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案新课标必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7

2/37

剩余3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扫描】(特别说明:﹡为选修局部考点)考纲内容课标要求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对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对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对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太平天国运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37/37【根本线索】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其根本线索为: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2、一种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两对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4、一个主题,两个根本任务:一个主题即现代化;两个根本任务包括:政治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经济上,实现工业化、繁荣富强和持续开展(经济工业化)。5、两个阶段: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两个阶段。其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均为反侵略反封建,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37/37\n6、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开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政治民主而抗争,使中国防止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考点概要】考点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对抗斗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战争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要翻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战争的必然性)(2)主要原因:清朝腐败落后,危机四伏。(3)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①英国鸦片走私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造成中国银荒兵弱,危及清朝统治。②中国禁烟运动:林那么徐虎门销烟(1839年)显示了中华民族对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2、战争经过(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主要事件:①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开场;琦善同英军谈判,林那么徐被革职。②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岛;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③1842年,英军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完毕。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内容: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B.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要求赔款先例。C.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倾销商品,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利于列强商品倾销。37/37\n(2)《南京条约》的附件:包括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通过条约附件,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贸易主权进一步丧失)、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租界”的起源,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等特权。(3)中美《望厦条约》:在五口“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中法《黄埔条约》:在五口“自由传教、修坟,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4、战争的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开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体表现:①社会性质变化: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构造变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近代企业出现。③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场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④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变为反侵略和反封建双重任务。⑤阶级构造变化:首先在外商企业中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才产生。⑥中国国际地位下降。⑦政治斗争: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⑧思想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林、魏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认识(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开展的资本主义。(2)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开展才是硬道理。(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战争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翻开中国的市场。(2)国内情况:清政府未认真吸取教训;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力量分散。(3)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2、战争经过37/37\n(1)时间:1856—1860年(2)主要事件:①1856年,英军炮击广州城;1857年占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②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攻占北京并焚毁圆明园;与英法俄三国签订《北京条约》。④俄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1)《天津条约》(1858年,英、法、美、俄)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西方国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②十口通商:开放营口、烟台、江宁(南京)、镇江、汉口、九江、淡水、台湾(台南)、汕头、琼州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的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的内地。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开场丧失内河航运权。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开场丧失内地经商权,扩大了在宗教文化领域的侵略。⑤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加重人民负担。(2)《北京条约》(1860年,英、法、俄)①成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准许华工出国;⑤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战争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政治上:①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②清政府被迫应对变局,一方面调整国家机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另一方面内部权力构造发生变化,出现洋务派并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③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2)经济上:①侵略势力伸向内地,便利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②近代企业产生,现代化起步。(3)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加剧,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中体西用”论盛行。37/37\n(三)考点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历史背景(简言之:内忧外患,天灾人祸。)(1)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锋利。(根本原因)(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3)广西地瘠民穷,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准备)2、过程(1851—1864年)(1)兴起标志: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开展与全盛①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②公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A.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B.主要内容:a.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那么,规定以户为单位,不管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那么,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那么。c.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C.评价:a.革命性: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b.局限性:没有安定的环境,没有真正实行过;是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③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到达全盛。(3)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标志。(4)挽救危局①重建新的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②《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A.目的:振兴太平天国37/37\nB.内容:向西方学习,进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开展资本主义。C.评价:①进步性: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底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5)失败:①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②失败原因:a.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主观原因: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3、历史影响:①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②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教名常,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根底;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顶峰;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新特点:①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治国方案新:提出开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③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④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⑤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⑥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局部。(2)成因: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传统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历史功绩:①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③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④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开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⑤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37/37\n(2)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稳固练习】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假设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3.