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步步高】(江苏专用)202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二 文体专攻练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二 文体专攻——整体阅读,把握大意,奠定做题的前提[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阅读方法指导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二、根据文体特点去阅读(一)传记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2.行文特点\n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往往能为我们把握全篇内容提供有效的信息。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有的结尾,作者通常以“赞”等形式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3.用语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名、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可以不必理会,更不必拆开硬译(这种做法很危险)。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王祎”称“祎”,“沈通明”称“通明”。(二)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其难度大于史传体散文,考生必须高度重视,掌握其阅读方法。1.辨题识体,把握议论话题及写作目的。“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标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标明的体裁,去把握议论话题、作者的写作目的。如贾谊的《过秦论》属于“史论”,是议论性散文。另外,有些议论性散文的标题是以实用文体形式出现的,如“疏”“书”“序”等;有时出现论题,如2014年江苏卷文言文题目“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的“论为师道”;有时则无论题,如2013年浙江卷文言文题目“送丁琰序”。这些特点也要关注。2.把握结构,理清思路要点。观察段落构成,按自然段分层,并简要概括段落大意,了解作者说理的结构和思路,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内容。3.抓住首尾段,尤其是其中的议论性语句,掌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古人写议论文通常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开头或者结尾,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细致推敲与揣摩,进而把握观点。三、阅读方法和步骤1.阅读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n(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概括题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其余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2.阅读步骤——三读第一读:粗读。概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目。第二读:细读。边读边圈点批注,结合注释、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认真、仔细地读,弄清文中具体的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的命运结局及性格品质。如遇到难字难句,不必深究。第三读:做题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细读哪些文字。阅读实例导引一、传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杨维岳传戴名世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①之为人也,画像祀之。“孝谨”“毅然自守以正”交代了传主的精神品质。“忠孝大节”也是对传主核心品质的揭示。这一段主要叙述了杨维岳不贪金钱,坚守节操一事。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军门往。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注意该段的时间词及表现杨维岳行为的词语,可以看出其毁家纾难的精神。\n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②,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该段要特别注意杨维岳的语言。该段内容较丰富,关注文中时间词,可知内容的起讫顺序。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传末评论性语言,表明作者对杨维岳守君臣之义、民族大义精神的赞美。可参照第2题选项D。注 ①文文山:文天祥,号文山。②主:死者的牌位。第一步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1.先粗读选文和后面的题目,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2.阅读文段,①画出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然后总结出谁做了什么事、事件经过与前因后果。②画出文中重要的词、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注意:决不在一些地名、官名、生难字上纠缠。③画出文中评议性词句,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3.写出内容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略)第二步 做题1.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答案 C解析 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⑥是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n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金,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的像拜祭他;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来吊唁。C.清兵南下后,下令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死。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答案 C解析 “卧床不应”错,原文“唯唯”指应答之声。参考译文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他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刚强坚韧而果断地自坚操守,走正道。他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郡守赏识。一天去拜访郡守,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郡守让杨维岳替这个富人向上面求情,(这样,杨维岳)可以获得数百金。杨维岳推辞说:“人犯了罪,自然要按国家的法令处置。假如这个人不应该被判罪,而我接受了他的钱财,就会不吉利;假如这个人应该被判罪,却因为我而被赦免了,这是用私情干扰国家法令。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郡守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拜祭他。