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3

2/113

剩余1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Ⅰ 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n④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元日》)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精要点拨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2.紧扣语境推敲解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狡猾。(贬义词)(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聪明。(褒义词)精要点拨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n(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6)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7)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n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1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精要点拨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n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答案 C解析 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精要点拨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三、活用实词:找规律、析特点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作状语。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②二月草已芽: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n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⑤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3)①沛公军霸上:军②鹪鹩巢于林:巢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⑤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②道海安、如皋:道③大楚兴,陈胜王:王④范增数目项王:目⑤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②缇骑按剑而前:前③客逾庖而宴:宴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n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精要点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二)动词活用3.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作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作名词。精要点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n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三)形容词活用4.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作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作动词。精要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5.试找出下列句中数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n(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用作动词(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用作形容词(3)其一犬坐于前:一,用作名词精要点拨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兹”是“这”义,不通假。②“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 B解析 B项属:连,跟着。A项“没”通“殁”。C项“队”通“坠”。D项“辩”通“辨”。精要点拨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n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2.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巷陌”,偏在“巷” (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 (3)“异同”,偏在“异” (4)无 (5)“往来”,偏在“往”精要点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n巧用“一义多词”法,高效记实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掌、司。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Ⅱ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实词的含义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即时巩固1 (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①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竭尽②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③则思始而敬终。慎重④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⑤人车舆,万物殷富。众多(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n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2.语境推断法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其实“代入检验法”(见后面“考场妙招”)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即时巩固2 (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②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吕氏春秋·慎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诛:讨伐。\n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即时巩固3 (1)运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方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③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认为……轻,轻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n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B.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C.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答案 B解析 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增多”。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情:本性答案 C解析 “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措”,放弃。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n即时巩固4 (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迫联想课文《指南录后序》中的句子:时北兵已迫修门外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联想《史记选读》中课文《高祖本纪》中的句子: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或《项羽本纪》中的句子: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联想《史记选读》中课文《刺客列传》中的句子: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答案 D解析 度:气度。(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即时巩固5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6.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即时巩固6 (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年幼\n(2)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放纵(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检举、告发7.通假推断法(也叫字音推断法)(见前面“通假字”)推断只是推断,不是确定;推断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考场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且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关键在于平时多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并且,这些推断方法技巧需要运用娴熟,能内化为一种习惯,方可有效、高效,在考场上“过关斩将”。解答文言实词题的实战技巧巧识设误特点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且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的单音词当成现代汉语的一个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答题基本方法1.两次代入检验法。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即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也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2.暂时“遗忘”法。有的时候,高考会考查常见实词的某一个相对冷偏的义项,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另一种方法——“遗忘法”。就是暂时忽略这个实词,以“?”代替。因为有时常见义项会干扰我们的判断,那还不如全部“抹去”,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这个实词可能是什么意思。比如说2012年高考辽宁卷“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中的“横”解释为“横向、横陈、横渡、连横”都说不通。那我们干脆略去我们了解的几个义项,完全按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得出“横”是“出乎意料地”的意思。不妨一试(2014·北京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偃虹堤记\n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有删节)注 ①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     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予发书按图按:查看D.且岳阳四会之冲冲:要冲答案 B解析 “虞”应为“忧虑、忧患”,是名词义。结合前句“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恐”与“虞”相呼应;结合后句,“今舟”“近而且无患”,亦与“忧患、忧虑”相应。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易:轻视B.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C.可以数计哉数:数目,数量D.夫事不患于不成患:担心答案 A解析 易:改变。参考译文\n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的信和洞庭之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文章记载(偃虹堤)。”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其命名的人是谁,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又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非常险要的地方,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四个地方交会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只能停泊在南边的渡口,那些需要到岳阳办事的人又远又累,而又常常有遭遇风浪、船翻淹死的恐惧和忧虑。现在船到了这儿全部停泊在堤下,到州里办事的人又近又不必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的大小和用了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人工,没有超过限定的日期就完成了。”我问他建筑之初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那些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滕侯的具体策划。”我说:“这是君子的作为,可以为此写篇文章。”深深考虑百姓的人,在当初谋划一些事情时就考虑精到,所以能用人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非常危险而不可预测的忧患,让当地百姓受益并惠及荆州、潭州、黔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近都蒙受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交会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或物的恩惠,能用数来计算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败坏。建造的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常常懈怠,废弃了它。自古以来有才德智慧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他们的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哪还有丢掉的利益?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知识储备6 120个文言实词详解(一)爱字形分析    愛   愛   爱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字义例释①可爱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②疼爱,爱护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③喜欢,爱好\n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④爱惜,珍惜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⑤同情,怜惜例:仁而爱人。(《高祖本纪》)⑥羡慕,欣赏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⑦爱戴例:宽缓不苟,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⑧吝啬,吝惜(此义项虽很少用,但是古今意思差别较大)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识记方法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成语助记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二)安字形分析    安   安小篆  隶书  楷书“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字义例释①安宁,安定例: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夏本纪》)②安稳,安定,稳固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活用)使……安定(安心)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③平安,安全例:夫行危,欲求安。(《刺客列传》)④养生例:衣食所安。(《曹刿论战》)⑤习惯,满足例:安于现状、随遇而安\n⑥存着,安着例:不安好心⑦安逸,安适例: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⑧怎么,哪里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沛公安在?(《鸿门宴》)识记方法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成语助记 居安思危 安身立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三)被字形分析    被   被小篆  隶书  楷书“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字义例释①表示被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被子(只在口语中使用)例: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长亭送别》)③覆盖例: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④蒙受,遭受例: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羽本纪》)⑤通“披”a.披散,散开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b.披着,穿着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识记方法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成语助记 被褐怀珠 泽被后世 被甲枕戈\n(四)倍字形分析    倍   倍小篆  隶书  楷书“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字义例释①倍数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②加倍,愈加,更加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③通“背”a.背向,背着例: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b.违背,违反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识记方法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五)本字形分析      本   本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象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字义例释①草木的根或茎干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②根本,基础,根源例: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③本来的,原来的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④版本,稿本例: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指南录后序》)\n⑤推究,推原例: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识记方法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成语助记 无本之木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变本加厉(六)鄙字形分析    鄙   鄙小篆  隶书  楷书“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阝(在右边)]部,啚(bǐ)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字义例释①边邑,边境,边疆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②浅陋,庸俗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看不起,轻视例: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④质朴的例: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李将军列传》)⑤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鄙人、鄙心、鄙见识记方法 “鄙”的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成语助记 贵远鄙近(七)兵字形分析        兵   兵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象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廾”字,象左右双手。