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明清_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20230322110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阶段评估检测(五)(阶段五)(40分钟 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西南四省八校联考)对于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史书这样记载,“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太监冯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材料说明明代(  )A.内阁权力有制度保障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致权臣弄权D.才能决定阁臣权力【解析】选B。根据“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可以看出张居正虽然权势很大,但是仍要听命于皇帝,说明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反映出明代政治体制运行中皇权不断强化的特点,B正确;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没有制度保障,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吏治败坏,排除C;D表述太绝对,排除。【加固训练】  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                  A.弱化了君主权力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使辅政制度完善【解析】选D。由材料“‘票拟’……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中央的决策过程,即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最终集权于君主,三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体现了明朝辅政制度的完善,故D正确;此措施加强了君主权力,故A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而无决策权,故B错误;题干与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2.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n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平定边疆叛乱后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在太学中立告成碑,全国各地文庙也都纷纷效仿,说明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大一统”意识加强,故选D;不能因为“造碑运动”就说民间不再有叛乱了,A不符合题意,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文人,故B排除;“遵循汉族军礼”说明不是革故鼎新,故排除C。【拓展延伸】明清边疆制度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盟旗制度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3.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解析】选C。题干述及在册立太子问题上,是否应该立长子,没有论及专制皇权问题,故A错误;题干中的“国本之争”不是改革问题,无法体现群臣思想保守,故B错误;通过题干可知,\n在立太子问题上,士大夫群体之所以坚持立长子,是因为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维护传统的礼制,故C正确;明朝的“国本之争”不是一场改革,故D错误。4.(2021·铜仁模拟)据记载,乾隆以前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只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时则扩大到各部院衙门等,几乎涉及中央所有的要害部门。此变化说明(  )A.军机处的决策权大为提高B.中央各部门权力趋向平衡C.国家的行政决策日益开明D.军机处的综合性职能增强【解析】选D。根据“乾隆时则扩大到各部院衙门等,几乎涉及中央所有的要害部门”可以看出,军机处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其综合性职能增强,D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权力平衡,排除B;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2021·丽江模拟)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这一现象(  )A.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B.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C.反映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D.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解析】选C。根据“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等信息可得知,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无权干涉佃农对土地的使用,这反映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故C正确;租佃制本身就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一个部分,并不会瓦解封建生产关系,排除A;租佃制的存在与发展,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6.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n【解析】选D。依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正确。7.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根据“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可知,材料反映了把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又用来购买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C正确;材料反映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明清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8.明代中后期,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旅游普及最普通的百姓。每逢佳节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体会平日劳苦之外难得的闲暇之乐。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  )A.政府户籍管理宽松B.民众个体意识觉醒C.雇佣关系已经成熟D.农耕经济趋于衰落【解析】选B。材料信息“明代中后期,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说明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追求个体生活的意愿强烈,即民众的个体意识在逐渐觉醒,故B正确;材料和政府户籍管理没有关系,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故C错误;此时农耕经济比较繁荣,材料也没有涉及农耕经济,故D错误。9.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n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解析】选D。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三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而非“海禁”政策,故D正确,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且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B、C错误。10.(2021·衡水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解析】选A。根据材料“‘皇权—士大夫’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主要是科举制的推动。所以选A。11.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解析】选A。根据题干可知,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是对现存等级秩序的抵制和打击,故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民众追求民主政治,故B错误;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抵制,不是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故D错误。12.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有人指出李渔的《十二楼》的创作目的是“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人情啼笑,接引顽痴”。由此可推知明清小说(  )A.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B.是封建儒学世俗化的产物C.使人们普遍受到文化熏陶D.有利于强化社会政治功能\n【解析】选D。根据“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鼓吹经传……接引顽痴”等内容可知明清小说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不能说明使人民普遍受到文化熏陶,排除A、C;明清小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不是封建儒学世俗化的产物,排除B。二、非选择题(37分)13.(2021·毕节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敦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载,苏州府“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邦建《明代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即可。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一“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奢侈之风盛行对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第(2)题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材料二“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个人的地位和荣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与16-18\n世纪欧洲消费观念变化都经历了由尚俭到奢靡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一“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和材料二中“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的消费观念变化则是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观念等角度全面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6分)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6分)(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1分)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6分)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等。(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4-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时间中国思想家意大利思想家4-5世纪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12-13世纪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n15-16世纪王守仁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中国思想家研究的主题依次为范缜的朴素唯物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核心是研究现实社会,强调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西方思想家研究的主题依次为:奥古斯丁的神学论,托马斯·阿奎纳主张禁欲苦行,寄希望于来世的神本主义,马基雅维利主张人文主义。西方思想经历了古代和中世纪的以神为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主,出现了颠覆性的变迁。得出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部分以儒学的发展作为线索进行论证,强调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个人道德修养,维护统治;西方以罗马时期和中世纪强调信仰高于一切,禁欲苦行,寄希望于来世,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教会的思想主张,鼓励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是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时期思想的变化,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3分)阐述: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9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37 页数:8
价格:¥3 大小:106.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