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A.葛云飞B.林那么徐C.关天培D.陈化成4.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D.学习西方技术5.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37/37\n6.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的是A.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7.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A.是指“天京变乱”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8.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展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等四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适宜的是A.鸦片战争B.天国兴衰C.李鸿章D.《天朝田亩制度》9.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以法治国”主张的历史文献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战争爆发背景(1)日本:为翻开市场掠夺原料,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2)列强:默许或纵容。(3)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处于被动。2、经过(1894~1895年):(1)战争爆发标志:1894年丰岛海战。(2)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3)几次重大战役:①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珍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日军占领平壤。②黄海战役: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日本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37/37\n③辽东战役: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④威海卫战役:李鸿章不许海军提督丁汝昌出战,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内容及危害:(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2)赔款:赔偿军费2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开埠通商: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4)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列强对中国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展。4、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丧失了更多主权,以“三国干预还辽”为开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战后中国民生凋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刺激社会各界救亡图存:①清王朝:进展了军事改革。②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③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1895年5月,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军。(五)考点3:戊戌变法﹡1.戊戌变法的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底: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3)阶级根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场登上历史舞台。37/37\n(4)思想根底: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康、梁等维新人士的政治主张:改进政治,实行君主立宪。①康有为: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学说作武器,结合儒家经史,对遵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进展了锋利的批判,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底。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强调非“变”不可,主张学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2、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年)(1)开场: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场,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场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开展:①概况:A.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进派还办了《湘报》。B.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C.创办学堂:湖南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D.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②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进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根底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3)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①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种力量的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②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③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④主要内容:3、戊戌变法的特点37/37\n(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展改革。(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开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公布的诏令中没有表达,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阔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4、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②不利的国际环境。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主观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开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只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改进方式。②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阔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根底。③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对外国侵略者抱有梦想。④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5、戊戌变法的影响(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进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积极作用: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开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开展趋势;②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最突出作用)。(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进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比较简表【稳固练习】1.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37/37\n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缺乏、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B.军费缺乏、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缺乏2.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中法新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4.近代列强在中国获取权益的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A.割地方面B.赔款方面C.通商方面D.投资方面5.“……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霁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进政治。”这是哪一派的观点?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6.(2022·广州一模)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假设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那么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变法缺乏理论根底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根底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开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战争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瓜分中国,寻求市场和原料。(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经过(1900~1901年):(1)国家:英法德俄美日意奥。37/37\n(2)统帅:英国西摩尔→德国瓦德西。(3)罪行:①攻占天津,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②攻占北京,洗劫圆明园;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8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国)。▲内容及危害:(1)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搜刮人民,生活贫困。(2)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便于列强镇压对抗。(4)严惩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制止中国人民反帝→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进一步控制中国外交。(6)修订商约。4、影响: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七)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1、兴起原因(1)根本原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主要原因:各地人民的反洋教斗争。(3)兴起标志:1898年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山东冠县攻打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之后,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义和团的名称被普遍采用。2、口号:“扶清灭洋”。评价:(1)进步性:爱国,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发动群众反帝。(2)局限性:“扶清”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3、义和团运动的开展概况(1)山东巡抚袁世凯的血腥镇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与当地义和团一起,向京津地区开展。37/37\n(2)义和团英勇抵抗列强侵略,清政府对义和团被迫采取“抚而用之”的政策;清政府对外宣战,标志着义和团运动到达了顶峰。(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①廊坊、杨村阻击战:侵略军遭受重创,逃回天津租界。②天津保卫战: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陷落。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觉。(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5、义和团运动的意义(1)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2)意义:①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方案。②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的改革运动。【稳固练习】1.李大钊在一首诗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圆明园“两度劫”分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期间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③中日甲午战争期间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局部。”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以下哪个条约签订后。A.