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46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的先哲巩固新人教版选修41.(2022·江苏百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逐渐走向专制暴政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宗正的设立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表明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有效获取能力。从材料“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得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逐渐走向专制暴政的原因: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二的主要信息: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宗正的设立说明了秦始皇把家事与国事混合在一起,建立起家天下。(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表明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出发点是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有利于政权巩固,但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容易出现暴政。[答案] (1)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2)信息: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说明:秦始皇把家事与国事混合在一起,建立起家天下。(3)出发点: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认识:有利于政权巩固,但这种政治体制容易出现暴政。-5-\n2.(2022·兰州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请回答:(1)“康熙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2)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解析] 第(1)问,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康熙时期,依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维护传统的自然经济,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壮大,使中国越来越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悖。第(2)问,联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分析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彼得一世改革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与康熙的改革截然不同。[答案]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置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限制开设手工工场,加之封建社会对手工业发展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制引入手工工场,允许工场主购买农奴到工场做工,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2022·徐州一模)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谋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贞观21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5-\n[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可以概括出唐太宗的择人标准是德行和学识。而材料“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可以判断出唐太宗的人才培养观点。(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从材料“朕见入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中可以得出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这些做法,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太宗以德行、学识为标准来用人和选人的做法,以及对人才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做法,对我们今天选人和用人有很多启示: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答案] (1)标准:德行;学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4.(2022·贵州六校联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请回答:(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孔子在救济上主张“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不应“私以尔食馈之”。在评价孔子这一观点时应一分为二地评价,应结合孔子的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行评价。第(2)问,注意抓住材料二中“公立政府组建”“育婴院”“义务教育培养”等信息来比较分析。[答案]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5-\n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5.(2022·南通调研)道德和政治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材料二 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这是所有立法者心目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假如人(立法者)希望通过他的关照使其他人变得好,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因为,法律可以使人变好。——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请回答:(1)据材料一,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2)据材料二,概括判断政体好坏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利于立法者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对德政关系看法的共同点,并谈谈两人观点对当今政治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解析] (1)由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其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第二问可以结合所学,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德治,礼治。(2)依据材料“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可以得出标准为能否使公民变好;依据“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具有德性)”、“他就应当努力懂得立法学”可以得出因素为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3)依据孔子的德治和亚里士多德强调通过立法使人们变好即具有德性,可见二者都比较关注人的道德。由他们的观点主张可以得出一要提高公民素养,二要加强执政者自身建设,通过立法规范人的行为。[答案] (1)要求: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理念:德治(或仁治);礼治。(2)标准:能否使公民向善。因素:塑造公民的习惯;努力懂得立法学。-5-\n(3)共同点:道德与政治存在内在联系(或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借鉴价值:治国者良好的自身修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6.(2022·景德镇质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 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一直是许多才高善辩之士云集之所。这个学园的教学风格不同于阿卡米德学园,它采用聚众教学与面向公众演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设备方面也不如阿卡米德,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环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进行的。——摘自王乐理《西方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等。(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主张仁和礼,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亚里士多德也是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也创办学院进行讲学,采取了合适的办学方针,并为之努力奋斗。[答案] (1)思想家: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相似之处:①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②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4:56:36 页数:5
价格:¥3 大小:45.8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