合起来象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n字义例释①兵器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②士兵,军队例: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③策略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④战争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成语助记 兵强马壮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字形分析    病   病小篆  隶书  楷书“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字义例释①重病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引申义:疲劳,困苦。例:从者病,莫能兴。(《孔子世家》)②毛病,缺点例: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③担心,忧虑例: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孔子世家》)④困苦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识记方法 “病”的本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成语助记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n(九)察字形分析    察   察小篆  隶书  楷书“察”是形声字,小篆从“宀”部(表示覆盖),祭声(古音相近)。表示仔细观察。字义例释①观察,细看例: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魏公子列传》)②考察,调查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寡人之于国也》)③了解,弄清楚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精明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⑤皎洁,洁净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⑥考察后予以推荐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识记方法 “察”的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把人了解清楚了,才能向上级“推荐”。成语助记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十)朝字形分析       朝   朝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朝”是会意字,金文左边象日在草中,右边象水流,合起来指潮水按时涨落。“潮”的本字。后引申为表示早晨。字义例释①zhāo 早晨例:朝辞白帝彩云间。(《早发白帝城》)②cháoa.朝廷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b.朝见,上朝\n例: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c.接受朝见,使……朝见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d.朝代,王朝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识记方法 “朝”的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成语助记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改朝换代(十一)曾字形分析       曾   曾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象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象蒸汽冒出,合起来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经。字义例释①cénɡ 曾经例: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zēnɡa.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例: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夏本纪》)b.通“增”,增加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竟然例: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d.从来,一直例: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识记方法 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成语助记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十二)乘字形分析       乘   乘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n“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下边是“木”字,象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字义例释①shènɡa.量词,一车四马为“乘”例:赵王与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滑稽列传》)b.“四”的代称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②chénɡa.驾车,坐车例:陆行乘车。(《夏本纪》)b.趁着,凭借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c.登上例:乘彼垝垣。(《诗经·氓》)d.追逐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黄花岗烈士事略〉序》)e.顺应例: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识记方法 “乘”的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连,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成语助记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衣轻乘肥有机可乘 因利乘便(十三)诚字形分析    誠   誠   诚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诚”字本来写作“誠”,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成声。表示言语真诚。字义例释①诚心,真诚\n例: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②实在,的确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③表假设,果真,如果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识记方法 “诚”的本义是“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及连词“假如,如果”等。成语助记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十四)除字形分析    除   除小篆  隶书  楷书“除”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阝(在左)],余声(韵母相同)。表示台阶。字义例释①授予官职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②整修,整治例: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③清除,废除,除掉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④流逝,过去例: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⑤台阶例: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魏公子列传》)识记方法 “除”的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安良除暴(十五)辞字形分析   辭  辭   辞金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n“辞”字本来写作“辭”,是形声字,金文从“”(表示治理),司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为言辞。字义例释①言辞,文辞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引申义:借口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②告别,辞别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③推辞,辞去,辞谢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引申义:计较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④文体的一种例:《楚辞》《归去来兮辞》识记方法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成语助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微旨远 义不容辞(十六)从字形分析    從   从甲骨文 隶书  楷书“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象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跟随。字义例释①cónɡa.跟随,随从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活用:使……跟从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b.听从,顺从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c.参加,参与,从事\n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d.追赶例:佯北勿从。(《孙子兵法·军争》)e.自,由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小石潭记》)f.堂房亲属例:广从弟李蔡亦为郎。(《李将军列传》)②zònɡ通“纵”,合纵例: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识记方法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说法。“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成语助记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十七)殆字形分析    殆   殆小篆  隶书  楷书“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危险。字义例释①危险例: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指南录后序》)②接近,几乎,差不多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③大概,恐怕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识记方法 “殆”的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意思有着因果关系。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孑遗(yí)(十八)当字形分析    當   當   当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n“当”字本来写作“當”,是形声字,小篆从“田”部,尚声(韵母相同)。表示两块田地的土质、面积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后引申为相当。字义例释①dānɡa.对着,向着引申义:遮挡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b.抵御,抵挡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c.占据,把守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d.承担,担当例:当侍东宫。(《陈情表》)e.主持、执掌例: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f.判决,判罪例: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g.表示时间:值,在,正在例:当是时,楚兵冠诸侯。(《项羽本纪》)h.必定,一定例: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i.应当,理当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j.通“倘”,假使,如果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②dànɡa.作为,当作例:安步当车、长歌当哭b.抵押例:典当、押当识记方法\n “当”的本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时候和某个地方”。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成语助记 门当户对 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务之急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 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 豺狼当道 长歌当哭 当仁不让(十九)道字形分析       道   道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道”字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间是“首”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领路。字义例释①路,道路例: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夏本纪》)②取道,经过例: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指南录后序》)③道义,王道例: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④学识,学问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⑤道理,规律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⑥风尚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⑦学识,主张例: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报任安书》)⑧途径,方法例:兹道能念予一人。(《鲁周公世家》)⑨通“导”,引导,疏导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⑩说,议论例: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识记方法\n “道”的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成语助记 道听途说 道不拾遗 志同道合 分道扬镳安贫乐道 津津乐道(二十)得字形分析       得   得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得”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下边是“又”字,象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字义例释①能够,可以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取得,获得,得到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③对,正确例:此言得之。(《六国论》)④通“德”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⑤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⑥实现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⑦应该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识记方法 “得”的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成语助记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得心应手 得鱼忘筌 患得患失(二十一)度字形分析    度   度小篆  隶书  楷书\n“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灬)声(韵母相同)。指用手、手臂测量长度。表示测量长短。字义例释①名词(读“dù”)a.计量长短的标准,尺度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郑人买履》)b.限度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c.度量,有气度例: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本纪》)d.法度,制度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e.常态例: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②动词a.谱写例: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b.越过例: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c.估计,揣测(读“duó”)例: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d.测量(读“duó”)例: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夏本纪》)③量词:次,回例: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序》)识记方法 “度”的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由“计算”表达为“推测,制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引申出“法度,制度”。成语助记 审时度势 风度翩翩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暗度陈仓 度日如年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二十二)非字形分析       非   非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非”是象形字,金文象两翅相背。表示违背、相反。\n字义例释①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②动词a.讥评,责难,认为不对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b.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副词a.不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b.没有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识记方法 “非”的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成语助记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二十三)复字形分析    複  複   复甲骨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复”是形声字,甲骨文从“夊”部,畐(fú)声。后来写作“複”,表示回来、返回。字形分析   複   複   复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复”字又是“複”字的简化字,音fú。“複”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即衤),复声。表示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夹衣。后引申为多层的、繁复的。字义例释①重复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②返回例:至今九年而不复。(《九章·哀郢》)③恢复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④回答\n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魏公子列传》)⑤双重的,夹层的例:有里曰复,无里曰禅。(《释衣服》)⑥免除赋税例:沛幸得复,丰未复。