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7 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27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173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解析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封建化等角度考虑。【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5\n——《苏氏演义》卷上本(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3.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解析 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 (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5\n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的历史使命。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 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解析 第(1)问“背景”要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原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取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答案】 (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5\n(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通典·食货典》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宋会要辑稿·职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对汉代和北宋“均输法”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概括。从背景看,材料一“(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点出政府面临财政危机,这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同。从方式看,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第(2)问,根据材料从对朝廷、人民、商人的影响来概括。【答案】 (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使赋输之物贬值。方式:不受地域限制,依据市场价格变动采购或抛售货物。(2)作用: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资金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5\n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提取出“诗赋记诵”“科名资历”等有效信息即可得出,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整理出答案。措施则可以从基础知识中以“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加以回答。【答案】 (1)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00:40:08 页数:5
价格:¥3 大小:23.4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