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0 中国古代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30中国古代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185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1.(2022·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回答。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解析 第(1)问,“台湾归统”指清朝统一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统治时期,清王朝基本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台湾孤悬海外,威胁国家统一,也容易被外国势力利用,在此背景下,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立政府机构,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第(2)问,材料一说明统一台湾和移民台湾,既缓解了福建的人口压力,也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则说明福建教育人才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 (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势力的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2)作用: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在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2.(2022·天津文综)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5\n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请回答:(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是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答案】 (1)小篆;皇帝。(2)措施:统一度量衡。意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事件:平定三藩之乱。影响:形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4)专权;勤政。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5\n——《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新唐书》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知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的“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直接概括即可;第(2)问“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评价”主要回答其积极作用;第(3)问依据材料概括,由“设县三、府一、巡道一”得出措施,由“关四省要害”得出原因。【答案】 (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2)设置羁縻府州。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原因:台湾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清朝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n(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治国主张”,不能根据所学回答;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这种思想不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第(2)问,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法律”等即可,“背景”则可结合苏格拉底之死,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第(3)问,结合二位思想家的主张得出对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启示的观点。【答案】 (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实行德治。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3)法治与德治并举。5.阅读下列材料: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请回答:(1)公元前8~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典文化中心,如中国、印度、希腊,人类精神开始觉醒,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的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各是什么?(2)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影响。(3)余秋雨认为“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解析 本题以中外历史上三位先哲为切入点,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分析迁移能力。第(1)问联系教材回答。第(2)问注意对知识的归纳概括。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要注意态度鲜明,史论结合。【答案】 (1)孔子:“仁”和“礼”;柏拉图:“理想国”。(2)孔子是儒5\n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对中华文明的生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探索,突破了固有宗教神话的束缚,充满着理性而睿智的思辨,透射出可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3)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分析理由时,不赞同的话,可以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同意的话,可以从过于重视人际关系、忽视法律等方面分析。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秀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恰当的判决……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请回答:(1)柏拉图的“法治”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有何异同?(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我们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有什么不同?解析 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第(2)问从雅典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特点及其阶级性上进行思考。【答案】 (1)同:都主张用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统治国家。异:柏拉图认为“人治”优于“法治”,其“法治”思想是在哲人统治不能实现的前提下提出的次优选择;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主张用完备的法律实行统治,君民共同纳入“法治”的范畴,它建立在雅典奴隶制基础之上,维护的是雅典少数人的利益,即占人口少数的公民的利益。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40:07 页数:5
价格:¥3 大小:75.1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