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教案新课标必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立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立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立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立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立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开展所做出的努力。16/16【根本线索】本单元内容涉及到现代中国政治史开展的三条主线,即民主政治建立的曲折开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考点概要】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1)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2)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中选为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规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展曲》为代国歌。(3)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6/16\n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作为施政纲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场形成。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胜利,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②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考点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1)公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2)意义: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达了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它的公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广阔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立的根底。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展,经济建立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开展。(2)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3)历史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确立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立的根底,标准了政府与人民的效劳与被效劳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5)曲折开展: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使其趋于停顿;“文革”期间名存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恢复和开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开场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16/16\n(2)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3)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一届人大后,该职能完毕,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视。(4)曲折开展:①开展到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视”的方针。▲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立社会主义。▲意义: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展到了一个新阶段。②遭到破坏: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③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5)作用: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形成监视,有利于党的廉政建立。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确立:①历史依据:国内各民族长期大杂居、小聚居。②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2)主要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民族原那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实施概况:①先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②1984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入新开展阶段。(4)意义:它是我国的根本民族政策和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立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和谐全面的开展。【小结1】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16/16\n(1)广泛的人民民主。(2)不断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视、参政议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国家统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重要政治制度。【延伸拓展】比较《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2)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稳固。(3)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治根底。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达了两大原那么,即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延伸拓展】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二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组织管理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但是二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2)区别: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经济根底不同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根底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根底效劳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根底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行政权力主体不同全国人民资产阶级活动原那么不同民主集中制原那么分权制衡原那么(三权分立原那么)性质不同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考点3:“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开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毛泽东认为党中央出现修正主义,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危险,需要发动文革。③江青和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利用。2.“文化大革命”的危害:①政治上:长期动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②经济上: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毁弃,国民素质下降。④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严重的后果。总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我国经济和社会开展水平同兴旺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3.“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16/16\n(1)表现:制造大量冤假错案,公民的根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展。(2)危害: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立无法正常进展。(3)教训:只有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才能防止“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立1.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2)政治根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会议主要内容:①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顿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立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立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了民主法制建立,为全面开展法制建立准备了政治根底。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立的主要成就(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2)改革政治体制: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立;重视民族工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3)完备法律体系:①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立方针;②加紧全面立法:公布1982年新《宪法》并屡次修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立趋于制度化、法律化;1989年和1999年先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标准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那么。(4)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立的里程碑。确立意义: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调动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使中国进入建立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5)加强基层民主建立,落实基层民主选举。16/16\n①基层民主选举的地位: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的根底。②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③成就: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上级政府任命改为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到2022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④意义:激发了广阔群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其民主权益,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小结2】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立的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2)根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公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完毕,但仍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视”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中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民主党派人士遭受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开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公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稳固练习】1.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在: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16/16\n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完毕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胜利,开场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④取得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上表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时间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1965年2400万元5亿元1995年5.35亿元23.3亿元817元A.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B.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C.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3.“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时为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根底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开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共产党核心地位确实定5.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公布,中国的宪政建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共同纲领》B.《钦定宪法大纲》C.《临时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那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表达了A.“人民主权”思想B.“三权分立”理论C.卢梭“社会契约论”D.向社会主义过渡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主集中制8.新中国实行的既能表达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9.以以下图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开展比较表。对表中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开展繁荣的政策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辛奋斗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1954年召开了第2届政协会议。从这届政协开场,政协性质有了变化,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性质发生变化的事情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D.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11.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视”的方针,是为了A.开展统一战线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派D.团结民主党派进展社会主义建立12.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立》。以下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③长期共存,互相监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13.建国后,各种运动不断,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例如:向小康、王建国、李文革、周跃进等。如果这四人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那么居第三位的最有可能是16/16\nA.王建国B.向小康C.李文革D.周跃进1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成‘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B.有法不依现象严重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亟待建立并完善法律体系15.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的会议是A.九届全国人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16.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设想的理论(1)目的: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2)形成过程:①萌芽/雏形: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②奠基: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③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设想。④确立: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内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伟大意义: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立;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开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开展。2.“一国两制”设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1)条件:①物质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条件)②理论条件:“一国两制”设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16/16\n(2)主要经过:①香港回归:经过屡次磋商、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②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历史意义▲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开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开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奉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开展(1)提上日程:文革完毕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2)停火: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顿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3)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4)会谈: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展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那么”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开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5)提出主张: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开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那么,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根底和前提;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它表达了党和政府开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强调立场:202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正确方式,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2022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16/16\n》,以遏制台独,维护国家统一。