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创优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人民版):第12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解析)单元综合检测(十二)(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十九、二十)(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各派向西方学习进程的理解。A项并未主张政治现代化,应排除。B、C、D三项中主张政治现代化最早的应是B项。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解析 B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选B项。3.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  )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中体西用D.民主科学解析 10\nC 从材料中“转石效应”可知本题考查四个选项的历史影响,A、B、D三项均是政治或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排除。C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洋务运动是经济改革,以后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故选C项。4.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和暴力手段。材料信息也正是体现出康有为对革命方式的反对。5.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启蒙了国民觉悟C.反对民主革命D.主张救亡图存解析 B 梁启超在这里重点强调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他区分了国家和政府的不同,是对盲目忠君思想的批判,所以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6.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解析 C 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A项仅反映李鸿章、郑观应的观点,B项是章太炎的思想,D项不符合四人主张,而C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故选C项。7.(2022·荆门调研)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10\n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解析 B 思想是社会的反映,正是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深重导致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8.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意)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解析 C 材料“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感到寂寞”说明新文化运动脱离群众,其影响有明显的局限性。A、B、D三项在材料上不能分析得出。9.(2022·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解析 A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中该思想家的主张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10.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B.工农运动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解析 C 根据材料中“1920年”“革命”和“无产阶级”等,可以判断出这一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0\n11.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国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解析 A 从“引西救儒”至“西儒对立”,都是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都是知识分子探索“强国御辱”的活动。12.(2022·云南师大附中模拟)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析 A 这里的“国力的觉悟”指洋务运动,“政治的觉悟”是指辛亥革命,“文化的觉悟”是指新文化运动,“社会的觉悟”是指广大平民的思想改造。13.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社会各阶级面对中国变化作出的积极反应B.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进步影响C.都体现了求民主、反专制的进步潮流D.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解析 C 图一反映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禁烟运动,它并没有反对封建专制,其禁烟运动维护的是清王朝统治。14.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清室推翻后,民族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既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在压制……所以三民主义缺一不可。”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停留在原来的三民主义认识上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10\n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解析 B 孙中山的话体现出他对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过去的民族主义是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而此时的含义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A、D两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由材料可知孙中山在反帝问题上的态度是明确的,因此C项错误。15.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解析 C 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体现了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排除B、D两项。16.(2022·南阳模拟)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B.走十月革命道路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解析 D 1924年,孙中山在旧三民主义基础上,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找个办法”,指新三民主义。17.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解析 A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18.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下列符合“猫论”的是(  )A.“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B.“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C.“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10\n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解析 D “猫论”的本质特点是实事求是,A项是保守思想;B、C两项都是“左”倾思想的表现,都不正确;D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19.毛泽东说:“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解析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人言论蕴涵的本质特征。A项只符合江泽民的谈话;C项是对三大理论形成过程的描述,与材料无关;D项是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只有B项是三者共同的本质思想。2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解析 D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主张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这说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本题所述时间跨度不符,A项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时期的继承、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0分,共40分)21.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甲)欧洲旧思想(乙)中国旧思想(丙)欧洲新思想10\n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请回答:(1)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主张的思想根源。(3分)(3)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写作意图。(7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世界近代民主思想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概括材料含义即可,注意甲、乙、丙三种观点是不同的。第(2)问注意其思想特点,然后寻找与其相似的思想派别。第(3)问根据梁启超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回答,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概括。【答案】 (1)甲:君主为神而立,君权受神(教)权制约。(2分)乙:国家、人民为君主而立,君权至高无上。(2分)丙:君主为人民而立,君权受宪法制约。(2分)(2)甲:基督教神学思想。(1分)乙:董仲舒儒学思想。(1分)丙:欧洲启蒙思想。(1分)(3)背景:晚清政府专制腐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维新运动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新的救国道路;欧洲新思想造就欧洲民主政治和国家富强。(4分,答对四点即可)意图:唤醒民众,打破旧思想束缚,建立近代民族、民主之“完全国家”,以抵制列强侵略,实现国家富强。(3分)10\n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一变化。(7分)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问根据所学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三权分立”是政体的特点,不是政体本身;第(2)问首先要明确孙中山的变化是指国共合作的实现,然后结合当时的背景回答即可;第(3)问“共同点”要从理论形成的过程、本质特点和基本原则分析,“变化”注意对比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变化。【答案】 (1)民权主义。(1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10\n(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2分)(3)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是党和人民在实践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都讲求实事求是。(3分)变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写进党章。(2分)认识:党章的修改反映了党与时俱进的进步性。(2分)23.(2022·江苏单科)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解析 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考查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2)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3)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4)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答案】 (1)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3分)(2)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2分)10\n(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4)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2分)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5:09:51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14.1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