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试题1含解析20230311240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练好题·考点自测1.[2018天津高考,5,4分]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2.[2017江苏高考,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3.[2021贵州贵阳摸底检测]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咸丰帝被迫同意奕与英法公使直接谈判,他在给奕的朱谕中说:“派汝出名与该夷照会,不过暂缓一步。将来往返面商,自有恒祺……汝不值与该酋见面。”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这体现了咸丰帝( )A.严格遵从传统礼仪规范B.重视外交活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C.深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D.思想观念在战争的冲击下得到解放4.[2018海南高考,7,2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n5.[2018全国卷Ⅱ,28,4分]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6.[2020安徽合肥调研]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逐渐改变“以不治治之”的传统边疆政策,根据近代西方的“实效管辖领有论”原则实施改革,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实效管辖。这说明清政府( )A.治国策略发生根本转变B.主动迎合列强侵华需求C.政治改革取得初步成效D.边疆管理体制逐渐转型7.[2016全国卷Ⅰ,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8.[2021安徽联考]1900年7、8月份前,维新派的《清议报》斥责义和团运动为“暴徒窃发”“莠民召乱”,7、8月份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这反映了( )A.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n9.[2018北京高考,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10.[2019天津高考,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11.[2018江苏高考,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12.[2021豫南九校联考]参加巴黎和会之初,北洋政府“原拟全约签字”;1919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团“保留签字”的建议;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电令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民众广泛参与发挥了巨大力量B.中国成功维护了国家主权C.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胜利D.民主革命实现了顺利转型13.[2020江苏高考,9,3分]如图为《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nA.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C.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D.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14.[2017江苏高考,8,3分]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15.[2017海南高考,11,2分]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16.[2018北京高考,17,4分]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17.[2019天津高考,9,4分]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n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8.[2020海南高考,10,2分]1945年2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和雁北地区。5月,晋冀军区发起雁北攻势作战,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40万。据此可知( )A.抗日战争进入防御阶段 B.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C.战略决战正式拉开序幕D.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19.[2021全国百校联考]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战役中救出7000余名英军。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5万余平方英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据此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A.真实地再现了全面抗战路线B.充分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20.[2018海南高考,10,2分]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21.[2020皖江名校联考]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n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迓”。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22.[2018江苏高考,10,3分]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23.[2018江苏高考,22,14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至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6分)\n(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5分)考法帮·变式训练1.[2021重庆黔江新华中学月考]清初,中央的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夷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揽外交及各项洋务;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B.学习西方渐成共识C.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D.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2.[2020陕西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1864年,总理衙门专门拨付500两白银资助印行《万国公法》,并命令将印成的300部分发给各通商口岸的地方官府,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反映了当时(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态消失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3.[2021江西南昌二中月考]针对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有学者认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承失败,进而向东寻找救国道路,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该学者认为此次战争失败后,中国( )A.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B.传统的宗藩体系开始瓦解C.找到了民族救亡道路新方向D.以欧美为师转向以苏俄为师4.[2021河北沧州七校期中联考]1911年初的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时任法国驻重庆领事代办奥什科尔认为:“现在的情况可能很危险,甚至随时都可能发生令人害怕的事情。”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清末新政激化民族矛盾 B.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nC.列强试图干涉中国内政D.清廷统治基础渐趋瓦解5.[2020山东济南二模]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象,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这说明当时( )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B.传统纲常礼教的统治地位动摇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6.[2020湖北武汉六调]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陈独秀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取消蔑视公理的强权,他说:“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陈独秀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旨在( )A.反思中国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B.抗议列强的经济欺凌C.抨击北洋军阀黑暗的政治统治D.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7.[2020山东高考,7,3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下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8.[2020河北质量检测]1927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宣称:“\n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非常之大的痛苦、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这说明( )A.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C.军阀混战造成社会状况每况愈下D.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入发展的条件9.[2020贵州贵阳模拟]1928年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的《兴国土地法》将其调整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调整( )A.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反映了中共的土地政策逐步成熟C.反映了“左”倾错误逐步泛滥D.表明中共的右倾错误得到清算10.[2021四川宜宾一诊]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扶持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在中央苏区创办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基础上,于1932年颁布相关条例,允许私有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这些举措(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B.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要求C.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D.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1.