(《高祖本纪》)⑦再,又例: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为“回复”(说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成语助记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二十四)负字形分析   負   负小篆  隶书  楷书“负”本来写作“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人”字,下边是“貝”字(即贝),表示钱财。合起来指人有了钱财,生活就有了依靠。表示依仗、依靠。字义例释①背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②担负,承受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③凭借,依仗例: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舍弃,违背例: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辜负,对不起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失败的一方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识记方法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自己或他人)。成语助记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n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二十五)盖字形分析    蓋   蓋   盖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盖”本来写作“蓋”,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艹),盍声(古音相近)。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字义例释①名词a.伞例: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b.车盖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②动词a.遮盖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b.超过,压倒例: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本纪》)③大概,因为,大概因为例: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世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④发语词,用于句首,可以不译。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⑤读(hé),通“何”,怎么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识记方法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成语助记 盖棺论定 冠盖如云 欲盖弥彰 盖世奇功(二十六)故字形分析    故   故小篆  隶书  楷书“故”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古声。表示变故、事故。\n字义例释①名词a.缘故,原因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b.旧交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②形容词a.旧有的,原来的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b.衰老例: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③动词,死亡例: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苏武传》)④副词a.故意,特意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魏公子列传》)b.过去,从前例: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⑤连词,所以例:故木受绳则直。(《劝学》)识记方法 “故”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问引申,故意即为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故人”“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成语助记 明知故犯 故弄玄虚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非亲非故 一见如故 革故鼎新(二十七)顾字形分析   顧   顧   顾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顾”本来写作“顧”,是形声字,小篆从“頁”部(即页),雇声(古音相近)。表示回头看。字义例释①看,回头看,四周看\n例:荆轲顾笑舞阳。(《刺客列传》)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②顾念,顾及,思念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虽流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屈原列传》)③看望,拜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④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只是……不过”例:顾计不知所出耳。(《刺客列传》)⑤表反问,反而,难道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识记方法 “顾”的本义是“回头,回头看”,既然“回头看”,肯定要有所“顾念,顾及”,由“看”自然引申出“看望”“访问”“拜访”等义。后虚化为“只是”“反而”等义。成语助记 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影自怜(二十八)固字形分析    固   固小篆  隶书  楷书“固”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古声。表示城郭、关塞坚固。字义例释①坚固,牢固例: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活用为使用动法,使……坚固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②巩固,安定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③坚持,坚决例: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顽固,固执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⑤原来,本来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n⑥确实,实在例: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识记方法 “固”的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为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成语助记 固若金汤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二十九)归字形分析    歸  歸   归甲骨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归”是形声字,甲骨文右边是“婦”字(即妇,省去“女”),左边是“”(duī)字,表声(韵母相同)。后来又加形旁“止”(“趾”的本字,象人脚),写作“歸”。表示女子出嫁。字义例释①女子出嫁例: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②归附例:汉之伐楚,卬归汉。(《太史公自序》)③返回例: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④送回例: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归还例: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⑥通“馈”,奉送例: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鲁周公世家》)⑦复合词,“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例:吾妻归宁。(《项脊轩志》)识记方法 “归”的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成语助记 归心似箭 返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n(三十)国字形分析    國   國   国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国”本来写作“國”,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或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国家。字义例释①国家例:国破山河在。(《春望》)②诸侯国,封国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高祖本纪》)③国都,京城例: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④有时活用为动词,建国都例:卜居焉,曰吉,遂国之。(《鲁周公世家》)识记方法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成语助记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三十一)过字形分析    過   過   过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过”本来写作“過”,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ɡuō)声(古音相近)。表示走过、经过。字义例释①过错,过失例: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②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经过,到,往\n例: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④拜访例: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魏公子列传》)⑤超过例: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过分,过于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识记方法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就容易出现“过错”,出现“过错”当然就会被“责备”。成语助记 过犹不及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闻过则喜(三十二)恨字形分析    恨   恨小篆  隶书  楷书“恨”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艮(ɡè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遗憾、不满意。字义例释①遗憾,后悔,不满意例:恨私心有所不尽。(《报任安书》)②怨恨,仇恨例:商女不知亡国恨。(《泊秦淮》)说明:“恨”字在秦以前只有①义,到汉以后才有②义且很少用,多见于诗词。识记方法 “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推出“怨恨”之义。成语助记 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十三)胡字义例释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②疑问代词,为什么例: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赵世家》)识记方法\n “胡”,原指“兽颔下垂着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成语助记 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三十四)患字形分析    患   患小篆  隶书  楷书“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ɡuàn)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忧虑、担心。字义例释①担忧,忧虑例: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引申义:厌恶例:其妻患之。(《淮阴侯列传》)②祸患,灾祸例:有备无患。识记方法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成语助记 患得患失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三十五)或字形分析       或   或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囗”字,表示疆域,右边是“戈”字,合起来指拿起武器保卫国土。“或”“國”(即国)古同为一字,后“或”字借用来表示“或者”等义。字义例释①有的(人/事)例: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②有时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③或许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④如果例: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n⑤通“惑”,迷惑例:军亡导,或失道。(《李将军列传》)识记方法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的意义。成语助记 多言或中(三十六)疾字形分析       疾   疾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人被箭射中。表示伤病。字义例释①名词a.疾病,指常病、轻病例:夙婴疾病。(《陈情表》)b.痛苦,疾苦例: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②动词a.痛心,痛恨例: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b.通“嫉”,妒忌,嫉贤妒能例: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荀子·不苟》)③形容词a.快,迅猛,猛烈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b.锐利例: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识记方法 “疾”是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成语助记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讳疾忌医 眼疾手快 奋笔疾书 衔枚疾走(三十七)及\n字形分析       及   及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及”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人”字,下边是“又”字,象人手。合起来指手从后面抓住人。表示赶上。字义例释①追上,赶得上,比得上例: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到,到达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③接近,涉及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④等到例: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项羽本纪》)⑤介词,趁着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⑥连词,和、与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成语助记 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爱屋及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三十八)即字形分析       即   即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即”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是“卩”字,象人跪坐。合起来指人在就餐,后引申为靠近、立即。字义例释①走近,靠近例: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n②登上(帝位)例: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夏本纪》)③立即例: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④则,就,就是例: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⑤即使,纵使例: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⑥当,就在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识记方法 “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成语助记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三十九)既字形分析       既   既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既”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皀”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右边象人张大了嘴巴。合起来指人吃完饭回头在打饱嗝。表示就餐完毕,引申为完毕。字义例释①尽,完了,终了例: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②已经,……以后例: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既然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④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与“既……又……”相同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⑤复合词,“既而”,不久例:既而将诉于舅姑。(《柳毅传》)识记方法 “既”的本义是“尽、完”,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等义。\n成语助记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四十)假字形分析    假   假小篆  隶书  楷书“假”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jiǎ)声。表示依靠、凭借。字义例释①读jiǎa.借,凭借例: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淮阴侯列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b.给予例: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c.与“真”相反,不真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d.假如,如果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e.非正式的、代理的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f.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例:愿大王少假借之。(《刺客列传》)②读jià,假期例: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识记方法 “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的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成语助记 狐假虎威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虚情假意(四十一)间字形分析       间金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n“间”本来写作“”,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月”字,下边是“門”字(即门)。合起来指月光从门缝中透进来。表示缝隙、间隙。字义例释①读jiāna.里面,中;中间;期间;年间,时候例: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b.一会儿例: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世家》)c.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例: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读jiàna.离间例: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b.参与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c.间或,有时例: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d.小路,抄小路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e.私下,秘密地,悄悄地例:屏人间语。(《魏公子列传》)f.