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3-2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3-2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2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课后限时练(二十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2022·哈尔滨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秋水仙素处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单倍体均能得到纯合子B.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的过程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共同进化C.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故它们都能遗传给后代解析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例如四倍体生物AAaa的单倍体可能为A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AAaa为杂合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的过程中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并没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没有实观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共同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但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一般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变异才能遗传给后代。答案 C2.(2022·黄冈联考)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14)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共同进化的产物B.小黑麦的产生没有改变生物基因库的数量和基因频率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不可育D.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小黑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并不是共同进化的产物;小黑麦是一个新的物种,它的出现增加了种群基因库的数量。答案 C3.(2022·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 19\n据表可知,A和a基因的频率在发生变化,故该生物在不断进化;a基因的频率在逐渐增大,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新环境;假设1970年AA占X,Aa占Y,aa占(1-X-Y),则A基因的频率=X+Y/2=0.1,a基因的频率=1-X-Y+Y/2=0.9,Y值不能确定。答案 C4.假设某动物种群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为B=0.75,b=0.25,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B、b的基因频率为B=0.25,b=0.75,则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群体中Bb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加 B.不断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D.基本不变解析 设B基因的频率为p,b基因的频率为q,则p+q=1,Bb的基因型频率是2pq。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p不断降低,q不断升高,2pq则先增加后降低,且p=q=0.50时2pq最大。答案 C5.(2022·温州五校联考)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物种形成(如多倍体)并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 B6.(2022·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甲 B.乙C.丙 D.甲、乙解析 两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答案 C19\n7.(2022·南京四校联考)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区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 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发生了生殖隔离。答案 C8.(2022·南昌十中联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解析 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答案 C9.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A.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19\n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C.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解析 甲、乙两瓶的差异是捕蝇纸的有无,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乙瓶中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有捕蝇纸。答案 A10.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在这些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体内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害虫的某些物种灭绝解析 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抗杀虫剂的变异种,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答案 B11.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科学家表示,人类再经过几代将会进化到一定程度,从而出现几种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相似B.人类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人类在不断进化C.基因突变产生可以抵御糖尿病的基因,这种变异决定人类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解析 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种生存的环境不同,再加上种群基因库也不同,所以进化方向是不同的,故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故D正确。答案 D12.19\n如图所示为玉米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选育过程对高含油量玉米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B.改变了玉米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淘汰了一些表现型,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D.在逐步产生并选择多对等位基因的同时,淘汰了多对等位基因解析 依曲线图可知,随着选择世代数的增加,玉米的含油量逐渐增多,这是选育过程对含油量高的表现型进行了选择,从而导致控制含油量高的基因频率增大,故C正确。任何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故A错误;人工选择并没有导致新物种的产生,故B错误;从图中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答案 C13.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解析 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答案 C1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9\n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 A项中,b和d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项中,由于a1和a2的地理隔离,d和c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与其进化而形成的b种群不一定相同,也可能达到生殖隔离;D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地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但如果只发生地理隔离,而没有发生生殖隔离,则c和d可能是同一个物种。答案 B15.(2022·上海单科)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1)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渭“生物类型”是指(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2)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的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化肥使用C.耕作措施变化D.除草剂使用(3)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19\n(4)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 )A.无敏感性个体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C.无抗药性个体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5)抗药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下述几种策略中,可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是(多选)( )A.机械除草B.除草剂交替使用C.人工除草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1)由题中信息可知,这里的“生物类型”是指具有不同遗传多样性的生物。(2)~(5)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使抗除草刺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抗药性杂草类型数量增加;在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较少;欲清除抗药性杂草,可通过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等方法实现。答案 (1)C(2)D(3)B(4)D(5)ABC16.(2022·孝感统测一)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①、②、③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发生改变。