《辛丑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望厦条约》3.“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有: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③表达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7/37\n4.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的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后殿陈列的当年使用的传单和神牌上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显系效法梁山好汉。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5.以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对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考点4:辛亥革命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2)清末新政、宪政失败,阶级矛盾激化。(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开展。(4)保路运动的促进。▲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开展及其开展受阻。▲根本目的: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开展道路。2、兴起和开展(1)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2)开展:①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意义: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②与改进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进派进展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论战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③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与武昌起义并寿”。3、爆发: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武汉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独立,南北和谈。4、高潮(1)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37/37\n,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由参议院制定并公布)①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选举和被选举等各项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那么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司法由法院独立行使;实行责任内阁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②评价:a.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实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b.表达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5、历史意义:(1)进步意义(功绩):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质性实践。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完毕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③思想: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⑤国际影响: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是亚洲觉醒的一局部。(2)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3)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6、革命余波: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二次革命——反袁专制。(2)护国运动——反袁称帝。(3)讨逆运动——反张勋复辟。(4)护法运动——反段专制。37/37\n★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级的探索和对抗(1)史实①地主阶级:爱国官兵抵抗、洋务运动。②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2)结果:①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②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都不能使中国富强,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稳固练习】1.“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中国国民党称孙中山先生是“国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评价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全体中国人都认同的革命家,主要是因为他A.成立同盟会,领导南昌起义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历,遗言启迪后来人。”这一对联称赞的是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毛泽东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A.否认君主专制政体 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完毕封建统治秩序5.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①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②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7/37\n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④推翻了封建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6.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A.三权分立B.民族独立C.主权在民D.民生主义7.(2022·深圳一模)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当时中华民国A.实行议会共和制B.权力过于分散C.注重权力的制衡D.实现了全国普选考点5: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专制、军阀混战,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激化。②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开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第二阶段:(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上海,高潮为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签和约)。3、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历史意义:(1)是一次广阔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7/37\n(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场领导中国革命。(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开场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根底。(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五四精神(1)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2)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1)阶级根底: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2)思想根底: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3)组织根底: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4)有利的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成立:中共一大(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成立中国共产党。(2)主要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建立中国共产党。②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即最高纲领)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3)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1)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中心任务: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2)主要内容:①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最低纲领,即37/37\n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4、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稳固练习】1.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社会就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曙光,主要是指:①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封建文化,马克思主义开场在中国传播②资产阶级进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开展④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丧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后来开展成抑制日货运动。……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所言的这场运动是指A.保路运动B.五卅运动C.抵抗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五四运动3.下面有四副对联有关五四运动内容,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单独开张。”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4.毛泽东指出:“五四爱国运动的出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主要是A.先进阶级政党的领导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D.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特点37/37\n5.以下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选项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6.随着中共正式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主要表达在: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③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④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①③考点6: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1、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1919年~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又称为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4年~1927年。3、土地革命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1937年~1945年。5、解放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无产阶级领导的斗争: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结果:使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取得民族独立,走向富强。(一)五四运动和共产党初创时期(见考点5)(二)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背景&原因①中共认识要战胜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比较民主,有威信和根据地,孙中山屡次失败后希望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37/37\n(2)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①时间:1924年;地点:广州;讨论的中心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②主要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根底;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即实行党内合作。③历史意义: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大革命开场。2、国民革命运动(1)主要活动:①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②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A.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B.对象: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C.