机会例: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识记方法 “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成语助记 挑拨离间 间不容发 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四十二)见字形分析    見  見   见甲骨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n“见”本来写作“見”,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象眼睛,下边是“卩”字,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看见。字义例释①看见,见到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见面,会见,接见,召见,拜见例: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表被动,相当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例:慈父见背。(《陈情表》)⑤见识,见解例: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⑥通“现”,出现、显现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识记方法 “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拜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成语助记 真知灼见 见风使舵 司空见惯 见贤思齐相形见绌 捉襟见肘 图穷匕见 瑕瑜互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四十三)解字形分析       解   解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解”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的外面象左右双手,中间是“角”字,下边是“牛”字。合起来指双手剖开牛角。表示分解。字义例释①剖开,屠宰例: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②解下,脱去,放开例: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淮阴侯列传》)\n③解脱,逃脱例: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高祖本纪》)④撤退,离散例:秦军解去,遂救邯郸。(《魏公子列传》)⑤解救,消除,免除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⑥解释,解答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⑦通“懈”,松懈、懈怠例:胡虏益解。(《李将军列传》)识记方法 “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成语助记 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骖推食解民倒悬 不解之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一知半解 迎刃而解(四十四)就字形分析    就   就小篆  隶书  楷书“就”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京”字,表示高,右边是“尤”字,表示特别。合起来指特别高。表示高,后引申为趋向(高处)。字义例释①靠近,接近;引申为“去、到”例:金就砺则利。(《劝学》)(广)愠怒而就部。(《李将军列传》)②登上,上例:荆轲就车而去。(《刺客列传》)③就任,赴任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④成就\n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魏公子列传》)⑤完成,成功例: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⑥承受,接受例: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识记方法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成语助记 慷慨就义 功成名就 避实就虚 按部就班将计就计 删繁就简 半推半就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四十五)举字形分析   舉   舉   举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举”本来写作“舉”,是形声字,小篆从“手”部,與声(韵母相同)。表示举起、抬起。字义例释①举起,抬起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②举出,提出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③兴起,发动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④攻克,占领例: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⑤选拔,推荐例: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⑥拿,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⑦尽,全例: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屈原列传》)识记方法 “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又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n成语助记 不识抬举 举案齐眉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举国上下 举目无亲(四十六)绝字形分析    絕  絕   绝甲骨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绝”本来写作“絕”,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刀”字,里边上下都是“丝”字。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表示断绝。字义例释①断,断绝例: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绝交,绝命例: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③超越例: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④横渡,穿越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⑤尽,穷尽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⑥达到极点例:以为妙绝。(《口技》)⑦隔绝的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识记方法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 络绎不绝 与世隔绝 悲痛欲绝绝裾而去 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口 悲痛欲绝 深恶痛绝(四十七)堪\n字形分析    堪   堪小篆  隶书  楷书“堪”是形声字,小篆从“土”部,甚声(古音相近)。表示地面突起处,后引申为高。字义例释①经得起,受得住例: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②能够,可以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胜任例: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识记方法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为助动词“可以,能够”。成语助记 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扰(四十八)克字形分析       克   克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克”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人肩上扛着重物累弯了腰。表示肩负、负担,引申为能够。字义例释①能,能够例: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②战胜,攻克例:武王克殷二年。(《鲁周公世家》)③克制,约束例:克己复礼为仁。(《论语》)识记方法 “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制胜,进一步引申出“克制,约束”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成语助记 攻无不克 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相生相克(四十九)类字形分析    類   類   类\n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类”本来写作“類”,是形声字,小篆从“犬”部,(mí)声(古音相近)。表示狗的品种,引申为种类。字义例释①种类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始得西山宴游记》)②条例,事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③类似,相似例: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④大多,大都例: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与吴质书》)识记方法 “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成语助记 有教无类 触类旁通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不伦不类(五十)怜字形分析    憐   憐   怜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怜”本来写作“憐”,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即忄),粦(lín)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怜悯。字义例释①怜悯,同情例:独不怜公子姊邪?(《魏公子列传》)②怜爱,爱惜例:灭烛怜光满。(《望月怀远》)③爱戴例:楚人怜之。(《陈涉世家》)④复合词,“可怜”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识记方法 “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n成语助记 怜香惜玉 顾影自怜 同病相怜 摇尾乞怜(五十一)弥字形分析    彌   彌   弥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弥”本来写作“彌”,是形声字,小篆从“弓”部,爾(即尔)声(古音相近)。表示将弓弦拉满后松开,后引申为满。字义例释①满,遍例: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②更加,愈加例: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③长久例: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刺客列传》)识记方法 “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成语助记 弥天大罪 弥天大谎 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欲盖弥彰 历久弥坚(五十二)莫字形分析       莫   莫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莫”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字(即草),里边是“日”字,合起来指傍晚太阳落入草丛中。“暮”的本字,表示傍晚、日暮,后借用来表示否定副词。字义例释①通“暮”,日落时分例: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②不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例: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③不,不要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n④通“幕”,幕府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李将军列传》)识记方法 “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成语助记 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衷一是 莫逆之交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五十三)内字形分析       內   内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内”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冂”字,里边是“入”字,合起来指进入一个区域内。表示入内。字义例释①里面,与“外”相对例: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引申义:a.家里,屋里例: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b.国内,朝廷内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②内心例: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③通“纳”a.接纳例: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b.交纳例: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秦始皇本纪》)识记方法 “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就把妻妾称为“内”。后来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成语助记 内外交困 五内俱焚 色厉内荏\n(五十四)期字形分析    期   期小篆  隶书  楷书“期”是形声字,小篆从“月”,其声。表示一周年、一周月。字义例释①读qīa.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b.约定,约会例: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项羽本纪》)c.限度,限量例:万寿无期(《诗经》)d.期望,要求例: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②读jīa.为死去的祖父母等服丧一年的孝服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b.一周年,一整月例:期年、期月识记方法 “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周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成语助记 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不期修古 贵不期骄(五十五)奇字形分析    奇   奇小篆  隶书  楷书“奇”是形声字,小篆从“大”部,可声(古音相近)。表示奇特的、奇异的。字义例释①读qía.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n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奇异(与众不同)”例:梁以此奇籍。(《项羽本纪》)有时活用为使动词,“使……奇异(与众不同)”例:公欲奇此女。(《高祖本纪》)b.精兵例: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淮阴侯列传》)c.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例: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淮阴侯列传》)②读jīa.单数,引申为运气不好例:以为李广老,数奇。(《李将军列传》)b.余数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识记方法 “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成语助记 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不足为奇(五十六)迁字形分析    遷   遷   迁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迁”本来写作“遷”,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音qiān)声。表示登高,后引申为迁移。字义例释①改变,变更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②迁移,转移例: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③调动官职(多指升官)例: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④放逐,流放\n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识记方法 “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做官。成语助记 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时过境迁 迁客骚人(五十七)请字形分析    請   請   请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请”本来写作“請”,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青声。表示请求。字义例释①请求a.请人做某事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b.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例: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谒见,谒问例: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魏公子列传》)③邀请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魏公子列传》)④请示例: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魏公子列传》)⑤慰问,看望例:公子往数请之。(《魏公子列传》)⑥请罪例:权倾五伯,囚于请室。(《报任安书》)识记方法 “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引申出“请求给予”义。成语助记 请君入瓮 负荆请罪(五十八)穷字形分析    窮   窮   穷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n“穷”本来写作“窮”,是形声字,小篆从“穴”部,(即躬)声(韵母相同)。表示洞穴底部、终极。字义例释①处境困难,环境险恶例: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②不得志,不显贵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③贫困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④荒僻例:穷巷陋室。⑤尽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⑥穷尽,极尽(动词)例: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识记方法 “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成语助记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且益坚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凶极恶 理屈词穷 皓首穷经 黔驴技穷(五十九)去字形分析       去   去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去”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囗”字,表示住处,合起来指人离开住处。表示离开。字义例释①离开例: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②过去的例: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③距,距离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n④除掉,去掉,放弃,废除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废除)。(《管仲列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项羽本纪》)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⑥前往例: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识记方法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成语助记 何去何从 刮骨去毒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眉来眼去 相去几何(六十)劝字形分析    勸   勸   劝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音ɡuàn)声(韵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字义例释①劝勉,勉励例:《劝学》②受到鼓励,勤勉,奋勉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③劝说,劝告例: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识记方法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成语助记 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六十一)却字形分析          却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却”本来写作“”,是形声字,小篆从“卩”部,谷声(古音相近)。