[2020江苏南通二模]1932年1月21日,倾向于政府且颇有实力的报纸天津《大公报》在社论中提出:“政府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在不暴动、不割据、不违法扰乱秩序的条件下,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这一社论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B.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C.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有所调整12.[2021江苏海安高级中学阶段检测]创作于1943年的木版画《减租会》,描绘了农民与地主激烈争论的场景。该木版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nA.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C.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13.[2020河南名校联考]1942年10月10日,美英通知中国,自动放弃在华特权。次年1月11日,中国和美英分别签署了平等新约,随后又与其他有关国家签署了类似条约,百年来束缚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宣告废除。废约运动得以实现的直接原因是( )A.美英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 B.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D.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14.[2021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1948年4月,杜鲁门签署了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的援华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政府在1年内拨款46300万美元给中国政府,其中33800万美元为“经济援助”,12500万美元为“特别补助”。这一援华法案( )A.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型B.导致了国统区的通货膨胀C.使美国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体现了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答案1.A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外交和贸易政策。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于外商来华贸易立场分明,即反对走私鸦片,坚持正当的贸易,A项符合题意。B项“各国政府公认”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据材料“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n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败坏,故D项正确。3.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华夷观念的影响。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可知,对于奕与英法公使谈判事宜,咸丰皇帝认为不成体统,即其认为有损“天朝上国”的形象,这体现了咸丰皇帝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C项正确。咸丰帝不得不让奕与英法公使谈判的行为表明其对传统礼仪规范有一定的突破,A项与此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体现的是咸丰帝思想的保守,D项排除。4.A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的制度建设。从太平天国建立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并以诗、文为主要考试科目可知,太平天国借鉴了明清科举制度,但其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说明其否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B项错误;“排除外来思想”“士人广泛支持”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C、D两项排除。5.D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督抚主张中国使臣应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评判是非曲直,这说明其受到了西方外交观念和国际公法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项错误;材料“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说明传统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B项错误;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边疆管理体制的转型。“以不治治之”的传统边疆政策是古代中国政府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俗制宜为原则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的特殊政策。“实效管辖领有论”是近代西方国际法原则,强调对领土的实际管辖。由材料中“清政府逐渐改变‘以不治治之’的传统边疆政策,根据近代西方的‘实效管辖领有论’原则实施改革”可知,清政府的边疆管理体制逐渐转型,故D项正确。7.C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前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备优势,而非制度优势,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近代海军,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8.C 1900年7、8月份前后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清议报》和《中国日报》对反帝的义和团的态度发生变化与民族危机加剧有关,故选C项。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近代报刊宣扬民主思想无关,排除D项。9.A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n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10.B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措施折射出的革命目标和任务等有关问题。根据材料“湖北革命军”“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侧重依靠新军和会党,缺乏群众基础,A项错误。美国的《纽约时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不能体现美国政府或者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立场,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11.B 本题考查清末保路运动。由材料中的四川民谣可推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始于1851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始于1924年,C、D两项均排除。12.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在这种情形下,北洋政府不得不考虑民意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这说明民众的参与发挥了巨大的力量,A项正确;拒绝签字并未能阻止日本对山东的侵占,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的转型,D项排除。13.B 本题考查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锤子、铁镐、齿轮代表的是工人阶级,禾苗、稻穗代表的是农民阶级,天空中的白云如同握紧的拳头,这实际上寓意工农大众应该团结起来,故B项正确。“开始传播”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一九二〇年”“第一期”等信息可知,该杂志创刊于1920年,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所以该封面内容不可能明确反映党的中心任务,更不可能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故排除C、D两项。14.A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革命目标。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是无产阶级的机关报,代表人民的利益与要求,材料中的观点说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民政府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15.C 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合作。根据材料可知,这时国共两党尚处于合作时期,但在工作中的分工日益不同,这是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基础差异的体现,由此可知,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党领导人谈的是国共合作的隐患,并未体现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排除A项;材料是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分析,并没有提及国民党方针政策的转变,D项错误。\n16.C 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写的文章,应在遵义会议之前,故A项错误;中共“七大”是1945年召开的,应在“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之后,故B项错误;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在遵义会议之前,故D项错误;答案为C项。17.C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雏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此时中国共产党承担着反抗国民党军事上的“围剿”和对日本侵华作出积极反应的历史使命,宣言中的“团结”“统一”等信息传递出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精神,C项正确。材料中“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反映出该宣言发表于西安事变之前,A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合作意向,B项错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排除。18.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由“晋察冀军区决定将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和雁北地区”可知,该地区属于敌后战场;由“在50余天内歼灭日伪军1100余人……解放人口约40万”可知,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知,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武汉会战前,抗日战争属于战略防御阶段,A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45年2月”不符,可以排除。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军民开始奋起抗战,B项错误。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战略决战拉开序幕,C项错误。19.