若图②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19\n(3)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4)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已知上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解析 (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这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个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环境的变化。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2×9+8)/200=0.7。(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答案 (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3)基因库(4)0.7(5)80教师自主园地教师备用资源一、遗传漂变由于各种原因,并非所有的个体都能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遗传漂变是指小种群中由于随机误差造成的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在小种群中,那些没有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部分个体可能会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产生很大的影响。某些基因可能会从整个基因库中消失,频率变为0;某些基因也有可能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变为100%。基因频率在一段时间内的随机变化19\n上面的图示说明了一个种群(三代以上)基因库中基因的变化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是无法选择的,所以频率的变化是不定向的。计算机模拟遗传漂变下面的计算机模型说明了基因频率变化所表现出的随机的遗传漂变现象。从左向右,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一模型中假设该物种有140代。二、小麦多倍体的形成人类种植小麦的历史已经有9000多年了,小麦在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小麦的进化过程包括两种自然的杂交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小麦多倍体的形成。杂交是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由于杂交将上一代的基因进行了重组,因而显示出杂合性,这对于进化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杂交的过程使后代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19\n势。有证据显示,种间杂交(不同物种之间相互杂交)在小麦的人工栽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倍体在作物进化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多数的高等生物都具有两个染色体组(2N),每一组都是从上一代遗传而来的。如果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这样的生物就被称做多倍体。不同物种之间杂交形成的生物体,通常没有繁殖能力,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套染色体无法成功联会,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在有些异源多倍体中,染色体可以加倍,四倍体就是从二倍体演化而来的,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种染色体都可以成功地联会,这样就具有了繁殖能力。下面的图示说明了小麦多倍体的形成过程。小麦多倍体的形成过程上述图示说明了普通小麦的进化过程。普通小麦被认为是不同物种之间杂交后产生的杂合子。野生的单粒小麦(14条染色体,染色体组为AA)进化成为单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14条染色体,染色体组为BB)杂交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二粒小麦(28条染色体,染色体组为AABB)。当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就形成了普通小麦。小麦名称种属染色体组单组染色体数(N)野生单粒小麦小麦属AA7单粒小麦小麦属AA7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小麦属BB7二粒小麦小麦属AABB14粗山羊草小麦属DD7普通小麦小麦属AABBDD21三、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1)过度繁殖:既是生存斗争的前提,也使出现大量变异成为可能。由于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食物短缺,生活空间狭小,必然激发生存斗争;而生物大量繁殖后代,也会不断产生变异,其中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2)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有胜有负,就会优胜劣汰,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19\n(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有的是有利变异,有的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界的选择。所以变异为选择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最后形成新的物种。(4)适者生存:是生存斗争的结果。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1)生物的繁衍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2)生物的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无机自然条件)进行斗争(既依赖自然界又要与之不断地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的生物进行竞争。(3)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去(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选择。(4)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材料;环境条件是选择者,它是自然选择的动力;自然选择的手段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5)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代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6)自然选择能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处在进化过程中,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一定的自然环境决定着一定的变异)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四、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自然选择的选择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人工选择的选择因素是人类。(2)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3)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岁月;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五、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长一些,有的长颈鹿的颈和前肢则短一些,这些差异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例如,一些颈和前肢长一些的个体,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这样,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一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就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而那些颈和前肢较短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容易吃到充足的食物而被淘汰了。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经过漫长的年代,就在自然界产生了现在这样的长颈鹿。教师备用资源19\n1.(2022·上海)鸟类喙的大小和外形与食性有关。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四种地雀(如图),其中喙最适合取食树皮裂缝中昆虫的是( )解析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鸟的喙细长,最适合取食树皮裂缝中的昆虫。答案 C2.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解析 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答案 B3.(2022·江苏)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而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数量越少,越易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 C4.(2022·上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55%和32.5% B.55%和42.5%C.45%和42.5%D.45%和32.5%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计算能力。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率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1/4=42.5%。答案 B19\n5.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Aa占50%,aa的个体在幼虫时死亡。若该果蝇种群个体之间自由交配一代,F1中相关个体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AA的频率升高,a的频率降低B.Aa的频率升高,a的频率不变C.Aa的频率降低,a的频率升高D.AA的频率降低,a的频率降低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1/2+1/2×1/2=3/4,a的基因频率=1/4,自由交配一代,子代AA的基因型频率=9/16,淘汰掉aa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6/16,aa基因型频率=1/16,淘汰掉aa个体,则子代AA的基因型频率=9/15,Aa的基因型频率=6/15,则A的基因频率=9/15+1/2×6/15=4/5,a的基因频率=1/5。答案 A6.