崇祯年间,陕西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到淮扬地区巡察安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敌人的进攻更加紧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空竭,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知天下,让天下人捐钱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政事到了这个地步,我还以什么为家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n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抵抗,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三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在厅堂里吊唁他。家人送来粥食,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不喝了。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政事如此糟糕的时候,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三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为了什么呢?如果有朝一日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把它拿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二、议论性散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宝绘堂记[宋]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有删改)注 ①锻炼:打铁。第一步 整体阅读,把握观点1.归纳各段大意,并说明全文的写作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段:提出本文论点“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并用引证法和例证法来证明其观点。第二段:运用事例证明“留意于物”的祸害。第三段:讲述自己先留意于物后寓意于物的经历。\n第四段:交代宝绘堂的由来并点明作记目的。写作思路:全文开篇提出论点,先讲道理,再用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再以个人经历佐证,最后交代宝绘堂的由来并点明本文的写作目的。2.本文要告诉驸马都尉王晋卿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完全沉溺于事物中。第二步 做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答案 D解析 D项“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分析有误,“这个”指代有误,根据文中第一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不能把心意沉溺在事物中,如果把心意沉溺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这一观点,而并非可使人得到感官的享受;圣人并未废弃“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仅仅是客观地证明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寄托心意,但不能沉溺其中。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盛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n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难道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犯了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难道不愉快地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驸马都尉王晋卿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自主阅读感悟一、传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常梦锡传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茂贞死,子从俨袭父位,承制补宝鸡令。后唐长兴初,从俨入朝,以梦锡从及镇汴。为左右所谮,遂来奔。烈祖①辅吴,召置门下,荐为大理司直。及受禅,擢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益见奖遇。遂直中书省,参掌诏命,进给事中。时以枢密院隶东省,故机事多委焉。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②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宋齐丘党,恶其不附己,坐封驳制书,贬池州判官。及齐丘出镇,召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卒以为翰林学士。复置宣政院于内庭,以梦锡专掌密命。而魏岑已为枢密副使,善迎合,外结冯延巳等相为表里。梦锡终日论诤,不能胜,罢宣政院,犹为学士如故。乃称疾纵酒,希复朝。会钟谟、李德明分掌兵吏诸曹,以梦锡人望言于元宗,求为长史,拜户部尚书知省事。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惟署牍尾,无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贬饶州团练副使。梦锡时以醉得疾,元宗怜之,留处东都留守。周宗力劝梦锡止酒治疾,从之,乃少瘳。召为卫尉卿,改吏部侍郎,复为学士。交泰元年,方与客坐谈,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齐丘党败。元宗叹曰:“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赠右仆射,谥曰康。梦锡文章典雅,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刚褊少恕,每以直言忤\n物。尝与元宗苦论齐丘辈,元宗辩博,曲为解释,梦锡词穷,乃顿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终不觉悟,家国将为墟矣!”及割地降号之后,公卿会集,有言及周以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众皆默然散去。每公卿会集,辄喑呜大咤,惊其坐人,以故不为时所亲附。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虽其仇雠,不敢訾也。(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七》,有删改)注 ①烈祖:南唐创立者李昇,为南吴建立者杨行密养子。②元宗:李璟,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1.从第一段看,常梦锡职位是如何变迁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受到李茂贞之子李从俨的提携,升职;②受到李从俨左右人员的排挤,离开;③受到烈祖的赏识,重用。2.从第二段看,常梦锡受到烈祖重用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博学多才,敢于直谏。3.请说说第三段中常梦锡在官场上的浮沉情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官职      升或降     原因池州判官      降    受宋齐丘党排挤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在宣政院专掌密命升宋齐丘出任地方官翰林学士降受魏岑与冯延巳排挤户部尚书知省事升钟谟、李德明推荐饶州团练副使降冯延巳陷害卫尉卿、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升元宗怜之4.从第四段看,常梦锡是怎样的一个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性格耿介,忠于朝廷。第一步 整体阅读,把握大意1.先粗读选文和后面的题目,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2.阅读文段,①画出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然后总结出谁做了什么事、事件经过与前因后果。②画出文中重要的词、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注意:决不在一些地名、官名、生难字上纠缠。