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9承古萌新与西学东渐_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和传统科技文化繁荣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2023032217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题综合检测(九) 承古萌新与西学东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和传统科技文化繁荣(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0·成都检测)明代以前,关庙主要集中在“燕赵荆楚”之间,但在作为关羽“敌国”的原吴国地区,关羽信仰较为淡漠。明万历年间,关羽被朝廷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成为司科举之命的“武曲星”。由此,江南文士积极修建关庙。关羽信仰逐步在民间普及。这反映出(  )A.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  B.南北文化格局发生剧变C.伦教纲常走向社会化D.政府引导社会文化整合D [材料表明通过朝廷对关羽的加封,才使得关羽信仰逐步在“敌国”的原吴国和其他江南地区普及,南北地区对关羽的认同才趋于一体,表明政府在引导社会文化整合,故选D项;南宋以后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项;文化格局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各种文化形态的构成状况及其地位和作用,而材料只涉及“关羽信仰”,排除B项;关羽信仰与三纲五常无关,排除C项。]2.(2020·岳阳质检)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宏,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A.精通西域地区历史B.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C.擅长品评历史事件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D [根据材料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表明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故选D项;材料只是以西域举例,排除A项;王夫之评史侧重历史背景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讨论王夫之论史的原则,排除C项。]3.(2020·呼和浩特调研)两宋时期,宗法家族制度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的形式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  )A.生产方式的变革B.宗法伦理的淡化C.社会发展的需求D.君主专制的强化C [根据材料两宋到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乡约的发展与完善不能直接指向生产方式的变革,排除A项;乡约的规定强化了宗法伦理,排除B项;乡约属于基层治理,\n排除D项。]4.(2020·怀化模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提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者,理之依也”。上述思想(  )A.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B.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D.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B [题干中黄宗羲的民主思想、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宋明理学进行了反思和改造,有利于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故选B项;明清思想家早于启蒙运动,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为唯物主义者,排除C项;黄宗羲、王夫之为古代儒家思想家,排除D项。]5.(2020·乐山调研)明清时期,朝廷面对传染病流行会减免税粮赋役、发帑赈济以减缓灾情;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也不避疫气施医送药,践行“不为将相,便为良医”的美德;不少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更是主动出资出力,救民济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救灾防灾成为社会共识B.疫情有助于消解阶级对立C.儒家思想影响国民行为D.明清的防疫体系趋于完善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清时期,面对灾情,政府、医生、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救灾活动,据此可知,正是由于受到仁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救灾活动,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灾情发生之后,社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积极救灾活动,没有涉及“防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积极救灾会缓解疫情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但是这与消解阶级对立无关,并且在古代中国,阶级对立会一直存在,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明清时期疫情发生以后,社会各阶层都进行积极救灾,没有涉及社会防疫体系是否完善,排除D项。]6.(2020·淄博模拟)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 \n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D [张仲景生活在汉代,在明代有他的木刻画像,在日本医学著作上也有他的画像出现,说明中医学得到传播与发展,故选D项;两幅画像对于研究张仲景的有关内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项;题干中的两幅画像都不属于雕版印刷品,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以形写神,注重写意,C项说法错误,排除。]7.(2020·南昌模拟)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A [根据材料“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奠基于传统,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涉及中西对比,排除B项;材料“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都是个人不是国家制度,排除C项;材料“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著作探讨技术而不是理论,排除D项。]8.明清时期数学发展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明代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新增题目中有“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内容;程大位著《算法统宗》中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这表明(  )A.数学研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B.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明清科技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D.“西学东渐”促进了数学的新发展A [材料中“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可知古代数学在发展中,会运用商业行为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实践应用研究,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古代数学除算数外的其他方面,排除B项;明清科技确实重总结而缺乏内容创新,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在总结方面的发展,主要侧重其实用性,也没有点明在缺乏创新上存在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的“就物抽分”“合伙经营”“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等内容与西方的文化或技术无关,排除D项。]9.(2020·韶关调研)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n为积善之家”;钟离睿水指出李渔的《十二楼》的创作目的是“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人情啼笑,接引顽痴。”