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史版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20230322196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阶段评估检测(十七)(阶段十七)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元代在官办手工业中实行工匠和匠户制度。明承元制,工匠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服役,以“住坐匠”制,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而京城以外的工匠服役,则实行“轮班匠”制,一般为四年一班,到京城服役。在所有工匠中,班匠约有23万,约占工匠总数的80%。但是,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其出银代役。南匠每月出银九钱,北匠六钱。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政府又下令,班匠“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称“匠班银”,但匠籍仍存。——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班匠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不论轮班匠还是住坐匠,因不堪官府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进行反抗”得出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明代出现“匠班银”纳银代役,得出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第(2)题根据“匠班银”得出,工匠地位有所提高;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中“但匠籍仍存”得出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工匠。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工匠的长期斗争;官营手工业的弊端。(6分)(2)作用:提高工匠地位;工匠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未能从根本上解放工匠。(9分)2.(15分)(2021·文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藏封建农奴制经济在清初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乾隆六十年(1795年),驻藏大臣松筠、和宁对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鼓励他们返乡生产。措施实施不久,就有1100多户逃亡农奴回到故乡,重理生业。对于那些“欲就近耕作者”,拨给地亩、种子,并两月口粮,“即令于彼处耕作”。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清朝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n尽管这种经济上的变化还很微弱,但毕竟使西藏的社会前进了一步。——摘编自金顶兵《清初对西藏农奴制度的初步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意义。(8分)【解析】第(1)题背景:根据材料“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可知,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材料“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可知,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2)题意义:根据材料“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鼓励他们返乡生产”可知,改革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清朝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可知,改革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根据材料“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可知,改革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中央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7分)(2)意义: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8分)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经济职能分散。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8月,四川省广汉县开始人民公社改革试点,拉开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序幕。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由政社合一改为政社分设。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次:一、将人民公社的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原来由人民公社行使的基层政权职能由新成立的乡政府或镇政府行使;二、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但生产大队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可以保留,成立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生产大队成了独立的自负盈亏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名称或保留,或采用农村生产合作社等其他名称。废除人民公社的过程从1979年试点到1984年基本结束,历时5年多,\n是一个逐步推开、分层次完成的渐进过程。1984年年底,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建乡工作,人民公社改革基本完成。——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经济职能分散。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归纳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等,根据所学知识,还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等;第(2)题第一问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人民公社改革试点”“由政社合一改为政社分设”“将人民公社的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是一个逐步推开、分层次完成的渐进过程”等信息归纳;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现代化等多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人民公社体制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答满3点得6分)(2)特点: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先个别试点后全国推广;政社分设;逐步推开、分层次渐进。(任意一点2分,共4分)意义: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国家基层治理。(5分)【加固训练】  (2021·丽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他的太叔祖周荣,乃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本土将领。——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n(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能够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9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周荣,乃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自添了几分儒雅……周尚……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从家庭环境、长辈教诲、人生历练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本土将领”从遵从礼节、提举人才、军事讨伐、笼络地方方面进行归纳;第二问结合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从巩固东吴政权、培养人才、加强地方控制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答案:(1)原因: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6分)(2)措施及作用: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举贤荐能,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讨伐山越,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提拔本土将领,笼络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有利于巩固政权。(9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8:39 页数:4
价格:¥3 大小:86.0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