\n③画出文中评议性词句,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④完成旁批中的题目(见原文右栏)。3.写出内容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略)第二步 做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左右所谮     谮:诬陷B.元宗怜之怜:可怜C.乃少瘳瘳:病愈D.每以直言忤物忤:触犯答案 B解析 怜:怜爱,怜惜。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常梦锡品行方正的一组是(  )①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 ②首召见慰勉 ③梦锡终日论诤 ④梦锡耻为小人所推荐,固辞不得请 ⑤歌诗亦清丽,然绝不喜传于人 ⑥汝辈尝言致君尧舜,何故今日自为小朝邪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 D解析 ①表现常梦锡自幼好学,擅长写文章;②通过写常梦锡被元宗抚慰勉励,间接表现其品行方正;⑤表现常梦锡虽然诗歌清丽却不事张扬的性格。排除此三项即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祖把常梦锡招至门下后,对其非常赏识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置,并让他在宣政院专管机密。B.常梦锡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谏言修复旧典,被烈祖采纳。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了常梦锡,并对他抚慰勉励。C.常梦锡对自己被钟谟等推荐做户部尚书深感羞耻,上任后,他只在文书末尾签字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应付公务。D.常梦锡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认为元宗不识宋齐丘朋党真面目,就直言进谏;元宗被迫自降尊号后,他认为自己有失辅佐之职。答案 A解析 是元宗让常梦锡在宣政院专管机密。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锡平生欲去齐丘,恨不使见之!\n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既没,皆以正人许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常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常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2)常梦锡一辈子都想铲除宋齐丘朋党,遗憾的是没能让他亲眼看见(这一天)!(3)但是他去世以后,人们都赞许他是正人君子。解析 (1)“尽言”就是“说尽了话”,“尽言规正”可意译为“苦心规劝”;“挠”是“屈服”的意思,如成语“不屈不挠”,“无所挠”可译为“一点也不让步”;“多”意为“称赞”。(2)“去”,据上下文应译为“铲除”;“恨”意为“遗憾”。(3)“既”,“已经”“……以后”;“许”,“称赞”。参考译文常梦锡,字孟图,陕西扶风人,也有的人说他是西安万年县人。岐王李茂贞不推重读书人,所以当地的风俗是把擅长狩猎、骑射、博弈的人当作豪杰。唯独常梦锡自幼特别爱好读书,擅长写文章,累官至秦陇诸州从事一职。李茂贞死后,他的儿子李从俨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沿袭旧制让常梦锡担任宝鸡县令。后唐长兴初年,李从俨进京谒见天子,让梦锡跟随去镇守汴地。因为被李从俨周围的人诬陷,于是投奔南吴。烈祖李昇辅佐吴王杨行密,把常梦锡招至门下,推荐他做了大理司直。等到烈祖即位,提拔他做了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更加被赏识器重。于是在中书省当值,参与并负责命制诏书,晋升为给事中。当时因为枢密院隶属东省,所以很多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多次进言指出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于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常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常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他并抚慰勉励,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n宋齐丘结党营私,对常梦锡不依附自己非常憎恨,后常梦锡因封驳皇帝的诏书而获罪,被贬为池州判官。等到宋齐丘出任地方长官,元宗又召常梦锡做户部郎中,升迁为谏议大夫,最终让他做了翰林学士。又在宫禁以内设置宣政院,让常梦锡专门掌管机密的命令。这时魏岑已是枢密副使,善于逢迎,在外结交冯延巳等人里应外合。常梦锡整天同他们争论,但不能取胜,被罢免了在宣政院的职务,仍然像以前一样做翰林学士。(常梦锡)就宣称自己生病,放纵饮酒,希望再回到朝廷。恰好钟谟、李德明分别掌管兵部和吏部,对元宗进谏说常梦锡很有声望,请求让常梦锡做长史,于是授予他户部尚书一职,负责处理政务。常梦锡对自己被小人推荐深感耻辱,坚决拒绝,但没获批准,就只是在文书末尾署名,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冯延巳最终玩弄文字罗织罪名,把常梦锡贬为饶州团练副使。常梦锡当时因为经常喝醉酒而生病,元宗怜爱他,就让他留守在东都。周宗努力劝说常梦锡戒酒治病,常梦锡听从了他的建议,才渐渐病愈。又被征召为卫尉卿,改任吏部侍郎,又成为翰林学士。交泰元年,正与客人坐着谈话,忽然气息微弱而死,享年六十一岁。去世刚刚过去一个月,宋齐丘朋党就败落了。元宗感叹说:“常梦锡一辈子都想铲除宋齐丘朋党,遗憾的是没能让他亲眼看见(这一天)!”追赠他右仆射官职,谥号为“康”。常梦锡的文章很典雅,诗歌清新华美,但他很不喜欢让人看。他性情刚强,气量狭小,很少宽容他人,常常因为直言不讳而触犯别人。曾经同元宗苦苦争辩宋齐丘这些人,元宗很有辩才,绕着弯子和他解释,常梦锡无话可说,就一边磕头一边说:“大奸之人貌似忠诚,陛下如果始终不觉察醒悟的话,国家就会灭亡啊!”等到南唐向后周割地并自降尊号后,公卿集会,谈论到后周时,有人认为后周是正统的朝廷,常梦锡就大笑说:“你们这些人曾经说要辅佐皇上,让他成为比肩尧舜的明主,为什么今天我们自己成了小朝廷呢?”众人都沉默不语,悄然散去。每当公卿集会,常梦锡就厉声怒喝,让在座的人感到震惊,因为这个缘故他不被当时的人亲近。但是他去世以后,人们都赞许他是正人君子,即使是仇人,也不敢诋毁他。二、议论性散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明良①论龚自珍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②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尺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凡兹三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诫也。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直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注 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n第一步 整体阅读,把握观点1.从标题可知本文要论的是什么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明与良。2.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段:先提出“士应知耻”的观点,进而分析“不知耻”的原因,最后提出培养“知耻”精神的做法。第二段:联系现实,批判当代两类官员缺少“知耻”精神。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士应该有“知耻”精神,揭示了当代官员缺少“知耻”精神的原因,含蓄地指出君主应该教育臣子,教育他们先“懂耻”,才能激发官员的“知耻”精神。第二步 做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媮    媮:通“偷”,苟且B.地益近,则媚亦益工工:巧妙,精巧C.皆圣哲之危言危:危险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霁:怒气消散答案 C解析 危:正直、端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答案 C解析 C项均为介词,拿、用。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知识和道理。