由此可推知明清小说(  )A.有利于强化社会政治功能B.是封建儒学世俗化的产物C.使人们普遍受到文化熏育D.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A [小说可以使人为忠臣孝子,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A项;儒学世俗化对小说内容有一定影响,但“小说是世俗化的产物”说法欠妥,排除B项;“普遍”说法欠妥,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10.(2020·临沂质检)“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材料反映了(  )A.郑板桥愤世嫉俗不拘礼法B.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C.清代艺术家社会地位低下D.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 [根据材料“文必切于日用”“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可知,郑板桥的诗画作品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主旨为郑板桥画风,无法体现其生活态度“愤世嫉俗”,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郑板桥个人职业状况,无法体现清代艺术家社会地位,排除C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1.(2020·甘肃诊断)明末清初,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巨变誓死守节。同时,女性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这一现象(  )A.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体现了男女平权的发展C.得益于女性经济的独立D.反映出自我意识的觉醒A [由材料“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巨变誓死守节。同时,女性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可知随着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冲破理学束缚追求女性平等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趋势,故选A项;“男女平权”的表述不符合中国封建时代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女性经济状况,不能得出女性经济独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12.(2020·兰州诊断)有学者指出,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异姓兄弟结义也不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桃园结义的故事却描写的生动而翔实,而同时期民间的许多水陆码头也修建了“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nA.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B.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C.大同思想受到时人推崇D.商品经济发展重视信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时人对商业诚信较为重视,而桃园结义恰好成为重视信义的典型象征,而水陆码头过往行人较多,在这些地方修建“结义庙”有利于营造重视信义的社会氛围,故选D项;仅凭《三国演义》一部小说无法得出市民文学快速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修建“结义庙”说明时人对信义的重视,并非束缚人性,排除B项;“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刘关张结义与大同思想无关,排除C项。]13.明“自文成而后,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而明代学者高攀龙曾言“事即是学,学即是事,无事外之学,学外之事也。然学者苟能随事察,明辨的确,处处事事合理,物物所得,便是尽性之学。”材料表明(  )A.阳明心学是社会主流B.经世致用思想盛行C.明代学术思想自由开放D.出现了批判空谈误国的学风D [在“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的背景下,高攀龙却主张“事即是学,学即是事,无事外之学,学外之事也”,这说明高攀龙主张经世致用,批判晚明的空疏学风,故选D项;程朱理学在明代思想界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只是极少数人的倡导,并不盛行,排除B项;明代理学日益走向僵化,思想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项。]14.(2020·日照模拟)明太祖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据说有16种之多,形象差别很大。下图自左至右依次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收录的“明太祖真像”、河南一位据称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画像真迹。以下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A.左图: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失去真实性B.中图:表明清朝极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C.左图和右图:形象较为接近能够反映其真实面貌D.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史料加以佐证D [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画像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哪一版本是最准确的,所以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史料加以佐证,故选D项;A、B、C三项中的说法都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有待商榷,故排除。]\n15.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B [秦为当时西域羌人,其灭掉六国为后周华夏,北宋被金朝灭亡,金为北狄胡虏,灭亡的北宋是汉室顶级文明,明朝被内乱灭亡被清朝取代,中国汉室再次亡于胡虏,根据以上史实可以得出为什么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即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不是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6.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B [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也会推动戏剧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考证是不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0·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历法之争康熙十一岁时,目睹了中西文化围绕历法的激烈交锋。康熙七年大臣会议,请皇帝圣栽。康熙命代表大统历的杨光先、代表回回历的吴明暄、代表西历的南怀仁,分别用各自的算法推算正午日影所止之处。三次夹地测验,杨光先、吴明暄有误,康熙又令测立春、雨水二节气及月、火、木星之运行。杨光先、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款皆符”。杨光先痛心疾首道:“臣监之历法,乃尧舜相传之法也。皇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今南怀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也!”“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则平静谕令:“著南怀仁为钦天监正。”\n康熙八年除鳌拜。南怀仁等立即发难,指杨光先、吴明暄是鳌拜党羽,请求将杨光先“即行处斩,妻子流放宁古塔”,为已死之汤若望(德国人,传教士,在顺治帝时曾任钦天监正)平反昭雪。康熙准予昭雪汤若望,却宽免了杨光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1)指出康熙时期在“中西历法之争”中西人最终胜出的必然性。