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太傅,为君王的辅佐大臣或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9.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有一定的方法。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过于常人。C.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由此可见,道家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远离现实生活而选择归隐。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54页共54页\n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1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C.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12.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B.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C.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D.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54页共54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第54页共54页\n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第54页共54页\n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公;西汉时,天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2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第54页共54页\n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24.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2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作第54页共54页\nC.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2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29.结合材料谈谈老子的论证艺术。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54页共54页\n(《老子》第六十四章)(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3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3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常于几成而败之(     )A.接近     B.没有多少            C.什么D.达到(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A.不灵活       B.不擅长          C.谦辞D.质朴3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3.对于“不龟手之药”,不同的人“所用”不同,一种是“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34.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35.简要分析甲文和乙文在说理方法上的不同。第54页共54页\n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乙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第54页共54页\n3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B.《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D.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记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3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故不孝不慈亡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其脆易泮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曰余食赘行                 客得之,以说吴王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当察乱何自起                    常于几成而败之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54页共54页\n(2)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阅读《老子》四章,完成各题《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段,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赞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41.解释下列字词(1)为之于未有(2)强行者有志(3)其脆易泮(4)常于几成而败之42.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不贵难得之货”中“贵”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第54页共54页\nA.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B.无羞恶之心,非人也C.见贤思齐焉D.虽至大夫之相乱家4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儿成而败之B.埏埴以为器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死而不亡者寿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面可以“利”和“用”。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是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45.翻译句子第54页共54页\n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6.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问这两者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47.下列对于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49.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4页共54页\n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5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51.《<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三条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5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54页共54页\n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C.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D.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5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B.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C.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表转折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第54页共54页\n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56.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④57.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58.《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54页共54页\n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59.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60.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6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难于其易图:反复考虑。B.为大于其细为:做、办成。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积累、堆积。D.常于几成而败之几:几乎,差不多。62.下列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安易持第54页共54页\nA.其微易散B.其孰能讥之乎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吾其还也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B.“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老子重要的处事方法,他要求做事要有预见,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C.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的东西,凡是坚强的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他认为人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D.老子的语言巧用修辞,哲理深刻奇警,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夸张手法,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意义。6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65.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第54页共54页\n66.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67.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1)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师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6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体现的是________(学派)的________的思想。69.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70.联系材料,请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并作简单评价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A项,“民之从事”翻译为:人们做事。“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第54页共54页\nB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千里”,古今同义,一千里。C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翻译为: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D项,“跨者不行”翻译为: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故选B。2.B3.D4.D5.A【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当:当作”错误。“当其无,有车之用”的意思是“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所以“当”的意思是“正是因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其:指示代词,那些”错误。“不失其所者久”的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所以“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第54页共54页\n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不是秦朝。故选A。