表示退。字义例释\n①退后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②使……退,击退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③回头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④推辞,推却例:却之为不恭。(《孟子》)⑤去掉,消除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伤田家》)⑥副词,还、再例: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⑦通“恰”,才、刚例: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长亭送别》)⑧连词,表转折例: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识记方法 “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的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成语助记 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六十二)如字形分析    如   如小篆  隶书  楷书“如”是形声字,小篆从“口”部,女声(古音相近)。表示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一样,随声附和。字义例释①去,到,往例: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②如同,好像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③及,赶得上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④按照\n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李将军列传》)⑤表假设,如果、假如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⑥助词,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例: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高祖本纪》)识记方法 “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故可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成语助记 如饥似渴 如履薄冰 如芒在背 如弃敝屣如泣如诉 如切如磋 如日中天 如丧考妣 如数家珍 如饮醍醐 如坐春风 如坐针毡 栩栩如生(六十三)若字形分析       若   若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若”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个跪着的人举着双手在梳理自己蓬乱的头发。表示顺,后借用作像、假如等意。字义例释①如,好像例: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及,比得上例:以为莫己若也。(《秋水》)③你,你们例:若入前为寿。(《鸿门宴》)④如果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识记方法 “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成语助记 若即若离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 冷若冰霜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鹜 受宠若惊(六十四)善字形分析\n       善   善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善”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羊”字,表示吉祥,下边是两个“言”字,合起来指两个人互相说吉祥的话。表示好的。字义例释①好的行为,好人,好事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禁奸举善。(《后汉书》)为善最乐。(《后汉书》)②交好,与……友善例: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③长于,善于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④做好,处理好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⑤好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魏公子列传》)⑥好好地,友善地例: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⑦喜欢,羡慕例: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识记方法 “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成语助记 与人为善 善解人意 善始善终 善贾而沽独善其身 尽善尽美 乐善好施 择善而从 多愁善感 知人善任(六十五)少字形分析       少   少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少”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体积很小的细微颗粒状物体。表示数量少。字义例释①读shǎo\na.缺少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认为……少,轻视例: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c.复合词“少间”“少顷”“少时”“少焉”,不多会、一会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d.削减,减少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②读shàoa.年轻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b.活用为年轻人,年少者例: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读shāo,稍微例: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识记方法 “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小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成语助记 缺衣少食 僧多粥少 少不更事 安老怀少(六十六)涉字形分析       涉   涉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涉”是会意字,甲骨文上下合起来是“步”字,中间是“水”字。合起来指徒步走过河流。表示蹚水过河。字义例释①徒步渡水,乘舟渡水例:江与夏之不可涉。(《楚辞》)以小舟涉鲸波。(《指南录后序》)②进入,到例: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③浏览,阅读例:涉猎群书。\n④经过,经历例: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报任安书》)⑤牵涉,关联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史通》)识记方法 “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渡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需要“浏览,阅读”,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成语助记 跋山涉水 三豕涉河 涉笔成趣 涉世未深(六十七)胜字形分析    勝   勝   胜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胜”本来写作“勝”,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朕声(古音相近)。表示能承担、禁得住。字义例释①禁得住,受得住例: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②尽例: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③胜利例:二败而三胜。(《六国论》)④胜过,超过例: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⑤优美的,美好的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由此可引申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例: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过小孤山大孤山》)⑥盛大的例: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识记方法 “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或古迹”。成语助记 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旗开得胜 引人入胜(六十八)识\n字形分析    識   識   识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识”本来写作“識”,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戠(音zhī)声。表示认识、知道、懂得。字义例释①认识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②懂得,知道例: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③见识,知识例:王少未有识。(《鲁周公世家》)④通“志”,记住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⑤标记例:款识识记方法 “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成语助记 博闻强识 不识时务 才识过人 老马识途见多识广 默而识之(六十九)使字形分析    使   使小篆  隶书  楷书“使”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吏声(韵母相同)。表示支使、派遣。字义例释①叫,让例:使之然也。(《劝学》)②命令,派例: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出使例: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引申为“使者”\n例: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④主使,指使例: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⑤使用,驱使例: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⑥假使,假如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识记方法 “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者”。成语助记 不辱使命 颐指气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七十)是字形分析       是   是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象汤匙,中间“又”字象人手,下边是“止”,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匙”的本字,表示汤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的“是”及代词。字义例释①判断词,是例: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②正确的例: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夏本纪》)③这,这个,这样例: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识记方法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成语助记 似是而非 自以为是 莫衷一是 是非得失是可忍,孰不可忍(七十一)适字形分析    適   適   适\n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啇(音shì)声。表示往,到……去。字义例释①到,往例:司马氏去周适晋。(《太史公自序》)②女子出嫁例: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③恰好,恰恰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④适应,顺应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⑤顺从,适合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⑥刚才,刚刚例: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⑦舒适,满足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乐游原》)⑧通“谪”,被流放例: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识记方法 “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成语助记 削足适履 适可而止 适逢其时 无所适从(七十二)书字形分析    書  書   书甲骨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书”本来写作“書”,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聿”字,象人手握笔,下边是“口”,合起来指把口里要说的话写下来。表示书写。字义例释①与今日之“书”同义例:欧阳子方夜读书。(《秋声赋》)\n②书信例:书不能悉意。(《报任安书》)③国书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写字例: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⑤书写,记载例:秦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时意义为“字”;“信”“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故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成语助记 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 书香门第 焚书坑儒乡书难寄 坐拥书城(七十三)孰字义例释①通“熟”,一为谷物成熟,一为仔细、周详例:岁则大孰。(《鲁周公世家》)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例:孰能无惑?(《师说》)③复合词,“孰与”,和……比、哪一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孰”的本义是“谁”。后借作“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仔细、周详”的意义。成语助记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七十四)属字义例释①读shǔa.等,类,辈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b.亲属例: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项羽本纪》)c.隶属,归属,附属例: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d.管辖,掌管\n例: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e.属于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并诗》)②读zhǔa.撰写例: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b.接连,连续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c.相随,跟随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本纪》)d.通“嘱”,嘱托,叮嘱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可引申为“致意”“劝酒”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e.委托,交付例: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高祖本纪》)识记方法 “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成语助记 貂狗相属 属辞比事(七十五)数字形分析    數   數   数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数”本来写作“數”,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婁(即娄)声(古音相近)。表示计算。字义例释①读shùa.算术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b.技艺,方术,方法例: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河渠书》)c.命运,运数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nd.数词,几,表示约数例: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e.数目,数量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②读shǔa.计算例:请数公子行日。(《魏公子列传》)b.列举罪状,加以斥责例: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③读shuòa.屡次,多次例: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b.复合词,“数数”,谋求名利的样子例:未数数然。(《逍遥游》)④读cù,密,与“疏”相对例: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识记方法 “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密”等义。成语助记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劫数难逃(七十六)率字形分析       率   率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率”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丝网的样子。表示捕鸟用的有柄的网,后引申为率领。字义例释①读shuàia.循着,沿着例: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世家》)b.率领,带领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nc.全都,一概,一律例: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d.主将例:将率不能则兵弱。(《荀子·富国》)e.大率,大概,大致例: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汉书》)②读lǜ一定的标准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识记方法 “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成语助记 率先发难 率由旧章(七十七)说字形分析    說   說   说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说”本来写作“說”,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兑声(古音相近)。表示陈述、解说。字义例释①讲,倾诉例: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②说法,言论,主张,学说例:其说可得闻乎?(《滑稽列传》)③文体的一种例:《师说》④读shuì,劝说、说服、游说、劝告例: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⑤通“悦”,高兴、喜悦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识记方法 “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ì);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成语助记 众说纷纭 痴人说梦 不由分说 道听途说自圆其说\n(七十八)私字形分析    私   私小篆  隶书  楷书“私”是形声字,小篆从“禾”部,厶(sī)声。表示一种禾名,后借用来表示私人的、自己的。字义例释①私人的,自己的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私事,私利例: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③私下,偷偷地例: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偏爱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识记方法 “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成语助记 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七十九)素字形分析    素   素小篆  隶书  楷书“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垂”字(即垂),下边是“糸”字,象丝束出,合起来指丝束本来的颜色。