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练习含解析2023023825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主要不同点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多视角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文革”的性质和教训(1)性质:“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教训①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n②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③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一国两制”的内涵(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n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1)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③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④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2)从中国方面看①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③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n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在苏联,俄罗斯民族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是在分析(  )A.中国不实行苏联式联邦制的原因B.中苏人口与所占地区比例的对比C.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D.中苏两国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的情况【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中苏两国民族分布状况不同,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而要实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故C项正确。2.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全国委员会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会一国二公,是不行的”。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不能把人民政协搞成像全国人大一样的国家权力机关,这说明当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召开,故选B项。3.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答案】D\n【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与材料中“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相符,故D项正确。4.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变化,但是公民参与政治的状况获得突破,这是在“一国两制”构想下,香港回归后的变与不变,故A项正确;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说明香港回归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驾驶汽车”“赛马场”并不能体现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D项错误。5.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故D项正确。6.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此举(  )\nA.促进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答案】C【解析】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可知,通过条约中国可获得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为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7.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答案】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显示了它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故C项正确。8.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影响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外交关系受到了冷战的影响,故A项正确。9.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n【答案】C【解析】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5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10.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表明(  )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要想实现正常化,美国必须表明在台湾军售问题上的观点,否则总统等“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体现了总统等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妥协,故A项正确。1.(2019·海南高考·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答案】D【解析】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不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D项。\n2.(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答案】C【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3.(2018·江苏高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有消除矛盾,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D项错误。4.(2018.4·浙江高考·14)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  )200020062010201120122013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52.3165.3185.8213232.3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35135.8210.2246.4270.3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n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故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银行的作用,故②错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彰显活力,故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5.(2017.4·浙江高考·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答案】B【解析】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6.(2017·上海高考·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C【解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上海公报》发表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7.(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n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8.(2016·上海高考·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答案】A【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美国长期对中国的外交遏制,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引发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三次高潮,故A项正确;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50年代,引发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第二次建交高潮,故B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现在2001年,不符合题干中时间要求,故C项错误;中日建交是推动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9.2015·安徽高考·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n《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故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10.(2015·上海高考·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上海公报》【答案】C【解析】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A项错误;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提出建立包括中共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与“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故C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推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中国体的规定无关,故D项错误。11.(2015·北京高考·19)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①“豪情满怀迎跃进”,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②“样板戏”出现于文革时期,即1966—1976年;③第一部宪法颁布是1954年;④香港回归发生于1997年,据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12.(2015·四川高考·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n【答案】B【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关键信息“北平……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可知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故A项正确。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委员中共1329126非中共0327029上表反映了(  )A.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开始B.中共领导的多党制民主形成C.中共对建国前民主构想的实践D.中共对苏联政治体制的照搬【答案】C\n【解析】中共与各党派合作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制民主形成于1954年,故B项错误;根据“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名录”可得出是建国后对建国前夕民主政治设想的实践,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联体制,故D项错误。3.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到:“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材料意在说明(  )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不要“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政治协商机关,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故A项错误;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机关,职责应各有侧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健全民主集中制度及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故C、D项错误。4.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答案】C【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宪法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而不是材料中的“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故B项错误;1954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特别是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5.经1979年下半年和1980年上半年试点实践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分期分批陆续展开,中共中央发了七号和六十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工作办公室。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  )A.发扬了“文革”中充分体现民主的群众运动B.加强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C.使我国选举制度由直接选举代替间接选举D.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是改革开放后对“文革”错误的一种纠正,没有体现出发扬了“文革”中的民主群众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党加强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故B项错误;我国的选举制度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故C项错误;该工作的深远意义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D项正确。\n6.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载入宪法;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入了宪法;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入宪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D.国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有利于保护国民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7.(2017·宁州高三基础测试)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________”。这里“________”处的内容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答案】B【解析】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中“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相符,故B项正确。8.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答案】A【解析】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故A项正确;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只是当时东西方关系的特殊现象,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对抗,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此外交活动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国建交,就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故D项错误。\n9.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答案】C【解析】“左”倾思想是冒进,脱离现实的激进思想,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中苏两国关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阵营由此巩固,故B项错误;从“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可知中苏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分歧,故C项正确;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不符合新中国成立一开始就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10.“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答案】B【解析】中美关系改善与联合国历史无关,故A项错误;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冲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阻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操控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与日本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既不能表明联合国历史的转折,也不能说是“击败美国”,故D项错误。11.以下表格数据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7551059对此解释不准确的是(  )A.中美的和解带来了中美贸易的发展B.美国对华贸易增长迅速,处于出超地位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促进中美双边贸易发展D.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n【答案】C【解析】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1980年中美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1980年美国对华出口的3755百万美元远远超过中国对美国出口的1059百万美元,说明美国对华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0年对外开放格局并未形成,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980年中美贸易迅速增长,说明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2.如下两幅图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苏(俄)外交关系,图二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一的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B.坚持独立自主C.结伴而不结盟D.加强友好磋商【答案】C【解析】图一是1949年底毛泽东率团参加斯大林70寿诞的合影,毛泽东努力使苏联废除与国民党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并且促成签订新的同盟条约,而图二是当代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写照,不存在结盟,故A项错误;图一、图二中中国均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故B项错误;图一相关的中苏关系存在结盟,图二与之相比,只结伴不结盟,故C项正确;加强友好磋商两幅图都能反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阶段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华约组织活动。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组织的活动。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n20世纪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于同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截至2009年,中国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行动。——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1951年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自从联合国大会非法通过诬蔑我国的决议后,联合国已断然自绝于中国人民,此次联合国大会又非法通过美国这一提案,只是再一次证明联合国已日益不可挽救地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1—1953)》第二集材料三 “中国是联合国财政体制的索取者而不是贡献者,因为它从联合国获得的多边财政和技术援助远远超过了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和承担的维和费用。”——(美)塞缪尔·金《中国与联合国》(1)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2分)(3)综合上述材料,评述中国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中的作用。(5分)【答案】(1)特点:主要参与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组织的活动。成因: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敌视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将联合国视为美国控制下的侵略工具。(2)新发展:参与国际组织的类型、深度与广度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由重视政治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经济;日益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或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因素:“文革”结束,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因素减弱;改革开放,中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联合国逐渐摆脱美苏控制。(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作用: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一方面从中受益。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推动了改革开放,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比如从联合国获得财政和技术援助,从世界银行获得贷款等。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做出了贡献,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比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材料三的看法贬低了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对世界的贡献,是片面的。\n【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第一阶段内容可以分析出主要是参与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组织的活动;第二小问成因,从当时国际形势、建国初采取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及材料二信息来分析。(2)第一小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一从参加组织类型、重视领域以及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来归纳;第二小问因素,从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等角度分析。(3)中国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中的作用从对中国、对世界影响来分析,同时指出材料三看法贬低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对世界的贡献,是片面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分析美国民主政治和新中国民主政治在组织方式上的主要区别,并指出材料中三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12分)【答案】趋势:由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由特权阶层的民主到人民民主。区别:美国:议行分离,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议员不能担任行政官员,行政官员也不能参与议员选举;新中国:议行合一,人大代表与行政官员可以互相兼任。实质:古希腊:奴隶制民主;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从直接到间接,适用对象上可以归纳为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第二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方面是立法权与行政权分开,中国方面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可以交叉;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各自的国体出发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1:22 页数:18
价格:¥3 大小:804.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