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101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过关测试(十一)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大庆二模)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中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金文与篆文的“日”字,这说明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篆文A.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雏形B.对后世的造字方式产生重要影响C.阻断了后世文字的创新发展D.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B [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与后来的汉字之间的传承性和连续性,体现的是甲骨文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故选B项;A项只体现出了甲骨文出现的时间最早,不能体现出材料涉及的与后来汉字的关系,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字的书写系统基本沿袭了甲骨文,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故不能作为研究整个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的重要资料,排除D项。]2.(2020·蚌埠一模)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D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墨子怒斥“王公大人”、孟子主张“推翻暴君”等现象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等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据此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还没有真正确立下来,故选D项;题干中的各家学派都是针对君主不仁、不道等行为的观点或主张,未涉及民众问题,排除A项;虽然题干中的各家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等行为进行抨击,但不能说各家学派的思想趋向统一,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不能说他们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排除C项。]3.(2020·洛阳高三统考)春秋战国时期,\n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D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反映在意识领域体现了对人世的关注,说明了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故选D项;视线的转移不代表抛弃迷信思想,排除A项;思想家关注社会不代表冲击君权神授的思想,排除B项;文化观念的更替转变不是并存的“多元性”,排除C项。]4.随着经学的发展,太学中的各家各派争立博士。建初四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综合各家学说,编订统一教材《白虎通义》,以避免经师衍生发挥产生争论。《白虎通义》的编订(  )A.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B.巩固了政治大一统局面C.结束了诸子百家平等竞争的局面D.有利于太学生科举应试B [《白虎通义》是政府所统一编订的太学教材,其目的在于结束太学中各家各派的争论,其作用是统一了太学中的思想纷争,这对于政治上“大一统”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故选B项;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排除A项;汉章帝之所以在太学中编订统一的教材,其目的在于结束太学中各家各派的争论,排除C项;科举是隋唐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排除D项。]5.20世纪70年代曾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与山东临沂金雀山墓先后出土西汉帛画,两地的帛画都描绘了人的灵魂升天的内容,风格也极为接近。这表明(  )A.秦汉绘画形成了统一风格B.大统一推动了文化的交融C.山东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D.独尊儒术促进了绘画发展B [题干材料说明湖南长沙与山东临沂距离较远,但是文化风格有一致性,这说明大统一推动了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西汉而不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C项说法太绝对化,排除;实行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统治者,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6.(2020·天一大联考)有学者说:“魏晋南北朝之士大夫尤多儒道兼综者,则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无妨于自我之逍遥,或重个体之自由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也。”这一论述说明魏晋南北朝(  )\nA.儒学独尊地位未丧失B.统治意识出现宗教化C.儒学受道教冲击剧烈D.社会上流行崇尚道教A [根据材料“士大夫……其人大抵为遵群体之纲纪……而不危及人伦之秩序者”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是主流地位仍在,故选A项;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忽视了题干中儒道的联系和以儒为主流的主旨,排除。]7.(2020·蚌埠质检)李白有诗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杜甫亦言:“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领袖)俱尘埃。”这反映了唐代(  )A.浪漫主义文学颇受推崇B.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C.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D.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B [根据材料“凤歌笑孔丘”“儒术于我何有哉”并结合所学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可知,儒学的独尊地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故选B项;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杜甫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并没有儒道释三教已逐渐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浪漫主义诗歌并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排除D项。]8.(2020·临沂质检)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这说明朱陆两派(  )A.思想内容相同  B.修养方法相同C.思想本质相同D.哲学思想相同C [根据材料“他们两人虽欲互相说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互相推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思想内容不相同,排除A项;朱熹修养方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内心反省,修养方法不相同,排除B项;朱熹是理学思想,陆九渊是心学思想,哲学思想不相同,排除D项。]9.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他“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据此可知,当时(  )A.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B.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控制舆论C.士大夫认同朱熹的“正君心”D.儒学复兴运动遭受巨大挫折A [题干述及了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n并且当时的士大夫都赞扬他的做法,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这反映出北宋初年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故选A项;题干没有论及专制集权,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现象发生在北宋初年,朱熹主要生活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宋时期,出现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即儒学运动没有遭受巨大挫折,排除D项。]10.(2020·济南模拟)据载,在我国元代即出现了一种水转大纺车并在一定地域内大量使用;四百年后的1769年在英国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才定型并得到推广。但前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而后者却开启了英国的大工业时代。这说明(  )A.元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经济结构影响生产进步C.政治制度决定科技创新D.科技发展具有可传承性B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经济地位,市场狭小,新技术很难推广,而英国当时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技术革新,故选B项;单凭个别科技成果不能得出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政治制度影响科技创新,排除C项;元代水转大纺车与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没有传承关系,排除D项。]11.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A [由材料“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可知,当时对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是“报答父母”,只不过具体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这是一种功利化倾向,故选A项;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知识分子人生理想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2.(2020·桂林一模)《水浒传》被一些官员咒为“诲盗之书”;清代俞万春作《荡寇志》,以108好汉都被杀死来作结;清政府曾三禁《水浒传》。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受到反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B.启蒙思想借助艺术方式传播C.传统文化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D.政治立场影响人们解读文学\nD [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阶级,出于其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同一种文学作品,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故选D项;题干中的人物或阶级都主张维持封建礼教制度,排除A项;《水浒传》所宣扬的是一种“官逼民反”的造反精神,其本身不是启蒙思想,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一些官员”“清代俞万春”“清政府”的一些行为不归属民众生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丹东模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7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n根据材料二“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等信息并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内容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等信息回答。[答案] (1)特点: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成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荆楚独自称王,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2)原因:历史证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治才能长久;少数民族政权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先进的文化。影响:维护了本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汉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3)特点: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汉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14.(2020·珠海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几千年来,伟大的伦理与宗教传统已经构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图景。尽管在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乏(之)间甚至内部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大势所趋,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同伦理和价值系统的相遇相通给人类的文化、思想注入了生命力。文明对话以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为前提,它承认平等与差别。如果没有平等,就没有共同的基点;如果没有差别,就没有沟通的必要。当平等成为对话的基础时,差别将使这种为对话付出的共同努力具有令人向往、必要和富有意义的成果。——摘编自杜维明《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与多样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根据材料“人类试图跨越种种分界线,追求相互接触和交流的努力从未休止”可知,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不同文明之间就已经开始了交流与融合;如果以中华文明为出发点,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第一,在古代中国,处于中心地位的汉族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明之间就开展了交流与融合,除此之外,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华文明又与西方文明之间产生了交流与融合;第二,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国大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文明也促使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迈进,当然,这种交融是被动的,不具有主动性;第三,在现代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之下,我们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又一次和西方文明进行交融;以上三个角度,我们在阐述的时候,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进行阐述,\n也可以从宏观上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进行详细阐述;在阐述的结尾部分,我们还要做一个小结,目的在于照应论题,使阐述结构更加完整。[答案] 示例:论题:中华文明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进步和发展。阐述:古代中原汉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共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佛教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儒家学者援佛入儒,对理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近现代中国的转型和崛起都得益于中国打破了封闭、吸收了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总之,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5:36 页数:7
价格:¥3 大小:105.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