表示白色的丝织品。字义例释①白色的生绢,白色的例: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高祖本纪》)②朴素的,不加修饰例: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③素来,一向,平素,向来例: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白白地\n例: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⑤真情,本心例:披心腹,见情素。(《狱中上书自明》)识记方法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绢”。“没有染色”说明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成语助记 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安之若素(八十)汤字形分析    湯   湯   汤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汤”本来写作“湯”,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昜(yánɡ)声(韵母相同)。表示热水。字义例释①热水,开水例: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中药汤剂例: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③汤汤(读shānɡshānɡ),水大流急的样子例:淇水汤汤。(《诗经·氓》)④护城河例:固若金汤。识记方法 “汤”的本义是“热水、开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成语助记 金城汤池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八十一)涕字形分析    涕   涕小篆  隶书  楷书“涕”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弟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眼泪。字义例释①泪水,眼泪\n例:迁俯首流涕曰。(《太史公自序》)②哭泣例: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③鼻涕例: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僮约》)识记方法 “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使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成语助记 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为笑(八十二)徒字形分析    徒   徒小篆  隶书  楷书“徒”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土声(声母、韵母相同)。表示步行。字义例释①步兵例:帅徒以往。(《左传》)②步行例:舍车而徒。(《周易》)③同伙,同一类人例:郯子之徒。(《师说》)④随从例:日与其徒上高山。(《始得西山宴游记》)⑤狱卒例:视徒隶则心惕息。(《报任安书》)⑥囚徒,服役的人例: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⑦只,仅仅例: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⑧空,白白地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五人墓碑记》)识记方法\n “徒”的本义是“步兵”。“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白白地”;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成语助记 徒劳无功 徒有其表 家徒四壁 好色之徒(八十三)亡字形分析       亡   亡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亡”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人躲在掩体后面。表示逃亡、逃跑。字义例释①逃跑,逃亡例: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例: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②丢失,失去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③灭亡,消亡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④通“无”,没有例: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⑤外出,不在例: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⑥死,死亡例: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识记方法 “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成语助记 亡羊补牢 亡国之音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追亡逐北(八十四)王字形分析       王   王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王”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上”字,下边是“火”字,合起来指火苗上窜。“旺”的本字,表示火势很大,后引申为帝王之意。\n字义例释①天子,帝王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③读wànɡ,称王,指统治天下例: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识记方法 “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成语助记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八十五)望字形分析       望   望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表示眺望。字义例释①向远处看,远望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盼望,期望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③希望,想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④观察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⑤埋怨,怨恨例: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⑥希望,念头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⑦名望,声望例: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滕王阁序并诗》)⑧农历每月十五日例:七月既望。(《赤壁赋》)\n识记方法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不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吗?(由空间的“远”转变为时间的“远”)“名望、声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怨恨”;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成语助记 望子成龙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望梅止渴 望其项背 望文生义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得陇望蜀(八十六)恶字形分析    惡   惡   恶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恶”字本来写作“惡”,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亞(即亚)声(古音相近)。表示罪过,与“善”相对。字义例释①读èa.罪恶,坏事,奸恶小人例: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想(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b.不好的,险恶的例:廉君宣恶言。(《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c.貌丑例:状貌甚恶。(《仲尼弟子列传》)②读wùa.厌恶,不喜欢例: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报任安书》)b.嫉妒例:信知汉王畏恶其能。(《淮阴侯列传》)③读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例: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识记方法 “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厌恶,不喜欢”。成语助记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怙恶不悛 嫉恶如仇\n深恶痛绝 粗衣恶食(八十七)微字形分析    微   微小篆  隶书  楷书“微”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wēi)声。表示隐身行走,不露踪迹。字义例释①小数,寸的百万分之一,喻指细小的事物。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引申为“微小”“细小”例:细草微风岸。(《旅夜书怀》)②稍微,略微例: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③地位卑微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④衰败,衰微例: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世家》)⑤偷偷地,暗暗地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魏公子列传》)⑥精妙,深奥例: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⑦不显露的,隐藏其高贵身份的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⑧不,没有,如果没有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识记方法 “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微”;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不显露的”“暗暗地”等义。成语助记 微不足道 微服私行 微言大义 见微知著人微言轻 白璧微瑕(八十八)悉字形分析\n    悉   悉小篆  隶书  楷书“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采”字,表示辨别,下边是“心”字,合起来指用心辨别。表示详尽。字义例释①都,全例: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完整,详尽例: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③详尽地叙述例:书不能悉意。(《报任安书》)④详尽地了解或知道例: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识记方法 “悉”的本义是“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了解或知道”。成语助记 悉听尊便 纤悉无遗(八十九)相字形分析       相   相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相”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木”字,右边是“目”字,合起来指木工目测选料。表示仔细查看。字义例释①读xiànɡa.考察,察看例: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夏本纪》)b.看相例:吕公者,好相人。(《高祖本纪》)c.相貌例:无如季相,愿季自爱。(《高祖本纪》)d.辅佐,辅助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ne.扶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f.丞相,相国,宰相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读xiānɡa.互相例: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陈情表》)有时偏指一方例: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b.复合词“相与”,一起;“相为”,一一地例: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项脊轩志》)识记方法 “相”有两个基本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走路的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成语助记 相机行事 相濡以沫 大相径庭 形影相吊将相之才 以毛相马 吉人天相 人不可貌相(九十)谢字形分析    謝   謝   谢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谢”本来写作“謝”,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射声(古音相近)。表示推辞、辞谢。字义例释①道歉,谢罪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②辞别,告别例:乃谢客就车。(《魏公子列传》)③推辞,谢绝例:王翦谢病老归。(《秦始皇本纪》)④感谢,答谢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朱亥故不复谢。(《魏公子列传》)\n⑤凋谢,衰落例:花开花谢两由之。⑥告诉,劝告例;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识记方法 “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推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成语助记 闭门谢客 新陈代谢 敬谢不敏(九十一)信字形分析    信   信小篆  隶书  楷书“信”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人”字(即亻),右边是“言”字,合起来指言而有信。表示话语真实、讲信用。字义例释①形容词a.诚信的例: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b.真实的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②名词a.信物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刺客列传》)b.信使,媒人例: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并序》)③动词a.信任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b.守信用例:言必信,行必果。(《论语》)④副词a.确实,实在,果真例: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nb.随意,随便例: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⑤通“伸”,伸张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识记方法 “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成语助记 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信而好古 信而有征信手拈来 信以为真 背信弃义 言而无信(九十二)兴字形分析    興  興   兴甲骨文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兴”本来写作“興”,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四只手一起抬起东西。表示兴起。字义例释①读xīnɡa.起来,起身例:从者病,莫能兴。(《孔子世家》)b.兴起,起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c.发生,抒发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d.发动,调动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e.振兴,使……兴盛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屈原列传》)f.兴办,举办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②读xìnɡa.兴趣,兴致例: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b.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由景物引发抒情例:《秋兴》\n识记方法 “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兴办,举办”之义。成语助记 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九十三)行字形分析       行   行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行”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四通八达的街道十字路口。表示道路。字义例释①读xínɡa.行走例: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b.去,前往例: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c.经,历例: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d.实行,推行例: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e.行装例: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刺客列传》)f.行为,品行例: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g.古诗的一种体裁例:《琵琶行》②读hánɡa.道路例: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b.古代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c.行列,队伍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d.辈分\n例: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识记方法 “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成语助记 我行我素 行成于思,毁于随 行尸走肉 行之有效 倒行逆施 风行一时 言行不一 德浅行薄 响遏行云 知易行难(九十四)幸字形分析       幸   幸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幸”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古代的刑具手铐。表示手铐。字义例释①幸运例: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指南录后序》)②侥幸,幸而,幸亏例: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宠爱,宠幸例: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皇帝到某处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⑤希望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识记方法 “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当然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成语助记 幸灾乐祸 三生有幸(九十五)修字形分析    修   修小篆  隶书  楷书“修”是形声字,小篆从“彡”部,攸声(韵母相同)。表示修饰。\n字义例释①修造,修建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②整治,修理例: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指南录后序》)③修养例: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④表达,表示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编纂,编写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⑥施行例: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有时作“做”“从事”讲例:修禊事也。(《兰亭集序》)⑦善,美好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⑧长,高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识记方法 “修”的本义是“培养,改进”等。事物要“改进”自然需要“修理(坏东西的改进),修葺(房子改进),修饰(语言服饰等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善”(变好),“美”(变美),“长”(变高变长)。成语助记 不修边幅 修身养性 茂林修竹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九十六)徐字形分析    徐   徐小篆  隶书  楷书“徐”是形声字,小篆从“彳”部,余声(韵母相同)。