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十八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2023032219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阶段评估检测(十八)(阶段十八)1.(15分)(2021·贵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苏俄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苏俄国力变化、国际政治环境息息相关,1920年初,最终形成了较完整的和平共处外交战略思想。1918年以来,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所形成的事实上的共存局面,使列宁认识到尽管苏联与帝国主义形同水火,却不得不利用已经造成的“均势”状态维持苏俄这一革命阵地。列宁认为,苏俄“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利用经济手段同样可以实现革命目的,截至1925年,苏俄企业中有91份租让合同生效,企业获得外资计3200万卢布。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整个30年代,苏俄(联)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先是倡导“集体安全”,又对德、日等国实行绥靖政策,以退让求生存,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指导苏联外交战略的纲领性思想。——摘编自刘宇《苏俄时期外交战略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平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内涵。(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俄和平外交思想的历史影响。(7分)【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中“与苏俄国力变化、国际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苏俄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力量的削弱以及20世纪初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总结作答。内涵:可以结合材料中“不得不利用已经造成的‘均势’状态维持苏俄这一革命阵地”“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等信息从与帝国主义实现政治共存,与西方国家实现经贸合作方面进行作答。第(2)题联系材料从巩固苏维埃政权,维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以及推动苏俄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原因:三年国内战争削弱了苏俄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等世界格局的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暂和平局面的出现);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力量的提升。(6分)内涵:与帝国主义实现政治共存,与西方国家实现经贸合作。(2分)(2)影响:维护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缓和了苏俄与西方势力的矛盾,维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的世界和平局面;推动了苏俄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奠定了苏联外交战略思想的基础。(7分)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由国际联盟主持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于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由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会议期间,\n各大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法国建议确立国际安全体制,坚持必须首先确保安全,然后裁军;德国则要求军备平等。1933年10月14日,德国以要求未得到满足为借口,退出国际裁军会议,19日又退出国际联盟。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为了贯穿其裁军总原则,采取了抑制法国的安全要求,部分满足德国的平等要求的政策。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摘编自鲁静《美国与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材料中“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以及“1932年2月”这一时间信息结合世界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上台并发动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绥靖主义盛行等因素进行分析概括。第(2)题,根据材料“会议期间,各大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突出”以及美国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等因素分析。答案:(1)背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波及世界各地;绥靖思潮盛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上海;德国法西斯运动发展使得法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反应强烈;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9分)(2)原因:欧洲各国之间关系复杂,分歧很大;法德矛盾、英法矛盾、英德矛盾等难以调和,使得美国在裁军大会上贯彻裁军原则的进程举步维艰;美国被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局限,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未能在裁军大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6分)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n正与普通人情相融。——整理自《国家公祭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9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得出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等。第(2)题可以从日本、民意、世界、国家方面来思考回答。答案:(1)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6分)(2)意义: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