性质: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D.重大成果:a.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开展到长江流域;b.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革命中心的转移)。c.1927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④推动各地工农运动高涨。E.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工农群众支持;北伐军英勇作战等。(2)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①失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②失败的含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③失败的原因:A.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B.主观原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④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3)历史意义:①反帝反封建人民大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根底)。②根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37/37\n奠定根底:宣传了中共的革命纲领,扩大共产党影响,共产党开场掌握了一局部革命武装;广阔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立。▲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B.意义: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场。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意义:中共开场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场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2)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立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4)稳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37/37\n(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展长征。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历史意义:A.完毕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红军长征的胜利①概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红二、红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完毕。②长征的实质:中共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地区。③意义:A.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精神鼓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C.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3、国共对峙的根本完毕: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背景:①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②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③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④以一二九运动为代表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⑤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2)经过:①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37/37\n②中共派周恩来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原因: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防止时局混乱)(3)和平解决的意义①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和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②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③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中共对国民党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稳固练习】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B.湘赣边秋收起义C.第五次反“围剿”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毛泽东同志曾对外国来访同志说:“……唉!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遵义会议的召开C.找到了井冈山革命道路D.长征胜利完成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B.北伐战争失败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D.日军大规模侵华4.“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氏、方志敏氏之有根据地的、有方案的建立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A.国民革命运动B.国共十年对峙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5.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37/37\n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四)考点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日军全面侵华▲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军事侵略;屠杀;化学细菌战;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残暴统治等。(1)军事侵略:A.1931年,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蒋介石不抵抗,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扶植伪满洲国;成立“七三一部队”。B.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C.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E.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F.占领北平、天津、华北、华中、华南,1940年发动豫湘桂战役。(2)经济掠夺:掠夺农产品,垄断工矿经营权,掠夺金融和劳动力。(3)推行奴化教育,以摧残中国的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同化。(4)残暴政治统治:A.华北:“治安强化运动”、保甲连坐制度。B.华中:“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恐惧政策。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顿内战,一致抗日。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根底。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7/37\n⑤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⑥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⑦中共军队改编,西北红军→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南方游击队→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2)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①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秋。▲日本活动: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速战速决,妄想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共活动: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1937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C.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第一个,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延安中央所在地。E.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号召人民战争。▲国民党活动:A.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组织会战,积极抗日:a.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第一场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方案。b.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太原会战是两党真诚合作、通力配合的一次典范。c.徐州会战:指挥者:李宗仁,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d.武汉会战:武汉失守,进入相持阶段。C.意义: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方案,牵制日军,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和唤起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D.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结果: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②相持阶段:1938年秋~1945年5月。▲进入相持阶段原因:A.日本: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缺乏;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B.中国:正面战场连续失败;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经过长期的艰辛斗争才能打败侵略。▲日本活动:37/37\nA.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诱降,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B.对沦陷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殖民统治。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C.对国民党发动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D.扶植傀儡,成立南京汪伪国民政府(1940年)。▲国民党活动: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在国统区专制统治。A.1939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B.1941年制造“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C.正面战场持续败退: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豫湘桂战役大溃败。D.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1940年建立伪政权。E.国统区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结合,经济上统制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共产党活动:A.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B.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口号,继续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稳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坚决回击国民党军事进攻,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人政治委员;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D.1940年下半年,发动百团大战。a.时间、地点、指挥者:1940,华北,彭德怀。b.目的:振奋抗日精神,抑制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c.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决抗战胜利的信心。E.领导根据地和沦陷区、少数民族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如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F.进展抗日根据地建立:政权上三三制;经济上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延安整风运动。G.1945年春,中共召开“七大”,地点:延安。37/37\na.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b.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c.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③反攻阶段:1945年5月~1945年8月▲日本:全面溃败,垂死挣扎。▲共产党:1945年8月,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大反攻全面开场。▲国民党:派兵开驻重要战略位置,积极抢夺胜利果实。