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6.B7.C8.B9.A10.①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②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第54页共54页\n【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句意: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淫:过大,过多。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以……为务”是个固定句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乃遂”是个固定词组,意为“于是就”,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老子存世作品为《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错误,应该是又名《老子》,《南华真经》是《庄子》的别称。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有一定的方法”错误,应该是人的行为和举止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①“余食赘行”,剩饭赘瘤;“物”,万物众生;“处”,处事,行事。②“良贾”,善于经商的人;“若虚”,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参考译文:甲第54页共54页\n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其中的虚空,才发挥了车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乙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云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卯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第54页共54页\n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11.D12.B13.D14.(1)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2)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复众人之所过:意思是,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B.而:连词,表转折,却。C.以:介词,把;介词,因为。D.于:介词,在;介词,从。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第54页共54页\nD.“曾向孔子问礼”错,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胜”,战胜自己;“强行”勤勉而行。(2)“起于累土”,状语后置,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始于足下”,状语后置,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参考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十一章)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第三十三章)  第54页共54页\n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四章)15.B16.D17.D18.A19.(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事情)。(2)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该句意思是: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当中。故选B。1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该句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错误。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而不是秦朝。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54页共54页\n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人们;“处”,做。第二句翻译关键词:“自胜”,战胜自己;“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20.C21.D22.A23.(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第54页共54页\n(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24.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其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周之衰”是“见”的宾语,“见周之衰”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天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错,是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太子太傅。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错误。根据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老子之所以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住苗头,是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从事”,行事;“几”,接近;“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莫知”,没有人知道;“然否”,正确与否。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可理解为: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据此可以概括出: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54页共54页\n原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可以理解为: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据此可以概括: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参考译文:(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二)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第54页共54页\n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25.B26.D27.D28.(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些事情。(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战胜自己的人刚强。29.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②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③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当”,正是因为。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故选D。第54页共54页\n2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剩饭”;“赘行”,“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2)题得分点有:“明”,圣明;“强”,刚强;“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在《老子》第十一章中,作者以“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为例,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道理。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作者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等,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都是格言、警句。在《老子》的作品中非常常见。在所选的这四章中,作者既采用对偶句,如《老子》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采用的句式相同的结构形式,同时在语段中又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句式,形成了韵散结合的形式。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正是因为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正是因为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第54页共54页\n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老子》第二十四章)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第三十三章)30.(1)赠送   (2)容纳;装得下;结出果实31.(1)A   (2)B32.(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是以;欲不欲;贵;货;复)(2)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房,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一,或,以,洴澼絖,所用)33.    “或不免于洴澼絖”    “或以封”34.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35.甲:列举生活事例直接讲述理,阐释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慎终如始、注重细节等道理。乙: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实词的能力。句意为: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贻:赠送。句意为: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果实长成后装得下五石容积的东西)。实:结出果实;容纳,装得下。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实词的能力。句意为: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几:接近。句意为: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拙:不擅长。第54页共54页\n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是以,所以;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货,货品;(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以,用来;洴澼絖,用来漂洗丝絮。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是以,所以;欲不欲,想要常人不想要的;货,货品;(2)题得分点有:或,有的人;以,用来;洴澼絖,用来漂洗丝絮。3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可知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由原文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由甲文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具,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可知甲文先是举车轮装车轴,泥土烧器具,开窗户,造房子等例子得出“有无结论”。②由乙文译文可知,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可知乙文是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第54页共54页\n参考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具,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方便之利,“无”发挥着作用。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判;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如果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人们做事往往“功败垂成”,必须始终如一地谨慎为事,才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财物;学习弃绝学习的道理,而回到众人所经历过的(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他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轻举妄动.