(2022·海南)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 乙物种灭绝导致甲物种灭绝,说明甲捕食乙,甲物种灭绝,乙物种短期内数量增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甲物种基因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突变没有联系。甲、乙个体数虽然长期稳定,但可能都已经进化了,因此基因频率就可能改变了。答案 B7.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解析 细菌的抗药性出现在选择之前,即先有变异后有选择。答案 C8.某种植物为异花传粉植物,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茎的绿色(G)对紫色(g)为显性,在随机受粉的此植物种群中,表现型的比例如下:表现型高绿高紫矮绿矮紫百分比63%21%12%4%19\n问该种群中,基因型DDGG的个体的百分比是( )A.9%B.12%C.18%D.36%解析 随机受粉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矮茎植株共有16%,d的基因频率为40%,D的基因频率为60%。紫色植株共有25%,g的基因频率为50%,G的基因频率为50%。DDGG的个体的百分比是60%×60%×50%×50%=9%。答案 A9.(2022·浙江宁波八校联考)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A.DDT具有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解析 先有变异后有选择,所以家蝇的抗药性不是使用DDT的结果,DDT的作用是选择出了抗药性的个体。题中B部分家蝇并没有使用DDT,B部分家蝇抗药性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并不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答案 C10.(2022·南昌一模)在一个种群中,若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Aa的个体占60%,基因型aa的个体占10%。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则随机交配后,子一代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F1总数的( )A.1/16B.1/919\nC.1/8D.1/4解析 由于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所以计算基因频率时应只考虑AA、Aa个体,因为AA:Aa=1:2,所以A的基因频率=1/3+1/2×2/3=2/3,a基因频率=1/3,则随机交配后,子一代基因型aa个体占F1总数的比例是1/9。答案 B11.(2022·福建龙岩一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因而进化缓慢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解析 无性生殖的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直在改变,但是只有产生生殖隔离时才有新物种产生。答案 A12.果蝇是极好的遗传实验材料,在正常的培养温度25℃时,经过12d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每只雌果蝇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某一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期间饲养了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幼虫,准备做遗传学实验。因当时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5~37℃,他们将果蝇幼虫放在有空调的实验室中,调节室温至25℃培养。不料培养的第7d停电,空调停1d,也未采取别的降温措施。结果培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残翅果蝇(有雌有雄)。(1)残翅性状的出现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你认为残翅最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造成的。(2)请设计实验验证你关于残翅形成的推测。①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步骤a.利用__________交配产卵;b.将卵放在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c.观察子代果蝇__________。③结果预测a.子代全为长翅,说明残翅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__________变异,__________没有改变,推测正确。b.子代全为__________,说明残翅是可遗传的变异,温度变化引起了遗传物质改变,推测错误。19\n(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情况。一些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另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来直接影响性状。果蝇细胞中基因的载体有__________。(4)你认为基因、环境因素、性状三者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变异 温度变化影响发育(2)①温度对果蝇翅的发育有影响②a.高温下发育的残翅果蝇的雌雄个体 b.25℃ c.翅的性状表现③a.不可遗传的 遗传物质 b.残翅或出现部分残翅(3)酶的合成 结构蛋白的分子的结构 染色体、线粒体(缺一不可)(4)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3.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图________。如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物种。19\n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物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D.受气候影响更大(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解析 19\n本题属于高考考纲能力要求中的理解层次。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特性,但都不会导致种群的无限增加,会受有限的生存空间和有限的生活资源的制约,这就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一般属于常态分布形式,即一种定向的自然选择作用,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被选择并保留下来符合这种形式,因此属于图①类型;长颈鹿的选择条件是高处有食物的特定环境,偏离常态分布,属于图②类型;而图③类型则显示两种典型的变异类型,也就是变异类型多样,因此容易产生新的物种。由于开矿、修路导致种群B与种群A、种群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于是种群A和种群B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同时种群B和种群C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种群B内出现的变异个体被其生存的环境所选择并保留下来,在选择过程中基因频率逐渐改变,当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种群A和种群C形成生殖隔离时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种群C中t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而其等位基因T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少,由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1-t的基因频率,代入计算可得出种群C的杂合子逐渐增多,当两者的基因频率达到0.5时,杂合子的比例最大,故选A项。种群C和种群A之间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突破物种界限,种群A和种群C仍属于同一物种,两者能进行基因交流,只是存在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而已,排除B项。而选项C、D从题目信息中无法得出,可以直接排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种群C的种群个体少,所以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的小。从表中可以看出,种群C的规模越来越小,与t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有关,即种群C规模与等位基因T/t的基因频率变化密切相关。答案 (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2)① ③(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4)A(5)小 1(T/t)14.(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19\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根据题意,污染区黑化蛾回收率大于白色蛾,而非污染区则相反,表中两组数据53.2%大于25.0%、13.7%大于4.7%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根据图表,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答案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SO2浓度降低时,有利于地衣生长。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19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3-22 人类遗传病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3-21 生物的变异类型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6 细胞器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1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35 生态环境的保护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2-18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1-4 核酸、糖类和脂质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1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1-29 植物的激素调节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1-28 免疫调节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1-26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3
【名师一号】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基础回扣+考点整合+命题研析+课内外训练) 1-16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专讲专练(含详解)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25 15:19:3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368.5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