B项代词,……的人/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时候”或“……的话”。D项人称代词,他们的/指示代词,那些。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就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这样的人却很多。\nB.作者认为,大多数朝廷官员是不懂得廉耻的,只要通过必要的教育就能激发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C.作者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会挺身而出。D.作者认为,君主不尊重臣子,这也会造成臣子没有廉耻,君主应该尊重臣子,这样臣子也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答案 B解析 说法过于绝对,教育只是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的一个必要条件。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非但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2)国君如果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3)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飞走了。参考译文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才是国家最大的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严正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非但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国君如果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都是圣人贤士的警语,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n我私下观察现在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只知道追求车马,讲究服饰,卖弄花言巧语,此外就一无所知了。清闲的官员,只知道练书法和吟诗作对,此外就什么都不过问了。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当皇帝态度和颜悦色或赐宴的时候,他们便扬扬得意,出来在自己的门生、妻子儿女面前夸耀一番。皇帝稍有不高兴,他们就赶快磕头退出,另外寻求可以得到皇帝宠爱的办法。难道他们心中真正地敬畏皇帝吗?问他们,作为大臣难道应该这么做吗?他们却可耻地说:我们这些人只能这样罢了。至于他们的居心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的人,不怎么读书,却说:我从早到晚在衙门值班,已经是很好了,已经够劳累了。会书法和写诗的人,虽然读过一些书,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认为在职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耀。当他们因病辞官回家的时候,又用应举成名的思想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志愿也就算达到了。他们还希望子孙后代都把保守退缩当作老成稳重,至于国家的事情,我何必关心呢?唉!像这样下去,边疆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他们就会像斑鸠、燕子一样纷纷飞走了,能心甘情愿同朝廷共患难的人太少了!知识储备4 文言传记官职变迁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n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知识储备5 文言文中常见的专用名词1.表示死亡(1)天子之死。如“崩”“山陵崩”“宫车晏驾”等。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译: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2)达官贵人之死。如“薨”“卒”等。例: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宋史·赵普传》)译:(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是二十篇《论语》。(3)老百姓之死。如“填沟壑”“西归”“升天”“就木”“谢世”“作古”等。例: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译:(舒祺)十五岁了。虽然年纪小,(但)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2.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1)表示出仕的词有“进”“下车”等。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n译: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有“退”“乞骸骨”“致仕”等。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译:熙宁四年,(欧阳修)凭借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3.表示生活情况如“更衣”“不胜杯杓”“洗沐”等。例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译: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例②: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译: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够来辞别了。4.表示婚姻恋爱如“于归”“秦晋之好”“月老”“红娘”等。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译:这位姑娘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5.表示年龄(1)襁褓:未满周岁。(2)孩提:两三岁。(3)始龀:七八岁。(4)黄口:十岁以下。(5)幼学:十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知非之年:五十岁。(8)耳顺:六十岁。(9)耋:七八十岁。(10)耄:八九十岁。(11)期颐:一百岁。6.表示身份职业如“布衣”“郎中”“二千石”等。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活板》)译: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7.表示物品如“青铜”“杜康”“绿蚁”“青蚨”“孔方兄”等。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译: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只有美酒。\n8.表示礼仪习俗如“牺牲”“稽首”“长揖”等。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译:祭祀用的猪、牛、羊以及丝织品,不敢虚报,一定对神守信用。9.表示时间如“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蚤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等。例: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译:鸡啼鸣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仔细地梳妆打扮。10.表示传统节日(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11)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腊八粥。(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2:04:26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00.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