表示慢走,后引申为缓慢之意。字义例释①迟缓例:不徐不疾。(《庄子·外篇·天道》)②慢慢地,缓缓地\n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识记方法 “徐”的意义很好记,只有“迟缓”和“慢慢地”之义。成语助记 不疾不徐 按辔徐行(九十七)许字形分析    許   許   许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许”本来写作“許”,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午声(韵母相同)。表示许诺、答应。字义例释①答应,允许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赞成,赞同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不定数词,相当于“上下”“左右”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④地方,处所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隆中对》)⑤此,这,这样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⑥期望例:塞上长城空自许。(《书愤》)识记方法 “许”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应允,一是表示不定数。成语助记 多许少与 以身相许 封官许愿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九十八)阳字形分析    陽   陽   阳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阳”本来写作“陽”,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昜(yánɡ)声。表示山向阳的南坡。字义例释①山之南,水之北例: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太史公自序》)\n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高祖本纪》)②阳光例:斜阳草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通“佯”,表面上,假装例:儋阳为缚其奴。(《汉书》)识记方法 “阳”的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作“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成语助记 骄阳似火 阳奉阴违 阳光大道(九十九)要字形分析       要   要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要”是会意字,甲骨文左右两边合起来是“”字(象左右双手),中间是“女”字的变形,合起来指女子双手叉腰。“腰”的本字,表示腰,后借用来表示要求、需要。字义例释①读yāoa.通“腰”例:梦见叔带持要而哭。(《赵世家》)b.通“邀”,邀请例: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c.相约例: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d.要挟例:惟大辟无可要。(《狱中杂记》)②读yàoa.险要例:筑石寨土堡于要隘。(《冯婉贞》)b.重要例: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c.总之例: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d.希望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n识记方法 “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重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为“求得,设法获得”。成语助记 要言不烦 钩玄提要 达官要人(一百)宜字形分析       宜   宜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宜”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且”字(象古代一种祭祀礼器),里边上下都是“肉”字,合起来指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表示古代的祭祀礼器,后引申为“合适,适宜”之意。字义例释①合适,适宜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太史公自序》)②应该例:是宜去,不敢留。(《刺客列传》)③副词,大概、也许例: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识记方法 “宜”的本义是“合适,适宜”。成语助记 事不宜迟 因地制宜 权宜之计(一百零一)遗字义例释①读yía.遗失,丢失例:路不拾遗b.遗漏,忽略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c.遗留,剩下的,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例: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背离,抛弃例: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赵世家》)e.排泄大小便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廉颇蔺相如列传》)\n②读wèi,给予、送、赠送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识记方法 “遗”的本义是“遗失,丢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捡;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又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成语助记 不遗余力 遗臭万年 遗风古道 遗世独立道不拾遗 巨细无遗(一百零二)贻字义例释①赠送,送给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遗留例:贻笑大方识记方法 “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成语助记 贻害无穷 贻人口实(一百零三)易字形分析       易   易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易”是象形字,甲骨文又写成“”,象用装满酒的杯子给别人斟酒。“赐”的本字,表示赐给,引申为换。字义例释①换,换取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改变,更改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③修治,治理例: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孟子》)④容易例: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⑤轻易例:或未易量。(《六国论》)\n⑥轻视,看不起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⑦退避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本纪》)⑧平易例:夫政不简不易。(《鲁周公世家》)⑨平坦例:地形险易尽知之。(《战国策》)识记方法 “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件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成语助记 易如反掌 平易近人 改弦易辙 不易之论(一百零四)阴字形分析    陰   陰   阴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阴”本来写作“陰”,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侌(yīn)声。表示山的北面。字义例释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②阴暗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③暗中,暗地里例:阴使人至豨所。(《淮阴侯列传》)④阴影,树阴例: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识记方法 “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暗”。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成语助记 阴差阳错 阴谋诡计(一百零五)右字义例释①右边\n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高祖本纪》)②地理上以西为右。例:姜伯约屡出陇右。(《三国志·钟会传》)③古代官职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例: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世族大家例: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⑤帮助例: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左传》)⑥崇尚例:兼受,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淮南子》)识记方法 “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崇尚”之义。成语助记 左顾右盼 左右逢源 无出其右(一百零六)再字形分析       再   再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再”是会意字,甲骨文为“鱼”字上加“二”字。表示两条鱼,后引申为两次之意。字义例释①两次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②第二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识记方法 “再”是“两次,第二次”之义,不要与现在的“再”混淆。成语助记 再接再厉 东山再起(一百零七)造字形分析    造   造小篆  隶书  楷书\n“造”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辶),告声(韵母相同)。表示走近、到……去。字义例释①制造,建造例: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②到……去例:太子日造门下。(《刺客列传》)③制定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④形成,建立例: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⑤期,时代例:满清末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识记方法 “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成语助记 登峰造极 闭门造车(一百零八)知字形分析    知   知小篆  隶书  楷书“知”是会意字,小篆右边是“口”字,左边是“矢”字(象箭,表示疾速),合起来指谈话中思维敏捷。“智”的本字,表示智慧。字义例释①知道,懂得例:温故而知新。(《论语》)②了解例: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知识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④通“智”,智慧例: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⑤主持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n识记方法 “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就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成语助记 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乐天知命 恬不知耻妇孺皆知 格物致知(一百零九)致字形分析    致   致小篆  隶书  楷书“致”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夊”部(表示送),从至(表示到),至声。表示送达、送到。字义例释①达到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②送到例: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淮阴侯列传》)③表达,表示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④招来,引来例: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⑤获得,得到例: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⑥致使,导致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⑦情致,情趣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识记方法 “致”的本义是“送达,送到”。引申出“导致”。成语助记 专心致志 学以致用 淋漓尽致(一百一)质字形分析    質   質   质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质”本来写作“質”,是形声字。小篆从“貝”部(即贝),斦(zhì)声。表示抵押的财物。\n字义例释①质地,资质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秋声赋》)②朴实,质朴例:质胜文则野。(《论语》)③作人质,作抵押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刺客列传》)④询问例: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⑤正,刚刚例: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⑥通“贽”,见面礼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⑦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成语助记 兰质蕙心 文质彬彬 天生丽质(一百一十一)治字形分析    治   治小篆  隶书 简体楷书“治”是形声字,小篆从“水”部(即氵),台(yí)声(韵母相同)。表示治理河道,后引申为治理。字义例释①治理,管理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②治理得好,安定例: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③管政事,治理国家例:沉湎不治。(《滑稽列传》)④维持\n例:又不能治生商贾。(《淮阴侯列传》)⑤惩治例: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赵世家》)⑥医治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识记方法 “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原体是“医治”;处理坏人是“惩治”。其他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得好”,特指国家太平。成语助记 长治久安 治国安邦 励精图治 无为而治(一百一十二)诸字形分析    諸   諸   诸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简体楷书“诸”本来写作“諸”,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者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有口才的样子,后借用来作代词。字义例释①各,众例: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②兼词a.之于例: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b.之乎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③诸侯例:建于明堂,诸神受纪。(《太史公自序》)识记方法 “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一是兼词“之于”或“之乎”。成语助记 诸恶莫作 放诸四海而皆准(一百一十三)贼字形分析    賊  賊   贼金文 小篆 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n“贼”本来写作“賊”,是形声字,金文从“戈”,则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表示杀戮、伤害。字义例释①伤害,杀害例: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②强盗例: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③作乱叛国或外来侵犯的人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敌人例: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⑤祸害,祸患例: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⑥狠毒例:董卓狼戾贼忍。(《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识记方法 “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成语助记 做贼心虚 认贼作父(一百一十四)族字形分析       族   族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族”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字,象飘扬的旌旗,右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军队。表示军旅。字义例释①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例:遂夷信三族。(《淮阴侯列传》)士大夫之族。(《师说》)②消灭,灭族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③(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庖丁解牛》)④众,一般\n例: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识记方法 “族”的本义是“同姓的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物以类聚,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成语助记 名门望族 折而族之(一百一十五)卒字形分析       卒   卒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卒”是象形字,甲骨文象衣服有标志。表示奴隶、差役穿的衣服,后引申为奴隶、差役。字义例释①步兵,士卒例: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高祖本纪》)②死亡例:卒,皆葬高门。(《太史公自序》)③完毕,结束,到……为止例: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④最终,终于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⑤通“猝”,突然,仓猝,匆忙例: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识记方法 “卒”的本义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形是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思。“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成语助记 不忍卒读 丢卒保车 身先士卒(一百一十六)走字形分析       走   走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n“走”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大”字的变形,象人奔跑时甩动双臂,下边是“止”字,象人脚,合起来指人在奔跑。表示跑、行路。字义例释①跑,逃跑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②仆人例: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③追逐例: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④走向,趋向,奔向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识记方法 “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成语助记 走马观花 走投无路 笔走龙蛇 不胫而走(一百一十七)左字形分析       左   左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左”是会意字,金文左边是“”字,象人的左手,右边是“工”字,象矩尺,合起来指手拿着矩尺。“佐”的本字,表示辅佐,后借用来表示左边。字义例释①方位,左边,左手例:左准绳。(《夏本纪》)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③古代以右边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④车上的尊位例: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魏公子列传》)⑤不亲近,不偏袒例:右韩而左魏。(《战国策》)⑥不正,邪僻\n例:执左道以乱政,杀。(《礼记》)识记方法 “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字形是左手朝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不灵活,故引申出“不亲近,不偏袒”之义。由“不亲近,不偏袒”又引申出“不正”之义。成语助记 旁门左道 左右逢源(一百一十八)坐字形分析    坐   坐小篆 隶书  楷书“坐”是会意字,小篆上边两面都是“人”字,下边是“土”字,合起来指人席地而坐。