(5分)(2)将康熙帝在“两个世界的初次碰撞”中的态度置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框架内,分析说明其所体现出的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9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杨光先、吴明暄‘逐款不合’,南怀仁‘逐款皆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结果差异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科技多出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而西方为近代自然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第(2)问,根据题干“著南怀仁为钦天监正……却宽免了杨光先、吴明暄……康熙始终将中西历法之争限制在文化、学术的范围之内”可见康熙帝一方面支持学习并运用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一方面对守旧官员进行保护,故可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潜力及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落两个角度结合17世纪正处于转型期的世界局势下进行分析。[答案] (1)中国的天文仍属传统科技的范畴,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西人的天文属近代自然科学的范畴,是一种实验科学。(2)17世纪的世界处在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康熙帝支持学习并运用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且仍在发展中;康熙帝对守旧官员的保护,则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并没有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依然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这预示着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落的命运。总之,当时的中国虽仍旧呈现出封建帝国的辉煌,但已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18.(2020·广州一中模拟)比较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材料 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编纂概况案例: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十七日清《起居注》由起居注官记录当朝皇帝每日除私生活以外的言行,交总办记录官逐条查核,按月装订成册归档,一经定稿,不再更改“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生死利害,听之于命”清《实录》新皇帝为先朝皇帝编纂“实录”。由亲信大臣或大学士领衔主持编写。修撰时参阅《起居注》等各种文档,新皇帝亲自考察,如有不满发回重写“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生利害,听之于命”指出《起居注》和《实录》对案例记录的不同之处,比较两种文献的史料价值并说明理由。(12分)[解析]\n 不同:依据材料中“生死利害”“此生利害”的信息可知是《起居注》记载的“生死利害”被《实录》改为“此生利害”。史料价值: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起居注》和《实录》均为文献史料,但是《起居注》的记载比《实录》的记载可信度更高,史料价值更大。理由:依据所学知识从《起居注》记载的事情、时间以及编纂过程等分析出史料价值高。而《实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后朝人撰写先朝事,离事发时间间隔长以及主观性大回答。[答案] 不同:《起居注》记载的“生死利害”被《实录》改为“此生利害”。史料价值:《起居注》和《实录》均为文献史料,《起居注》是《实录》的重要资料来源。《起居注》的记载比《实录》的记载可信度更高,史料价值更大。理由:《起居注》是当朝人记当朝事,离事发时间间隔短;编纂过程程序严谨,记录相对比较客观;一经定稿不能更改。而《实录》是后朝人撰写先朝事,离事发时间间隔长;编纂过程受到皇帝干预,主观性大;经常更改。19.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并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一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政治命题;根据材料一中“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得出倡导社会变革。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得出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根据材料二中“名为民主实为专制”得出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第二小问,\n根据材料二中“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得出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得出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了本土资源。[答案] (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命题;倡导社会变革。(2)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价值: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本土资源。20.(2020·湛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他痛骂及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市场去卖。同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人商议治理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治理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向他阿谀奉承,极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准确、全面)(12分)[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情节并进行概括,如根据材料中“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等信息,可概括出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或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然后根据概括出的情节,结合与科举制相关的所学知识,提炼出历史现象,从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可知,在科举制成为选官主要途径后,读书——考试——做官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种价值取向使读书人忽视科学、技术等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与社会进步;从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可知,范进当官的途径是通过科举制选拔,提炼出历史现象,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至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阻碍了社会转型。[答案] 示例一:情节:老童生范进54岁还在参加科举考试。历史现象:科举考试折射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n说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制成型之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主要选择。这一价值取向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但是,科举制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只寻求考试做官,使他们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最终造成明清时期中国的迟滞与落后。示例二:情节: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参加会试中进士,出任山东学道。历史现象: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说明: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作为选官方式。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明经进士两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之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称(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16 页数:10
价格:¥3 大小:940.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