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1019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过关测试(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盘踞;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下;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美国干涉朝鲜内战,派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这反映了(  )A.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性B.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困境C.巩固人民政权的紧迫性D.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C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新中国政权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存在着严峻挑战,故选C项;材料不仅仅提及经济方面,排除A、B两项;1952年完成经济恢复后新中国才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排除D项。]2.1949年元旦过后,《华商报》发表了一则简短消息,题为《李济深等离港北上参加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共有20多批民主人士离港北上。据此可知(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然构建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C.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方针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D [“从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共有20多批民主人士离港北上”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形势已经开始稳定,故选D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49年9月底召开,排除B项;“长期共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排除C项。]3.(2020·吕梁一模)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来,先有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再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  )A.宪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B [材料数据说明1954年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发扬民主,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这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排除A项;C项只体现出群众性,排除;材料说明的是宪法代表广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排除D项。]\n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直到解放的一天,他们从来也跨不进任何一个衙门的门槛,除非是被捆绑着双手,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当时(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B.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依法治国”方略确立A [材料“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袁水拍描写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它确立了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故选A项;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是在1949年《共同纲领》中,排除B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略是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的,排除D项。]5.“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联合章程。只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种种原因所致,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材料中的“纲领”(  )A.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C.规定在各少数民族暂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规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 [根据材料“‘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临时宪法”等可知,“纲领”是《共同纲领》,该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C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排除B项;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D项。]6.1963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香港、澳门这类问题,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问题……我们一贯主张……在未解决以前维护现状。中国人民并不需要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显示武力。”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已有“一国两制”的构想B.致力于与西方建交谈判C.放弃统一港澳的努力D.主张暂时维护港澳现状D [根据材料“我们一贯主张……在未解决以前维护现状”可知,当时中国政府主张暂时维护港澳现状,但未放弃统一港澳的努力,故选D项,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所述时间“1963年”不符,\n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国人民并不需要在香港澳门问题上显示武力”可知,当时中国政府主张同英国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而非同西方国家进行建交谈判,排除B项。]7.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同时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这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完全胜利B.党的工作重心实现全面转移C.外交策略受到国际环境影响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当时美苏冷战已开始,毛泽东“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就体现了冷战这一国际环境的影响,故选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全胜利,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总理最早提出的,排除D项。]8.(2020·南平一模)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香港为基地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1952年2月,中国又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签订巨额贸易协定,使1953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5亿美元,为1952年的5倍。这一做法(  )A.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B.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发展C.密切了中国同西欧的外交联系D.恶化了中国和苏联的同盟关系A [由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可知,新中国在成立初期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故选A项;中国以香港为中介,“同英国和西欧等国家进行贸易”,这不是促进香港与大陆的经济贸易发展,也不是密切中国与西欧的外交联系,而是打破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排除B、C两项;题干未涉及中苏同盟关系的恶化,排除D项。]9.《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道:“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许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燕京大学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这体现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材料表明是清除帝国主义残余,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项;“一边倒”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排除B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主要涉及亚非国家,跟西方无关,\n排除C项。]10.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某事件,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喜悦、迷茫、震惊交织在一起。当时最流行的三句话是:蒋邦受打击,苏联干生气,佐藤真着急。由此可知,该事件(  )A.表明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B.促使中国重返了联合国C.体现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是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C [由材料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它对蒋邦、苏、日均有冲击,故选C项,排除B项;由材料“佐藤真着急”可知,中日关系并没有改善,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否与美苏关系相关,排除D项。]11.1958年1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1970年,两国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成果,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  )A.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有所改变B.意识形态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C.中美两国存在保持接触的沟通途径D.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C [根据材料可知,1958—1970年中美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并取得一定成果,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故选C项;“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表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没有根本改变,排除A项;国家利益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排除B项;冷战时期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紧张,排除D项。]12.“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一带一路”倡议问世至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说明(  )A.安全先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显著特点B.“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C.中国积极开展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上海合作组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力量B [“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并得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大力支持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方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纷纷将本国发展战略与之对接”,这反映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故选B项;“一带一路”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方案,而不是安全方面的合作,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n而不是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心,排除C项;“一带一路”并没有涉及上海合作组织全部的成员国,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削弱了突厥,与中亚诸国和波斯建交,又与东南亚国家及日本交往。隋朝灭亡,对外关系中断。唐朝统一后,平定了突厥,建立了安北、单于等四大都护府,在越南北部设安南都护府,在辽东和朝鲜北部设安东都护府,并与吐蕃建立了友好关系,奠定了中外关系发展的基础。对外关系逐渐恢复。此外,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拂棘(拜占庭)、骠国(缅甸)等国家也与唐朝交往。安史之乱后,对外关系发展陷于停顿。吐蕃乘机攻占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阻断了中西交通。唐朝后期,中外关系处于收缩状态。——摘编自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材料二 新中国明确宣布: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在毛泽东、邓小平等亲自领导下,对外关系取得了伟大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倡导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摘编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原因及其外交特点。(13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隋朝灭亡,对外关系中断”“安史之乱后,对外关系发展陷于停顿”“唐朝后期,中外关系处于收缩状态”“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拂棘(拜占庭)、骠国(缅甸)等国家也与唐朝交往”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国内政治状况、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朝代更替以及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邓小平等亲自领导下”“倡导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 (1)状况:对外关系发展曲折,具有阶段性;交往国家以亚洲特别是邻近国家为主。影响因素:国内政治状况;朝代更迭;边疆状况;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等。(2)原因:国家独立;正确的方针政策;领导人重视;从中国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等。外交特点:建立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主权意识;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为重要目标;建交国众多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 电视剧《外交风云》再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和辉煌成就。下面是该电视剧第2集的部分剧情梗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口岸南京防区的江面上突然发现了一艘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前线指挥部下令鸣炮警告,可紫石英号还是继续向我军防区靠拢,指挥员一声令下,炮轰紫石英号军舰,英国舰长被迫挂三面白旗求饶。毛泽东电告渡江总前委,凡是擅自进入我军战区,并妨碍我军渡江作战的军舰均可炮击,而且不用另行请示,随后人民解放军对前来增援的英国军舰伴侣号展开猛烈炮击,英舰共伤亡十七人。针对英国政府的蛮横威胁,毛泽东写了一封对外公开声明,要求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力量全部撤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外国政府如果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必须断绝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解析] 答题之前需先明确材料所述事件的时间范围,仔细阅读材料可知,该剧情发生在渡江战役前夕,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当时中国共产党已推出新的外交政策和措施,材料中所述的一些情节均能印证这一历史现象。比如,材料中“毛泽东写了一封对外公开声明,要求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力量全部撤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了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外交政策;再比如,材料“外国政府如果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必须断绝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这一情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了与各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论述时,注意从所反映的政策提出的背景、政策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对其他现象的论述也需包含背景、影响等方面。[答案] 示例一:情节:毛泽东要求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力量全部撤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了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外交政策。概述和评价: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炮艇和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在中国领海、内河和领空的自行航行或飞行权,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一改以往政府对外软弱的屈辱局面,新中国成立前夕就确立了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材料中要求“美国、法国和英国的武装力量全部撤出中国的领海和领空”就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使中国完全摆脱了近代以来被奴役的地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示例二:情节:毛泽东要求外国政府如果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必须断绝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历史现象: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确立了与各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概述和评价:近代以来的各个政府都采取了屈辱的对外政策,\n承认列强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为了使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政权不再受西方列强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宣布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政权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这一“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使后来的新中国政权完全处于独立自主的外交下,从而维护了民族独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5:39 页数:7
价格:¥3 大小:94.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