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化方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典题演练夯基提能 新人教版选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优化方案】202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典题演练夯基提能新人教版选修11.(2022·江西盟校二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2: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第(1)问,“坏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第(2)问,回忆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可知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从改革的艰巨性、改革家的个人命运、改革家的政治策略等角度回答“认识”。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在推动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答出三点即可)2.(2022·西安模拟)“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2: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3: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指明赵翼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评价。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观点并归纳出其理由;第(2)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对不同观点的评价应坚持唯物辩证主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4\n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百姓水土不服,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2)赵翼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评价:(以下两种评价任选其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导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该观点错误。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政策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3.(2022·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材为2: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1)据材料1,概括司马光的观点,并分析其原因。(2)据材料2,概括朱熹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是放贷取息无助于赈贫弱;原因结合司马光是代表保守派的利益和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回答。第(2)问,由材料信息“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可以得出朱熹认为是由于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的灭亡。结合历史事实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答案:(1)观点:放贷取息无助于赈贫弱。原因:司马光代表保守派利益;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2)观点: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评价:朱熹观点是错误的。王安石出于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的根本目的,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而延缓了北宋的灭亡。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自身的腐朽与女真族的强大。4.(2022·南京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2: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魏书》请回答:(1)材料1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2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2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中第一小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信息反映了这一思想。第二小问从重农抑商对农业、商业发展的影响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信息中对土地的分配可知是均田制。从材料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等信息入手分析“原因”。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从变法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n(2)措施:均田制。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5.(2022·开封模拟)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2: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1、2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2)材料1和材料2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解析:第(1)问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题的角度分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不同点要结合材料进行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立足点并分析立足点转变的原因,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1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2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族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加速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1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2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感的历史使命。6.(2022·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944年,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一方面农产品过剩,一方面农业信贷系统被垄断集团所把持,一般农民无法取得贷款,土地被地主收回、生计日窘,只有通过政府向人民提供贷款,使农民们能够尽快找到生计,才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粮荒问题,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材料2: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4\n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甚远。(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2分析,与罗斯福新政相比,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第(1)问主要对两人改革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第(2)问通过归纳材料2信息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金融和法律,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民间信贷导致农民负担沉重,农民生活困难。特点:政府干预经济措施;政府为农民提供贷款;调节农业市场供需,稳定价格;稳定农业生产;农民利益和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2)未形成金融体系或缺少金融制度的保障;缺少法律保护;措施执行中的随意性强。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07:19 页数:4
价格:¥3 大小:22.0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