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36.C37.C38.C39.A第54页共54页\n40.(1)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2)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句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老子修道德”中,“老子”是主语,“修”是谓语,“道德”是宾语,后面要断开,排除AB;“见周之衰”中,“周之衰”是“见”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3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错误。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第一句:“内”同“纳”,结交;第二句:没有通假字;第三句:“亡”同“无”,没有。B.第一句:“累”同“蔂”,盛土的工具;第二句:没有通假字;第三句:“泮”同“判”,分离。C.第一句:“知”同“智”,智慧;第二句:“行”同“形”;第三句:“说”同“悦”。D.第一句:“龟”同“皲”,皮肤冻裂;第二句:“当”同“尝”,尝试;第三句:没有通假字。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A。第54页共54页\n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关键词:“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第二句关键词:“史记”,史书记载;“始”,当初,在最初的时候;“岁”,年;“霸王”,称霸称王。参考译文:甲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乙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第54页共54页\n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41.(1)为:动词,做。(2)强行:勤勉而行。(3)泮:同“判”,分离。(4)几:接近42.B43.D44.C45.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46.荀子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强调学习要注意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的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为:动词,做。句意: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2)强行:勤勉而行。句意: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3)泮:同“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第54页共54页\n(4)几:接近。句意:常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4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题干“贵”,意动,以……为贵。A.正:使动,使……正、端正。句意:要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B.羞:意动,以……为羞。句意:没有对恶的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个人。C.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D.乱:使动,使……乱。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故选B。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的;助词,取独。B.以: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C.为:介词,因为;动词,做、调制。D.而: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却。故选D。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C。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企”,踮起脚;“跨”,跃、越过,阔步而行;“不行”,走不稳;“伐”“矜”,夸耀。4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奖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第54页共54页\n“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要注意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反面设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参考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第十一章)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第二十四章)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第三十三章)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四章)第54页共54页\n47.C48.B49.C50.(1)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2)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51.①辩证地看待事物。②人贵自知。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分析】4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民之从事”中“从”的宾语是“事”,要连在一起,排除BD。“几成而败之”是说“快要成功时失败”,要连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AD。句子大意是: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在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的时候,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当”应该是在(某处),而B选项写的是当做。解释错误。故选B。4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误,根据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可见战胜自己更重要,应该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第54页共54页\n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的得分点为:“赘形”,赘余的肉瘤;“恶”,厌恶;“不处”,不居于这样的境地。第二句的得分点为:“知”,认识;“胜”,战胜;“强行”,勤勉而行。5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①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用之用”。②人贵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即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启迪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终。参考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第54页共54页\n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52.D53.C54.D55.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分析】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D.矜:夸耀。故选D。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其:代词,他的。故选C。54.D.“‘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是“‘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道”,此处指自然的运行规律;“余食赘行”,剩饭赘瘤,指多余无用的东西;“恶”,讨厌,厌恶;“不处”,不做。参考译文:选文一: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不善良来了。所以有无互相存在,难易相互成就,长短相互表现,高下相互依靠,单音与和声相互和谐,前后相互依存。这些都是不变的道理。选文二:第54页共54页\n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选文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选文四: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56.B57.D58.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样的寡民小国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解析】5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这是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进行考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第54页共54页\n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意思是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在这句话中,老子论述类长与短、高与下的辩证关系,体现的是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不是“无为而治”的观点。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这句话是老子为实现“无为而治”所倡导的具体做法,属于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具体表现。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意思是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在这句话中,老子提倡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干预百姓的生活,只需要听从民意,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治理国家即可,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要求。④“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的意思是“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这句话表现了老子希望通过提升百姓的道德,从思想上改变百姓,提升他们的素质,没有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在这句话中,老子提倡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要求。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意思是人民吃到香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饰,住在安逸舒适的住宅里,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这句话描写了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景象,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理想社会层面的具体表现。故选B。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错误,“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状态,不是对当时社会的保守的认识。故选D。58.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第54页共54页\n题目要求概述《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的社会理想。在《老子》第八十章中,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徙谋生,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老子设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点睛】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参考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陋的存在;天下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恶的存在。