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救出数千名英军,收复缅甸大片领土,毙伤日军数万人,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反映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D项正确;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项错误;1938年秋,日军已经放弃了速战速决计划,C项错误。20.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中共“七大”提出的政府组织结构及经济政策来看,联合政府是各阶级各阶层的联合体,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并非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B项正确,D项错误。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之后,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C项错误。2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但为了博取在政治上的主动地位,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其真实目的,故排除。\n22.C 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由图中第三组数据可知,1948年11月,共产党兵力超过国民党兵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发生在三大战役进行过程中,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时以及战略反攻开始前,国民党兵力远远超过共产党兵力,排除A、B两项;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排除D项。2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等信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1935年前后”并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思考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等信息归纳作答。第(3)问,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可根据材料一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材料二中“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变全国工业布局、促进西南地区开发、为长期抗战提供经济支持等角度回答积极影响;可根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容易造成官僚资本膨胀,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消极影响。【答案】 (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3分)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3分)(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分)(3)影响:为长期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分)1.D 清初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夷务”,这是“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总理衙门的设立和变迁说明清政府逐渐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中国出现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D项正确;从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初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低,A项不符合史实;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争议并未成为共识,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D 根据材料信息“《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的地方官府,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可知,清政府已经具有了参引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的意识,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万国公法》在国际上的地位,无法反映其成为国际准则,排除A项;清政府印发《万国公法》并命令各通商口岸地方官员在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n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从盲目自大心态中逐渐清醒,但并不能反映这种心态的消失,排除B项;1864年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主要限于科技方面,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3.C 根据材料“向东寻找救国道路,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战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张效法日本,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A项;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传统的宗藩体系开始瓦解,B项说法错误;苏俄出现于1917年,排除D项。4.D 根据题干“1911年初的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暗流涌动”“甚至随时都可能发生令人害怕的事情”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清廷统治基础渐趋瓦解,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清末新政对民族矛盾的影响,排除A项;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列强试图干涉中国内政,排除C项。5.C 根据材料信息“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可知,袁世凯称帝打着“选举”的旗号,宣统复辟打着“共和”的旗号,这从侧面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C项;帝制复辟本质上是恢复君主专制,不具有宪政色彩,排除A项;传统纲常礼教的统治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民众的思想受到民主共和观念影响,但体现不出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排除D项。6.D 根据材料信息“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和所学可知,“用强力拥护公理”思想旨在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故选D项;当时中国外交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腐败和国力衰弱,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列强的政治欺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政治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7.C 本题以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的演讲内容为依托考查当时进步意识的觉醒。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以及对演讲内容的分析可知,演讲者希望劳动者有知识、不做别人的工具,这表明演讲者是要让劳动者有所觉醒,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8.D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可知,中国共产党号召民众参加革命打倒军阀,劳苦大众纷纷参加,这说明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入发展的条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反对军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共的号召对广大群众的影响,排除B项;军阀混战造成社会状况每况愈下是中共号召民众参加革命的原因,排除C项。9.B 由材料信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调整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n可知,这一调整是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说明中共的土地政策逐步成熟,故B项正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A项错误;此时“左”倾错误并未泛滥,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调整,没有体现出右倾错误得到清算,故D项错误。1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社会经济形态。材料“在中央苏区创办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基础上……允许私有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C项正确;国民革命于1927年以失败告终,A项可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排除D项。11.B 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1月,日军已经占领东北三省大部,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践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建议国民政府改变对中共的政策,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排除A项;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排除C项;1932年国民政府仍坚持对日妥协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排除D项。12.D 1943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减租减息运动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激发农民抗日的积极性,故选D项;减租减息运动并未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排除A项;减租减息并未触动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巩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也是为了进行民族革命战争,C项排除。1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日法西斯的侵略使世界都处在战争的重压之下,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力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这直接推动了不平等条约的废除,B项正确。14.D 1948年处于解放战争期间,此时美国是站在南京国民政府一方的,所以其援华法案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故选D项;此时美国坚持扶蒋反共,对华政策并没有转型,排除A项;国统区的通货膨胀是由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的,和美国的援华法案无关,排除B项;美国的援华法案并没有使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