表示席地而坐。字义例释①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例: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②通“座”,座位例: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③由于,因为例: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④触犯,因犯……罪例: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⑤治罪,办罪例: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刺客列传》)⑥徒然,白白地例: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⑦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例: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左传》)识记方法 “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常驻,坚守”义。成语助记 坐以待毙 坐吃山空 坐怀不乱 坐井观天如坐针毡 正襟危坐(119)何(见“18个文言虚词详解”)(120)乃(见“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出高分 文言实词题题组训练\n一、基础题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    涂:通“途”,道路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解:通“懈”,松懈C.秦舞阳色变振恐振:通“震”,震惊D.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答案 B解析 解:解除包围。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B.C.D.答案 D解析 ①负:辜负,对不起。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B解析 B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1)伐罪吊人:慰问(2)细大不捐:舍弃(3)洒扫庭除:台阶(4)聚讼纷纷:争论(5)何患无辞:担忧(6)严惩不贷:宽恕,饶恕(7)克日成功:严格限定(8)无所适从:到,去,归向(9)信手拈来:随意(10)童山秃岭:秃的,没有草木的\n(11)登峰造极:到达(12)无稽之谈:查考,考核(13)日薄西山:迫近(14)尸位素餐:不做事情,空占职位5.请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古义:山川阻隔,中性词。今义:把持和独占,贬义词。(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古义:男子的通称。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4)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古义:公公和婆婆。今义:舅舅和姑姑。(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谏。(《屈原列传》)古义: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义:盟约。今义:限制。(7)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古义:关切,问候。今义:热情周到。(8)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古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②繁华的景象。今义:轻浮放荡,一般与男女关系有关。二、核心题组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n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禄亦弗及      及:轮到,到达B.天未绝晋绝:断绝C.主晋祀者主:主持D.天实置之置:放弃答案 D解析 置:拥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人之财窃:偷盗B.下义其罪义:以……为义,赞美C.以死谁怼怼:损害D.言,身之文也文:装饰品答案 C解析 怼:埋怨。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诬乎诬:诬陷B.上下相蒙蒙:蒙难C.以志吾过志:叙述D.尤而效之尤:错误答案 D解析 A项诬:欺骗。B项蒙:蒙骗。C项志:记录。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尚且称为盗窃,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n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渊典其事典:主管B.渊屡陈损益损:减少C.百姓竞劝乐业劝:劝勉D.其简开解年少简:简朴答案 D解析 简:选拔。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辟为司空掾属辟:征召B.渊敕功曹曰敕:吩咐C.功曹差三人差:差遣D.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散:分发答案 C解析 差:挑选。参考译文\n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制度,令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减少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用刑。太祖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功,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非常痛恨这种举动,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派遣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被提升为太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11.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并说明推断方法。(1)冀得一归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者飘转沉塘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须其力疲,乃可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穷振乏,家无余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洪武十五年,太祖召见(方孝孺),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两家常折券弃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公茂(指传主公孙景茂)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北史·循吏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答案 (1)朝见。字形推断 (2)深。组词推断,深沉 (3)不周道,疏漏。对称推断 (4)等到。联想推断。毛泽东词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5)通“赈”,赈济。通假兼对称推断 (6)使……老成。语境推断,语法推断 (7)通“债”,债务。通假推断 (8)阅:巡视。邻字推断 产业:家产管理得好。语境推断,对称推断 彰:表彰。对称推断12.推断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释褐为大理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杭州仁和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谢平昔奖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课其职事甚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脱下粗布衣服 (2)掌管 (3)往常 (4)督促参考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知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以往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13.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疑难处可以推断其义)(1)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苏轼《艾子杂说》)理会:追究(2)“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①,古今义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②于《李靖传》乃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③者也。(《滹南遗老集》)注\n ①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②宋子京:宋祁(998-1061),宋朝史学家,与欧阳修同修《唐书》。③欲益反弊:想要好一点的表达效果,反而出现了弊病。不安:不妥当(3)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①伐:夸耀②辄:总是③表识:标明的旗帜④止舍:驻扎宿营⑤屏:退避⑥部分:部署安排⑦属:读zhǔ,跟随⑧多:赞扬参考译文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总是把马车驶开让道。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的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登上座位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要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而赞扬他。三、模拟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醊,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n。(《晋书·祖逖传》)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遑:闲暇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C.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D.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答案 B解析 遇:对,对待。可参照《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答案 C解析 节度:部署,调度。参考译文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人。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但他轻视财物看重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他与司空刘琨同任司州主簿,两人志趣相投,共卧就寝,半夜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鸡鸣不是坏声音呀。”于是起床舞剑。\n等到京城洛阳发生变乱,祖逖率领亲族数百家避难到淮河、泗水地区。祖逖因为西晋政权遭颠覆,常常怀有振兴复国的大志。当时晋元帝正在拓展平定江南地区,无暇北伐,祖逖就进言,元帝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可供一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布匹,但不提供盔甲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祖逖就带领着先前同流亡来的部属一百多户乡亲一起渡过长江。船到江心,他用船桨敲击着发誓说:“我不能扫平中原而再来渡过这条江的话,就像大江流逝不能复返!”他言辞慷慨壮烈,大家都为之慨叹。祖逖屯兵江阴,发起冶炼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两千多新兵,然后进发,随后攻克了谯城。多次派遣军队拦截石勒部属,石勒手下镇守戍卫的士兵归附祖逖的很多。当时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都运用欺诈等手段相互攻击,祖逖派使者调和他们的矛盾,告诉他们互相攻击的坏处与和解的好处,于是他们都接受祖逖的指挥。祖逖亲爱众人礼贤下士,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都以恩礼相待,因此黄河以南地区都成了晋朝的土地。黄河上原有一些堡主的任官的子弟在胡地做人质,所以既听东晋的话,也听胡人的话。祖逖时不时派兵假装攻击他们,表明他们没有归附自己。诸堡主感谢祖逖,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放出)使祖逖知道,先后取胜也有这一原因。有功劳的人,奖赏不拖到第二天。祖逖自己生活俭朴,奖励督促农业生产,自我节省尽量资助他人,不积蓄私有财产,他的子弟辈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他又为死者收葬枯骨,祭奠死去的人,百姓感动高兴。石勒不敢出兵到黄河以南,命人在成皋县修祖逖母亲的坟墓,并写信给祖逖,请求互通使节和互市贸易。祖逖不回书信,但听任双方互市,获利十倍。因而官方、私家都富足起来,兵马日益强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陕州通判,有司调郡租输河南,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已。”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侍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貌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宋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     属:连缀,写作B.煜辞以疾辞:推辞,拒绝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贻:赠送D.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擢:提拔答案 C解析 贻:遗留。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滞论:积滞的案件B.江南亦谓其言诚实诚实:实在C.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同知:共同执掌D.奸猾无所假贷奸猾:诡诈狡猾\n答案 D解析 奸猾:奸佞狡猾之徒。参考译文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县人。李穆的父亲咸秩,曾任陕西大都督府司马。李穆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卓绝的品行。在路途拾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一定要寻访到失主送还。跟随王昭素学习《易》及《庄》《老》等书,尽力探究大义。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得到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对人说:“李生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后周显德初年,李穆以进士身份担任郢州、汝州的从事,升任右拾遗。宋朝初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被选任为洋州通判。李穆到了洋州,处理积滞的案件,没有拖延的诉讼案件。调任陕州通判,有关官吏要调用陕州租赋到河南时,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没有立刻听从命令,因此被免职。又因为选拔官吏犯错误而被免除了在前朝的职务。当时他的弟弟李肃担任博州从事,李穆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与兄弟共同学习,心志淡泊。李穆与卢多逊曾同门受业,太祖曾对卢多逊说:“李穆生性仁惠善良,文章学识之外,没有他喜欢的。”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置大事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太祖说:“确实是这样,我要任用他。”当时将要进攻讨伐江南,已经安排分派了各位将领的兵力,但还没有发兵的理由。于是就先征召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李穆说:“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其锋芒,应该仔细考虑,切莫让自己后悔。”出使回来,详细地报告情况,皇上认为他传旨抓住了要点。江南人也认为他说的话很实在。太平兴国八年春,与宋白等共同执掌贡举考试,陪侍皇上在崇政殿主持进士考试,皇上怜悯他瘦弱憔悴,当天即又授予他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五月,又征召他为翰林学士。六月,任开封府知府,判断精细敏捷,奸佞狡猾之徒无从借贷,因此豪门大族敛迹,权贵不敢以私干政,皇上更加了解他的才能。十一月,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一个多月之后,回家为母亲守丧,不久,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李穆多次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李穆更加哀痛忧伤,竭尽礼仪。太平兴国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后正准备上朝,癫痫发作猝死,享年五十七岁。(2013·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n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③。敬恒对曰:“游魂④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注 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④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皇恐,长跪谢   谢:感谢B.访以海上事访:询问C.闽督肃然颔之颔:点头同意D.遂以此落其家落:使……衰败答案 A解析 谢:道歉。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拔起孤露之中拔:提拔B.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稍:渐渐C.潜斋雅爱之雅:很,非常D.请为先生任之任:担当答案 A解析 拔:突然兴起或超出。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将:取(出),拿(出)B.独见敬恒而许之许:答应C.每时其乏而致之时:通“伺”,等待D.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十一:十分之一\n答案 B解析 许:赞许,称赞。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3)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省略句。(1)躬行:亲身践行。鼎足:三者并列。顾:只是,不过。(2)贸:买卖。下劣:成色不好。愠甚:很生气。(3)丧:动词,去世。无乃:恐怕。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很多人,有的出身于农工商贾,一共写成一卷,来劝勉学习的人。根据我最近所听到的,近来应潜斋的高徒有叫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的,都是从父亲离世、无所荫庇,能成为儒家风范的人中选拔出来的。凌、沈二人的名声更响,在沈端恪所写的传记中能见到,而姚敬恒亲身践行,和他们(凌、沈二人)并列,不过没有了解他的人。敬恒,名宏任,别字思诚,是杭州钱塘县人。姚氏,是杭州以前的大姓。敬恒早年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是一个贤惠的妇人。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没在集市店铺之中,渐渐地靠经营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来养家糊口。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说:“你也做出这等丑恶的行径吗?我没有希望了。”敬恒非常惶恐,长久地跪着谢罪,愿意改掉以前的不好品行。于是在应潜斋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每天诵读《大学》一遍,潜斋很喜欢他。一言一行,敬恒服从老师的教诲,淡泊而韬光养晦,凡事必求宽厚仁道。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姚江\n有个叫黄晦木的先生,很少有人能够符合他的心意,唯独见到敬恒而称许他,说:“这是一个像《后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的人。”曾经在闽游学,闽都督姚公盛情招待他,拿平定台湾的事情向他询问。敬恒回答说:“郑氏政权不久就被平定了。只是闽中的民力已经消耗尽了,您应当拿什么来使它恢复元气呢?”闽都督恭敬地点头同意。然而敬恒因为学习儒家学说的缘故,收取十分之一利息的职业所取得的收入没怎么增加却勤于布施,财力渐渐不支,于是因为这使家道衰败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6 10:40:04 页数:113
价格:¥3 大小:2.10 M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