因为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杜绝聪明,抛弃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杜绝巧诈,抛弃获利,就不会再出现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国家变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人民吃到香甜的食物,穿着漂亮的服饰,住在安逸舒适的住宅里,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声都可以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59.一个人只有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才能有更高的智慧。第54页共54页\n60.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老子是通过类比手法和辩证思想(或: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来表达观点的,他认为一个人不自现、不自是,谦虚谨慎,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解析】59.试题分析:题干问“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是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先认真阅读疏通材料内容,然后将三则材料中有关个人修养的信息筛选出来进行分析,得出共同之处即可。材料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材料二“入太庙,每事问”;材料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体现了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谦虚好学,不自以为的优秀品质。6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二则材料中“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谦虚好问不仅是个人修养,也是“礼”的要求。第三则材料中“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属于辩证思想。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那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是礼节啊。”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骄傲,因此长久。61.C62.A63.D64.(1)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2)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第54页共54页\n【解析】61.C项,累:通“蔂”,盛土的工具。62.A项“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副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代词,指自己。D项,副词,可译为“还是”。63.D项,无“夸张”手法。64.第(1)题要准确译出“诺”“寡”“信”“易”“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2)题要准确译出“安”“持”“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治”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语意要通顺。65.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思对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要求说说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其要点,再联系实际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第一句,抓住“难”“易”和“大”“细”来理解,启发我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简单的、眼前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做难事、大事。第二句,抓住“未兆”“易谋”,“脆”“易泮”,“微”“易散”来分析,启发我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发现它就容易解决,或者在问题还不大的时候处理它,就能够处理好。也就是要未雨绸缪。参考译文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66.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做事不能逞强逞大,要懂得持守柔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要求说说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其要点,再联系实际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第一句,抓住“难”“易”和“大”“细”来理解,启发我们做事不要好高骛远,要从简单的、眼前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做难事、大事。第54页共54页\n第二句,抓住“未兆”“易谋”,“脆”“易泮”,“微”“易散”来分析,启发我们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发现它就容易解决,或者在问题还不大的时候处理它,就能够处理好。也就是要未雨绸缪。第三句,抓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思考为何“强”反而“灭”“折”,这是启发我们有时候不要太逞强,或者为人不要太强势,有时候示弱反而会得到保全,这是做事的智慧,更是与人相处之道。参考译文: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由简单的小事发展而来的,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兵马其实过于强盛会遭遇灭顶之灾,木头太脆硬容易被折断。67.(1)“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认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后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变得简单。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往往力不能及。(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找到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详解】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考查对名著阅读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探究文本重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所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的认识。第54页共54页\n“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就是从对事物反反复复地归纳总结、探究其原因和联系中得来的。当一些事物我们真的想通了,想透了,自然就会领悟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对这个世界不敢没有敬畏之心了。故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待真理,要有敬畏精神,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在世,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我们总在改变,我们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准方向,认清自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血雨腥风,荆棘满地,他昂然前行,义无反顾;时事凶险,志士成人,他高举文学的旗帜与旧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本想着通过学医来拯救中国人,但他用锐利的眼睛看见那些中国人时,才认识到中国人的悲哀不是肉体之痛,而是思想的无知。因此他果断弃医从文,用笔杆敲醒麻木的中国人。这告诫我们要想找到自我,需不断迎难而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为人处世不仅要认识环境,人和事物的重要性,更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去认识自己。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于你是否努力,若受一些挫折和失败就气馁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人。68.(1)道家(2)无为而治69.追求功名利禄。70.含义: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评价:老子的回归纯洁、克制欲望的主张对于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管理仍有借鉴作用;但这在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是难以实现的;再者,为了让老百姓克制欲望而使百姓“无知”,更是对文明的一种扼杀,是一种倒退。第54页共54页\n【解析】6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主张的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要结合其言行来理解他的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三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为无为而治。结合所给文句分析,“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要不妄为,不乱为,“民不争”“民不为盗”“民心不乱”是从百姓的角度指出无为而治的结果。体现的是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69.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结合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句意,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题问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第三章可以看出,原文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那么“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即追求功名利禄,就是造成天下动乱的原因。70.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进行评价的能力。理解作者的思想,就要借助文中体现作者观点主张的句子,结合当时时代特点来分析概括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看作者的观点对当下的借鉴意义。“无为”的含义,可以根据第三章中第一句话中六个“不”及第二章中五个“弗”进行总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可见老子主张克制欲望,不胡乱追求;“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万物生长而不加限制(约束),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泯灭”,可见老子主张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这就是“无为”的内涵。评价则要联系现实生活,开放性地各抒己见。比如针对老子的“克制欲望”,可以谈它的积极意义,比如对于纯粹追求享受的欲望应当克制,这对于自身以及社会都有好处;可以谈它消极的一面,比如不加辨别的刻意的克制,是对人性的扼杀,可能会导致文明的衰退等。【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第54页共54页\n参考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争夺功名;不珍爱稀有的财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窃;不显现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民心就不会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百姓的心思,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少百姓的欲念,增强百姓的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老子》第三章)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化;万物生长而不加限制(约束),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泯灭。(《老子》第二章)第54页共5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9-20 13:01:44 页数:54
价格:¥8.88 大小:83.5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