目前,两岸正常交流成为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7)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及对策:①阻扰台湾统一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②对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针对阻碍统一的因素)。【稳固练习】1.(2022·上海历史)“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本法》的公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说明A.是历史开展的必然趋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3.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①正式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②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的需要④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⑤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表现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③④⑤4.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A.“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B.两岸实现“三通”C.“九二共识”D.两岸实现停火5.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由敌对隔绝向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③台湾当局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考点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根本线索】1.现代中国的外交可概括为:(1)新中国初期——新姿态(背景、外交政策、主要活动及其影响)(2)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背景、表现)(3)新时期以来——新调整、新成就(背景、政策、主要活动)2.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力量、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考点概要】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①国际:资本主义体系被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许多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美苏走向对抗。②国内:新中国建立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面临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军事威胁外交封锁,稳固国防,经济建立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2)根本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6/16\n(3)外交政策:①“另起炉灶”:不成认国民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②“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去除帝国主义剩余势力。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4)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1949—1956)①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开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稳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第一个建交高潮。②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1953)▲提出: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开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经过:a.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b.进一步阐释: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c.最终定型:1955年亚非会议。▲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历史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根本准那么。③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影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④1955年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达成万隆十项原那么。◆同:亚非国家都曾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刚赢得民族独立,都面临着和平与开展问题。◆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标志着国际上新兴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历史意义:a.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万隆精神”)。2.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10)▲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支持。③美国霸权地位衰落。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16/16\n▲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意义:①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②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2)中美关系的改善——翻开外交新局面的关键▲进程:①1971年,美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翻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完毕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场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②从中国方面看: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翻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③从美国方面看: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意义:①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开展。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翻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增强;日本要求取得政治经济竞争有利地位。▲进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影响:完毕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开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①国际: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开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国内: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立需要和平的外交环境。16/16\n(2)外交政策的调整:▲调整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立的需要。▲调整: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变化,明确提出和平与开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②明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开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加强睦邻友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④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⑤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新时期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开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3)主要外交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主要史实: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柬埔寨问题);②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国际平安,做负责任大国;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⑤2000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中国的建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历史上的首次会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加强交流与合作。主要史实:①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安康开展。1993年,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22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地在上海举办了高级别大型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重视开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建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③与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与欧盟各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开展势头。中法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亚欧会议期间,中国与欧盟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立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与开展: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2022年,中、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首脑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开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16/16\n;在2022年的上海峰会上,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恐惧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22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模式: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平安先行、互利协作。▲意义:有利于维护中亚和平;对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稳固练习】1.右面邮票是1950年发行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它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不结盟B.一边倒C.另起炉灶D.清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B.社会主义的开展目标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那么3.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当时主要是为了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开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4.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已50多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非洲人民给予中国珍贵而坚决的支持。非洲人民对中国最有力的支持是A.在中国独立之初,最早成认中国B.亚非会议上和中国荣辱与共、风雨同舟C.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和中国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5.以下哪些外交政策或活动符合当前中国创造“和谐世界”的主张:①不结盟政策②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③“一边倒”政策④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现在,中国维和部队还在参加苏丹达尔富尔等地区的维和行动,这说明中国A.翻开了外交新局面B.注意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C.增强了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D.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活动7.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展和谐社会的建立,提倡科学开展观,古人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②进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8.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方案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那么B.日本在政治上附属于美国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9.读以下“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选项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C.是推动中美关系趋于解冻的因素之一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1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斗智斗勇”、“再次比赛”、“峰回路转”【单元检测】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16/16\n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根本权利和义务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表达的原那么不同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2.“终究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视”。毛泽东主席最早提出此方针时: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根本确立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展到一个新阶段④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正遭到严重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A.七届二中全会B.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七千人大会4.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立》。以下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③长期共存,互相监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5.下面是一副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那么②建国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6.自连战访问大陆“破冰之旅”后,两岸关系开展迅猛,2022年终于“梦圆两岸三通”。此前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开展,提出的根本方针:①和平统一②一国两制③九二共识④一个中国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7.2022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三通”时代随之到来。大陆提出三通建议开场于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8.新中国成之初,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参加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的区域国际组织,如1993年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到2022年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那么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④对外开放政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9.(2022·海南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苏联已经解体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10.(2022·江苏历史)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展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说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11.(2022·四川文综)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表达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以下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中美关系开场正常化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A.②⑤①④③B.①②③④⑤C.③②⑤①④D.②⑤①③④11.(2022·深圳二模)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16/16\n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12.(2022·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A.50年代末60年代初B.60年代末70年代初C.70年代末80年代初D.80年代末90年代初16/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6:54:29 页数:16
价格:¥3 大小:43.09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