▲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是近代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2)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根底。(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收回台湾,取消领事裁判权等。(4)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奉献。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2)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内战场与国外战场的相互配合。(3)正确的战术和中国官兵的英勇作战(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海外华侨支持。【小结】(1)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作战,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奉献。37/37\n③是亚洲反法西斯主战场,奉献最大。④抗战具有双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战场,也是反法西斯战争。⑤存在两条抗战路线。性质,结果各不同。⑥抗战期间几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中共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政权,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2)甲午战争失败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①领导因素:甲午: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腐败妥协;抗战:国共两党为根底的抗日统一战线,坚持抗战。②民众因素:甲午: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不仅依靠军队和政府,还依靠人民。③战略战术:甲午:避战求和;抗战:持久战。④国际因素:甲午:孤军奋战,缺乏国际援助;抗战:联合奋战,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3)两次国共合作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相同:①两次合作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一次是为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第二次是为解决民族矛盾;②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并促成的,也是在国民党表达了合作态度后完成的。③共产国际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都对中国革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同:①阶级根底:革: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所有抗日的爱国人士。②组织机构、政治纲领:革: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根底;抗:无。③合作方式不同:革:党内合作;抗:党外合作。④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由国民党撑握;抗:各自军队和政权。⑤任务不同:革: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抗:打败日本法西斯。⑥结果不同:革: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成功,抗日战争胜利。【稳固练习】1.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下面最能反映国共合作抗日的战役是37/37\nA.太原会战B.武汉会战C.淞沪会战D.徐州会战2.日本右翼团体主持编写的《新编历史教科书》中声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1938~1941年间屡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事实真相应该是A.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B.日本“速战速决”方案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D.百团大战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3.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该战役A.给日本华北驻军以沉重打击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C.有利于抑制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D.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转折点4.(1999年·全国)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5.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A.是否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6.童谣也能证史。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37/37\n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①背景:美国支持国民党抢夺抗战果实;蒋介石迫于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②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③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防止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④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说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成认和平建国的根本方针;国民党假设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2、解放战争(1946年夏~1949年10月)(1)战略防御:1946夏~1947夏。①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失败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②结果:解放军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场。①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进展土地改革。根本路线:耕者有其田,平均分配土地。结果: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3)战略决战①三大战役: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37/37\n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根本上被消灭;其中最早开场的是:辽沈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A.背景:三大战役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B.时间、地点: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C.主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开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毛泽东还作了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的重要讲话。C.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③蒋家王朝覆灭: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完毕。④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完毕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展方向,中国开场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经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开展的道路。(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4)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支持。【稳固练习】1.(2022·广东实验9月考)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37/37\n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2.1946年张学良曾致信周恩来:“……尔来兄又奔波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想(者)也。”这里“再作红娘”指的是A.合作抗战B.重庆谈判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D.北平谈判3.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前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A.开场战略反攻B.进展辽沈战役C.进展淮海战役D.进展平津战役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开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开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D.解放军进展战略反攻5.“从我们接收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开展……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材料说明党的工作中心A.由城市转到农村B.由农村转到城市C.由政治斗争转到经济建立D.由革命转到建立6.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开展阶段。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场探索和解决37/37\n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立问题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D.中国革命和建立开展前途问题7.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方案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8.毛泽东在其诗作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假设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反映的史实有:①渡江战役②挺进大别山③解放南京④三大战役A.①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A.③①②④B.③④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10.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11.(2022·广州一模)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37/37\nA.重视塞防无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开展陆路交通12.(2022·广州一模)鸦片战争后不久,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描写当时西方某国家:“帆樯云集,百货流通,富饶遂为西国之最。”该国家应是A.荷兰B.英国C.西班牙D.美国13.与鸦片战争英国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具有的特点是:①数量多②开场深入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④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4.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中国又增开了11处通商口岸B.清政府权力构造发生了变化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15.“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资政新篇》要求开展资本主义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16.(2022·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依据《天朝田亩制度》,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没收一切商店里的物质,但不久后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说明A.原来的城市政策具有空想性B.领导人开场转向腐化堕落C.领导人向西方学习开展资本主义D.太平天国由攻转守17.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限”,这主要因为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清政府开场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开展,资产阶级开场登上政治舞台37/37\nD.开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场形成18.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19.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B.在三民主义根底上团结抗战C.国民党成认中共合法地位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2022·执信期末)“还我河山”是岳飞的名言。它在以下哪个时期是在北方农村刷在墙上的最多的标语A.八国联军侵华期间B.辛亥革命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1.“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A.《甲午悲歌》B.《日寇投降》C.《珍珠港祭》D.《台湾沦陷》37/3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6:54:30 页数:37
价格:¥3 大小:62.8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